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22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B1型题 2. B1型题 3. B1型题
A.脾 B.胃 C.肾
D.肝 E.肺 1. “水火之宅”是指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2. “生痰之源”是指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A.右肾为命门
B.命门为两肾的总称 C.两肾之间为命门
D.命门为肾问动气 E.命门为精室 3. 《难经》认为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4. 赵献可认为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A.心 B.脾 C.肺
D.肝 E.肾 5. 称“封藏之本”的是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6. 称“罢极之本”的是
正确答案:D
解析:1.心主神志,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一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具濡养作用;而心脏的止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故心气充沛在心主血脉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只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循行,周流不息而营养全身。心主神忐的物质基础为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又说:“血者,神气也。”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实质上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有一定的反作用。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人主”。 2.肝主藏血,主疏泄。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日,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气机,使之畅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活动;通调妇女的排卵、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 3.脾主运化,主统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特性有:主运化,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运化水谷的功能是精、气、血、沣液化生的基础;也是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的营养来源,所以说,“脾胃为后大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主升,具体表现在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脾胃的升降,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小人更具重要性,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人体中部,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可调衡气的运动,肝肾气之上升,肺心气之下降皆由于脾胃为之斡旋。 4.肺叶娇嫩,通过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易受邪侵,不耐寒热,故有“娇脏”之称。《医学心悟》口:“肺为娇脏,攻击之剂,即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主呼吸之气,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于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汁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不但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而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 5.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电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理,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仟脉虚,太冲
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肾主水主要通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调节作用。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这实际上也是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6.“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习;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7.“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即肺吸入之气,应下纳于肾,也就是说肺的呼吸功能需靠肾气主纳的作用来协助,故日“肾为气之根”。 8.人的精神意识活动足以五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素问.宜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此“忐”非彼“智”。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液或排泄液。五液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如《索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所谓五体,是指筋、脉、肌、皮、骨。五脏外合五体,《灵枢.九针论》说:“肝主筋”,而非肝合爪,故肝应在体合筋。爪甲乃筋之延续,又称“爪为筋之余”,为肝之外华,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9.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前人又有“肾为水火之宅”的理论。脾主运化水湿,若脾不健运,水湿不运,便停于体内,或肌肤四肢,或脏腑等部位,成痰成饮,故古人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10.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命门者,目也。”但自《难经》提出“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后世诸家对此观点不一,主要有:元代滑寿及明代虞抟(《医学正传》)的两肾俱称命门说;明代赵献可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明代孙一奎的命门为肾间动气说。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心与脾 B.肺与脾 C.脾与肾
D.肺与肝 E.肺与心 7. 与气机调节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8. 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正确答案:B
解析: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的关系,实际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心与脾: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上,常见心脾两虚证;心与肝:主要表现在心行血,肝藏血上,常见心肝血虚证;心与肾:主要表现在心火应下温肾水,肾水上济心火,为水火既济,否则为心肾不交。 2.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津液的运行方面。肺司呼吸,脾主运化。故肺、脾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肺与肝:主要在于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常见木火刑金证;肺与肾: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
和呼吸运动方面。 3.肝与脾:首先表现在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的相互影响;其次在于肝藏血和脾统血对血液的生成、运行的影响上。肝与肾:甲乙属木,甲为阳木,在脏腑为胆;乙为阴木,在脏腑为肝。壬癸属水,水能生木,壬为阳,癸为阴,分别对应膀胱和肾。“乙癸同源”是用天干来说明肝肾的关系,即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之间能相互滋生,相互转化。 4.脾与肾:先天后天的关系,脾阳根于肾阳,先天之精需后大之精的营养。《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有调节水液的功能,起着胃的关闸作用。水饮入于胃,由脾上输肺,肺气肃降,水饮下流归于肾,从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B.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C.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D.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E.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9. 小肠者,( )。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10. 肾者,( )。
正确答案:E
解析:1.胆的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2.胃的功能丰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胃有喜润恶燥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胃以阳休而合阴精,阴精则降”,胃气下降必赖胃阴的濡养;二是胃之喜润恶燥与脾之喜燥恶湿,阴阳互济,从而保证了脾升胃降的动态平衡。 3.小肠的功能是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即将由小肠而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5.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卞贮尿和排尿。 6.三焦主通行元气,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膈以上部位为上焦,包括心、肺,有宣发卫气,以雾露弥漫的状态营养于肌肤、毛发及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上焦的功能,实际体现为心肺的气化输布作用,关系到营卫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输布。“沤”,在这里星指饮食物经腐熟和发酵状态的形象。中焦如沤是指中焦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中焦的功能主要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例如水谷的受纳、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体液的蒸化,化生精微为血液等。实际上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中焦的功能被形容为“如沤”。 7.《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脑转耳鸣,李时珍指出,头者,元神之府,说明脑与人的视觉、听觉、精神意识有关。
8.女子胞即子宫,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9.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将饮食腐熟消化,传化糟粕。其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故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之说。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上荣于目
B.上出息道,下止气街 C.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D.通于三焦,流行全身 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11. 元气的分布是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12. 卫气的分布是
正确答案:C
解析:1.气的基本知识: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生成: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与肾、脾胃、肺关系密切,其中脾胃的运化功能尤为重要。气化:气的运动叫作气机,有升、降、出、人四种形式;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叫作气化。气的功能有五个方面: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气的分类:人体的气主要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2.气的功能: ①元气藏于肾中,并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无所不至,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②宗气聚集于胸中,循喉咽贯注于心肺之脉,其生理功能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 ③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全身。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全身。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④卫气运行于皮肤和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
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13.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14. 《素问.调经论》说:“血不足”,则
正确答案:E
解析:1.血的概念: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在脉中运行,有营养和濡润作用。 2.血的生成:由营气和津液构成,《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血生成还要通过营气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及心肺的作用。 3.血的功能:具有营养和滋养全身的作用,是机体精神意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4.血的运行:心、肺、脉构成了血液的循环系统,其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
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平衡。与心肺肝脾、脉道的通利及血寒、血热等有关。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润泽肌肤 B.营养周身 C.温煦内脏
D.补益脑髓 E.以上都不是 15. 液的作用重在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16. 营血的作用重在
正确答案:B
解析:津和液: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 17. 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18. 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A.下肚外侧后缘 B.上肢内侧中线 C.下肢外侧前缘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内侧后缘 19. 患者疼痛沿三焦经放散,其病变部位在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20. 患者病发心绞痛,沿手少阴经放散,其病变部位在
正确答案:E
解析: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2.经络的组成:山经脉(包括正经十二,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3.十二经走向:于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上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4.十二经交接:手之二阴在手指末端交手之三阳,手之三阳在头部交足之三阳,足之三阳在足趾交足之三阴,足之三阴在腹部交手三阴。 5.十二经分布:四肢部,阳经在外侧,阴经在内侧,阳明、太阴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少阳、厥阴在中间,足厥朋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小腿内侧前缘;头面部,阳明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部、头顶、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阳明经行于前部,足太阳经行于后部,足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而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6.十二经脉表里关系: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为表里,足少阳胆与足厥阴肝为表里,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为表里,于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为表里,手阳明大肠与手太阴肺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7.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8.十二经脉: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终于足小趾,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属膀胱,络肾;足少阴经起于足小趾,终于胸中,循行于下肢内侧后缘,属肾,络膀胱;足少阳经起于目外眦,终于足大趾,循行于下肢外侧中间,属朋,络肝;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终于肺中,循行于下肢内侧中间,属肝,络胆;足阳明经起于鼻翼旁,终于足大趾端,循行于下肢外侧前缘,属胃,络脾;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端,终于心中,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届脾,络胃;手太阳经起于小指端,终于目内眦,循行于上肢外侧后缘,属小肠络心;手少阴经起于心中,终于小指端,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属心,络小肠;手太阴经起于肺中,终于食指端,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起于食指端,终于鼻翼旁,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属大肠,络肺;子少阳经起于无名指端,终于目外眦,循行于上肢外侧中间,属三焦,络心包;手厥阴经起于胸中,终于无名指端,循行于上肢内侧中间,属心包,络三焦。 9.六经终者临床表现:太阳终者,戴眼反折,瘛疯,其色白,绝汗乃出,山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生死,其死也色先清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古,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普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阴跷脉、阳跷脉 B.阴维脉、阳维脉 C.督脉、任脉
D.冲脉、任脉 E.阴跷脉、阴维脉
21. 患者,女。因流产而失血过多,导致月经不调,久不怀孕。其病在哪经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22. 患者久病,眼睑开合失司,下肢运动不利。其病在哪经
正确答案:A
解析:1.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为奇经八脉。功能:①进一步密切十二正经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的气血。③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关系密切。 2.冲脉为气血的要冲,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义为“血海”,与妇女的月经密切相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脉,有“阴脉之海”之称,另外“仟土胞胎”;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称;带脉约束纵行诸脉;阴维脉维络店阴;阳维脉维络诸阳;阴阳跷脉有濡养眼日、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怒则气上 B.悲则气消 C.喜则气缓
D.思则气结 E.恐则气下
23. 患者因受精神刺激突发二便失禁,骨痿厥,遗精。其病机是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24. 患者因受精神刺激而气逆喘息,面红目赤,呕血,昏厥卒倒。其病机是
正确答案:A
解析:1.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2.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即过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自则气缓”,过喜可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甚则失神狂乱等;“思则气结”,即思虑过度可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悲则
气消”,即过悲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恐则气下”,即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表现为二便失禁,遗精等症;“惊则气乱”,指突然受惊,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惊惶失措等。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正胜邪退 B.邪去正虚 C.邪盛正虚
D.邪正相持 E.正虚邪恋 25. 重病后的恢复期多属于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26. 病后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症的称为
正确答案:E
解析:1.虚证即因机体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正气虚损,对病邪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从而在临床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疲倦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或盗汗等。 2.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土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实证即因邪气虽盛,而人体的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而在临床表现出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有余的证候。实证常见外感病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留滞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气机升降失常有气逆、气陷证,分为虚实。 3.在某些情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并不完全一致,即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这些假象不能反映病机的虚或实,临床需仔细辨别。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即真热假寒,所谓“热深厥亦深”,亦称阳盛格阴证。临床常有“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和“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的情况。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即大实之证,可能会出现虚假的虚证表现,其机理是实邪壅盛,阻遏气机,而外呈不足之象。 4.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一般来说,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使邪气消退;反之,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正胜则邪退,疾病趋向于好转和痊愈;邪胜则正衰,疾病趋向于恶化,甚则导致死亡;若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势均力敌,或止虚邪恋,邪去而正气不复的情况,则疾病多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下后遗症而持久难愈。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风气内动 B.寒从中生 C.湿浊内生
D.津伤化燥 E.火热内生
27. 久病累及脾肾,以致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司,可以形成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28. 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可以形成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A.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C.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29. 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30. 阴虚风动的病因是
正确答案:D 解析:1.内生“五邪”:风气内动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又称肝风内动;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湿浊内生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辅布津液的功能障碍,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津伤化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孔窍失去濡润,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火热内生指由于阳热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病邪的郁滞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九奋的病理状态。2.肝风四证:肝阳化风指因多种原因使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化风;热极生风多由高热至极,热灼津液、营血,筋脉失濡,阳热亢盛而化风;阴虚风动多由热病或久病耗伤阴液,筋脉失于濡养,则变生内风;血虚生风多由血化生不足、失血、耗血,使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血不荣络而化风。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寒者热之 31. 适用于热结旁流的治则是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32. 适用于真寒假热的治则是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A.正治法 B.从治法 C.反治法
D.补虚法 E.反佐法 33. 真热假寒适用的法则是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34. 风寒感冒适用的法则是
正确答案:A 解析:1.正治称逆治法,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3.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从,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 4.治病求本指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正气是本;旧病是本;病因是本;缓则治本;邪气是标;新病是标;症状是标;急则治标(如中满,小大不利),标本并重则标本兼治。 5.扶正:扶助正气,多用补虚的方法;祛邪:驱除邪气,多用泻实的方法;调整阴阳:损其偏
盛,补其偏衰。 6.三因治宜:指同时、因地、因人制宜确定治则。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六淫 B.过劳 C.七情
D.痰饮、瘀血 E.疠气 35.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36. “久卧伤气”的病因为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37. 既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正确答案:D
解析:1.痰: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所伤,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多为热灼成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可形成多种病症。如痰停于心则心悸,停于肺则咳喘吐痰,停于咽则咽中如有炙脔,为梅核气,停于胃则呕吐痰涎,停于头清窍被蒙导致眩晕,此即无痰不作眩。 2.饮: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所伤,肺、脾、肾及三焦气化功能失调,多属寒邪。饮留胃肠为痰饮;泛滥肌肤为溢饮;支撑胸肺为支饮;饮流胸胁为悬饮。饮多停于局部。 3.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于血脉,使经脉收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形成瘀血。瘀血失去正常的濡润作用,又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造成出血、?积、疼痛。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临床表现为刺痛、固定痛、拒按、夜甚;肿块,肌表可见青紫肿胀,体内有块不移;出血,血色紫暗,有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紫暗等。 4.疠气的致病特点: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瘀血、痰饮是病理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全身或局部气血的运行造成病变。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风 B.火 C.燥
D.心 E.热
38.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39. 诸胀腹大,皆属于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40.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41. 诸痛痒疮,皆属于
正确答案:D
解析: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内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暑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2.六淫的特性: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滓;暑多夹湿。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有温凉之分。火热为阳邪,具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 3.《内经》病机十九条:《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门:诸风掉眩,皆属于旰;渚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渚厥同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另外,刘元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补充了燥邪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真虚假实 B.真实假虚 C.真寒假热
D.真热假寒 E.虚中夹实 42. “至虚有密候”指的是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43. “大实有羸状”指的是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44. “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指的是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45. “阴虚阳亢”指的是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