海上生明月
作者:林莲雪
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6期
摘 要:《当代教育家》总编辑李振村出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校长,并带领团队探索出的一条小学课程改革新路。它是针对持续十年的课改都是单学科推进、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端提出来的概念。“全课程”教育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覆盖“学校全部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面向与教学相关全部要素的(包括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式、评价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环境等)的综合性课程改革。 关键词:全课程;教育新理念;校本化
这个新的十分美好的教育新理念刮起了一阵旋风浪潮,我和我的同事们就是其中一员。引入全课程,融入到本地实际中,将课程校本化。 一、积小流以成江海
在这个过程中有过很多困惑和思考。
最大的感受就是“大”。目标大,是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容量大,学生一堂课的收获将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之间。那怎么做?
我们探索做“预习清单”,让课本变薄,课堂上要解决的东西变少,删繁就简,将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在课堂上集体解决,其余的预习时就完成掉。这很好。但渐渐地就发现很多同事执着于做一整套的预习清单,涵盖了整本书,装订成小册子。这样是很方便,但工作量庞大,加上在探索阶段,经验不足,很难拥有精准的前瞻性。此外,预习清单不反馈,效果很不好,反馈则自己的负担很重,而且课堂容量不够,不能在反馈完的同时兼顾课堂。 面对遇到的困境,我开始思考,并默默地尝试,做出各种调整,并逐步的梳理出以下几点。
(一)预习清单,课堂删繁就简很必要。但不精心设计的预习是无效的。有效的预习是即可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又能初步解决课文文本,并逐步培养学习力的。 对此,我一般这样来设计预习。
(1)读课文,用红笔将文章中带拼音的词圈出来。 (2)再读课文,用蓝笔将文章中的四字词语波浪线标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将课后的字,注音,写三个字,组一个词。(与作业本上) (4)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必须是首先着眼于整体,培养整体意识;其次专注于部分,但需结合文章整体来回答;再是文章本身所具有的引发性思考;最后仍然回归到整体。
(5)如果有合适的题材,它有合适的拓展(阅读),那么在预习时就抓住他们的共同点设置思考。简单直接而直击要害。
——以上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涉及,并且进行总结。这样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才能让学生有多维的收获。
(二)在预习清单的前提下,将课堂教给孩子,孩子站在课堂的中心。
预习清单做完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答疑解惑,或小队主题明确后自己找资料展示,教师负责大的方向的引领与串联即可,有时候是相机进行情感抒发与延伸。比如我在上《游山西村》的时候,预习里就给予了注释和相关背景知识,这样再给一条资料线来了解诗人,以更好地理解诗。这样孩子们无形中有了学习力,在课堂上相互解惑、碰撞,于是在我的串联下说出了诸如“他走过重重的山,踏过道道的水,心越来越低下去,但当他看到热情的农家备好鸡豚、腊酒的时候,在浓浓的柳荫里开出花来”、“远处是重重叠叠的柳树,洒下一道道浓荫,就像是在心里,他越走越近,树荫越来越重,突然拐角出现了一户农家——旁边开满了花”的句子来。
但,倘若没有精心设计的预习,并让他们站到课堂中心来,孩子们怎么会有这些相互碰撞的酝酿,酿出诗意的酒?
(三)课后作业的追踪,体系化。
课后作业是有目的的,与课前预习清单成体系的。而不单单是字词的掌握。
在不适合阅读拓展的情况下,我会就某个人物提问,或某段文段仿写;在适合群文阅读的情况下,无论是课内的整合,还是课外的拓展,我都会进行比较阅读,就某个比较的点提问,比较其异同,或感受,或选喜欢的仿写。
比如在教《鸟的天堂》的时候就联系《爬山虎的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火烧云》,课外的联系《绿》。就颜色的描写方式做个比较,并要求孩子写出感受和理由,接着就自己喜欢的形式仿写,再就是课堂上专写颜色的范式和评析,最后再写一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样不断地比较、感受、模仿、再比较,重新整理的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带来完整的学习感受。在提高学习力的过程中教授了学习的方法,培养了逻辑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有效预习加作业加作文,我总共用了七节课,刚好一周。 二、气蒸云梦泽
做完这三步后,我发现之前的困惑有所解答了。一是预习清单,预习清单无需做大、做全。因为学习的中心——学生是变化的。可能他在这一课有所得,水平已经高了,需要更深一步的预习单问题设计了,那你按照原来水平设计的自然不够;课堂容量能否增大要看你的预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布置好了,循序渐进,孩子轻松又有所得,课堂自然就大起来了,不拘一格;三是语文课到底要上成什么样的?我觉得这个疑问本身就有问题。因为我们的语文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培养,识、唱、说、写是文化,德行、修养也是文化,饮食、服装、器具、房屋、习俗、医药、山川等等都是文化,是好的,我们就都可以教,都可以旁征博引串开了讲,有何不可?又何必困于有无语文味,如何炼入其他学科,人文、山川、生物等等随需要而入就好了,在规矩的同时不要太拘泥于形式,内方外圆挺好。所以我个人认为只要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能一课一得,又受到了由内而外的滋养,知审美,懂生活,隐约知道向上成长,探索更好的方向,那就可以了。 三、海上生明月
所以在默默地尝试后,我决定不要过分去看去目的地的载体。保持一颗载舟于海上行的心就好,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万顷茫然,海上生明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