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2024-03-27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新经济政策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时代价值新探

摘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它存在的时间很短,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新经济政策最终让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取代。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巨大影响,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但在老一辈领导人在吸取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之后,重新认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思想,贯彻与实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在此指导下,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具体国情;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一种制度,同时又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其实践也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初期,列宁制定了一条适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为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尤其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有深远的启迪与借鉴意义。分析探讨新经济政策,对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生产力、搞好社会主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指导新世纪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渊源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提出的,当时的俄国正处于革命的重要转折关头,即国家刚从战乱或动乱中脱出,国民经济濒临边缘,社会有可能步入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列宁曾尝试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并建立社会主义,在一个小农经济占大部分的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但在实践证明他犯了错误。后来列宁又认识到:“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此时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的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在流通方

面,由国家垄断贸易改为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当初,苏维埃政府打算,国家用工业品换取农民的粮食及农产品,进行实物交换,“在全国范围内,或多或少地按照社会主义方式用工业品换取农产品”,但实践证明这种“商品交换”行不通。列宁认为“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自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这是列宁思想上的一个被动的转变,等于认可了市场经济的做法,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租让制;把在小生产基础上的私人资本主义引导到“合作制”资本主义;通过资本家(付给佣金)推销国家的商品和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等等。其实质,是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特别是通过商品交换来沟通社会主义大工业与农民经济的联系。客观上,尊重了商品、市场、价值规律,促进了国民经济稳定的恢复和发展。从现在的立场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已经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不过列宁没有从理论上对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进行过论述。”加上列宁过早逝世,才实行几年的新经济政策就让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取代,以至于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新经济政策了解的太少。而在上世纪中期,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被迫接受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长期实行,造成体制僵化,经济发展受阻,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以至于人们对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 “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效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建设也无一例外地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如“一五”期间,国家建成了东北等一批工业基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的国情是在近代没有建立起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落后,计划经济体制又是完全排斥市场的商品活动的,加之“左倾”思想的影响,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致使原本不太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最终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雪上加霜。

在经历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之后,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认为斯大林模式搞不成,可能列宁新经济政策还行得通,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经历了长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但要想马上打破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这一特定时期我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起到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充分认识和学习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之后,中国的老一辈领导人逐渐探索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过:谁要能解释得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谁就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说明在西方现有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中,很难找到可以为中国市场经济进行严格论证的。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力图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起来,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方针,又坚持多种经营方式,计划同市场兼容,正是这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突破与创新,指导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量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很强,同时,价格与竞争机制又发挥作用。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曾恢复了商品市场流通,承认市场规则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这些理念在改革开放初期曾起到过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国家主导下的工业化体系,只有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才能发挥高效能的作用。这里强调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发地推广开来,只有通过政府的行政指令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推行,政府观念的更新,领导者提出的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起着导向性的作用,而让出一些市场活动领域,缩减计划经济的比例,其实就是借鉴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元素。

三 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对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可分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作出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市场经济模式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该如何继续发展,需要不断深入的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1世纪的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将在更深成次和更大的范围内参加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与产业分工。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主要配置的经济,但是,市场自发配置资源,在没有政府主动干预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时,政府应当发挥超越市场和引导市场的功能,即站在市场之上,控制市场的总体运行,防止其自发发展造成的危害。通过资源再配置来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现在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住房成为全国民众的新三座大山之一。开发商凭借对房地产市场商品房开发和建房土地使用权的双重垄断,使地产开发成为垄断经营,社会资源过度向房地产倾斜,导致地产开发偷工减料,腐蚀官员,成为社会最大乱源。虽然近几年政府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行业内部的问题。当下的领导人必须在房地产泡沫来临之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房地产行业拉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分配社会资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要保证那些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归国家所有,如银行、电力、石油等等,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重大成果。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之后,开始衍生出了一些问题。由于国有垄断企业的暴利经营,使得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化,

取之于民,却并没有用于民,人民的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导致了国富民穷的现象;另一方面,国有垄断企业的职员相应获得的个人收入要比一般企业多出好几倍,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分配的不公,同时拉大了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荀子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的意思是说,富国必先富民,只有国民的富裕,才有税收的充足,才有需求的旺盛,继而才有国力的强劲。国之财富取之于民,所以先有民富而后国强,以民富为基,这是很显然的逻辑关系。如果只有国富而民穷,就像大河满而小河干,最终大河因为成了无源之水而干枯。国家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国有垄断行业的监管力度,解决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问题,建立和完善反垄断的法律法规,从而引导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 结语

综合回顾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虽然扎根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但是其理论渊源有许多都是来自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中所折射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从列宁主义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源和流的关系,同时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也有其创新和发展。学习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思想,对于当前我们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对于当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极其重大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王玉棵.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经济改革[J].新华文摘,2008,(24).

[4] 刘国光.计划与市场关系变革三十年[J].新华文摘,2008,(24).

[5]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2.

[6] 马列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555-569.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