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宋代词人及宋词

宋代词人及宋词

2020-02-11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宋代词人及宋词
宋代词人及宋词

北宋前期

宋代立国之初半个世纪,词并未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兴盛,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四五十年间词作甚少,虽然像王禹偁、寇准、钱惟演、潘阆等人的词作也有较强的可读性,当尚未形成独特的时代风貌,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一、独辟蹊径:范仲淹

1、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曾于仁宗康定元年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四年的军旅生活,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他是破除宋初浮靡词风的领军者,开宋初文学新气象。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2、词作风格

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文章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其词作多表现雄浑大气的风格,

语言朴实而而不乏豪迈,意境远大又富有张力。

3、作品赏析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本篇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

上阕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经相类而情调迥异。下阕抒发兵将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过去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此篇词意境开阔,格调悲壮,以白描写实的手法描写边塞的景物,从侧面烘托了边境士兵戎马生活的悲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人情与戍边相碰撞,彰显出词人悲悯天下苍生的情怀。一种对人民普世的关怀跃然纸上,胸襟博大,气度不凡,悲壮激昂的词人形象便得到了彰显。

该词给宋代初期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了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二、词的新变:柳永

词至柳七,方开大河。柳永其作婉约柔美,又多直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因而动人。柳永善于写长调,常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内心之感情。

柳永词的出现, 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 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 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 给婉约派词带来了新的面貌, 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 对后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柳永也像古代众书生一样希望通过考取功名,飞黄腾达,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多次科举都未能中第。最终只能自嘲“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来,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柳永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1、艺术特色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 “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 “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

2、作品赏析

昼夜乐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 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赏析:

这首词,作者回忆了往昔的欢聚之景,由此来抒写相思之愁。文笔细腻。

在词中,作者用了婉约词中惯用的思妇形象,以长调的形式,将主人公思绪写得生动而又曼妙,该词善于铺陈,像一幅画卷一样展开。“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作者从追忆开始叙述,直接写她与情人的初次相会。这是一次大胆的行为,直接却给女主人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一心认定 “便只合,长相聚”。但事与愿违,初欢即又是永久的分离。乱花狂絮,好时光已经不再,只有寂寞,不知道该对谁说,也只有深深地埋藏自己内心深处。于是整个下片转入抒写自身懊悔的情绪。 “算前言,总轻负”,从这可以看出,女方一直在责怪自己,是由于她的言而无信,轻易地辜负了他的情意。再讲“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感情总是难以割舍。女主人公又开始想起了男方的好——他不仅举措风流可爱,而且还品貌端正,远非一般浮滑轻薄之徒可比,实是难得的人物。最后“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妇女悔恨和思念的精神状态。女主人公日日攒眉,只怨自己错过了一段良缘,但又能如何,如今也只能懊恼了。

三、诗词一体,以诗为词:苏轼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

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1、苏词革新

在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渗透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出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达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向诗一样可以充分表达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2、作品赏析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读苏轼的词,你会觉得他是个圣人,看苏轼的人,你会觉得,他只是个普通的男人

夜,居然是那么的寂静。也许是在凭栏远眺,也许是在低头浅酌,但苏轼说,他这是在梦里。苏轼的梦很长,但也很短。十年,是他遭受政治迫害,谪居密州的十年;十年,是他和妻子王弗挽手而笑,海誓山盟的十年。如今,他和妻子已经是阴阳相隔无法相见,他仍会有另外一个十年,却再没有那个十年了。“大丈夫只患功名不立,何患无妻”,苏轼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才努力让自己不要想起王弗,但,这可能吗?已故的妻子埋在家乡的土地里,他却离乡别井在他方,这正是“死者凄凉,生者心伤”。人们常说“世界上最痛苦的爱情,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确不知道我爱你”。万里别乡愁肠断,纵使妻子死而复生再还人间,看到这个风霜满面鬓发如霜的“陌生人”,应该也认不出那是曾今意气风发“三

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的苏轼吧。

那一年,苏轼还家正好看到娇妻在房内梳妆打扮,官场如意,又妻美如玉。本该开怀大笑却为何相顾无言泪千行?苏轼也许会说:梦中迷离,思尽词穷,不知所言。但我会说:苏轼本希望能在梦中重现昔日的美好,但无奈往昔实在太美好了,与失落的现实格格不入,一看便知是梦,又如何能欢喜起来?

最后,我想苏轼仍会捧起那一杯和着泪水的酒,一饮而尽。

虽然,苏轼后来另觅新欢,但谁能说,他不爱她吗?

北宋中后期

时间:11世纪下半叶,主要是神宗、哲宗、徽宗三朝(1069—1125)

总概: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情调并存的繁荣期,也是名家辈出的创造期。

特点:北宋中后期是词进一步发展和变革的时期,整体上呈现出两种创作倾向和两大创作群体。一种是沿循传统的婉约词风,在词艺上更追高格,被称为大晟词人群,以周邦彦为主帅;一种是变革传统而为豪放,在词境上另辟蹊径,被称为苏门词人群,以黄庭坚、晁补之为代表。虽然分为两大流,但此时期的词风细微处确是“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使后期南宋词,沿革这两个方向分别发展。

一、雅俗并存:黄庭坚:

1、人物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称号:一祖三宗、苏黄、宋代四大家(书法)、秦黄。

2、风格特色:

雅俗并存、兼学苏柳。

3、写作手法:

黄庭坚以诗名世,他的词在北宋词坛也有一定的地位。黄庭坚词有双重的创作倾向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他学习柳词铺叙展衍的行文方式和直率俚俗的语言,直抒胸臆,多以俚俗之语写侧艳之情,摆脱“花间”以来的比兴寄托、蕴藉婉曲,如《沁园春》。黄庭坚是苏门学士,苏轼革新词风对他的影响极大。他继承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发展。他也把词视为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认为词与诗同样是表达“意中事”的言志文学,黄庭坚经常在词中凸显他刚直倔强的个性与旷达脱俗的人格境界。他词雅俗并陈的创作倾向、刚柔兼济的风格,使得历代词评家的意见多有歧异。但值得肯定的是,山谷词在苏轼、辛弃疾之间起着不可忽略的过渡作用。

4、作品赏析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ju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词评: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二、隐逸之词:晁补之:

1、人物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

2、风格特色

于隐逸中吟咏情性

3、写作手法

晁补之创作的词“神姿高秀,与轼实可肩随”,他把词作为言志遣怀的一种文学样式,内容上尽可能抒写与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胸襟怀抱和经历遭遇,词风上多豪放雄健之作,境界较开阔,意脉较流畅,无论笔力、气象都接近苏轼,如《摸鱼儿·东皋寓居》。当然,晁补之词并非苏词的翻版,它的豪放与苏词的轶尘绝迹、超然象外自是不同,有一股傲兀跌宕之气,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是以隐逸、迁谪为题材的词,其中抒发贬谪退隐后的复杂心境。

4、作品赏析

摸鱼儿 东皋寓居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简评:通过对东皋景色的赞美,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田园生活及对官场的不满和厌恶。

三、伤心人的伤心词:秦观

1、人物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人常以“秦黄”、“秦柳”、“秦州”著称。

2、风格特色

伤心词 情韵兼胜 融身世于艳情

3、写作手法

秦观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文体上独创采小令之法入慢词,题材上常以传统的男女恋情、离情别绪为主要创作内容,这类词惆怅、感伤的色彩较为浓重。秦观最对词本色的准确把握,本色的体现即集中在“情韵”之上。李清照说“秦词专主情致”(《词论》),“情”和“韵”之胜处即在于秦观词感情的真挚动人、意境的深婉隽永以及言辞的精妙优雅。秦观的词大都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叙写爱情,情思绵长而深挚,绝少纤佻浮薄之语。情感的力度创造出境界的高远,秦观词中如此真挚深沉的情感赋予了作品不同凡响的穿透力,这种魅力来自于作品令人玩味不已的韵致。

秦观在词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方面他融会贯通了在他之前的词作成就,使词在保持婉约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柔婉妍雅,另一方面对后来的婉约名家周邦彦、李清照有着明显的影响。

(4).作品赏析: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赏析:

这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

“抹”用字的精妙,情韵兼胜。起拍开端的“山抹微云,天连哀草”,雅俗共赏,只此一句,流芳词史。“抹”字用的精辟新奇,别有意趣。“抹”可以有两种意境,一来主要用来形容女子打扮脂粉,用别的颜色掩饰素颜底色。按此一说,“山抹微云”,即山掩微云,山峦的苍黄之色掩饰了云丝的本来的色彩,“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嫣嫣然有女子梳妆之媚态。如若直书“掩”字,那就风情顿减,意致全无。再者,“抹”是一种山水画的笔法,是一个充满雅兴的技巧和动作。按此理解,作者讲画法融入写法,“山抹微云”。即是诗中之画,也是画中之诗。非写其高,概写其远,与“天连衰草”,同是极目天涯的意思: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全篇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而透发。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这首词篇幅容量适中,没有执着于铺叙,结构慎密,意境深婉。“画角”一句,点明具体时间,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暂停”两句,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词笔至此,便有回首前尘、低回往事的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叹。妙“烟霭纷纷”四字,虚实双关,前后相顾。“纷纷”之烟霭,直承“微云”,脉络清晰,是实写;而昨日前欢,此时却忆,则也正如烟云暮霭,分明如,而又迷茫怅惘,此乃虚写。

溶入身世之感的伤心词。通读全诗,别时的伤感,往日的柔情,别后的思念,层层铺叙而来,情事欲吐还吞,词末不待情思尽而结以景语。“青楼薄幸”值得玩味,此是用“杜郎俊赏”的典故,表达自己与前辈同谪,不屑正笔,只借“闲情”写下了那篇有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词意怨愤谑静。尾句“高城望断”中“望断”这两个字,总收一笔,轻轻点破题旨,此前笔墨倍添神采。而灯火黄昏,正由山林微云的傍晚到“纷纷烟霭”的渐重渐晚再到满城灯火,一步一步,层次递进,井然不紊,而惜别停杯,流连难舍之意也就尽其中了。

四、漂零不偶、低沉感伤:周邦彦

1、人物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2、风格特色

内容空虚,格律法度精审,语句雕琢工巧,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北宋婉约词之集大成者,在词史上有深远影响。王国维评价:“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可见周邦彦作词之共,为后人称道。

3、风格变化

周邦彦的作词风格大概分为两个阶段,青年时期和中年以后。

青年时期也就是徽宗时期,这个阶段是周的作品最多的时期,大部份都带有他华美,轻狂的特质。被后人尊为“词家之冠”。周邦彦的词,由于他本身博览群书的缘故,常融入其他诗词的精华,此外在音律韵脚上也相当和谐,据知是他在音乐上也颇有才华的因素。

到他中年以后,由于长期浮沉州县,郁郁不得志,词风也由缜密典丽变为沉郁顿挫,写出的词作浑厚沉雄,一如杜少陵诗。王国维比之于“词中老杜”,夏敬观号其为“词中之圣”。

4、作品赏析

兰陵王·柳阴直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

《兰陵王》一篇,颇能代表周邦彦慢词的风格,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盛赞此篇,说:“美成词极其感慨,而无处不郁,令人不能遽窥其旨”。第一部分写柳、隋堤(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后人称之为隋堤)引出折柳送别之意,表达客中送客之离愁。“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此句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所在,久客淹留之感跃然纸上。为下文铺垫、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清的氛围。

下片便直抒愤懑。“闲寻旧踪迹”的“闲”字,突出主人公心绪无聊。情之所至,离别的宴席中的弦乐也带着哀伤。面对别离,词人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豁达,“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回首时,内心惆怅,只能怅望情人所在的北方了。

主人公乘舟南下,越走越远,内心的惆怅也越积越多。苦闷的人总爱怀旧,“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从前携手月夜,在亭台桥榭欣赏笛声,而现在只有一个人徒自落泪。“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欲说还休,吞吐回环的风格,正是周邦彦慢词抒情的特点所在。

南渡前后

一、“别是一家”:李清照

1、人物简介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山东济南人。其父李格非,致力于经学,并以散文见称于时,官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等职。母亲王氏知书能文,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能诗能词善书画。王灼《碧鸡漫志》: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2、文学创作

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词:

词的成就最高。存约60首。

主要写大家闺秀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有的写游乐游玩,表现少女的天真烂漫、青春活力。如:《如 梦 令》《 怨 王 孙》《点 绛 唇》《一 剪 梅》,有的词写婚后的离愁别绪、

相思闺怨,表现对爱情生活的深刻体验与细腻感受。有的感伤年华易逝,红颜易老,表现对青春的珍惜。

后期词:

主要抒写孤寂悲苦之情、故国乡关之思。风格(由清丽爽朗)转为 沉郁凄凉虽然仍保留了早期词婉约纤丽缠绵的特点,但是:婉约中含带有凝重的色彩;纤丽中体现出 瘦劲的骨力,缠绵中交织着深沉的悲思。

“易安体”的特色:

(1)情感真挚深婉。

①感情深细真切。

她善于表达难以言传的内心感受、情感的微妙变化,在曲折回环中,层层展露深细的情感、复杂的心境。且抒情真率自然。

② 抒情婉曲蕴藉。

往往不明言直说,而是婉转道出、含蓄表达,耐人咀嚼寻味。

(2)语言通俗优美。

其特长:善于将浅近通俗的口语和工丽华美的词句,自然地融合、有机的统一。

通俗又不庸俗,工丽又不艰涩,有富贵气而无脂粉气。既有文人典雅趣味,又有浓郁生活气息。故雅俗共赏。

(3)音律严谨和谐。

善于掌握声调韵律错综变化的不同节奏,以适应自己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特别是以家常口语度入音律,成功运用叠字、叠句和排句形式,达到了声韵和谐、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词学主张论词:

《论词》介绍

盖早期所作。是宋代第一篇完整系统的词学论文,也是我国女性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论词》叙述了词的源流演变,总结了以往词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着重评述了北宋词人的词作。

从中可见其对填词的主张和要求: 高雅、浑成、协律、典重、铺叙、故实。中心观点:词不同于诗文,而“别是一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协音律”“可歌”。

二、英雄才情:辛弃疾

1、人物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

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体。

2、创作风格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意境开阔,气势飞动;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雄豪激烈的情怀,雄奇飞动的意象,雄伟壮阔的意境,雄健刚劲的语言,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3、从一些文章去解读词人

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

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4、作品赏析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

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体会:

这首词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画面感特别强烈。每次读到这一首词,我脑中都会浮现出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寒冷的夜里彻夜未眠,披着单衣起身看剑,然后回想自己的一生,黯然神伤的画面。词中浩大恢弘的塞外场面和词人“挑灯看剑”的场景总是在我的脑中蒙太奇,有时候会将自己植入其中,不能自拔。一生追求理想,值与不值之争始终未停下来过。

观其辛弃疾的一生,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四处飘泊,最后落得一个“可怜白发生”的下场,穷极一生的追求,到头来似乎是一场空。对其本身来说,他的一生的悲凉伤感的,但是,正是因为他这样不平凡的身世,才造就了这样一代文豪。

但是放到现代,又有多少的人能够有这样坚持和信仰,有这样的魄力和魅力,谁不想老来儿孙满地、和乐融融,谁又能为了大家舍弃小家?

辛弃疾的存在似乎是一个不可超远的高峰,但他的存在的确有利于我们时时仰望!

三、婉约派与豪放派之比较

1、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

明人张綖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对于词的婉约与豪放的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题材内容不同:

婉约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儿女情长、欢爱离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涉及民生大计,而是歌咏那些在居于正统地位的“诗”中不宜歌唱的主题。

豪放派词作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词一出现,就以“艳情”为宗旨,这就确立了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这一分工,给了士大夫一个发泄情欲的途径,尤其天然的合理性和反封建性,因此,题材主题上多以描写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是都市繁华、艳月歌舞等市井文化的产物,娱乐色彩比较浓厚。自词之诞生,直至柳永发挥至极致,“词为艳科”的俗的属性就这样天坛合理地存在着、发展着。但如果任其从俗媚俗地发展下去,势必为士大夫等正统文化的代表们所不满,甚至会毁掉这一新兴的诗歌体裁。而就在此时,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也”的倡导,并非要抹煞次的特殊审美趣味,他指示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倡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因此出现了后来的豪放词,词的风格日趋变雅,并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这便是婉约词与豪放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不同。

艺术表达方式不同:

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并不像豪放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

豪放词表达起来喜欢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对于“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的豪放词来说,其深邃的思想,高雅的情趣,引人深思的哲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风格,足以使人倾倒,故无暇无须作太多的辞藻修饰。

这两种表达方式,无所谓孰是孰非,都是为其主题而服务的,各有各的长处。试想,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去表达儿女情长,或用婉约含蓄的方式去抒发壮志豪情,那势必会大大

消减它们的艺术性,令人读起来十分别扭。

意境味道不同:

婉约词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上强调对风花雪月,离别伤感,故国情怀的表达,使得婉约词必须敏感细致。

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它不像婉约词那样重视音律的谐婉,豪放词不拘守音律,内容比较充实。

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2、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形成:

宋词中之所以会形成婉约与豪放两种创作倾向,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主要是深刻的社会根源。

婉约词风的定型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从繁盛走向衰落的晚唐五代。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时运衰颓,朝不保夕。这使文人们“致君尧舜”、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失去了实现的外部条件,他们由追求社会政治价值转而追求自我价值,追求内在情感的满足和审美快感。

豪放词的兴起和繁荣也与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关。当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竞争日烈的时候,苏轼首先贬斥柳永的浮艳之词,摈弃“柳七郎风味”,追踪“诗人之雄”而“自是一家”。苏词淡化了柳词的市民情调,主要表达士君子之“志”。很显然,苏轼所开创的“指出向上一路”的“豪放”词风,就是要打通词与诗的界限,就是“以诗为词”。豪放词的繁荣是在南宋前期,当时更是民族矛盾空前惨烈的时期。亡国灭种的时代灾难,唤起了词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词要“复雅”,要关乎世运之盛衰,表现“经济之怀”,贬斥婉约词的“淫艳猥亵”,力求使词上法风骚,下祖苏轼,成为词人们的普遍观念。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词的“诗化”成为历史的必然。爱国和忧国之音成为词坛的主旋律,促成了豪放词的繁荣。

3、后人对宋词流派的认识:

‘豪放派’和‘婉约派’, 原本是对宋词流派的基本划分, 后来逐渐成了我们平常使用的一种文学术语, 它的意义已经越出了宋词的界域, 但追根寻源, 人们却可以发现, 这种划分并没有成为评价宋代词人的权威定论.‘豪放派’和‘婉约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宋词中到底有没有‘派’? 这仍是一个百冢争鸣、难归一统的问题.

第一种意见:完全否认宋词流派的存在.

施蛰存曾指出: 婉约、豪放仅是作品风格, 而风格的形成取决於思想感情, ‘燕闲之作, 不能豪放, 民族革命激昂之作, 不能婉约.’宋人论词, 初无两派之分.所谓流派, ‘因有许多人向同一风格写作, 蔚为风气, 故得以为一个流派.东坡稼轩, 才情面目不同, 岂得谓之同派? ’我们无法开出一个豪放词的宗派图, 而吴文英徒众甚多, 隐然成派, 也不能说成是婉约派.何况婉约、豪放也不是对立面, 尚有既不豪放、又不婉约者在.

第二种意见:与此针锋相对, 认为不但宋词有豪放、婉约两大派, 而且自《诗》、《骚》以下, 即已分派.如周楞伽指出: ‘汉魏风骨, 气可凌云, ……皆豪放派之祖.’‘江左齐梁, 职竟新丽, ……皆婉约派之宗.’婉约词则以晏元献为首唱, 而以屯田、清真、白石为教主.’

第三种意见别立一说, 认为派有两种含义, 即指流派也指风格, 宋人虽分婉约、豪放, 但都是指艺术风格而论.宋人倒是以‘雅’ (闲雅、雅正) 与‘郑’ (侧艳、俚俗) 来分派的.艳词不等於婉约词, 雅词更不是豪放词, 应当作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四种意见实际上是对第二种意见的补充和发挥.他们认为, 流派的众多和风格的多样, 是宋词繁荣的重要标志.宋词粗分有婉约、豪放两大派, 但还可分得更细, ‘豪放派中, 苏之清旷, 辛之豪雄, 亦同中有异;婉约派中, 周、吴的质实, 姜、张的清空, 亦区别为二, 而周的疏密相间, 吴的缜密妍丽, 亦可细分.’他们认为, 豪放、婉约只是基本划分, 它们之间也在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 而且还有游离於两派之外的作家.他们不同意第二种意见把豪放派作为词的正宗的提法, 认为应该充分肯定婉约派词人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五种意见是折中型的.他们认为‘体’与‘派’在我国文学习惯上区别甚微, 称体者, 每可称派.一般看来, 体多指形式与体裁, 派多指风格和品流.从发展过程看, 往往先有体, 而后产生不同的派.他们认为, 宋词中的豪放、婉约之间没有不可逾越豹鸿沟, 更不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同一词家之作品, 二者兼有者多矣, 没有必要也不可作硬性规定.

事实上, 这些对流派存在与否的见解, 主要是针对‘五四’以来词学研究的一些偏激观点而发的.胡适、胡云翼等极力崇扬词中的豪放派, 他们把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称为宋词的主流, 而把以周、姜为代表的婉约派称为逆流.解放以后, 这种观点一直作为词学研究的流行观点。

4、代表人物及优缺点分析

婉约派

代表人物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等 前期的词多表现闲适生活,妩媚风流,后期作品多抒发身世之感,感情凄苦低沉。柳永 《雨霖霖》语言明畅通俗,多用口语,感情凄婉,音律谐婉,但有些词比较庸俗。秦观 《鹊桥仙》等风格轻柔,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

优点:1.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绘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节,反映其对生活的各种态度。

2.婉约派的词大多富含浓烈的感情色彩,其文藻唯美,给人以心灵的极大享受。

缺点:1.宋词顾名思义在宋代,但是当时国家饱受风霜,婉约派的诗词大多对战事描绘较少。李清照也仅有一首豪放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婉约派的词虽然美,但豪气不足,给人的整体感觉太过悲凉。

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永遇乐》等 多以国家民族为题材,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张元干《贺新郎》等 情调苍凉,风格豪迈。张孝祥 《六州歌头》等 风格接近苏轼,悲壮凄凉,多表现不能收复失地的壮志难酬的感慨。陈亮 《念奴娇·登多景楼》《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风格豪放壮烈,笔力纵横驰骋。(少数词属于婉约派) 。

优点:1.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2.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缺点: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豪放派: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

宋末词坛

总体上看,宋末词坛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词人在作词上主要表现为融合和深化。吴文英在艺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刘克庄在题材上有一定的拓展,蒋捷融合了辛弃疾,姜夔的长处,而自成一家宋末词坛是词史高峰状态的结束期,也是多种词风的融合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