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解离曲线: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内或从肺内呼出的气体总量,也称为肺通气量。 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余气量:为最大呼气末,肺内残留的气量称为残气量或余气量。 补吸气量:为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 补呼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等于潮气量、补呼气量和补吸气量之和 或肺总量减去余气量。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黑-伯反射或肺牵张反 射。
强直收缩:当冲动或刺激的频率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使许多单收缩融合在一起,肌肉持续处 于收缩状态,称为强直收缩。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特殊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来影响突触后神 经元。
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
突解延搁:在化学传递性突触中,从兴奋到达突触前神经末梢起,即从发生去极化起,到在 突触后细胞中产生突触后电位止,有一个时间延搁,称此为突触延搁。 中枢延搁:兴奋在神经中枢内传导较慢,耽搁时间较长,称为中枢延搁。
终板电位:钠离子大量内流,钾离子外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动作电位: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扩步的电位波动,称动 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阈电位:引发AP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超级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AP的能力。
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肌细胞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活动之 间,必然存在某种能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窦性节律:按窦房结的节律跳动的心率称为窦性节律。
异位节律:心房心室依窦房结以外的某个自律组织的节律进行跳动,称为异位节律。
基本电节律:又称慢波电位,是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是细胞自发性节律性去极化形 成的。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70ml)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主动运输:指细胞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需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 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胞吐作用:指细胞质内的大分子或团块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吸收: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赖以生存的环境,通常指细胞外液。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不流动时的侧压力称体循环平均压(充盈压);流 动时的侧压力称血压(分动、静脉血压)。
血沉: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块的过程称为血凝。
止血:小血管受损伤出血,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就会自行停止,这种情况称为生理性 止血。
凝血因子:血液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 等渗溶液:通常把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各种血浆蛋白质。 红细胞脆性: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均匀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 悬浮稳定性。 解剖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有一部分停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部位的呼吸道内,不能与 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这一段呼吸道称为解剖无效腔。 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