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021-03-30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拉开了序幕。它以一种朝气蓬勃的震撼力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巨大变革。新课程课堂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像的。但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教育的非人性倾向依然较为明显。学生在考试、升学等重压之下,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学习的繁重、单调、乏味、给学生身心带来了伤害,使学生不仅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进而影响对生活感到失望,甚至对人生也感到麻木和厌倦。

前几年北京有一所著名大学的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他所学专业知识,用硫酸向动物园的熊泼去,造成熊严重的灼伤,引起了社会公愤,刘海洋后来表白,他这样做是为了用泼熊的过程来验证他所学的化学知识,看看熊的嗅觉是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灵敏。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而更为严重的是03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四位同窗好友的恶性案件„„,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带来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在人生旅途中,青少年要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庭和社会来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主要由学校来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属于终身教育范围,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熏陶来逐渐完善。由此说来,不否认学校教育所肩负的重任。知识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之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是通过教化,通过自我主动索取而送入的主观世界,使人逐渐丰富起来;另有一种存在于人的生命之内的东西——人性,是人本身具有的一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能力,当然,还需要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来唤起。“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是个道德范畴的问题。人格不健全的人怎能说是一个合格的人呢?这种人格有其天性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经后天培养,改造而形成的

良知,这是无法用权利和金钱物质刺激来树立的,它需要长期的、细雨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所谓人文有人称之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辞海——易•贲象》:“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价值、意志、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孕育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美术课程标准》曾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由此可见,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提高审美观念是美术学科追求人文素养的核心。

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已成为美术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

● 结合传统历史文化,深化美术课堂教学

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因此,美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及美术家的个性,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既要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人文情景中通过美术知识与技能,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逐步形成审美观念。又要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把学习知识技能与学会做人联系起来,把德育与审美创造有机地渗透为一体,以达到潜移默化养成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

案例(1)在上苏少版第八册《石头中的生命》这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一些有关南京古代石雕的资料,并收集部分大小适中的卵石。上课时先给学生欣赏三种石雕神兽的图片:天禄、麒麟、辟邪。说说它们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除了这三种神兽,古人墓前还立有哪些石雕?学生说道:“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古代的镇墓神兽,不同之处是天禄与“天命”、“禄位”有关,头部雕有两双角、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仁兽”,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头部雕有一独角,这两种神兽只能立于帝陵前,而辟邪专用于诸侯王墓,为避除邪恶之意,头部无角。除此之外,古人墓前还立有石象、石狮、石马、石骆驼、石人等石雕。

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说说南京何处有这些石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接着给学生欣赏录像片段《金陵古石雕》:安放在栖霞镇狮子冲南朝陈文帝永宁陵前的麒麟、

安放在栖霞区甘家巷小学内的立于南朝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前的石辟邪、马群镇明代开国元勋徐达墓前的石碑、明孝陵神道石象路上的石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及翁仲路上的石翁仲(石人),那么,石人为什么会称为翁仲呢?学生们提出疑问,这时,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有翁仲的传说:传说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明孝陵翁仲路上的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翁仲和前面石象路上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接着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试画一个石兽或石人,教师进行简单点评。再让学生以同桌讨论的形式,说说石雕艺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精美作品的,讨论完毕,再次播放录像片段《石雕艺人》,让学生欣赏石雕艺人的创作过程,了解石刻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们南京素有“石头城”的别称,而古石雕犹如璀璨的明珠撒落在南京各处,下面就让我们在所带的卵石中选择一个合适的造型,用水粉颜料在上面添画上造型夸张、富有装饰性的石兽或石人吧!这时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的高涨,纷纷拿起画笔胸有成竹的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精美的作品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大家互相欣赏评价作品时,我说道: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还有许多散落在荒郊的古代石雕作品正受到自然和人为的损坏,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保护措施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a说:“四周围起栏杆保护”。

学生b说:“给它搭起凉棚遮阳挡雨,防止过早的风化”。 学生c说:“把它们迁移到南京博物院,并派专人看护”。

学生d说:“当我们在郊外看到这些石雕时,不能攀爬,更不能在上面刻字,当看到他人破坏时要劝阻或向文物部门或110汇报„„”。

孩子们稚朴的语言让我感动,同时也感到只有努力挖掘美术教材所蕴涵的人文资源,把德育与审美创造有机地渗透为一体,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绘画艺术知识,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典故传说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步培养了文物保护意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 联系现代社会常识,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受着社会时代、经济文化、学校家庭、父母师长等因素影响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美术教材的作用,努力挖掘其蕴涵的人文资源,让学生通过

美术学习,以艺术的形式,感知与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认识人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社会的丰富性,更好地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生命。

案例(2)在上苏少版第十册《世界地球日》这课时,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途径了解一些有关世界地球日的知识,在上课时先通过“开心词典” 的竞赛形式,提出问题:

①请说出“世界地球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②请说出我国有几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③请说出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④请例举出我国濒危的野生动物?

考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然后揭示课题,教师向学生简介世界地球日的由来。再通过欣赏美丽的动、植物及风景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美丽、可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接着让学生欣赏漫画作品:

•《地球的辫子》-----乱扔白色垃圾 •《新家》-----乱砍乱伐,小鸟无处安家 •《地道战重演》-----空气污染,人们无处生存

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日益恶化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再次欣赏一些歌颂人类爱护地球和批判人类破坏地球的漫画作品:

•《地球一家人》-----表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山区还林步步围剿》-----表现人们爱护环境,植树造林

•《人越是远离自然,便越是接近病害》-----揭示人们破坏了环境就会给自己带来无可挽回的灾难

通过欣赏漫画作品,联系实际,使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最后通过漫画形式让学生创作一幅以《世界地球日》为主题的画。实现知识的内化,达到学习目标。当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进行展示,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丰富知识,提高兴趣。并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我们小学生可以为环保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a说:“从我做起不随地吐痰”。

学生b说:“减少“白色”污染,节约水电等多种资源”。 学生c说:“保护动植物,进行环保宣传活动„„”。

提升人文素养是当今美术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审美观念是美术学科追求的人文素养的核心。为此,在设计美术活动要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人文情景中通过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逐渐形成审美观念。同时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既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准则和规范,也要养成热爱地球、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等意识,使学生把学习知识技能与做人联系起来,把德育和审美创造合二为一体,以达到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的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

二、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

●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的人格。它是体现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氛围中的一种人文关怀,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是被老师被班级所关注、理解的个体。有研究证明,当人处于情绪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会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提高,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美术课堂是思维无限活跃漫延的地方,这里没有阴影,没有强迫,这里是树立自信,敞开心扉,表达自我的艺术乐园。

案例(3)在上苏少版第一册《太阳、月亮你们好!》这课时,我问学生:“阳光有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有红色、黄色、金色„„”我又问“太阳光照在身上、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温暖的、热热的„„”“明亮的、刺眼的„„”突然,刘超同学问我:“老师,‘光’是什么呢?”出人意料的问题,打乱了正常的教学步骤。我思考了一下回答道:“光是能让我们看清世界万物的东西。如果没有光,我们就看不到任何景象,周围就会漆黑一片。会发光的物体很多,太阳就是其中的一个。从古到今,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太阳、月亮的故事,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太阳山》„„”正当我准备用神话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忽然发现,刘超还回着头,与后面的同学交流着,并用手在做着小动作。我从讲台来到他身边,俯下身轻声问道:“你在干什么?”我在捕捉光,想看看它的颜色,可是什么也没看到。“不知是哪位同学说了一句:“傻瓜!光是抓不住的。”顿时,周围的同学发出了怪异的笑声。我走向讲台,肯定了刘超同学所提出的问题。接着,我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捕捉到光?并承诺大家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学学怎么捕捉光。

第二课时,我课前准备了些实验用品(蜡烛、火柴、三棱镜、白卡纸等),上课时先让学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在窗台旁一次又一次地用力捕捉射进教室的一缕缕阳光。这时,我发现刘超默不作声地蹲在边上,于是走向前问道:“想到了什么,能说说吗?”他撅起小嘴嘟囔着:“许多方法我都试过了,没一个能行。不过我发现虽然我没有抓住眼光,但是能对它进行堵截。不信,你看!”他伸出小手,让阳光照在他的手上,然后指着地上的影子说:“这就是证据。”我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真聪明,努力下去你会

成功的。”这时,我示意全班同学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并把刘超同学叫到窗前将他的发现有重复一遍。然后,我用实验加以证明:点燃蜡烛,再用一张卡纸和一张玻璃纸对光进行了堵截。大家发现,只有不透明的东西才能对光进行堵截。我又用多张卡纸从不同方向堵截光,很快学生们得出了“捉光”的办法。接着,我又用三棱镜做了实验:在卡纸上剪个孔,放在阳光下,让阳光从孔内穿过照到三棱镜上,再由它将光折射出去。当雪白的墙上出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有色光时,同学们惊呼起来:“哇!美丽的彩虹出现在教室里啦!”部分学生情不自禁地跑道讲台上,踮起脚尖,伸直胳膊使劲去摸彩虹„„。

接着,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用自己熟悉的或者喜欢的方式完成一幅表现“光”的作品。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当展示作品时„„。

学生a介绍道:“我画的是嫦娥姐姐在彩虹上跳舞” 。 学生b介绍道:“我表现的是自己骑着光去海底观光”。

学生c介绍道:“我把太阳分成了七种色块,每种色块里都坐着一个小动物,表示太阳有七个守护神,分别掌管七种颜色,把世界装扮的更加美丽„„。

刘超的作品更与众不同,整张纸上除了黑色以外,再也没有别的颜色了。我好奇地问他:“你画的光呢?”他回答:“我画的是没有光。我把双眼闭上,什么也看不见,和盲人一样。”我又追问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是害怕的感觉!我怕我真的瞎了,没人能帮助我。”刘超同学继续说:“要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还要帮助盲人!还有就是让光更明亮,颜色更多一些„„”我为他的回答感到高兴,从礼物盒中拿出一枚太阳徽章送给他,他高兴地笑了„„。

一个学生曾对我说:“老师,您上课一笑,我们可高兴了!”事实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举手投足间的细小情节,都对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育者应该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以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的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同时极力避免不利的因素,纠正不利于兴趣培养的言行。把握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享受教育的乐园。

● 以鼓励为主的教学评价,使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快乐

儿童只有学得好,他才愿意学习;儿童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他才乐于学习。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案例(4)在上苏少版第六册《我也能造飞机》这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录像片段《飞机世界》,让他们说一说在录像中看到了哪些飞机,其中哪一架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a说:“加油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它可以在空中给缺油的飞机加油,确保它们的安全飞行”。

学生b说:“太阳能飞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它与众不同,是以太阳能作为飞行动力的”。 学生c说:“隐形轰炸机最了不起,在打仗时它能够在空中隐藏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消灭掉敌人„„。”对于学生们的精彩发言,我表扬道:“你说的即形象又生动!”、“你的观察非常仔细!” 、“你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棒!”并给他们发了一个飞机形状的书签作为鼓励。

接下来是让学生小组讨论,讲一讲自己准备制作一架什么样的飞机、这架飞机该如何驾驶,并推举代表上台讲解表演。其中有一个的学生说道:“我想制作一架多功能的家用飞机,它专供三口之家使用,有一个驾驶舱三个驾驶位,一家三口可以共同体会开飞机的乐趣。”这个同学边说边形象地学做起驾驶飞机的动作,他生动的讲解和表演博得了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我随即赞扬道:“哇!你不仅有丰富的想像力还有很强的表演天赋!真是一个可爱的小演员”。下一步是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画出自己准备制作的飞机的草图,画好后教师选取部分优秀作业,并逐个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学生们可以更好的欣赏与借鉴。

最后让学生尝试用各种媒材,如:黏土、彩泥、杂志、报纸、纸盒、依拉罐、塑料瓶等,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制作一架飞机,这时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下课后交来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在作业批改的时候我并没有写等第,而是在表现较好作业上写 了“心灵手巧”、“构思新颖”、“别具匠心”等赞美性的语言;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了“别泄气”、“有进步”、 “相信下一次会更好”等鼓励性语言,最大程度的激发出学生的个性潜能。

语言或文字的赞美,分数或等第的肯定,奖品或掌声的激励,甚至是让孩子亲自上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便是新课程所倡导和实行的学习评价。实践证明,这种注重鼓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把学习是对人生命的自我肯定这一点提到了学习的首要地位。这一转换非常重要,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不仅是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根本源泉,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敢于积极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激发创新精神,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 利用学生的自身体验交流,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索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传统的美术课不触及学生的内心灵魂,学生是与艺术品不相关的外物,那种静坐不动的体验,缺乏与生活相关的体验是无意义的体验。只有当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到了作品中,设身处地地体验审美对象,在审美对象的身上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情感的共鸣中学会理解、关心、尊重,学会认

识自我、发展自我,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学习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合作中交流,从探索中发现,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体现学习方式的人文化。

案例(5)在上苏少版第七册《包的世界》这课时,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包包生产厂”,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各种包的形状、颜色特征;探究性地讨论如何利用彩纸、彩泥等制作各种各样的包,才能吸引“顾客”的眼球;合作性地一起完成“包”的加工和改造。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并且不断地听到学生们发出的赞叹声,有的还像模像样地做起了“包包厂”的“经理 ”„„,最后我用“包包大卖场”的形式来取代传统的作业展示,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由组长担任各场“场主”,组员则用老师事先发给的“货币”到各个“卖场”去选购自己喜欢的包,以四个卖场的购买率的高低来体现对作业的评价„„。

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学指出: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由地进行讨论交流,自由地选择制作方法,自由地参与到社会 “商品交易”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深深地体会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亲情的珍贵和“商品交易”时竞争的激烈,使得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三、采用趣味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 参与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的每一天、每一节课,都应是一种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跟双手精细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因此,我们应该在美术课堂上积极采用趣味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条件,让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努力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造精神,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案例(6)在上苏少版第六册《会说话的手》这课时。

趣味①:我微笑着对学生们说:“老师先出个谜语给大家猜,看谁能猜对?大家立即兴趣盎然。“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同学们立即猜出是“手”。

趣味②:然后我带领大家玩一个的手形游戏,用小手变出小鸟、小狗、小鹿、兔子等动物,手指不仅可以玩游戏,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特定的手势,用以传递信息,如一至十的数字、胜利、OK等手势,中国人拜年时做的恭喜的手势、佛教信徒做的合十手势及聋哑人使用的哑语手势等。

趣味③:接着请几位同学上台,沾湿小手在黑板上印出各种样子的手形,比一比谁印的手形最有趣。

再让学生欣赏其他班同学用绘画、剪纸、泥塑、布贴等多种媒材表现手的作品,然后再欣赏大师们的精彩作品,再一次领略艺术的博大精深。使他们了解同一题材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表现。接着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这些材料和表现形式的想法,说一说自己更好的建议。在小组汇报,全班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来进行创作。一次次的亲身感受、体验学生对表现会说话的手这一主题,已成竹在胸。在完成作业时,大家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工具、材料来表现,呈现出许多耳目一新充满个性的作品。在拓展部分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

学生a说:“我要用双手绘制出更多的美术作品”。 学生b说:“我要用手形画来呼吁大家保护学校的环境”。

学生c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我要用我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为家乡的未来建设出一份力„„!”

● 开展即兴表演,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课堂上采用趣味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隐含地传递给学生,体验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的感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他们的身心感受得到释放,也使美术课堂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案例(7)在上苏少版第九册《表情丰富的脸(一)》这课时。

趣味①:我从讲台下拿出一只托盘,里面装着四种不同口味的小吃,同学们看着这幅场面,露出了惊奇的表情。这时,我说道:“谁想上来任选一款小吃,品尝一下!话音未落,同学们便自告奋勇地举起手。在分别品尝了四种小吃后,四个同学的脸上出现了五种不同的表情,大家被他们夸张的脸部表情逗的哈哈大笑。我让大家仔细观察,分别说出他们属于哪一种表情,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纷纷站起来说:高兴的、陶醉的、皱眉的、惊讶的„„,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学习中来。

趣味②:接着,我从启发学生作画思维入手,很快在黑板上廖廖几笔,勾出了一幅成龙的漫画像,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趣味③:我乘机问:谁想上来试画一个不同表情的漫画头像。话音刚落,十几只小手“唰”地举起。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进行一场绘画比赛,比赛以组为单位,每个组一次只能派一个同学到黑板前画一个人的五官,这样依次轮流进行,直到一个头像画完。讲完要求后,我把事先画好的几张各不相同的漫画头像外轮廓贴在黑板上。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互相小声地交流商量着,上台的同学似乎觉的肩负着全组同学的重托,丝毫不敢怠慢,非常认真地画着,下面的同学也没闲着,生怕自己这组处于下风,在座位上大声嚷嚷,不停地指出黑板上其它组同学的不足之处。当一个同学画完后,该组的另一名同学火速冲上讲台增援,绘画比赛演变为绘画接力赛,每个小组自觉地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小集体,气氛也逐步推向高潮。

不一会儿,表情各异的漫画头像便聚集在黑板上,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太可爱了!”“真有意思!”“哈哈!看那个圆眼睛!”大家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有的同学睁大眼睛问我:“是不是人物头像怎么画都可以。”我觉得,每个孩子都会用心画自己的画,用画画来表现自我,于是果断地回答:“对,看哪个同学画的人物头像最富创意、最怪异、最新奇!”这正好迎合了孩子们的心理。他们来了精神,其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想像力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有的同学为了表现“喜悦”,夸张地将嘴巴画到了耳朵根,有的同学为了表现“生气”,将两条眉毛拧成了一股绳。大家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想像,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充满了整个课堂。与此同时,我也指出有些同学作画的不足之处,他们也虚心地接受并加以改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作画。这不,画面中的人物神态各异,表情有趣,生动而只稚拙的漫画头像跃然纸上,使课堂成为学生愉快学习的场所。

游戏、表演、故事、猜谜、动画、音乐欣赏等趣味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使每位学生都积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朱熹曾经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乐趣”方能“乐学”。通过多样化、生动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入感性的悦目悦耳之境,通过对内容的领悟,进入理性的悦心悦意之境,通过求美、创美、进入更高层次的悦志悦神之境,从而,培养孩子对美的感悟能力、培养孩子将文化理解成一种美术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的人文意识的形成。 四、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人文教育的多元化

● 美术与语文、科学等学科相结合

学科间互相渗透融合,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更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人文教育的多元化。

案例(8)在上苏少版第十一册《我种的植物》这课时,结合语文课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语文课本中、看过的文学书籍中有哪些描写植物生长过程的作品。学生顿时兴趣提高了。

学生a说:“我在语文课外读物上看过《梅花》这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诗中描写了梅花不畏寒冷,凌寒独开的高洁”。

学生b说:“我在三年级时学过《石榴》这篇文章,描述了石榴的整个生长过程”。 学生c说:“我国文学名家许地山写了《落花生》这篇文章,描述了母亲带领他们姐弟几人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结合科学课知识,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自己栽种过哪种植物,它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再让学生欣赏各种植物生长过程的录像片和一些植物放大彩色图片。并选取学生代表以口头作文的形式简洁的描述其中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或生长片断,全班顿时沸腾起来,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最后采用了绘画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在画纸的三分之一处打上作文格写日记,另外三分之二根据日记画画。有的学生在日记中仔细记录了植物由一颗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收籽,完成植物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并把这一过程画成了一组植物生长过程图;有的学生在日记中选取了植物生长的最美丽的时刻,记录了它的形态和色彩,并按日记中所描绘的把它画了下来。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展开了学生的思维,使之图文并茂。比起单纯的写作或单纯地绘画更耐人寻味。

● 美术与音乐、文学艺术等相结合

在美术学科中加入其它学科的元素,通过与单门学科,甚至是多门学科的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研究方案,并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化的情趣。

案例(9)在上苏少版第七册《冷色和暖色》这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色彩知识,我首先将全班分四组,玩游戏成语接龙,每组轮流说出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成语,能坚持到最后的一组为胜方。学生争先

恐后的说道:春风得意,春风化雨,酷暑难当,烈日炎炎,秋高气爽,一叶知秋,残冬腊月,冰天雪地„„接着,通过把春、夏、秋、冬四季分类、比较、选择颜色的形式,揭示出课题。

接着通过欣赏俄罗斯当代画家布里托夫、尤今等大师所画的冷暖色调的作品,开拓学生眼界,并说说大师们在绘画中是如何巧妙运用冷暖色对比的。这时,前排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们生活中就有许多冷暖色的对比!”我立即鼓励道:“你能否举些例子”!“我同桌穿的红上衣、绿裤子就是冷暖色的对比;教室窗台上蓝色花瓶中插着黄色的花也是冷暖色的对比。”这时,又有同学举手说道:“这些都是视觉上的冷暖色对比,触觉、味觉上也有冷暖色的对比,比如大雪纷飞的冬天,人们都喜欢晒太阳,吃火锅,夏日炎炎,人们喜欢吃冰激凌,在蓝蓝的海水中游。我又启发道:“大家回答的真棒!那么听觉上是否也有冷暖色对比呢?请大家欣赏几支曲子,听完后来谈谈感受?”接着,我用电脑播放了民乐合奏《金蛇狂舞》、钢琴曲《秋日私语》及流行歌曲《双节棍》、《星语心愿》等,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身体还跟随着音乐扭动,并争先恐后的举手说道:“《金蛇狂舞》和《双节棍》热闹、欢快,可以用是暖色调来表现,《秋日私语》、《星语心愿》含蓄、深沉,可以用冷色调表现。”还有的同学说道:“我弹奏过《幽默曲》,挺欢快滑稽的,可以用红、橙、黄等暖色调来表现„„”。“除此之外,文学作品中是否也有冷暖色呢?”我接着启发道。只听,一位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说道:“诗歌中也有冷暖色呢!”我立即表扬道:“你真爱动脑筋,能举个例子说说吗?”他说道:“郭沫若的《炉中煤》,热情奔放,以暖色调为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淡淡的忧伤,可以用冷色调表现„„”。通过一次次的亲身感受、体验学生对冷色和暖色这一主题,已做到了成竹在胸。在完成作业时,大家选择合适的颜色来表现自己的画面,呈现出许多耳目一新充满个性的作品。

美术不仅可以与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科学、社会等课程相结合,还可以密切配合班队活动、学校活动、社区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就是当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淡忘之后所剩下的东西。”人文教育不是获得人文知识,而是获得融化在生命之中的人文精神,才是永远的、终身的。通过美术教育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

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年10月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尹少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年4月版 [3]《小学美术课程新课程教学论》 ..陈卫和.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年8月版

[4]《人本主义心理学》 .车文博.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版

[5]《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杜殿昆译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5

年1月版

年9月版

[6]《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阿伦·布洛克著. 董乐山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