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新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培训课件.doc

新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培训课件.doc

2022-11-10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新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培训课件.doc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语文学科考试说明

(适用于2017级高中学生)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依据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本考试说明,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说明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时代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5.公平性原则。充分考虑我省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保证测试的公平。

二、考试形式与题型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三、试卷结构与难度

试卷分为I卷Ⅱ卷两部分,I卷为选择题,约30分,Ⅱ卷为非选择题,约70分。I卷分为四类:语言文字运用6题12分;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6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6分;文言文阅读3题6分。Ⅱ卷分为四类:名句名篇默写为填空题,1题10分;古代诗歌阅读为简答题,2题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为简答题,3题15分;写作1题40分。

试卷难度0.85左右。 四、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五、考试内容与能力层级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文学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四)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识记常见的文化知识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五)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六)写作 表达应用 E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附录】

(一)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共30篇段)

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韩愈《师说》 刘禹锡《陋室铭》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苏轼《赤壁赋》 周敦颐《爱莲说》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诗经·氓》

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李白《蜀道难》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杨花落尽子规啼) 杜甫《春望》 杜甫《登高》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王安石《登飞来峰》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陆游《游山西村》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二)文言文阅读重点篇目(共7篇)

鸿门宴 赤壁赋 陈情表 兰亭集序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师说 滕王阁序

六、题型示例

(一)现代文阅读

【例1】(2013年12月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诗词中的生态意境

中国古代诗词洋洋洒洒,篇什众多。这些集中反映了华夏古典文学伟大成就的瑰宝,闪烁着先哲们洞悉世界的智慧光芒,展示了古人多姿多彩的艺术情怀。尤其是诗篇内容中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对自然环境关爱之情,更是难能可贵。

中国古诗词中对春光绿色的留恋赞美可谓比比皆是。韩愈在《晚春》中写道:“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在诗中,花草树木仿佛也有了灵性,知道明媚的春光即将离去,便以姹紫嫣红的繁花来留住春天。作者渴望留住春天以及留恋春光的心情跃然纸上。又如辛弃疾在《鹧鸪天》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孕育着希望,绿色象征着生命。对“春”和“绿”的向往不正是我们如今环境保护所倡导、所追求的生态家园吗?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中国古代诗词的内容多半是与自然山水有着密切关联的。唐代诗人王维在《桃源行》一诗的开篇中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诗中那悠悠摇荡的渔舟、夹岸的红桃、苍翠的春山、澄澈的青溪,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南宋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尤其是这后两句,可谓意蕴深刻,其暗喻我们姑且不论,单从字面上理解,其内容与我们如今强调的水源地保护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诗仙”之称的李白更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堪称千古绝唱的山水名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把读者带入了“江山如此多娇”的意境之中,从而更加激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亲和之心与爱恋之情。

古人开明的生态意识不仅仅表现在对青山绿水的赞誉与亲近上,还包含着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亲昵与关爱之情。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十分活泼新鲜。这两句诗上句写莺,下句写燕,正可谓莺歌燕舞。一个“争”字将初春时节鸟儿叽叽喳喳、争抢向阳高枝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同时也更增强了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其实古人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岂止是赞美,更可贵的是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王建在《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的诗句就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行为。其中的“求”和“乞”更是表明诗人爱心的点睛之处。

恩格斯曾经把中国的古典文学喻为“地球上最灿烂的花朵”,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诗词无疑是这“灿烂花朵”中的灵魂与精华。在强调保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古诗词中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对于我们当今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值得珍视和借鉴的。

1.下面有关“古诗词中的生态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词中赞美春天和绿色的诗句与今人追求美好生态家园的理念基本一致。 B.中国古代诗词的很多内容与自然山水有关,表现了古人对青山绿水的赞誉与亲近。 C.中国古代诗词有些内容包含古人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亲昵与关爱之情。

D.中国古代诗词的部分诗句鲜明提出了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答案]D

[考试目标要求]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要求理解“古诗词中的生态意境”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D 项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理解有误。把中国古代部分诗句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与“我们当今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混淆了。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2.对下列诗句中所体现的生态意境的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今人强调的水源地保护有异曲同工之妙。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突出展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 D.“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求助生命的行为。 [答案]C

[考试目标要求]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要求根据题意,筛选出相关信息,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否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相一致。文中体现了作者“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的古代诗句应是王建的“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不是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C项分析有误。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中等题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词不计其数,题材丰富多样,展示了古人多姿多彩的艺术情怀。 B.与山水相关的古代诗词往往能激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亲和之心与爱恋之情。 C.中国古代诗词有些内容体现出人类要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D.闪烁着先哲智慧光芒的中国古典诗歌被恩格斯喻为“地球上最灿烂的花朵”。 [答案]D

[考试目标要求]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被恩格斯喻为“地球上最灿烂的花朵”是“中国古典文学”,D项说成是“中国古典诗歌”,概念窄化,不符合原文意思。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中等题

【例2】(2015年福建会考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家 晴雨时分

刚吃过晚饭,不经意抬头发现围墙外密密匝匝的果树透着光亮,还一闪一闪的。是时我才想起,今天是农历闰四月十四了。树下,是我们跟邻居们十多年前围起的猪圈。虽然我家已经近十年没养过猪了,但猪圈的基本原貌还是保留下来。邻居呢?有的养猪,有的养鸡有的养羊甚至牛,傍晚的墙外很是热闹。哼哼猪叽叽鸡咩咩羊哞哞牛,竟如天籁之音,又组成一幅融融的“家”的图画了:果树如盖,家禽成群——真佩服古代的贤人,因势象形借物写意竟制造出这么一个“家”字来。

家,一直是尘世儿女最牵挂的,古今中外皆有吟咏。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就为一解乡愁;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戍边战士思家的最真印迹;余光中因为一湾海峡,将思家之情喻化为“邮票”等可以飞越千山万水的有情之物。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心目中,家是充满星星与月亮温情的宁静之夜;在当代真善女作家毕淑敏心目中,家是童年记忆中的考试不及格时爸爸打屁屁及考取一百分时妈妈的奖励,而在当代散文家周国平眼里,家是动荡而安稳的“船”、是宁静的“港湾”、是“人生永远的岸”。央视公益广告,更是通过形象的动画,描述出家庭成员的诞生成长乃至成人老化的全过程,还有就是家庭成员此消彼长相互庇佑的大树……

曾经以访谈的形式,询问当地一位名人留在家乡发展的原因,当时名人的答语让我内心“咯噔”一下。答语大概意思是,有些年轻人喜欢到外面的世界打拼,而他自己则有恋家情结,就很自然地留了下来。之所以给我震撼,是因为我想到自己了。打从懂事开始,我就有远大的理想,长大后能展翅高飞。记得我不止一次地跟幼时的好友说,我会升上高中考上大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上学工作,大概是在北京或东北一带。但造化弄人,我并没有读高中,只是在本市读了师范,毕业后又回到家乡教书。看着一批批学子学成高飞,飞到哈尔滨飞到青海飞到北京或国外……学生带回的信息常让我这个守巢人精神“旅游”,我常常沉浸在异地他乡美丽的想象中。因为这样,我总鼓励学生跟着梦想飞翔……后来由于就业问题,很多学生都袒露本地读书的同学就业行情会好一些,所以我也跟着形势的变化,告诉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多考虑就业的因素。再后来,有不少学生回到本市发展,他们认为小城市生活压力小,而父母亲人可以随时往来照顾。看到这些变化及儿女在身边老人们那满足快乐的神情,我欣喜之余恍然悟到,家应该是栖居梦想、滋养亲情的天堂。

有人说,人到中年,参加的婚礼少了,葬礼多了。此话虽然沧桑悲凉,却不无道理。那些长期奋斗在他乡,逢年过节都没有回家的人,一旦回来就是参加葬礼,有的甚至连父母最后一面还见不着!面对被掏空灵魂的老屋,来路不明去路了然,他们情何以堪?“子欲养而亲不待”,该是何等的悲哀啊!所以,在外打拼的朋友,不妨匀出时间,在父母有生之年常回家看看,既解父母思念之苦,又践儿女孝顺之行,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对于在家的朋友,家就是多陪父母家人唠叨唠叨,而对于在外的朋友,家就在脚下。 此刻,夜深人静,那轮圆月正挂在屋顶,守候着每个人一家团圆的梦。瞧,趁我码字的功夫,

她还偷偷钻过树叶,溜进猪圈,正跟家畜们温声细语呢。

(摘编自《201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文章开篇、结尾,都写到“月光”,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答案示例]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开篇是“吃过晚饭”,抬头见到月光,引起联想。③结尾是夜深人静时,“那轮圆月挂屋顶,守候着每个人一家团圆的梦”,使人们更感到家的温馨。 (意思对即可)

[考试目标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作品结构,欣赏作品的文学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D。考查在理解和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对“家”的形成、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行鉴赏。要求把握“家”的特点,分析“家”的意义;赏析内涵,能分析文本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取向;领悟艺术魅力,能依据文本的具体内容、体会其突出的艺术手法。先概括出“首尾呼应”的写法以及表达作用,再结合文章具体赏析开头、结尾部分所创造的月、家、人的形象和意境,说明这种艺术手法的审美效果。

[试题类型]简答题 [试题难度]稍难题 【例3】(2015年全国高考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考试目标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C。《马兰花》这篇小说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这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这也是小说的次要线索。设置两条线索,丰富了小说的思想主题,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试题类型]简答题 [试题难度]中等题 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考试目标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欣赏作品的文学形象,能力层级为D。马兰花的朴实善良、善解人意主要体现在对麻婶欠钱这件事的处理上,做人有原则体现在她宁愿自己吃亏,也决不做让自己良心不安的事。

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示例】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考试目标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能力层级为F。 马兰花三次流泪都不相同,每次流泪的心情都不一样,三次流泪产生的艺术效果各不相同,一次比一次表现强烈,说明马兰花的情绪也在不断变化。正是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马兰花的美好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思想主题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试题类型]简答题 [试题难度]中等题 【例4】(2011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手机报纸”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还很陌生。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简单说,就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纸能看到什么?

“手机报纸都能看到哪些报纸,外地的可以看到吗?”“手机报纸有自己单独的编辑和记者吗?”对于手机报纸这个新事物,很多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自全国第一家手机报问世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纸跨入了手机报纸的行列。目前,《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都推出了手机版报纸,涵盖了近30个省市,掀起了手机媒体的发展高潮。与人们的理解不同,手机报既不是报业单独推出的一份全新“小报”,也不同于网络版报纸完全照搬纸媒体的内容。

手机版报纸内容图文并茂,只不过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编辑们要将报纸的新闻精编一遍后再搬上手机。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版报纸,报道更快捷,很多新闻都能在报纸上报摊之前看到;内容更丰富,从热点新闻、房产行情、彩票服务到生活信息等内容应有尽有;阅读更方便,可随时随地浏览。此外,手机版报纸不占用手机的存贮量,像电脑一样只是一种虚拟存贮状态。

与以往的手机看新闻业务相比,“手机报”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从订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延伸需求。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展现报纸的全貌;使用上,瞬间接收,随看随翻,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而且订阅者还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无线报纸平台,编者与读者之间再没有隔膜,实现直接交流互动。这改变了传统的传者传递信息,受者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实现了有效互动,使新闻传播更有人情味。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发放3G牌照以后,手机媒体可传送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越来越多,手机的媒体趋势越来越明显。 (摘自《市场

报》,有改动)

1.下面对“手机报纸”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手机报纸”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还很陌生。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

B.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简单地说,就是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

C.它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

D.它是《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报业单独推出的一份全新“小报”,但不同于网络版报纸照搬纸媒体的内容。

[答案]C

[考试目标要求]实用类文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B。C项说出了手机报纸的本质特点。其他项都没有说及这一本质特点。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2.能证明“对于手机报纸这个新事物,很多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很多人询问“手机报纸都能看到哪些报纸,外地的可以看到吗?”等问题。 B.自全国第一家手机报问世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纸跨入了手机报纸的行列。 C.手机报既不是报业单独推出的“小报”,也不同于网络版报纸照搬纸媒体内容。 D.许多报社推出手机版报纸,涵盖了近30个省市,掀起了手机媒体的发展高潮。 [答案]A

[考试目标要求]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题干引述的话表明的是读者对手机报这一新事物有极大的热情,只有A项说法与此吻合。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中等题

(二)古诗文阅读

【例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青,取之于蓝, 。 (《荀子•劝学》) (2) ,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3)斯是陋室, 。(周敦颐《爱莲说》) (4)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7)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8)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 (1)而青于蓝(2)闻道有先后(3)惟吾德馨(4)哀吾生之须臾(5)略无慕艳意 (6)

以手抚膺坐长叹(7)别有幽愁暗恨生(8)—时多少豪杰(9)烽火扬州路 (10)落红不是无情物

[考试目标要求] 识记常见名句名篇。能力层级A。 [试题类型] 填空题 [试题难度] 容易题 【例2】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前为谢曰 谢:辞别 .B.愿大王少假借之 少:稍微 .

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着 .D.皆陈殿下 陈:排列 .[答案] A

[考试目标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A项的“谢”的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①道歉;②推辞;③辞别;④感谢;本处解释为“道歉”。

[试题类型] 选择题 [试题难度] 容易题 【例3】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

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节选自《兰亭集序》)

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夫人之相与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不知老之将至 .C.及其所之既倦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答案]B

[考试目标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例句“之”的意义和用法是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C项“之”是动词,意思是“往,到达”;D项的“之”是代词,这,此。

[试题类型] 选择题 [试题难度] 容易题

【例4】(2006年福建会考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下列各句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沛公到鸿门向项王谢罪,使项王消了怒气,有了和解之意。 B.范增一心想杀死沛公,命项庄舞剑,鸿门宴上的斗争气氛十分紧张。 C.项伯与项庄“拔剑起舞”的目的是一致的。 D.项庄无法刺杀沛公,范增的意图最终未能实现。 [答案]C

[考试目标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C 项中项庄舞剑是依范增的计谋“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而行的,而项伯舞剑则是“常以身翼蔽沛公”,不让其阴谋得逞,其目的是相反的。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例5】(2013年1月福建会考卷)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 B.作者认为“不从师”,就不能“解惑”。 C.论证中运用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作者认为弟子的水平最终都能超过老师。 [答案]D

[考试目标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意不符。有一些弟子可能会超过老师,关键在于“术业有专攻”,能者为师。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中等题

【例6】(2010年福建会考卷)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诗之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作者借客人之口,表达了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烟云的人生感叹。 B.第2段通过对客人的回答,阐明变与不变的哲理,情绪再次转为悲观消极。 C.选文融议论文与抒情为一体,自始至终把“我”融入其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文中客人的苦闷就是作者的苦闷,回答的过程就是作者自身思索、排遣的过程。 [答案]B

[考试目标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B项中作者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流露出身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机自适的精神状态,并非“情绪再次转为悲观消极”。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中等题

【例7】(2010年福建会考卷)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请结合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简析主人公“千里客”的形象。

[答案示例]诗中以西风、落日、劲草、薄云、秋空、归鸟等意象,构成一幅苍茫、壮阔的画面,渲染了环境的苍凉。又以“两鬓霜华”“又上太行山”来表现主人公虽年事已高仍为国事奔忙, 抒写了一个心忧家国的“千里客”的形象。

[考试目标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要求把握意象和意境的特点,进而简析主人公的形象。诸多意象的组合,特殊环境的渲染,都是为刻画主人公形象服务的。分析要到位,表达要简明扼要。

[试题类型]简答题。 [试题难度]稍难题。 【例8】(2011年福建会考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第一句哪个字用得好?简析“留客”的原因。

[答案示例]“弄”字用得好。此山晴雨皆沾衣,也是游山的乐趣。春山清幽,景色宜人。 [考试目标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两个提问是互为关联的。首句写得极为概括,而“弄”字是诗眼,富有启发性和鼓动性,又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它是“留”住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试题类型]简答题。 [试题难度]中等题。

【例9】(2011年福建会考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闻杜宇① 谢枋得②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注]①杜宇,通称杜鹃,相传是古时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②谢枋得,南宋遗民。宋亡,变易姓名隐居闽中。

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指出这首诗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示例]诗人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借杜鹃啼归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从用典、象征、拟人等手法来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某一种表达技巧和使用效果。

[试题类型]简答题 [试题难度]中等题

【例10】(2015年福建会考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考试目标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要求学会分析诗歌中的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第一问:夸张。第二问: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对遥远故园的深切思念之情。 [考试目标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要求对富有意味的诗句作具体赏析。先要判断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全诗的语境,准确地把握情感的对象以及情感的深度,说明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试题类型]简答题。 [试题难度]中等题。

(三)积累与运用

【例1】(2014年6月福建会考卷)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解剖(pōu) 莅临(lì) ..B.百舸(kě) .C.峥嵘(zhēnɡ) .D.蹒跚(pán) .[答案]B

[考试目标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A。B项中“舸”应读作ɡě,“说”应读作shuì。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寥廓(liáo) .

透露(lù) 游说(shuō) ..荆棘(jí) 斑斓(lán) ..蠕动(rú) 酝酿(yùn) ..

谦逊(xùn) .

虐待(nüè) .

青荇(xìnɡ) .谄媚(chǎn) .

【例2】(2016年7月贵州卷)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浩瀚 B.煌恐 C.疲卷 D.桑梓 [答案]D

[考试目标要求]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A。A项中“删栏”应为“栅栏”,B项“煌恐”应为“惶恐”,C项“疲卷”应为“疲倦”。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例3】(2017年1月广东卷)

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世界级课题,________“城市蔓延”的问题一直是规划师挥之不去的“痛点”,无论何种设计,都不能阻止快速城市化的“粗暴”________,有人认为,城市对耕地的占用将使世界在20多年后不能供给全部人口粮食,而城市的无序化会使这一矛盾________。

A.规避 扩张 加剧 B.回避 扩张 加速

删栏 畏葸不前 松弛 璀璨夺目 矜持 含蓄蕴藉 逡巡 有案可稽

C.规避 扩大 加速 D.回避 扩大 加剧 [答案] A

[考试目标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E。“规避”的意思是设法避免,“回避”的意思是设法躲避;“扩张”的意思是扩大范围势力等,“扩大”的意思是使范围、规模等增大,“加速”的意思是加大速度,“加剧”的意思是使程度变得更加严重。A项符合语境。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例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小刚和我是青梅竹马的朋友,当年我们像亲兄弟一样。 ....B.他的创意设计虽有一些缺点,但整体不错,瑕不掩瑜。 ....C.这部历史小说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扣人心弦。 ....D.考试前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会事倍功半。 ....[答案]A

[考试目标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E。A项“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儿童之间两小无猜的情状,不能用于形容同性伙伴之间的关系。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例5】(2013年1月福建卷)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末日”的谣言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B.面对繁杂的生活,我们要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 C.在有加减乘除的生活中,学会减法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D.我的故乡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有着优裕的矿产资源。 [答案]D

[考试目标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E。D项错在搭配不当,“优裕”多指财物、人力等的富足,与“矿产资源”不搭配,这里应改为“丰富”。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例6】(2016年10月浙江卷)

对下面的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项对国内109所大学5.51万名毕业生求职意向的调查显示,排名靠前的4个城市为杭州、昆明、合肥和成都,全是二线城市,而期望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数占33.9%。二线城市由于环境比较舒适、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新兴行业发展迅速等因素,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另据相关统计,清华大学学生有意向到北京以外地区就业的人数已经连续3年超过50%,而在10年前,选择原意留在北京工作的占80%左右。

A.大学生就业倾向于二线城市。 C.大学生就业逃离“北上广深”。

B.二线城市就业优势日益呈现。 D.清华大学学生多数愿离京就业。

[答案]A

[考试目标要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E。“压缩语段”是将一段话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对文字压缩处理的一种考查形式。B选项“二线城市就业优势日益呈现”概括不准确,二线城市就业优势已经很明显。C选项和D选项只概括了语段的部分内容。A选项概括到位。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例7】(2016年7月贵州卷)

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A.比喻 设问 对偶 B.拟人 反问 对偶 C.比喻 反问 对偶 D.拟人 设问 比喻 [答案]C

[考试目标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E。例句①“寂寞如一间空屋”把寂寞比作空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句②“不亦说乎?”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达肯定意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例句③“仰观”“俯察”,“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分别是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例8】(2016年7月贵州卷)

下列对语段中必须删去的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由于①经过将近②二十多年来的检验,于是③大家认为《白鹿原》的深邃程度、宏阔程度、厚重程度及其④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十分⑤突出,把它摆在当代世界文学的格局里也⑥毫不逊色。

A.①②③ [答案]A

[考试目标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E。本题要求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词语运用是否简明和准确。先看第一处,“由于”后常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但“经过……的检验”与“大家认为《白鹿原》……”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应删去;第②处“将近”应与确数搭配,表示大概的数目或范围,而后文“二十多年来”是一个概数,不能与“将近”搭配,故“将近”也应删去;第③处“于是”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此处使用不恰当,应删去。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例9】(2017年1月广东卷)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想要人知道所说的是鹿,就精心画一只鹿。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②人们习惯了这种图画之后,就把原来画的复杂图画简化成一定的图案符号,人们见到这个符号,也就知道它所代表的是什么了。

③这些图画是非常生动逼真的,人们一看便知道画的是什么。 ④上古人常把所观察到的事物画在所居住洞穴的石壁上。 ⑤有时还同时画几件东西来表示一件事情。 A.④②③⑤① B.④③①⑤② C.①③⑤②④ D.①⑤②④③ [答案]B

[考试目标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E。回答本题要注意指示代词。④句为论述对象的中心句。③句“这些图画”指代④句中的“洞穴的石壁上”,故④③一组,①句承接③句“画的是什么”的具体内容——“鹿”,⑤句“还同时画几件东西”,紧接第①句,构成并列关系,故①⑤一组,②句 “这种画”指代①⑤内容,是总结句。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中等题

【例10】(2017年1月广东卷)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听说你要乔迁新居,若定好日期,届时我一定光临。 ..B.我叫小雨,今年芳龄..20岁,很高兴今天能站在这里领奖。 C.这次活动承蒙贵公司慷慨解囊,热情相助,取得了圆满成功。 ..D.您曾多次索要我的墨宝,不好意思。有暇一定写好奉上。 .. [答案]C

[考试目标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E。A、B、D三项都错在用错了对象。A项中“光临”应用于敬称他人来访,B项中“芳龄”应用于称对方(多用于年轻女子)的年龄,D项中“墨宝”应用于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例11】(2009年1月浙江卷)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B.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人类基因和人类权利的全球宣言”写进了针对基因安全的相关内容。 C.明代文徵明的《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孽”。

D.“我要呆在这儿,和你在一起。”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你老盯着那些莫名其妙的藤叶。” [答案]B

[考试目标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E。B项中“人类基因和人类权利的全球宣言”应改为《人类基因和人类权利的全球宣言》。

[试题类型]选择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四)写作

【例1】(2016年福建会考卷)

阅读下面材料,以“规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规矩是行为的细节,是道德的外化形态,是文明的形象体现。懂规矩,能提高个人素养,优化社会风气。

要求:联系自己或周围人的实际,明确立意,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考试目标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考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能力。能力层级E。命题作文的考查形式,降低了审题难度。“规矩”是学生常接触的话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题材写,都有话说。以“规矩”为题的文章,主题要积极健康,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注重分析论辩,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思辨性,论据论点紧密配合,讲求说服力;记叙文要有具体的内容,注重叙述描写,要有一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把事情写清楚,讲求感染力。注意语言通顺,不写错别字,结构完整,卷面整洁,不随意涂改。

[试题类型]写作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例2】(2017年北京春季会考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人,生活在二十四节气的轮转中,也生活在自己所属的文化里。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始,春天来到的标志。立春之后,大自然仿佛从休眠的冬天回过神来,腊梅、迎春、玉兰、山桃等花次第开放。过去,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张贴“春”字和画着腊梅、迎春的画。乡村会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农事的开始。现在,“打春牛”活动还在北京某些街道举办,只不过真牛换成了道具;而民间依旧有吃萝卜、葱、面饼的习俗,称为“咬春”。

请展开想象:在立春的时候,如果一个古人穿越到当今,你希望他是谁?会发生怎样与节气有关的故事?请写一篇文章,写出这位古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题目自拟。

[考试目标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考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能力。能力层级E。请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一位心目中的古人穿越到现代发生与节气相关的故事。学生要调动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寻找一位古人,让这位古人与现代、节气产生联结,以古人身份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文章主题要积极健康,记叙文要有具体的内容,注重叙述描写,要有一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把事情写清楚,讲求感染力。

[试题类型]写作题 [试题难度]容易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