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中西方古代美学的差异
作者:刘小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
摘 要: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中西方思维方式导致了其美学思想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美学”一词的分析定义得出中国古代美学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然后通过这两层含义,分别与西方美学思想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优势劣势,同时也表明只有不断继承和借鉴双管齐下,才能实现美学的充实和发展。
关键词:美学;自然;道德;中国传统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谈到“美学”,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碰到有关“美”的事物,但是倘若将“美”与做学问联系起来,仿佛又不太好把握它的定义。其实,早在1735年鲍姆嘉通就在他的博士论文《诗的感想》中提到了“美学”一词。随后他又在他的著作中对“美学”进行了具体的界定,“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1]随后,西方美学著作开始输入中国,“美学”一词也输入中国,加上当时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美学也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在新石器时代便已经出现,远古图腾和原始歌舞、先秦的理性精神和楚汉的浪漫主义,虽然没有对美学进行系统和明确地表述与论证,中国思想家也的确将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以及人生的根本问题联系了起来。 回到“美学”的定义,当我们接触一个全新的概念时,首先要问的就是是什么。而对于美学的研究归根结底就是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但是,无论是中国美学还是西方美学,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美国著名的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认为美学包括感官知觉、美和艺术。然而,我国知名教育家易中天认为美是一个悖论。总之,对于美学的定义,我们很难给予一个固定不变的解释。而中西方对美的解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儒家在面对自然景物时,“将山之美与水之美通过人的主观感思化出了另一种美”,即后来王国维所总结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彩”。[2]在孔子这里,自然景观转变成了“人化的自然”。而道家似乎持有与孔子相反的观点,人作为大自然中极其渺小的一分子,主张“天人合一”,也就是把人自然化了,于是就有了“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哲学思想。可以看出,尽管儒家和道家关于自然的学说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围绕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的,对于自然的态度却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即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乐山、乐水”。相比较而言,早期的西方思想对自然的态度有着显著的不同。例如《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上帝看到人世间的种种罪恶,决定引来洪水毁灭世界。除此之外,被看作西方艺术土壤的古希腊神话中也常常会出现类似的情节。在《俄狄浦斯王》中,厄比斯国两次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国家民不聊生,国王必须亲自寻求解决的方法。然而最终也未能战胜自然的命运。和命运抗争似乎成了人类自寻死路的方式。无论在希腊神话还是悲剧情节中,神似乎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来毁灭人类世界,因此自然似乎就成了邪恶的象征。通过对比便可以得出中西方对于自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反映到美学的层面上必然也有所不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反映到艺术作品中,便能得出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美学中还将美解读成美德,即将美放到道德层面上来解读。对中国人来说,美是善的同义词。在我们谈论美时,通常和真与善紧密相连。只有同时做到真和善才能达到最高程度的美。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实就是“仁以处人,有序和谐”[4]而我们一直推崇的儒家思想其实就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我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其实就是遵从政府的管理。中国历代的君王也试图通过美学的理念,比如不同的艺术形式,礼制的程序以及儒家思想的说教来实现对人们的统治,以此达到和谐有序的稳定状态。而西方对人性的看法却有所不同。中西方的对比就犹如阿波罗和迪奥尼索斯的差别,西方讲求人性的解放,主张冲破世俗的束缚,积极寻求人生的意义,即便这一追求的实现意味着牺牲自己的生命。俄狄浦斯为了追求真相最终刺瞎双目,流落他乡,普罗米修斯盗取天上火种而遭受心腹啄食之痛[5],他们认为在苦难中人生的意义便能得以升华,自主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们的人生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与西方古代美学思想相比,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孕育了中国悠久绵长的历史文明,中国文明得以迅速成长成熟,大量的人文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灿烂文明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导致中国人过于自制,不利于个人性情的塑造,因此意识形态、科学发展、艺术创作等方面都墨守成规。虽然中西方关于美学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异,但正是彼此求同存异的态度造就了世界性的美的体验,因此,美学的丰富和发展是继承和吸收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美学得到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鲍姆嘉通:《美学》,第5节,简明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2]陈良运:《中国艺术·美学》,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3]张燕婴:《论语:中华经典藏书》,中华书局,2006。 [4]陈志岁:《载敬堂集》。
[5]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