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组 课题 授课时间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单元(章节)课时 执教者 5. 黄河颂 教师复备栏 1.词语积累与运用。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知识与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技能 性。 教学 过程与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目方法 的内涵。 标 情感态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度与价的决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教学重、难点 的内涵。3.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主要教学 教法 方法 学法指导 教学 辅助手段 资料助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 课堂导入 由以下两个活动引入本文教学。 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 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学生初读诗歌,教师提示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揣摩诗歌的情感。 3.请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点评,并及时给予朗读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 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4.教师范读,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 起什么作用?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 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教学步骤(包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括引入新课,5.诗歌是怎样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的? 新课讲授,课6.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堂练习,小结7.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业布置。) (学生们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明确): 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4.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本诗塑造了一个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的黄河形象,给人以雄壮豪迈的美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这样的气势多么雄伟;“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样的气度和力量无坚不摧;“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这样一条金色的巨龙源远流长;“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样的气魄是何等的伟大坚强!诗中的这些语句,刻画出黄河气势雄伟、源远流长的壮美形象,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壮阔的雄伟图画,营造了歌词的画面之美。 6.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7.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配乐朗诵 师生齐诵诗歌,播放音乐《黄河颂》。 五、教师小结 昔日,黄河以他英雄的气魄激励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斗,赢得了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今天,愿我们继续宏扬黄河精神,勇往直前,把我们的民族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 六、布置作业 1.请以“啊!母亲!”为开头,综合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歌颂母亲。 2.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备课组 课题 授课时间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单元(章节)课时 执教者 6. 最后一课 教师复备栏 教1.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学 过程与2.根据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目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 标 情感态度与价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值观 1.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2.领会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主要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教学 教法 方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指导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1.了解作者及作品 知识与2.初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技能 3.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由学生记忆有关爱国的诗词句引入本文教学 二、作家作品介绍: 1.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其后创作了许多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富豪》《不朽者》,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 2.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在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不允许这两个地方的人民继续学习法语。这篇小说反映的就是阿尔萨斯沦陷以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语的情况下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3.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 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 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题材可分为 科幻、历史、武侠、推理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 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教学步骤(包三、初学感知 括引入新课,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积累字词。 新课讲授,课 2.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堂练习,小结 (1)“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 作业布置。) (2)谁能介绍本文的创作背景?文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这一背景? (3)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4)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 (5)凭感觉,你认为本文要表现什么主题? (这部分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四、研读探究 1.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要求学生用评点法在文中圈点勾画,可从对待老师、学习、敌人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要结合具体语句来回答) ——(1)小弗郎士在上课前的表现: ①害怕老师。 ②贪玩,不爱学习,经常迟到 ③不懂事 (2)小弗郎士在课堂上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心里万分难过”,思想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3)小弗郎士前后心情、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①基础原因:小弗郎士本质上并不坏,尽管贪玩,不爱学习,但还能管住自己。 ②本能的反应: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念 ③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韩麦尔先生充满爱国激情的言行的感染,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激发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2.体会下面两处细节描写的作用 (1)“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 ——(2)这一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3.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这句话中的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五、课堂小结 学习小说,要把握三要素:环境、情节和人物。根据情节的发展,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变化,就能把握小说的主题。 六、作业布置: 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思想感情,朗读重点片段,理解疑难语句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仔细读课文并思考 1.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的穿戴有何特别?其用意是什么? 2.韩麦尔先生讲了哪些话?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哪几点?这些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3.品析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动作、语言和表情 (学生相互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评点,然后分小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组交流并明确): 1.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他穿上这套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的讲话大致可概括为三点: ①宣布“最后一课”,希望孩子们用心学习;②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③赞美法国语言。这些话鲜明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1)表情:“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2)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 (3)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的表情、语言和动作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作者从外貌(穿戴)、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细致地刻画韩麦尔先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感情。 二、质疑探究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弗郎士这一形象在文中除了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组织的? (师生共同研讨后明确): ——1.“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2.充当线索人物,贯串故事情节,把不同的场面,众多的人物串联在一起;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 ——3.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总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三、朗读感悟 朗读“宣布下课”部分,再次感受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感情,也算是我们对他崇高的敬意 1.教师范读后作出指点 (1)“我——我——”两个“我”字读出颤音,表达极其悲痛的感情 (2)“法兰西万岁!”音调要高亢,读出激情 (3)“放学了,——你们走吧。”音调低沉,速度放缓,读出无比沉痛的心情 2.学生练习朗读后师生齐读 四、教师小结 最后一课,改变了小弗郎士的学习态度;亡国的惨痛,唤醒了他的爱国之情。为什么要到即将失去的时候才热爱母语?为什么要到国家危亡的时刻才想到爱国?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和平,珍惜时光,勤奋进取,早日成才,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五、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测评》上的相关练习并积累、背诵重要语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备课组 课题 授课时间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单元(章节)课时 执教者 7. 土地的誓言 教师复备栏 知识与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技能 2.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学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 目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标 情感态度与价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2.把握文章的抒情脉络,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主要教学 教法 方法 学法指导 学案主导法,点拨法,归纳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 传统教学 辅助手段 一、导入 由师生共同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内容引入本文教学。 二、整体感悟 1.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①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②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 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③画出感触较深的语句。 2.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3.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三、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资料,自由交流,说 说东北的景色、物产,及沦陷与解放的历史。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东北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2.问题交流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 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教学步骤(包举例说明 括引入新课, (学生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讲授,课 预设: 堂练习,小结 ①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热爱) 作业布置。) ②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思念) ③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怀念、忧伤) ④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多么美丽,多么丰饶……(赞美) ⑤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为解放故乡而奋斗的决心及对故乡被占领的愤怒) ——(2)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②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③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④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⑤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 四、质疑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如何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几句的意思? 3.第一、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共同研讨后交流) ——1.《土地的誓言》,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没有了土地也就无所谓国家,所以作者把它放在题目上,突出了它在一个爱国者心目中的地位。 ——2.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 ——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3.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五、分组朗读,配上乐曲《松花江上》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朗读一段,再次感受文章的感情,欣赏文章的语言。 六、教师小结 家乡,是我们的母亲!曾几何时,我们的前辈们为保卫家乡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我们要好好学习,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而贡献青春与智慧。 七、布置作业 完成《金太阳导学测评》相关练习,积累有关爱国的诗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备课组 课题 授课时间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单元(章节)课时 执教者 8. 木兰诗 教师复备栏 1.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与2.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技能 3.背诵全诗。 教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学 过程与2.了解课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 目方法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标 4.复述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 感受木兰孝敬父母、报效国家、勤劳朴实、坚毅勇敢的性格。 值观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3.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4.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教学 教法 方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互动法。 指导 教学 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最原始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预习检测 1.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语。教学步骤(包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距离黄河不远。燕括引入新课,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新课讲授,课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堂练习,小结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作业布置。) 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 3.文体知识 乐府 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三、初读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给加点字注音 唧唧(jī)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èi) 溅溅(jiān) 燕山(yān) 啾啾(jiū)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策勋(xūn) 霍霍(huò) 阿姊(zǐ) 云鬓(bìn)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 ) (2)出门看火伴( ) 3.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词语。 (1)愿为市鞍马( ) (2)策勋十二转( ) 4.解释下列加点的重点词语。 赏赐百千强:有余。 胡骑:战马。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出郭相扶将:外城。 双兔傍地走:跑。 著我旧时裳:穿。 朔气传金柝:北方。 军书十二卷: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 四、结合注释逐句逐段翻译课文(采用一人一句接龙的方式展开,教师提示重要语句的翻译)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确切意思应如何理解?这两句在语意表达形式上有何特点?应该如何翻译? ——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2)文中类似的语句还有哪些?找出来,并解释和翻译。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解释: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解释:打开每间房门,进去看看,坐坐。 ③“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释: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五、朗读诗歌,体会这首诗在句式上的民歌特色 (学生先自由品读,自由体会,自由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 注: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些类似的句子。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明确: ——1.复沓句。两句文字基本相同,只更换少数词语。 ——2.顶真句,又称“联珠”,后一句开头的词语与前一句末尾的词语相同,首尾相联。 ——3.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排比句。 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语意及句式划分节拍。 明确 七、朗读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读 3.学生齐读 4.尝试背诵 八、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的主题。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着重理解了文章的词义句意,品味了文章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这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根据内容分析花木兰的形象,探求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学生通读全文,概括各段的内容并复述故事情节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第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5.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6.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三、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学生按小组自由讨论后作交流)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学生共同研讨后展示、明确) 1.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 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五、拓展延伸 活动:让学生比较本文中的花木兰与电视剧或动画片中的花木兰,说说更喜欢哪一个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喜欢的理由,说出对人物的评价。)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用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七、作业布置 1.完成《金太阳导学测评》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