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全员育人工作探索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高校教职工肩负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培养出学业优良、品德高尚的当代大学生,这就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需求的新变化。高等院校当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尽快形成全面育人的教育格局,真正落实全面育人的教育制度,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员育人”不仅指高校内部的“全员”,而是涵盖了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等因素所组成的全方位的大的育人系统。“育人”绝不是高校一方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应以全员育人理念看待人才培养工作,众所周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教育不是世外桃园,它必将受到家庭、社会等各个环节的制约,单一的学校教育并不能保证育人的有效性。所以,全员育人势在必行。
一、深入推进全员育人的必要性
1.全员育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校育人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首先,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形式、层次多样化,学生文化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其次,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师资和管理人员队伍难以适应这一要求。我们要认清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校育人面临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要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多路径的良性互动网络,开创新时期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2.全员育人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要求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走向社会,这就要求大学生要逐步建立起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与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可以通过书本学习、师长教育、社会实践等方法获得。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共同完成。我们要改变原有育人路径较单一的局面,积极探索全员育人的多条路径,充分挖掘学校以外的育人路径的潜力和作用。
3.全员育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培育人才所面临的环境亦处于不断开放的时代和社会。人才的培育要顺应这一现实情况,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开放体系相融合。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思考全员育人问题,增强培育人才的有效性。从当今世界各国的育人路径来看,各国都很注重教育活动中非学校因素的参与和影响。如美国、英国、法国等都很注重社区、家庭、大众传媒、科学研究机构等的育人作用。
二、全员育人工作的措施
1.学校教育
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涵盖了学生学习成长的整个过程和诸多环节。教育教学环节是获取知识、提高素质、锻炼能力的主渠道;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是对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蕴含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理念和思想,往往被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所接受。高校要深入挖掘和发挥各项工作的育人职能,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良性互动,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教书育人。教师,是育人的主力军,在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成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教师的品德、人格、态度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要在政策上明确体现人才培养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要认真改进教师工作的评价激励制度,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引领学生成才。
(2)管理育人。学校各职能机关干部和管理人员在育人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工作作风如何,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科室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建立研究型、学习型、服务型机关,提高服务质量,机关工作人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做到用自身良好的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教育学生。
(3)服务育人。高校的服务育人也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公寓文化、后勤服务等都能使大学生接受教育。要规范学校服务类工作,创造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服务类机构要确立“服务第一”的思想,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并坚持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服务管理与提高学生公德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结合起来。
(4)环境育人。“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塑造人”。要形成全员育人的新格局,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环境又包括软件环境。高校既要努力加强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构建良好的软性环境,即文化环境。网络在育人方面有着日益凸显的作用和潜力。高校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占据网络育人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
2.家庭教育
家庭育人是全员育人的一种重要途径。高校与家庭之间应搭建起互动的平台,形成联动机制。首先,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以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做到信息互通;其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就学生学习、就业等学校和家庭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再次,开展致家长的一封信活动,汇报学生近期的情况,并介绍学校的发展成就、人才培养特色等。学校主动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及子女在校表现情况,辅助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3.社会教育
开展多层面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出成果、作贡献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高校可以从时事形势、社会热点问题、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育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并通过研究性课题调动学术氛围。
4.自我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以人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育人过程中,才能实现知行统一,达到德育效果,体现全员育人的思想。
学校要成立基层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学生自我教育组织,引导学生发挥自我管理和教育的能力。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在各项工作中积极吸收学生参与,把学生的热情和智慧变成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