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文章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和特征,并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
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以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成因 特征 中国经济 影响
一、 经济全球化成因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 是指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 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 规模突破国家、民族界限, 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以贸易的自由化为开端的。在十八世纪,随着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学说的提出,自由贸易成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这就迈出了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国受自身的自然禀赋的制约,生产的国际化逐步得到了发展。进入20世纪中期后,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金融的全球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使世界经济的紧密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经济全球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进行殖民扩张开始, 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 经济全球化便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迅猛地发展,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生产和竞争的需要。在现代经济中, 随着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 企业生产扩张的极限不断被打破, 对规模经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满足规模经济的要求,单靠国内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而必须以整个世界市场为依托。因此, 企业的生产需要一个全球化的市场。
(2)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各国纷纷实行改革和开放的经济政策, 使世界经济驶上了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轨道, 从而使经济的全球化进入了快车道。首先, 发达国家适应经济调整的需要, 积极推行自由改革和经济开放政策。其次, 发展中国家适应于发展战略的改变, 普遍开始推行改革和开放的经济政策。
(3) 信息技术使地球变成村落。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可能。由电话、传真和电子计算机构成的全球性通信网络覆盖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从而将硕大的地球变为一个所谓的村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极大地降低了国际经济活动的成本,提供了各国经济交往的便利, 从而将供给和需求在世界范围内联系起来,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和物质的基础。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国际贸易,各国间的商品、技术、服务等得以交换和交流。国际贸易是各国间实现经济交往、经济分工和经济合作的基本手段。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特别是90 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贸易全进程获得快速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世界贸易依存度超过了20%,21 世纪以来更是接近25%。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重要因素。除了世界贸易额增长、国贸易依存度增强外,当今的国际贸易的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电子商务及网络采购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主要方式,非实物的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2)生产全球化。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生产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形态。生产全球化包括直接生产过程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直接生产过程全球化是衡量生产全球化深度的重要指标,它不仅使世界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真正成为全球性的,而且使各国的直接生产过程成为世界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形成统一的全球生产组织体系和一体化的再生产循环系统。正是以直接生产过程全球化为中心的全球生产组织体系和再生产循环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位一体的全球综合集成经济系统。 (3)金融全球化
在国际贸易大发展、国际生产广泛推行的同时,金融全球化的势头更加迅猛。国际金融流量巨大,远远超过国际贸易额。据统计,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一天的流量是6 万亿美元,每天仅外汇市场的平均交易额就达2 万亿美元。如果说生产和贸易是建立在有形资产和现实价值基础上,国际金融则更像是在虚拟世界里所进行的数字游戏,在伴有巨大诱惑力的同时也带有风险性和投机性。随着各国放松金融机制监管,“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各国的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二、中国经济所处的国际背景 1、不断深化中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其表现为: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相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全球规则和机制”。可以说全球建立了统一的市场,同时又制订统一的游戏规则,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经济全球化涵盖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三方面的内容,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发展。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国际化和全球贸易商品技术的交流,促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趋合理。金融全球化包含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包括利率、汇率自由化、金融交易自由化、银行业务自由化。它是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基础。金融国际化表现为跨国银行的发展与壮大、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核心。金融一体化主要指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贯通,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形成全球统一的、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金融产品价格逐渐趋同的金融市场。需要指出的是, 经济全球化中所谓的统一市
场, 规范经济的全球规则乃至由此建立的运行机制,都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更多地体现了他们的利益。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发展,但是,却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利益和权益。因此,它是一把“双刃剑”。
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态度是,重视它,适应它,认真应对它;而不应抗拒它,忽视它,回避它,在构建“全球统一市场”和“全球游戏规则”中,应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做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以减轻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2、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依存、合作、竞争、发展。“依存、合作、竞争、发展“是支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既相互依存合作,又相互激烈竞争。各国经济就是在这种既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中发展的。任何国家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或保持经济增长,都不可能脱离国际分工和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相互依存要求各个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技术合作,不仅发展双边合作或多边合作,而且要发展全球的、无歧视性的、平等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共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竞争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的。然而,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实现优胜劣汰, 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进步。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是保持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持久和平、人类和谐的根本保证。因此,从总体来看,竞争推动着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全球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又产生着新的竞争形式和内容。全球化包含着合作与竞争、竞争也会促进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必须认清和辩证地处理好“依存、合作、竞争、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制订好调整好经济金融政策。
3、全球经济新格局的出现———新的三足鼎立。如果说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新配置是经济全球化的量的表现,那么,全球经济新格局的出现则是经济全球化的质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没有受到战争破坏,反而因发了战争横而形成的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成为世界第一号强国,取得了世界霸主 的地位。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20 世纪50~70 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美国独霸天下的局面发生了改变。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日本制造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及产出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美国。随着联邦德国、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洲国家之间的联合逐渐形成气候,欧洲一体化逐渐付诸实施。美国、日本、欧盟之间的三足鼎立形成。到了21 世纪,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可能出现,以美国为一方,以日本与欧盟为一方,以中国与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为一方的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新格局。尽管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一方还不够强盛,它们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但新的国际经济格局的出现是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与经济势力都不能改变的。
4、世界进入“后危机”时代。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人们都渴望稳定,希望全球经济恢复到危机前“正常”状态。这种所谓的“正常”也达不到危机前的状况,被称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常态”。全球金融体系的“新常态”体现了,更低的金融杠杆与更多的政府干预相结合,其表现为,严格的监管、很高的资本要求、更为有效的银行系统。在商业领域的“新常态”中,企业家考虑企业如何定位,“谁是新的消费者”、“重新设计消费模式”、“重新界定营销方向”等等。在宏观经济方面的“新常态”意味着,危机后的济增长不可能快速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复苏将是一个长期、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格局也正面临“再集团化”的趋势。
新兴经济成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主要动力,欧美经济潜力在减弱,全球主要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在这变化调整、破旧立新的时代,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是必须的。人们需要通过重新思考来形成新共识。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应该在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中发挥发展中大国应有的作用,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金融新秩序做出自己的努力;中国世界经济中将继续作出新贡献,但中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应该有相应的话语权;尤其是参与制定全球经济运动游戏规则的权利;中国尊重各国的核心利益,中国自身的核心利益也需要得到别国的尊重; 中国要更多地承担世界大国的责任,也必须维护自己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规律也会作用于中国。对于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1) 有利于吸引外资, 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 我国从1993 年起一直保持了全球第二、发展中国家第一的利用外资大国的地位。截至1999 年止,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达到了3076. 31 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0%, 外来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提供了近2000 万个直接就业机会, 而且通过中外合资、合作等形式实现了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
(2) 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 在80 年代前5 年我国外贸年均增长12. 8% , 与全球总出口贸易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对比; 进入90 年代后, 我国又连年高出世界贸易增速。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大约为7%- 8% , 其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大约是两个百分点。正是借助于源源不断的外来直接投资和迅速扩张的对外贸易, 我国沿海地区才得以在较短时间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2、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1) 是利用外资, 还是被外资利用, 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挑战。经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 外资进入一般集中于利润率高和外向型的个别产业或行业, 其果是带动了少数产业或行业的发展, 却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自然延伸。在这方面的具体影响是: ( 1) 将影响我国的就业结构, 增加就业压力。由于国外许多产品在低关税条件下进入国内市场, 外来商品的价格竞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利润下降而被迫减员增效、合并甚至倒闭, 从而导致失业人员对数量增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的客观要求。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而加大了就业的难度,而我国下岗工人的文化和技能的整体水平较低, 广大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素质低下, 这就使得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难度增加, 从而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囤积的局面。( 2) 将会对我国民族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外资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 甚至控制某种产品市场, 我国国内产业尤其是那些幼稚产业保护的空间越来越小, 开放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民族产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3) 将可能加剧我国地
区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方面的原因, 入世后, 东部地区将凭其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使其优势更加凸现,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发展经济所需的各方面条件处于劣势, 这就使其对外资的吸引、消化能力大打折扣。虽然中央通过宏观调控给予优惠政策加以扶持, 但这些劣势和差距的改变和解决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因此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2) 将会在某些方面影响到我国国家主权的实施和经济安全。有人认为: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功能就是使生产资本全球化的配置权掌握在跨国公司相对集中的经济大国手中, 它们把生产活动和就业带给作为投资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同时, 也使这些国家在自己的宏观经济管理上处于被动地位。这是构成发展中 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是处于相对虚弱地位的根本原因。同时, 随着生产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千百万的投资者在全世界寻求收益的最大化, 猛烈冲击着主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课税、补贴、借贷、调整等等主权权利。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萨斯基亚·萨森教授所言, 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撤销管制”不过是国家重要性弱化的别名, 处于虚弱地位的国家却又不能不依靠主权原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从而造成全球化与主权对立。、我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方面的冲击, 既有发达国家对我国市场和产业的有目的的侵蚀, 也有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强有力的较量, 还包括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形成的外资控股对产业安全损害、外债规模对增长速度和结构威胁、外资银行对金融体制的冲击、外贸和外资集中度和依存度过高形成的防御力的削弱。而我国自身实力、经验、政策法律等等方面的欠缺, 再加上西方学者极力兜售的“在全球化冲击下国家主权衰落”的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并正在扩大对经济安全和主权观念的威胁和影响。
(3) 西方国家在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时是“讲政治”的。它们与我们发展经贸关系自然有经济的打算, 但更有政治考虑。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曾直言不讳地指出: 如果仅以经济眼光看待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恐怕只见树木不森林; 发展经贸关系是保持对华影响, 保障中国“自由”、“民主”、“人权”的最有效的方法。西方资本集团及其政治代表人物寄希望于资本进入挤压和消解我国公有制经济, 特别是国有经济, 瓦解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 当商品和资本跨越国界时, 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不可能停留在国门之外的。西方国家在同我国打交道的过程中, 总是利用产品输出和因特网、影视媒介和舆论工具, 不失时机地对我国渗透西方的价值观、自由观和生活方式, 从思想上侵蚀我们的观念和信仰, 和平演变的深层根源就在于文化心态的嬗变。因为文化对于人们思想上的吸引力、行为上的规范性及由此产生的对现实的塑造力是不可测量的, 这正是西方宣传和渗透西方文化,
“文化殖民主义”
的立 足点。
四、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更担心全球化将有可能破坏经济稳定,摧毁重 要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速环境的恶化,导致文化认同的丧失, 使得冲突增多,疾病、犯罪蔓延。实际上,不确定的经济发展机会, 普遍的贫穷, 体制的弊病丛生,制度以及技术革新扩散的极限等因素, 均制约了它们的发展机遇( 约
瑟
夫)。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1、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 (1)在政府机构内部创建技术分析部门并任命训练有素的政策顾问。例如,在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 政府正致力于加强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的技术和管理能力。(2)使用经济学上的手段去分析激励机制和体制适应性等问题。使制度发展和改革等问题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
2、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1)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 声音微弱, 其实力不足以推动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 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能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3、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
(1)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应引导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 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2)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同产业部门,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在对国内需要挖掘潜力的产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 向国外发展。 4、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速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 1] 约翰 邓宁 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 J] . 国际贸易问题 1996, ( 3) .
[2]高颂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表现及影响[ J] .经济师 2002, ( 11) .
[3]庞乔舒 浅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J].经济观察 2011,(02) [4]于丽 浅议经济全球化 [ J].经济研究导刊 2011,(23). [5]雷国本 经济全球化:趋势、影响及对策[ J].西南民族学院报 2001,(12). [6] 吴念鲁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J].金融研究 201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