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中医养身概论

中医养身概论

2023-05-26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中医养身概论
1养生:自我调摄为主,健康长寿,综合多种方法。

2中医养生学:中医理论的指导,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衰老机制,养生原则和方法。 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阴阳之间相互的关系:阴阳互根,互生互长。 4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黄帝内经》 5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宋以后称经方派”称为“医圣”

6先秦时期各家关于养生的论述主要有?1)修身养性2)饮食卫生3)体育锻炼4)起居调摄 7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

8华佗五禽戏虎鹿熊猿鸟。朱丹溪-护阴养精、张子和-攻邪补正、李东垣-元气、刘完素-气、精 9孙思邈在养生学中的贡献有哪些1)治未病2)综合多种方法养生3)重食疗4)房事养生 10中医养生学主要与那些学科有关? 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 11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水,纳气 13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14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官:目、舌、口、鼻、耳

15补肾药物的作用:1)调节内分泌2)提高免疫功能3)延缓大脑衰老 *补脾药物的作用:提高免疫力功能

16中医养生的原则:调和阴阳,阴阳并重。形神共养,养神为先。协调脏腑,重在脾肾。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扶正为主。综合调理,因病而异。

17阴阳学说的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18调和阴阳的方法:养阴潜阳、扶阳制阴、祛邪复阳、抑阳存阴、阴阳并补。 19养形治形的方法:1调饮食,保脾胃2)常运动,适劳逸3)适寒暑,慎起居 20养神怡神的方法:1)调畅情志 2)心理、药物治疗 21协调脏腑的方法:

1)协调五脏,补虚泄2)调六腑,以通为用 3)调脏腑,脏腑互治 4)久病,调补脾胃 22活血化瘀常用治法:

1)补气活血2)理气化瘀3)温经活血

23扶正祛邪:用补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1)单用补药2)补药+祛邪药

24天年:上天给人寿命的年限,100年以上。 正常男40女35岁开始衰老。60以上为寿、上100以上、中80-99、下60-79

25影响寿夭的因素:1先天禀赋2)社会因素 3)环境4)后天调摄 26寿征:面部寿征,体型寿征,气质寿征

27衰老:人生长发育成熟以后机体的形态,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发生的退行性变化。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

28何为生理性衰老?何为病理性衰老?两者关系?生理性衰老随年龄增长出现,发生于成熟期以后,全部过程连续发生不可逆转,具有原发性、障碍性、进行性、普遍性。 病理性衰老则伴随某一病理过程而出现,不具备原发性、普遍性。 两者关系:病理性衰老加速生理性衰老。 29老化的征兆:

1形态的改变2诸窍不利3神志变化 4血脉异常5适应能力及抵抗力下降6阴萎 30延缓衰老的措施:补肾,补脾胃

31五志相胜:怒喜思悲恐,相隔相胜,怒胜思、思胜恐、孔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32调节情志的方法:1)清净法2)陶冶法3)制约法4)宣泄法5)药食法 33清净法:修身养性,抑目静耳,省思少虑

34宣泄法的主要内容:1)倾诉2)发泄3)写作4)导引 35运动养生的三个要领:意守,调息,动形

36运动养身原则: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7常见的传统健身运动: 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

38饮食调养: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功能作用,合理地调配膳食,从而保健强身、防老抗衰的方法。 39食物的性味:性:寒、热、温、凉(平) 味:酸苦甘辛咸(淡、涩)肝心脾肺肾

40食物的功能1补益精气2调和阴阳3辅助治疗

41食物、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 42食物的种类:谷米类,蔬菜,瓜果,肉食类

43饮食调养的原则:1)饮食有节,寒温适度 2)五味调和,荤素结合3三因制宜4)顾护脾胃 44饮食有节:定时,定量

45蔬菜的优点:1)助消化2)增加营养3)防止肥胖4)疏通血脉5)防治癌症 46食物三宜:宜软,宜暖,宜细嚼慢咽

47药物扶正:通过服用药物,促使人体气血旺盛,阴阳协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焕发生机,达到延缓衰老目的的养生方法。 48扶正药物类别:

补气类:人参,黄芪。养血类:何首乌,当归头。助阳类:麦冬,龟板。 滋阴类:鹿茸, 肉苁蓉 49扶正药物运用原则:适时用药、因人用药、 进补顾胃、忌偏忌滥。 50起居调摄的主要内容:起居有常,安卧有方,谨防劳伤,居处衣着 51安卧有方:睡前调摄,睡眠宜忌,醒后保养

52醒后保养:1)熨目运睛2)叩齿咽津 3)梳发栉沐4)颜面按摩,鸣天鼓 53劳伤包括:1劳力过度2劳神过度3)房劳过度 54谨避外邪:谨慎避免接触外界致病因素。

55疫气致病的特点:发病急骤,病传危重, 症状相似,传染性强

56防止疫气流行的措施:1)防止疫气污染环境 2)隔离疫病患者3参与防疫工作,提高忧患意识4)加强运动锻炼,提高抵抗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