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
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
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
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
15.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
不指烛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D。
【试题点评】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延续了2017年命题特点,但题目由五选二变作
四选一,分值降低,难度也下降了。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内容,B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C项鉴赏诗人的形象,D项鉴赏诗句内容。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鉴赏,属于诗歌鉴赏常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
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程为: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答题步骤是: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思乡类:月亮、鸿雁、杜鹃、斜阳;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等。本题考查的意象是“酒”,考生可结合诗中“酒”出现的不同时间,结合诗人的行为来分析。 诗歌翻译: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三、【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
由。(6分) 【答案】 14.A
15.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
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
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D。
【试题点评】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延续了2017年命题特点,但题目由五选二变作
四选一,分值降低,难度也下降了。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考查对诗句内容的鉴赏和对诗人写作意图的理解,B项鉴赏诗句的内容,C项鉴赏诗中精卫的形象,D项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D。
【试题点评】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既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又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还考查对诗歌思
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考生可答同意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也可答不同意。如答“同意”,就要结合诗句鉴赏精卫这一形象,分析诗句突出了精卫的哪些特点,表达了精卫怎样的愿望。如答“不同意”,就要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答出诗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精卫什么样的态度等。 四、【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21.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
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 19.D 20.A
21.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
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诗歌鉴赏采用客观题的形式命题,涉猎的知识点范围广了,难度也比主观题难度大。考生在
做题时,可以先根据逗号,判断一个选项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判断。再通过诗歌鉴赏知识点进行判断,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子作用、表达技巧等。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注意常见的错误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0.试题分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不断延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可以改变,思想可以变化,唯独文
化是延续不断的。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中国文化文学中,运用典故成了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诗文诗句,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此题要求考生根据名人对该诗词的评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来谈自己的理解。考生首先要把
握名人的评价的含义。如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该词的艺术特色“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是考生首先要弄清楚的。其次,考生再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来分析词中哪些内容表现了“龙吟虎啸”,哪些地方表现得很“和缓”。 五、【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
①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分析近三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可以发现,其实这几年在第一题的设置上
一直很稳定,2015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2016年“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2017年“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2018年“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都是针对人物形象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圈出题干中的引文,如今年的“闲”,理解其意思,即“闲适”或“没事干”,然后圈出诗句中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概括表现并分析具体的原因。
11.试题分析:题干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
理解,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尾联“到
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
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六、【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
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
人生选择的否定”错,从诗中来看,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
【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
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2018年高考天津卷在诗歌阅读上也在向全国卷靠拢,第一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
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范围比较广,重点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如A项,选项中对诗人的情感态度分析有误,选项因为陶渊明“立志躬耕”就认定他否定孔子人生选择——“忧道不忧贫”,却忽略了第一句“先师有遗训”,可见陶渊明把孔子“忧道不忧贫”记在心里,只是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
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对于诗歌情感,应是诗歌鉴赏的必考题,只是有的是明考,有的是暗考。如2015年“全诗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16年“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2017年“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
境”,2018年“‘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2015年、2017年、2018年都是明考,只是有的针对全篇,有的是针对局部,2016年借助炼字来考查情感。诗歌情感的考查既包含情感的体现方式,又包含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七、【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
19.(1)久留(逗留)(2)依依不舍
20.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
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1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
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
①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
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
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2017年高考
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1】
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
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
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
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
(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借景抒情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
抒发。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叫“移情入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
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1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情感
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情感,二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本题已经把情感告诉考生——愁,要求概括其原因,且目标是中间两联。“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乾坤迮”,国土狭窄是因国土沦丧,这是一“愁”,“病入中年”“日月遒”,“遒”,迫近,中年多病时光迫近,这是二“愁”;“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百战”,战事不断,这是三愁,“空许国”,“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措,空
有报国之壮志,却无法施展,这是四愁,“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听到五更的画角之声更添愁思。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②从抒
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必须先关注诗人陆游所处的朝代和他的遭遇以及一贯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颔联和颈联所写的内容,圈出导致“愁”的内容,可以是国家朝代的状况,可以是个人的遭遇,可以是所见之景,也可能是所思之事,从本题中来看,主要是南宋的国运衰微、战事连连,是个人的壮志未酬、身体多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
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明确方向之后再来看这个题目,目标非常明确。“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写都为虚景,是诗人的想象;“烟雨桐江岸”是景,“占丹枫系钓舟”是人物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看似非常悠闲自得,但结合颔联和颈联以及诗人“陆游”的平生经历来看,可见这想象的情景只是壮志难酬之下的无奈之举,问题迎刃而解。 三、【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②①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
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
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
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如“斗”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
峦密集、重叠之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
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来分析。 四、【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
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注】
,秋风斜月钓舟归。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
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
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
景物的句子。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
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
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分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
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考查。
五、【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
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六、【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
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③
①
②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
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
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互相关心。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七、【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④
②
③
①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
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14.试题分析: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
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CD。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得比较全面,基本涉及诗歌鉴赏的所有方面,在判断错误选项的过程中,
应当一字不漏地找出各个选项涉及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从选择题设置易错点的角度进行判断即可。这类试题,需要考生整体把握诗歌,认真思考,准确分析作品风格和写作技法,能够结合社会背景、诗人生平、诗歌内容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只有做到这些,方可准确作出判断。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
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八、【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
①
②
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答案】
19.采地黄 卖地黄
20.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因题干中已经指出“前八句”和“后六句”,所以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解
答时首先要通读全诗,简单翻译诗句内容,注意抓感情词、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过渡句、结论句来分析,逐联概括诗句内容,最后分别归纳前八句和后六句的内容即可。前八句写了采地黄的原因,采地黄的过程,所以中心内容是采地黄;后六句集中写了卖地黄的对象以及央求买者的话语,所以中心内容应为卖地黄。
20.试题分析: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
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
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叙述与对比”手法的特色,解答时,对“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叙述特点等角度分析,首先指出诗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叙述顺序,有什么样的叙述特点,然后分别指出其表达效果;对“对比手法”则要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具体内容,一一列出,然后再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突出了怎样的主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2016年高考
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
【1】
黄昏。
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
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案】 (1)A (2)B
(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
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
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例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所以选A。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
诗句分析作答。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
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就是考查写景的角度,即视觉和听觉。思考时,应从选项诗句是从哪些写景角度来写的,是否体现出这两个角度来判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根据作者苏轼、题目及关键词语及诗句分析作答。 2.【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
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
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②
①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的上阕寥寥数语,约略
叙述了李广的事迹。答题时要注意的是,诗中语句只是简单概括,而答案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叙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诗句中“故将军”的“故”所饱含的情感等字眼。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桑麻杜曲”指的是杜
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要搞清楚诗句所用的典故和作者借以表达的感情。比如“桑
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中的第三首,再联系诗前小序中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语,结合注释的解释进行分析。
3.【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
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
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
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2)试题分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
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
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题要求分析
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争先”“笑”等;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曲开头两句交代孤舟夜泊的背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没有加注,则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4.【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③
①
②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答案】 (1)D (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
(1)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项中“白雪”与“清江”,
词性相对,颜色“白”对“清”,名词“雪”对“江”。B项中“诸弟”对“一身”,“诸”“一”都是数字相对。C项中“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项中“极目”与“萧条”词性不相对。因此选D项。
【考点定位】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诗词的对仗知识。首先要明白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
构成一对华美语句。对仗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同,词意相关,结构一致,平仄相对,没有重字等。另外还要考虑到一些数词、颜色词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切题的知识。诗人都非常重视切题,诗歌切题的手法主要有点题和扣题
二大类。诗歌点题,从性质上分,还可分为:明点——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暗点——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的点出题意。诗歌扣题也有明扣和暗扣之
分。本题题目是“野望”,解答时可以根据选项的内容,结合题目进行比对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拨】本题明确考查学生赏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作
者及注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表示情感的词语等方面考虑。。解答本题是首先分析标题“野望”,可以根据平时训练的经验推断,诗人抒发的情感应该是“望”景抒情,联系作者的《登高》就更能很好地理解。然后从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表示情感的词语入手,联系作者杜甫的诗歌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忧国之情,思家之情以及孤身飘零悲苦之情。 5.【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
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生作答时应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
内容和结构说明理由。重点注意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
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题目所选王维的这首诗歌,
其表明情感的词语就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借景抒情,从景物的特征“闲景”,进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 6.【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④
②
③①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
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
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2)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
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标题和注解答题。
7.【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
⑤③
④
②
①
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
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
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
技巧,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面都应是铺垫的内容;只要考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从提问来看,应是考查篇章结构的技巧。 8.【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
同之处。(6分) 【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
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④
②
③
①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这一知识点。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
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此题是两问,第一问表明观点,第二问分析观点,分析时要结合诗句内容,结合语境。如用“弱”“昏”,抓住“尚”“犹”,可以理解为:臂力虽然衰弱了,“尚嫌弓力软”还是感觉弓的劲头不够,“眼昏犹识阵云高”两眼虽然有些昏花,但还是能排兵布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虽然发现自己身体的衰老,但不服输,还想冲锋陷阵,报效国家。而用“健”“明”,可以结合“三十年前”,知道作者此时已经年老,但他感觉自己依然是“臂健”“眼明”,与三十年前没有什么区别,身体如此,精神、志向也如此,未曾改变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
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如用“弱”“昏”,抓住“尚”“犹”分析;而用“健”“明”,可以结合“三十年前”这个语境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
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
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本题就是选择课内学过的一首词,作者也是熟知的辛弃疾,难度降低。
9.【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3分)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4分)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②
①
【名师点睛】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等角
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对于这两首诗来说,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从视角上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从手法上看,都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