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里过除夕
作者:
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01期
除夕与新年之际,是生命流逝的界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最易引发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所以留下了大量的除夕诗词。
距今1500多年的南朝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是比较早的除夕诗。“欢笑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挑喜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来。”伉俪二人守岁欢饮,期待新春到来的情景,在诗中被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 苏轼的《岁晚三首》中的《守岁》如是写道:“欲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旦勿唱,更鼓畏添过。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是一首描写守岁风俗的诗,其诗序云:“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前六句表达时间流逝不可挽留的无奈,接下来则描写儿童与大人守岁的样子。全诗抓住了守岁这一民间风俗的象征意义和积极精神,因而充满朝气。
明代才子文征明的《除夕》则表达了惜时奋进之意:“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