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薛谭学讴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②尽之,遂辞③归。秦青弗止。饯④于郊衢⑤,抚节⑥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⑦行云。薛谭乃谢⑧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编者加。讴:唱歌。②谓:认为。③辞:告别。④饯:饯行。⑤衢:大路。⑥节:节拍。⑦遏:挡住。⑧谢:认错。
[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
(1)故事中的秦青是一个歌唱技艺十分高超的人。(______)
(2)故事中的薛谭一开始就是一个歌唱技艺十分高超的人。(______) (3)为了表现秦青歌唱技艺高超,文中“响遏行云”用了夸张的说法。(______)
(4)联系上下义,“薛谭乃谢求反”中的“反”应该同“返”。(______) (5)“末穷青之技”与“自谓尽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秦青弗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抚节悲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秦青除了歌唱技艺十分高超之外,还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高山流水
俞伯牙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俞伯牙所念:_________(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出成语“高山流水”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7
3.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小题。
童趣(节选)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面词句没有“看”的意思的一项是( )
A.定神细视 B.神游其中 C.见二虫斗 D.观之正浓 [2]让作者觉得有趣的事情是( )(多选题)
A.神游土墙花台 B.挑逗虫蚁 C.观二虫斗 D.鞭蛤蟆
[3]读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两小儿辩斗(________)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3)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4)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
[2]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 / 7
所宝以百数 _________ 尾搐入两股间 __________ [2]请给第①题句子划节奏,并翻译第②题句子。 ①牛 斗 力 在 角,尾 搐 入 两 股 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士笑而然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常以自随 C.(牧童)拊掌大笑 D.(古语道理)不可改也
[4]文章最后引用“古语”,意在阐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短文。
小时了了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③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④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⑤。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曰:“小时了了⑥,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⑦。
(注释)①孔文举:东汉的孔融。②清称:有名誉。③中表:指的是亲戚。④伯阳:老子的号。⑤奕世:世世代代。⑥了了:聪明。⑦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 A.造诣。 B.接见。 C.会见。 D.拜访。 [2]既通,前坐。( )
A.前面。 B.前进。 C.上前。 D.前排。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A.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B.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 C.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感到莫名其妙。
D.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觉得这个孩子很奇怪。 [4]“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正确的是( ) A.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不一定会差。 B.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也一定不会出色。 C.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也一定很出色。 D.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出色。
[5]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下面选项中不合适的词是( )。 A.博学多才 B.反应敏捷 C.应对机智 D.能言善辩
7. 文言文阅读。
陆绩怀橘
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①。术令②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③
3 / 7
术,而橘坠④地。术谓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乎?”绩跪对曰:“是⑤橘甘,欲怀而遗⑥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选自《三国志》 (注释)
①九江:古地名,今江西九江市。袁术,字公路,袁绍的嫡弟。后被刘备击溃,吐血身亡。
②令:让,命令。
③临:在……时候。行:走。辞:告别。 ④坠:坠落。 ⑤是:这。
⑥遗(wèi):送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术令人出橘食之 出:__________________ (2)绩怀三枚 怀:__________________ (3)术奇之 奇:__________________
(4)于九江见袁术 于: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陆郎作客而怀橘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怀而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术奇之”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下面的横线填人缺少的成分。 ________拜辞 ___________坠地
8.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
狗得盛礼,日益倨,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为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注释:[1]中分:对半分。[2]倨(jù):傲慢。 [1]解释字义:
善(______)俱(______)益(______)啖(______) [2]翻译句子:
(1)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本文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7
9. 文言文阅读。
道旁苦李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⑨。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尝:曾经。③诸:众。④游:玩。⑤子:果实。⑥折枝:压弯了树枝。⑦竞:争着。⑧走:跑。⑨信然:真是这样。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①及(____) ②访(_____)③咸(____)④置(_____)⑤即(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若”的意思。
①有若成人之智 (__________) ②若出其中 (___________)
③中有楼若者 (___________)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
①欲知其斤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必细察其纹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皆吊之,其父曰 (_______________)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 ⑤楼渐低,可见其顶 (________________) ⑥其恕乎 (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赞美了曹冲年幼却聪明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冲是著名的少年聪明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这类人物很多,请再举一个例子。
5 /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1]理解句意,说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了《两小儿辩日》,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②,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①依附:投靠。 ②疑:犹豫。 [1]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_________) (2)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宁愿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吗? B.难道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吗? C.难道可以在情况危急的时候抛弃他吗? D.难道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相互抛弃吗?
[3]从文段内容看,_____(谁)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13. 文言文阅读。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 )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②“__________!”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破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
[1]在文中括号里写上带点字的解释。
[2]把文中句子补充完整,再解释句子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理解。
6 / 7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①处吾子②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③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④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⑤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①所以:用来。②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③贾人:商人。④学宫:学含。⑤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 舍:______。 (2)遂居焉 居:______。 (3)遂迁居市旁 迁:______。 (4)此可以处吾子矣 处: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