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防治良方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属于中医“水肿”、“腰痛”、“血尿”、“虚劳”等范畴。
一、病因病理
中医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很早就有认识,多将之归属于“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等范畴,随着人们对慢性肾炎认识的逐步深化,根据本病的发病过程,现已普遍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肺、脾、肾三脏的亏虚,尤以肾虚最为重要;标实指外感、水湿、湿热、湿浊、瘀血等。
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蛋白尿、血尿或高血压,病程绵长,迁延难愈。一般认为慢性肾炎水肿属阴水范畴,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之侵袭和脾肾虚损,在外感客邪和饮食劳倦酒色等因素的作用下诱发,使得肾失开阖,脾失健运,水津失于敷布,盈溢肌肤而成水肿,但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多属阳水范畴,与肺有着密切关系。由于风邪外袭,肺失治节,则可加重周身浮肿。另外,肝气失于条达,致使三焦气机壅塞,决渎无权而致水湿内停,因而水肿与肝亦不无关系。同时临床上还应注意气、血、水三者的关系。张景
1
岳认为阳气旺盛则水化为精,以润养机体;阳气虚衰则精化为水,溢于肌表而发为水肿。唐容川更明确指出水津代谢与气血运行相关,气血冲和则水津可敷布,濡润全身;若气机郁滞,经脉不利,瘀血内停,势必影响水液之运行,停聚而发为水肿。而气机之调畅亦有赖于肝主疏泄之职。
关于蛋白尿的病机:蛋白属于人体的精微物质,精微物质由脾化生,又由肾封藏,因此大量蛋白随尿流失,应责之于脾肾亏虚。脾主升清,脾虚则不能升清,谷气下流,精微下注;肾主闭藏,肾虚则封藏失司,肾气不固,精微下泄。此外,长期大量蛋白尿使体内的精微物质不断丧失,又必将加重脾肾亏虚。
临床所见高血压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多见,亦有气阴两虚、肝阳上亢者,这是由于肝肾阴虚,迁延日久,阴损及阳,而出现脾肾气虚现象,故见气阴两虚、肝阳上亢。肝阳上亢,血菀于上,络脉为之壅塞,清窍失于濡养,而见眩晕耳鸣等症。另外,少数肾性高血压是在脾肾气虚、水湿泛滥基础上产生的,这是由于水湿上扰清窍,清窍失养所致。当然,水湿上扰必有脾虚气弱,气血运行无力而出现瘀滞,因此,在健脾益气基础上佐以祛湿通瘀之剂可以收效。
慢性肾炎血尿应责之于虚、热、瘀三端,其中以阴虚内热最为常见,如肝肾阴虚,阴虚而生内热,以致血热妄行,
2
溢于脉外,随精微下泄而见血尿。亦有脾肾气虚,脾不统血,气不摄血,以致血行不循常道而出血。当然,血行于脉外,必然造成瘀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酌加活血化瘀之品有助于血尿的治疗。
脾胃为后天之本,当慢性肾炎经久不愈,脾气衰败之时,由于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必然会出现贫血之象。肾藏精,精血同源,由于肾气不固,精微下泄,随尿不断流失,亦可逐渐发生贫血。
总之,慢性肾炎发病机制多端,病程绵长,如能及时分清标本虚实,控制病情,则病情趋于稳定,或可痊愈;反之,则病情逐步恶化,导致阴阳衰败、湿浊上逆等危候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慢性肾炎由于起病方式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亦不一致,多数起病较缓,呈慢性进展过程。一般都有程度不等的浮肿,病至晚期,当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时,常伴有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腰酸腰痛、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消化道出血等。
(二)体征
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大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轻者仅有眼睑或踝部水肿,重者可出现全身水肿或伴有浆膜腔积
3
液,呈现肾病综合征,少数病人也可以始终无水肿。浮肿可历时数星期、数月、甚至数年不等,然后浮肿消退,蛋白尿减少,而肾功能损害往往加重。
高血压为本病常见体征之一,大多数慢性肾炎患者迟早会发生高血压。高血压的程度差异很大,轻者仅18.7~21.3/12.7~13.3kPa,重者可达或超过20.7/14.7kPa。持续高血压的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长期的高血压可使心肌肥厚,心脏增大,心律紊乱,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最终出现左侧心力衰竭。
眼底改变常与病程长短以及肾脏病理变化等因素有关,较轻时可见到动静脉交叉,继而小动脉变细,动静脉交叉压迫明显。眼底出血及絮状渗出说明病情较重,但更严重的是视神经乳头水肿。
三、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蛋白尿存在于本病各发展阶段之中,常表现为中等或中等以上程度的蛋白尿(通常大于2g/d)。患者早期即可出现蛋白尿,尤以肾病型最为显著,常常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晚期随着肾功能衰竭的进展而蛋白尿减少,但很少能完全消失。镜检可见血尿,相差(位相)显微镜检查,90%以上的肾小球源性血尿表现为变(畸)形红细胞血尿,而
4
90%以上的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表现为均-(正常)红细胞血尿。慢性肾炎患者的尿改变除蛋白尿和血尿外,尚可见管型尿。在慢性肾炎肾病型中常见颗粒和透明管型,而在急性发作期可见透明管型,在慢性肾炎晚期、肾功能不全及肾淀粉样变性时可见蜡样管型,常表示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差。随着患者蛋白尿的严重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尿量和尿比重亦会随之变化。早期因肾小球滤过减少,尿量较少,而尿比重升高;晚期因肾小管功能严重损害,浓缩功能降低,可出现大量低比重尿。
2.血液检查 慢性肾炎因肾小球旁器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及毒素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致使患者贫血明显,而见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当慢性肾炎因感染急性发作时,可见白细胞升高。由于蛋白从尿中流失,故见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尤以肾病型明显。血浆胆固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正常或下降。
3.肾功能检查 在慢性肾炎早期一般无明显的肾功能损害,至晚期则出现程度不等的肾功能减退,如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呈进行性下降,酚红排泄及浓缩稀释功能下降等。临床上常依据内生肌酐清除率减低情况来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内生肌酐清除率70~50ml/(s∙1.73m)者为
5
2
轻度障碍,50~30ml/(s∙1.73m)者为中度障碍,<30ml/(s∙1.73m)者为重度障碍,若低于20ml/(s∙1.73m),便可有尿毒症症状,预后不佳。
(二)其他检查
1.肾脏B超、CT可用于了解肾脏的大小、位置和厚薄,在肾脏活体组织检查时可作肾脏定位。
2.肾脏ECT可了解肾脏的大小、血流量等。
3.放射性核素肾图 慢性肾炎的肾图多为两侧不同程度的功能低下,肾延迟显影可以大致观察到肾脏的大小,较静脉肾盂造影灵敏。
4.肾活体组织检查 肾活检组织检查(简称肾活检)是诊断弥漫性肾脏疾患的重要手段之一。肾活检能了解原发性肾小球肾病的病理分型,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慢性肾炎常见的病理类型有如下几种: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四、诊断要点
(一)起病缓慢,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随着病情发展,可有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出现。
2
2
2
6
(二)可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表现中的一种(如血尿或蛋白尿)或数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可伴有肾病综合征或重度高血压。
(三)病程中可有急性肾炎发作,常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诱发,发作时有时类似急性肾炎之表现。有些病例可自动缓解,有些病例出现病情加重。
五、防治方法 (一)一般措施 1.预防方法
(1)积极防治急性肾炎,避免不彻底治疗,致使病情迁延不愈,而由急性转为慢性。
(2)防寒保暖,预防感冒。本病患者抵抗力低,应注意适时增减衣被,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阳光照射。对于经常罹患感冒者,可用下列方法预防:
玉屏风散:黄芪50g,白术、防风各15g按比例制成冲剂、散剂或片剂。成人每次10g,每日2~3次,隔天服,连服半年左右。或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灵芝、陈皮,按4:2:2:2:2:2:2:1的比例制成糖浆,每次20~25ml,每日3次,连服3~6个月。
7
艾灸:用艾条温和灸双侧足三里各10分钟,石门5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度,起床与睡前各1次,10天后改为每天1次,常年不断。
自我按摩:取足三里、迎香、太阳、百会等穴,经常轻轻揉按,常年不辍。
(3)彻底清除自身的各种慢性感染性疾患,如慢性咽喉炎、慢性牙周炎、慢性鼻炎、慢性中耳炎及皮肤感染等,这些疾病的存在往往是导致本病复发或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必须予以彻底根治。对于已经发生的各种感染,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加以治疗。
(4)平素注意摄生,尤忌劳累或房事太过,应做到劳逸适度。在疾病缓解阶段,可作适当活动,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这些对于增强机体对风、寒、湿、热等外邪的侵袭及各种感染的抵抗力,有着积极作用。
(5)避免运用损伤正气和对肾脏有损害的中西药物。 2.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及肥甘厚腻。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饮食不必限制。轻度浮肿及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钠盐食入量为1~3g,高度浮肿者忌盐,多用西瓜汁、冬瓜、赤小豆等具有利尿作用的食品。蛋白质的摄入宜选择易吸收和利用率高的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对肾
8
功能不全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日控制在0.5~0.6g/kg,其中高生物效价的动物蛋白应占1/3或更多。如有贫血者,可选择含铁质较丰富的食物,如猪肝、蛋黄、西红柿、红枣、柿子等。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依据自身条件选用下列食疗方交替服用。
(1)复方黄芪粥:生黄芪、生薏苡仁各30g,赤小豆15g,鸡内金(为细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次入薏苡仁、赤小豆煎20分钟,再加鸡内金与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金橘饼1枚,每日1剂。
(2)冬瓜黄芪苡仁鲤鱼汤:冬瓜50g,黄芪30g,薏苡仁60g,生姜10g,鲤鱼1尾(约200g),共煮汤,加红糖少许食之。
(3)绿豆附子汤:绿豆、制附子各30g,水煎,煮熟后吃豆,次日仍可再加绿豆30g,煮熟食豆;第3天则另用制附子与绿豆同煮如前。忌生冷、盐、酒60天。
(4)玉米须煎剂:玉米须60g(干),每日早晚2次,清水洗净后加水500ml,煎至250ml,服煎汁,1次服完。同时服用氯化钾1g,每日3次。
(5)山药粥:取生山药30g,糯米适量,加水煮熟成粥,放入白糖适量服之。
9
(6)猪腰杜仲汤:猪腰子1个,炒杜仲9~15g,同煎至熟,饮汤吃猪腰。
(7)果仁粥:桑椹子60g,薏苡仁、葡萄干各30g,煮粥,常食之。
(8)核桃蜂蜜饮:蜂蜜30g,核桃仁10枚,核桃仁加水适量,煮沸后煎15分钟,调入蜂蜜即可,每日1剂长期服用。
(9)鲜芹菜汁,每日1小杯,每日3次,具有平肝、利尿、镇静作用,适用于慢性肾炎肝阳上亢型。
(10)降压茶:罗布麻叶6g,山楂15g,五味子5g,冰糖适量(肥胖人可不放糖),开水冲泡,代茶服。具有降压、降血脂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血脂较高之高血压。
(11)黑木耳Sg,冷水浸1夜,蒸1小时,加冰糖适量,睡前服。
(12)海带9g,草决明15g,水煎,滤去药渣,仅吃海带饮汤。
(13)苡仁红枣炖母鸡:薏苡仁60g,红枣20g,嫩母鸡1只(约1000g),将鸡去头及内脏,纳上药于鸡腹,文火炖烂,放盐少许,分次食肉喝汤。
(14)制狗脊、巴戟天、西当归各18g,制首乌、潞党参、潼沙苑、怀牛膝、川断肉各30g,枸杞子46g,大熟地、黑玄
10
参、炒杜仲各24g,杭白芍15g,炒川连9g,肉桂心0.9g,黄酒1.5kg,浸1周后服用,适用于阴阳耗竭、气血两伤者。
(15)荠菜30~60g,红枣6枚,瘦猪肉1500g,煲汤服,适用于各种虚劳贫血之证。
(16)广狗肾2具,鹿肾1对,土茯苓200g,淡菜、杞果各100g,鹿角菜、鲍鱼、头发菜、砂仁、杜仲炭、冬虫草、酒生地、海马各50g,共研细末,每次服10g,日服3次,以淡盐汤送下,适用于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气血虚弱者。
(二)辨证论治
第二届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所制订的方案,本病分为本证和标证,临床辨证时常将本证与标证结合起来灵活辨证,但以本证为主。
1.本证 凡具备以下任何三项者,即可辨证为该型。 (1)肺肾气虚: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易感冒,腰背酸痛,舌淡苔白润,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肺肾气虚,肺失宣肃,肾失气化,水气阻滞,流溢肌肤而见面浮肢肿;气虚无以布精气,以华面充体,故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气虚无以抵抗外邪,卫营不固,则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肺肾气虚之象。拟补益肺肾,方用益气补肾汤(《景岳全书》)加减:人参、山茱萸各10g,黄芪、山药各30g,白术12g,茯苓20g,炙甘草6g,大枣5枚。
11
(2)脾肾阳虚:浮肿明显,面色咣白,畏寒肢冷,腰背酸痛或胫酸腿软,足跟痛,神疲,纳呆或便溏,性功能异常(遗精、阳萎、早泄)或月经失调,舌嫩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脾肾阳虚,脾失运化,肾失蒸腾,水液敷布失常,停聚而为水肿;阳虚化源不足,肢体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肾虚腰府失充则腰酸;精失固摄则遗精;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亦为脾肾阳虚之象。拟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伤寒论》)或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生地12g,党参、山药各15g,白术10g,干姜6g,附子9g,泽泻、茯苓各20g,肉桂1.5g(冲)。
(3)肝肾阴虚: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背酸痛或梦遗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耳目失养,故见眩晕耳鸣目涩等证;肝肾阴虚,虚热内扰则五心烦热;肝肾阴虚,湿热内扰,精关不固,腰府失养,故腰酸梦遗;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亦为肝肾阴虚,虚热内扰之象。拟滋补肝肾,方用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生地、泽泻、山药各15g,知母、黄柏各10g,丹皮12g,茯苓20g,车前草30g。
12
(4)气阴两虚:症见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
久病气耗,阴血亦伤。气虚无以充达机体抵御外邪,故乏力神疲,易患感冒;血虚无以华色,则面色无华;肾阴亏虚,阴虚生内热,以其病在阴分,故于午后或夜间低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弱均为气阴两虚,营血不足之候。拟益气养阴,方用参芪地黄汤《沈氏尊生书》加减:人参、山萸肉、丹皮、当归各10g,黄芪15g,生地12g,山药、泽泻、茯苓各20g。
2.标证 凡具有下列任何一项者,即可确定。
(1)外感有风寒或风热:方用越婢加术汤《伤寒论》加减:麻黄、甘草各10g,生石膏40g,白术12g,生姜2.5kg,大枣2枚。外感风寒者,治宜疏风散寒,上方去石膏,加苏叶、防风各10g,桂枝6g;外感风热者,治宜宣散风热,上方加板蓝根15g,桔梗、连翘各10g。
(2)水湿:症见全身中度以上水肿或有胸、腹水。治宜淡渗利湿,方用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桑白皮、白术、猪苓各15g,橘皮、生姜皮、肉桂、苍术、厚朴各10g,茯苓连皮、泽泻各30g,大腹皮20g。
13
(3)湿热:症见皮肤疖肿,疮疡,咽喉肿痛;脘闷纳呆,口干不思饮;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麻黄、生姜皮、紫背天葵各6g,连翘12g,赤小豆30g,桑白皮、杏仁各9g,大枣3枚,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
(4)血瘀:症见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刺痛,肌肤早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含量升高,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升高。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g,红花、川芎、熟地、茜草各10g,当归、赤芍各15g,益母草30g。
(5)湿浊:纳呆,恶心或呕吐;身重困倦或精神萎靡;血尿素氮、血肌酐偏高。治宜祛湿化浊,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陈皮、枳实、竹茹各10g,姜半夏12g,茯苓20g,甘草6g,生姜5g。
以上各方均每日1剂,煎服,早晚各1次。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