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移精变气论

移精变气论

2024-02-06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移精变气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13卷第1期 JClP.NAL(oFNANJtN2,UN ̄ITYOF _Mfsrj ALSCIENCE)Vo1.13 Nb.1№2012 ・ 21 ・ 移精变气论 卓廉士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检索秦汉文献,考察古人“移精变气”之说 结果发现:这是《内经》倡导的一种旨在以针刺仿效远古时代祝由 “移精变气”的治疗方法 其法是模拟“道’’的状态 在医生的心神引导之下,通过神气即精气的移徙 实现医惠舍 一,再施针刺以疗疾病 并且发现“病为本,工为标”是医患双方形气合一、与道相符的标识 关键词:精#神;气;医惠关系 中图号:R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222(2012)01—0021—04 今天的学者认为《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论 乎相同的特性:“其气傈悍”,能够运行、移徙、聚 “是从古今时代不同,说到发病情况也不同,而 散和变化。精气的移徙聚散可以直接影响到脏 不同疾病的治疗,又有难易,医工的学术,亦有 腑功能使其产生不同的神志病变。如《素问・ 高下……”云云l】],未得要领。其实,这是一篇 宣明五气论》有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 阐述古代刺法的重要文献,其辞约,其旨奥,其 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 义远,故难于理解。笔者认为,“移精变气”是古 五并,虚而相并者也”(以下《素问》原文均引自 法针刺治病的机理所在,涉及到治疗观念与古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版《黄帝内经素 代文化的一些方面,不传之秘尽在其中。而研 问》)。 究须从精、神、气等基本概念人手,逐步演进,则 中医认为,神志分藏于五脏,总属于心。 能渐人佳境,有所寻获。 《灵枢・本神》日:“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 1精、神、气 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是故用 “精”,指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生理物 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 质。古人认为“至精为神"[21611,就是说“精”能 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神生于精, 产生精神作用。从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规模、 针刺之“本于神”实则本于精,本于五脏所藏之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上考察,此说极可能与酿 “血、脉、营、气、精神”,而这些组织皆源于水谷 酒、饮酒有关。《灵枢・论勇》日:“酒者,水谷之 精微,且遍及全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刺 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懔悍,其入于胃中,则胃 在人体组织之任何部位都会出现“神应”的反 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 映,“神应”发生则能调节、改变精微物质——血 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以下《灵枢》原文均引自 气营卫的病理状态。这是“移精变气”的一层含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灵枢经校释》) 义。如果血气虚弱,营卫衰竭致使五脏神伤, 酒,这种水谷酿成的“至精”之品,能让人产生精 “精神魂魄”不应于内,针刺则难于见功,因此病 神作用。根据这个道理,同样由“水谷之精,熟 人的精气状态是针刺获效的前提。 谷之液”生成的气血津液无疑就是人体神志活 虽然“精”有“傈悍”之性,但在生理状态下, 动的基本物质了。这大约就是“精生神”的原始 其运行、移徙、聚散均在神的控制之下,古人谓 思考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精”具有与酒几 “神者,生之制也,,[2117,指此。上面所引之“虚 收稿日期:2011一l1—18;修稿日期:2012一O1—19 作者简介:卓廉士(1952一),男,四川资阳人,重庆医科大学教授。 ・ 22 ・ 南京中垦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12年3月第13卷第1期 而相并”,乃是病患之时神气失于控制所致。还 有一点很重要:神受心的引导。古人谓“心有所 存,神有所归”(《素问・举痛论》),心能通过意 念、专注、冥会、潜通等一类超验形式对神施以 主动的操控。《素问・解精微论》日:“夫心者, 五脏之专精者。”心神的物质基础是“精”,心神 之“所归”,即专注于某处,实则为心脏之“专精” 运动,这种运动常表现为气的运行、移徙、被体 验和感受,它能改变“所存”之处的气血状态。 这是“移精变气”的第二层含义。这也是中国气 功的基础理论,为内观反视之所本,而在内观反 视状态下的行气体验则是古人认识营卫生理, 察知经脉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l3]。基于这种认 识,使古人很容易想到,将针刺疗法与精、神、气 的运动结合起来一定能够加强疏通气血调节阴 阳的作用,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2《素问・移精变气论》的主要思想 《素问・移精变气论》就是一篇倡导这种针 刺疗法的专论,这大约也是秦汉时期医生治病 的一贯主张。为便于研究和阐述,录之如下。 为省篇幅,略去黄帝岐伯问答之重复部分。 “往古……恬儋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 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 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 ……故祝由不能已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夫色 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 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日圣 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 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茨之枝, 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 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 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 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 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 新,乃得真人。帝日: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 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日:治之极于 一。帝日:何谓一?岐伯日:一者因得之。帝 日:奈何?岐伯日: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 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日:善。” 本篇说“往古”(史前)的人生活在“恬澹之 世”,不易患病,即使有病亦甚轻浅,只需要通过 祝由的方法“移精变气”即可治愈。“上古”的人 能参照色脉与“神明”的符合情况以远离疾病。 “中古”的人则不太懂得预防的重要性,而是在 患病以后才施治疗,虽然如此,但他们利用汤液 中标本同气的原理,也能获得好的疗效。“暮 世”(末世)的人背离了医道,治病既不根据四时 阴阳,又不懂得标本逆从,往往使得旧疾未除, 又染新病。因此,本篇作者认为,针刺之道在于 “”“一一,者因得之”。篇末点明主题,文章首尾 呼应。谓针刺采用“得一”的方法,既能移精变 气,又能“通神”、“得神”,既符“往古”之法,又合 “上古”之治。其深层含义将于下文逐步阐述。 3针刺“治之极于一” “一”乃宇宙本源,是“道”的体现。《说文解 字》卷一上:“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 地,化成万物。”古人认为,凡行事契合于“一”, 则能与道相通,事半而功倍,易于获效。《移精 变气论》谓“治之极于一”,是说只有将治疗处于 “一”的状态之下才能与道相通,这样,针刺则能 获得“移精变气”的效果。其中应该包括这样几 层内容: 一是医生自身的精神专一。《老子・第三 十九章》日:“神得一以灵” ],这不是一般意义 的集中注意力,而是“得一”。庄子称此为“心 斋”。“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l5],经过心斋的 训练,医生能于“虚静”中消除物我之间、物物之 间乃至我我之间的对立,使心志专一达到与道 合一的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圣人抟 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让心志与“神明”相 接,如此可以养生,可以延年。所以,针刺之道 与养生之道相同,懂得养生亦懂得针刺。《素问 ・宝命全形论》日:“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 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日治神,二日知养身 ”……,其法皆以虚静为本,以“得一”为宗。医 生要达于心志如一之境,则需要经过“治神”一 类的训练[6],凡事关乎道,无益于空谈,需要躬 自体证也。 卓廉土:移精变气论第1期 二是医生与患者的神气合一。《灵枢・终 始》载有与《移精变气论》篇末相似的一段文字, 其义稍深,可与本篇相互发明:“凡刺之法……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 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 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 气至乃休。”在针刺之初须“闭户塞牖”,医生将 自己和患者一起闭入静室,并且“数问其情,以 从其意”,屏除来自外界的干扰,“力求与之实现 心理沟通,让患者尽量处于虚静状态,以泯去医 患之间的人我区别,泯去社会、环境产生出的后 天差异”_3],使医患双方达于精气合一之境界, 在这一状态中,医生则能通过切脉观色以“占神 往来”,了解病人气血的盛衰情况。 三是人针合一以“移精变气”。医生将自己 的神气专注在针具上,使神气与针合一。其中 强调“一其神”者,谓此能模拟道“一”之状态而 得相通也。在知觉一气的状态下,医生通过针 具这一媒介进行浅留、微浮、深刺等操作“以移 其神”,由此改变病患部位的气血状态,治疗疾 病,谓如此则能获得“往古”只有祝由才能获得 的疗效。 4病为本,工为标 针刺是在医生主导下的治疗活动,整个过 程由医生实施,由医生掌握、操作、控制和完成, 就标本主次而言,当以医生为本,为这一治疗活 动的主要方面,病人为标,为接受的客体,处于 次要地位。然而,这却是“末世之刺”(《素问・ 宝命全形论》)的观念,如以这种观念来指导治 疗,往往“不知E1月,不审逆从”,大大违背了针 刺之道。 针刺之道可以通过标本显明出来。“中古” 的医生曾用“草苏、草薮之枝”,以植物标本之间 同气相济的原理以制服邪气。设象于彼,取喻 于此。当医患之气合一,同气关系形成,于焉 “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此义还见于《素问・汤 液醪醴论》:“针石,道也。精神进,志意治,故病 可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 服,此之谓也。”(据《甲乙经》。《新校正》作“精 神不进,志意不治”,《甲乙经》之义为长)与道相 ・ 23 ・ 合的刺法始终是在医生的心神主持和引导之 下,“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2191,当医患合 一,医生的心神转移向患者,其神“喟然”在于患 者;然而在这一同气状态中,仍然存在主次的关 系。治病以神,“得神者昌”,当以神之所在为 本。今神移于患者,则以患者为本,医生为标。 历代注家因不明标本之说,致使“精神进”不得 确解。进,前进。《诗・大雅・桑菜》:“进退维 谷。”精神之“进”就是医生的神气向前、进入患 者,并与之合一。由此可见,“病为本,工为标” 是神气移徙、医患合一、主客易位的标志。此乃 取法“中古”之汤液予以变通而施于针刺也。这 是“移精变气”的第三层含义。 对此,现代人大约难以理解。或以为笔者穿 凿附会,以标新异。其实,神气移徙是古人的一 贯思想,如《淮南子・天文训》就有“故神四十五 日而一徙”l2l】 j的说法。这一移徙常可以在古 代的绘画上面形象地表现出来。现代人习惯从 欣赏者的视角一如摄影聚焦那样来设计画面, 为此西洋绘画设有专门的透视法,简单地说就 是近物大,远物小。但中国画恰好相反,如图1 中的家具皆是近端小,远端大,甚至人物也是这 样,近者稍小,远者更为突出。对于这种情况应 该只有一种解释:画家将自己的神气移于图画, 与画合一,因而画家是从画中向外看,所谓“非 物无以见我”(王国维语),指此。画为本,工为 标。传神写照,良有以也。 针刺之道同于书画。“移精变气”有似于绘 画之传神写照。医生让自己的“精神进”入患 者,这时全神贯注是最好的形容词,即将所有的 神气注入患者,让神居于患者,因而所谓得神 者,乃与患者之神气相得,守神者,护持患者之 神气,如此乃能对患者的脉象、呼吸进行换位体 验,对患者的病痛一如感同身受,此时“以移其 神”,通过神气以影响精气,从而调节经脉的气 血以治疗疾病。此乃“移精变气”之最终义。 5结语 “移精变气”起源于“往古”医巫不分的时 代。传说“往古”的医生能够“通过转移、接触、 远距离作用” 等祝由的方法去改变患者的精 ・24・ 直枣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13卷第1期 疗效。 气达到治愈的目的。 “病为本,工为标”之说既是神气移徙的标 志,也是实实在在的治疗体会。然而时移世易, 后世的医家多未能悟出其中的三昧也。如张志 聪对此也只是随文释义:“伯(岐伯)言病为本, 工为标,盖以工之治法为标也。”[。 众多注家中 只有张景岳在“精神进”的启发之下参透了四五 层。他说:“病必得医而后愈,故病为本,工为 标。然必病与医相得,则情能相浃,才能胜任, 图I 唐代宫乐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庶乎得济而病无不愈”_9_。今天的人们大约就 更难理解“移精变气”的道理了,尤其是其中心 神引导的部分,但在秦汉的人们眼里,心志专 一对于这种理想的疗法,“暮世”的医生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于是提倡一种借助针刺运用神气以 改变精气的疗法。此法既能避免“故病不已,新 病复起”的不良后果,又能增强疗效。这种刺法 需要与道相合,即让医生与患者完全处于知觉 一,与道相通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如《论衡・ 感虚篇》有云:“专心一意,委务积神,精通于天, 天为变动。”口0]“移精变气”的刺法无疑受到了 这类思想的影响。 参考文献: 气的状态之下施行起来才有意义。这一刺法 建立在精、神的基础之上。精是神的物质基础, 神是精的功能形式,而总属于心。所以“移精” 的疗法须在心神的引导下以气的形式进行。心 神引导之气可以改变精气的状态,尤其在于心 神专注的部位。此法别于“往古”之处在于“转 移、接触”是以针为媒介,将针具与操作视为医 生与病人之间精气移徙的桥梁。 “中古”的医生用草苏、草薮组成的汤液治 病,这是利用了植物本末之间同气相助的原理。 这一原理在“移精变气”的针刺疗法中同样能够 得到体现,医患双方形气合一可获得“邪气乃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09. [2]何宁.淮南子集释l-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3卓廉士.体验营卫论经脉rJ1.中国针灸,2011,31 (7):661—664. [4]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 版社,1992:76. [5]张耿光.庄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60. [6]卓廉士.感应、治神与针刺守神[J].中国针灸, 2007,27(5):383—386. [7]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l-M].丁由,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4:110. 服”的效果。所以,“移精变气”的针刺疗法既能 像“上古”那样“合于神明”,又能像“中古”那样 得标本之助,因而能够比肩“往古”,收到极好的 On Transforming Essence and Qi [8]中国医学大成:素问集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0:18. [9]张景岳.类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03. [1O]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227. ZHUO Lian—shi (TCM College,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1331,Chin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