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瑞霞
来源:《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4期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伊犁想要在实践中更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了解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发展规律,寻找突破路径。
[关键词]产业融合制约因素分析
[D OI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6.04.15
[中图分类号]D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6)04-0056-03
“三产融合”也被称为“第六产业”,指的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此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三产融合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激发新型业态产生、扩大农业农村发展空间的重要措施。伊犁是农牧业大州,虽然具有一定的农牧业产业基础,但相对比较薄弱,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农民增收致富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伊犁州直想要在实践中更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必须把握理解三产融合的内涵,了解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发展规律,寻找突破路径。
当前,制约伊犁州直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综合实力和带动能力不强
伊犁州直农产品加工企业占全疆的14.9%,但这些企业中“大龙”少、“小龙”多,90%以上是中小企业,自治区以上级龙头企业仅占全疆的11.3%。70%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品牌打造能力弱,仅能应用常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初级加工,附加值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做大做强。行业协会缺失或名存实亡,导致同类产品品种繁杂、竞争无序,使河谷区域特色品牌创建受限。
以河谷薰衣草产业发展为例。一是深加工产品面临技术瓶颈。目前州直取得薰衣草合法生产许可证的只有伊帕尔汗、紫苏丽人、天药生物、解忧公主、圣玛依拉等5家企业,不足20%,其余企业均以作坊式生产。与世界第一产地(法国普罗旺斯)和第二产地(日本北海道富良野)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伊犁州直薰衣草产品主要是粗放型加工,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研发人才,大部分企业生产的都是同型号、同档次的产品,既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又难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资金、技术、研发人员缺乏且。二是优良品种资源稀缺。薰衣草最早于1964年引进伊犁在65团种植,后来伊犁河谷陆续推广了14个品种,但专用品种较少,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同时现有品种经过多年无性繁殖,品种退化较为严重。种植户缺乏专业育种机构和人员。在不断加大种植面积,且将不同的品种混杂种植,导致薰衣草产品、尤其是精油品质下降。目前州直薰衣草种植品种主要为太空一号、法国兰,其中法国兰种植面积较大,占70%以上。虽然自治区一些科研院所和种植户也曾做过提纯复壮工作,但由于涉及的范围窄、面积小,难以影响和辐射整个伊犁河谷。众所周知,香料业对精油纯度的要求较高,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纯度不够,产品需要出口到法国普罗旺斯进行提纯,然后再销往国内,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三是薰衣草品牌繁杂。伊犁薰衣草产业发展中,涌现出大量的品牌,目前的品牌林林总总大约有二三十个,且多为作坊生产,直接影响到伊犁薰衣草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对产品的营销产生不良影响。最关键的是迄今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代表伊犁地域标识的品名,更不要说统一的企业
品牌,现有的品牌产品也因为缺乏电商平台难以走出伊犁河谷。四是缺乏宏观指导。薰衣草产业目前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究竟如何科学指导、规范和可持续发展,依然是个盲点。五是“一窝蜂”的现象非常明显,而且大多冲着旅游观光而来,今年仅霍城县就有四五家薰衣草观光旅游点,且不上规模,难以承担旅游观光应有的大地景观。就像是一块蛋糕,被四五家分吃了,谁都别想多吃。这样良好的品牌和规模效应就难以产生。
二、产业链低端,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当前影响伊犁州直农经作物发展的因素主要是:1、种植规模小。伊犁河谷特色农作物种植品种大约有30余种,除薰衣草、红花和贝母形成一定规模外,其余的特色小农经济作物,均未形成一定的规模。2、种植成本高。小农经济作物一般种子和苗木都较大宗农作物成本高,加上中草药、芳香作物等小农经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使得人工成本涨幅过大,生产成本更高,严重影响了小农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3、精深加工少。小农经济作物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精深加工链条短,销售市场单一,产业缺乏竞争力,且产品价格不稳定,市场风险较大。目前,州直粮油加工、制糖、乳制品、肉制品、饲料等行业均以初加工为主,生产成本高,增值率低。近年来受国际低价进口大豆、奶粉、食用油等产品冲击,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入不敷出”,亏损严重。以制糖业为例,2014年白糖产量12.7万吨,但销售量仅6.9万吨,不足2013年一半。库存达12.3万吨,比2013年增加一倍。导致制糖业亏损3321万元,较2013年增加1277万元。2014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16亿元,同比下降2.1%,已连续四年下降,发展形势严峻。4 、原料保障制约明显。一是制糖业等部分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受土地资源制约和粗放经营形成的原料供应保障缺口非常明显,生产“吃不饱”,并严重影响下游产业发展。2014年州直3家制糖企业计划甜菜种植面积40万亩,实际只落实22.2万亩。2015年计划32万亩,实际只落实21万亩。其下游的酵母生产企业所需原料糖蜜短缺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安琪酵母糖蜜缺口1.5万吨,采用玉米水解糖代替,不仅成本增加一倍,还对产品质量产生一定影响。2015年安琪酵母和马利食品糖蜜需求量达到16.8万吨,预计缺口4.3万吨。二是乳制品、食用油加工等行业因产品低端,市场竞争力不足,逐年萎缩,原料需求减弱,导致州直奶牛大量流失,大豆、油葵等作物种植面积大幅降低,为日后企业扩大生产、招商引资等造成不利影响。5、缺乏自主品牌和基地认证。目前,伊犁州直虽然有一些农产品获得了自治区、州直名牌农副产品称号,但由于宣传力度小,广告投入少,真正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不多。同时薰衣草、乳制品、特色林果等生产企业存在规模小、品牌杂乱、无序竞争等现象,影响品牌作用的充分发挥。如食用油加工企业受大豆、菜籽短缺和国外低价油影响,为维持生产,选择为知名企业代加工、贴牌生产,自主品牌缺失,议价能力弱。目前,伊犁州直外来油脂品牌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伊犁河谷作为全国红花最大种植区域,没有自己有影响力的品牌,也没有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做有机认证,难以使优质农产品能够获得优质优价。旱田红花农民们不施肥、不打药,产品具备申报有机农产品的“硬件”条件。察布查尔县面积最大,但没有品牌效应,正在规划20万亩红花基地建设,急需和品牌建设、有机认证同步。伊犁河谷规范化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农户生产分散,规模小,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企业生产成本高。如肉制品业,虽然伊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畜牧资源,但目前仅有巴口香建立了州直最大的4000头存栏规模的德国引进优良品种牛养殖基地,相对于巴口香年屠宰加工18万头牛、100万只羊的产能规模,可谓“杯水车薪”。
三、产业化经济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获利少
当前,伊犁州直分散的小农户与资金、技术、生产、营销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相比地位明显不对等,农户明显处于劣势,通常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和利益的被盘剥者。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功能单一、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等问题,使其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能很好发挥。企业和农户之间往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不按合同履约、不按规程标准生产的短期行为,两者停留在买断关系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国家在政策上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自治区、自治州也出台了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用水、用电、税收、交通、金融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具体落实上还存在不配套、不到位、打折扣和办理手续繁杂、效率低下等问题。由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大、资产负债率偏高、企业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抵押资产、金融部门惜贷以及担保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缺乏,制约了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困难、季节性贷款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原材料的收购和扩大再生产。有些各县(市)出台的扶持政策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企业在土地、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承诺迟迟不能兑现,使企业对政府部门失去信心。部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反映,口岸通关环境、速度和退税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优化、提高效益,口岸优势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五、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
当前,伊犁州直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还需进一步优化。由于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分别由政府的不同部门来管理,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政策措施也不配套,往往是引进企业时积极主动,企业发展状况好时谁都想管,企业落地后遇到困难时谁都不管,相互推诿扯皮。有些部门并不是从对企业负责、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角度出发,而是过多考虑本部门局部利益。有的县在面积只有3万亩、产量不足1万吨的伊犁河谷引进加工能力为5万吨的蓖麻加工厂,导致企业至今无法开工生产,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初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引进企业,至于企业怎么生产、拿什么生产目前就没人过问了。有的县多年前引进一油脂厂投入4000多万完成了厂区建设和技术改造,但目前又要求厂区搬迁至新规划的工业园区内,造成企业进退两难、生产受阻。
六、土地流转率较低、流转方式单一
土地流转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速度。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如果不能集约配置,农村三产融合就会止步不前。伊犁州直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这就限制了经营主体追求长期发展的目标。一方面,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农村承包有效期已经迫近,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时期大大缩短,而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有的经营主体出于对土地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条文的制约等方面的考虑,无法长期转入土地。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出台新土地政策,导致土地流转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复杂,缺乏制度性约束,土地租金持续快速上升,直接影响到产业融合进程。
七、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支持缺乏“精准”。
农业从弱质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金融支持,然而信贷难一直是制约伊犁农村三产融合的一大瓶颈。虽然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方式,比如通过组织银企融资对接会、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等多种方式为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小微企业等)拓宽融资渠道,但金融额度都不大,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经营主体的资金难题,从而导致经营主体发展受挫。现阶段, 仍需要引导金融支持“三农”,真正建立起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建立起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应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从而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八、新型职业农民缺乏,农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的整体素质要求很高,农民不仅是生产者,更是经营者;不仅要掌握农业生产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策划能力、销售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但目前州直
农民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科技素质不高、对市场把握力、控制力不强、抗风险力相对较弱等问题,难以在“三产融合”中担当旗手,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收入。这也是伊犁州直“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加强人的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无论作为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和目的都是极为重要的,不首先着眼于人的建设,社会进步就会失去依托,不实现人的发展,社会进步就会徒有虚名。所以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是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人”是“人的新农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走‘三产’融合互动、实现绿色崛起的新的发展之路。按照国家顶层设计要求,“三产融合”应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根据本地区的生态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既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产业链条的有效延伸以及成本的合理控制,又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责任编辑:竹效民]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来源:互联网出处:http://www.baidu.com/link?url=UR5WE
[2] 《慈溪余姚2016年高考5月适应性考试文综_》来源:互联网出处:http://www.baidu.com/link?url=0Z5Ic
[3]《伊犁薰衣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_中国论文网》来源:互联网出处:http://www.baidu.com/link?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