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第37卷第16期 2 0 1 1年6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0】.37 No.16 Jun. 201l 文章编号:1009.6825(201 1)16—0200—02 拱涵结构的矢跨比分析 杨 钻 摘要:对拱涵设计过程中土压力的计算、计算模型的选择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分析了不同拱圈矢跨比对结构内力的影 响,分析结果表明,矢跨比的选择与跨径、地基抗力系数等因素相关,随着跨径、地基抗力系数的增大,最优矢跨比减小。 关键词:拱涵,结构设计,矢跨比 中图分类号:U449.8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一4拱圈和底板受力分析 计算模型 在山区公路建设中,为了满足公路平、纵面线形标准要求,在 4.1计算模型参数如下:净跨径4 In,涵台高度3 in,填土高度15 m。 些地形高差大的地段需采用高路堤通过,填土高度往往达到 厚度为60 cm,涵台采用C30片石混凝土。 10 m~20 nl,有的甚至高达30 in以上。建设桥梁跨越河沟将增 拱圈采用C35混凝土,加工程造价,针对路段土压力大的特点,拱涵是一种受力合理的 台顶宽度1.4 m,台背坡度1:4,采用整体式基础,厚度取1.2 in, 跨越形式。 襟边宽度60 cm。地基比例系数m=10 000 kN/m ̄,涵台侧土抗力 000 kN/m4。考虑土层逐层填筑的施工过程对结构的 本文对拱涵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包 系数取10 括计算模型的选取、土压力计算方法的选择及不同跨径和地基抗 影响,计算地基和台侧土抗力系数时填土高度取实际填高的一 力系数时矢跨比的选择,以便在今后的设计中,设计人员能针对 半。土压力荷载按文献[1]计算。活载影响很小,不予考虑。 采用桥梁计算程序Midas Civil 2010,在涵洞轴线方向取5 rfl 不同的环境条件,合理地选用分析方法,方便快捷地拟定设计参 数,设计出既安全又经济的结构。 (即一个涵节长度)长结构进行计算。拱圈、基础采用板单元模 2计算模型的选取 典型的拱涵结构如图1所示,由拱圈,护拱,涵台,基础构成。 拟,涵台采用实体单元模拟,拱圈和涵台、涵台和基础之间均采用 刚性连接,以保证结构整体受力。采用只受压的弹簧单元模拟土 对结构的作用。结构离散图见图2。 图1拱涵整体构造图 对拱圈内力的计算,通常做法是取出拱圈,在拱脚处加约束, 圈基本不用配筋。但实际工程中,拱涵受力时,拱脚会有水平位 模型时,将涵台、基础建立,利用弹簧模拟基础与地基的作用,让 图2结构计算有限元圈(弹簧单元未示出) 按照无铰拱计算。此种算法得到的拱圈轴力较大,弯矩很小,拱 4.2计算结果 在自重和土压力荷载作用下,拱圈、底板的弯矩图如图3,图4 移和扭转,这些变位对拱圈内力影响较大。因此,在建立有限元 所示。 涵洞整体参与受力(称之为弹性地基梁模型)较为合理。本文对 拱涵的几种参数分析均采用为弹性地基梁模型。 3土压力的计算 计算涵洞顶部垂直土压力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考虑涵顶土体与涵周土体不均匀沉降产生附加剪应力,文 献[1]给出涵洞承受竖向土压力的公式为 :KAh,其中,h为填 土高度;A为土的重度; 为一个大于1的系数。 2)取涵洞顶部竖向土压力与填土高度成正比,即 =从。 l 图3竖向土压力作用下拱圈弯矩图I单位:l【N・1011) 由图3,图4可知,竖向土压力作用下,拱圈跨中出现最大正 3)填土高度较高时会产生明显的拱效应,作用在涵洞顶的竖 弯矩,拱脚出现最大负弯矩;而在水平土压力作用下,拱圈跨中出 向土压力与填土高度成非线性关系,or=ahhb,其中,o,b均为常 现最大负弯矩,拱脚出现最大负弯矩。计算还显示,竖向土压力、 数,通过回归分析得到 J。 设计时需根据涵洞所处的地基条件和填土高度,选择相应的 土压力计算方法。 收稿日期:2011-02—18 水平土压力作用下拱圈均处于受压状态。 对底板而言,在竖向土压力作用下,跨中出现最大负弯矩,至 涵台处迅速减小。在水平土压力作用下,跨中出现最大正弯矩, 作者简介:杨 钻(1983.),男,助理工程师,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507 第37卷第16期 2 0 1 1年6月 杨钻:拱涵结构的矢跨比分析 ・201・ 至涵台处亦迅速减小。 120 000 kN/m ,计算时取m=48 000 kN/m4。 仅考虑自重、竖向土压力和水平土压力的作用,不考虑活载 1.846 28e+002 作用。对于自重、竖向土压力的组合系数,对结构有利时取1.0, 对结构不利时取1.2;对于水平土压力的组合系数,则分别取1.0, 1.4 4]。建模过程同第3节。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譬 由表1可得到如下结论: 1)对于模型A,三种矢跨比拱圈的控制正弯矩均出现在拱顶, 控制负弯矩均出现在拱脚。当矢跨比1/2降低至1/3时,控制正弯 矩由552 kN・m增加至608.7 kN・m,控制负弯矩由452.7 kN・m 图4水平土压力作用下拱圈弯矩图(单位:kN・m J 增加至751 kN・m,说明此条件下矢跨比为1/2,优于矢跨比1/2.5 5拱圈矢跨比分析 和1/3。这一结论由模型C亦可得出。主要原因是矢跨比越小, 5.1 跨径对矢跨比的影响 拱越坦,水平土压力产生的内力越小,而这部分内力在为非控制 在实际工程中,拱圈矢跨比为1/2,1/2.5和1/3的拱涵较常 内力的前提下对结构是有利的。 见,本文分析了在相同荷载作用和边界条件下,矢跨比变化对拱 2)对比模型A和模型C中矢跨比为1/2的两种情况可知,在 涵受力的影响。 地基条件、矢跨比相同的条件下,当跨径由4 m变为6 m时,拱顶 计算模型跨径选取4 m和6 m两种,4 m跨径拱涵尺寸同第 弯矩由552 kN・m增加至603.3 kN・m,增幅为9.3%,而拱脚最 3.1节,6 m跨径涵洞尺寸拱圈厚0.8 m,涵台顶宽1.8 m,底板厚 大弯矩由一240.4 kN・m变为444.5 kN・m,增幅为285%,不仅 1.5 m,余同4 m跨径拱涵。考虑到拱涵一般在填土高度较大的 由负弯矩变为正弯矩,而且占控制正弯矩的74%。主要原因是跨 情况下使用,为了使计算结果更接近工程实际,填土高度取25 m。 径越大,拱圈越高,水平土压力引起的内力值所占比重越大。若跨 一般黏土地基(包括可塑黏性土(粉砂)和坚硬黏性土(粗 径继续增大,由水平土压力产生的拱脚正弯矩将会成为控制正弯矩。 砂))的比例系数m值为10 000 kN/m ~30 000 k m4 ,计算时 3)在地基条件较差(m<16 000 kN/m ),跨径不超过6 m的 取m=16 000 kN/m4;砾砂、卵石等基础的m值为30 000 kN/m ~ 情况下,拱涵拱圈矢跨比为1/2优于1/2.5和1/3。 表1 不同跨径、不同地基条件下各矢跨比拱圈的内力计算结果 模型类别 A:跨径4 m,m=16 000 kN/m B:跨径4 m.m=48 000 kN/m C:跨径6 rn,m=16 000 kN/m D:跨径6 m.m=48 000 kN/m 矢跨比 l/2 l/2.5 1/3 1/2 1/2.5 1/3 1/2 1/2.5 l/3 l/2 1/2.5 l/3 拱顶最大弯 ̄ ̄/kN・111 552 579.6 608.7 40l9.9 443.5 485.8 603.3 794.4 968.5 4O9 546.9 695.1 拱顶最小弯 ̄-/kN・m 3l9 360.6 396.8 203.7 251.2 298.9 147 361.4 533.7 —62.8 168.3 328.O 拱脚最大弯矩/kN・m 一2柏.4 —341.9 —485.5 一l16.6 —197.6 —3l1.4 444.5 —242.7 —606.8 840.9 248 —227.3 拱脚最小弯 ̄2/kN・m 一452.7 —599.8 —75l 一298.4 —372.5 —540.8 —353.4 —699.8 一l 168.4 455.2 ——374.3 —657.8 拱圈最大轴力/kN 一700.6 —644.8 —598.7 —844.4 —815.4 —781.7 一l 651.2 一l 487.6 —1 389.2 —1 775.1 —1 695.5 —1 665.6 拱圈最小轴力/kN 一2 007.2 —1 980.5 —1 9l1.9 —2 025.1 —2 044.6 —2 Ol3.1 —3 lo4 —3 092.6 —3 O78.2 —3 l39.6 —3 202.6 —3 267.1 注:1)最大弯矩、最小弯矩系弯矩代数值最值,非鲍对值最值。2)轴力为负表示压力,为正表示拉力 5.2地基条件对矢跨比的影响 力值是有利的。若地基的m值继续增大,矢跨比为1/2.5的拱 由表1还可得到如下结论: 圈将会由拱脚的正弯矩控制,此时1/3或是更小的矢跨比才是 1)比较模型A和B、或模型C和D可知,当跨径、矢跨比不 合适的。 变,仅地基m由16 000 kN/m4变为48 000 kN/m 时,拱顶最大弯 6结语 矩会变小,拱脚最小弯矩也会变小。最大压力、最小压力均变大。 对于拱涵结构,竖直土压力和水平土压力在拱圈中产生的内 主要原因是地基m越大,拱圈的变形越小,自重、竖向土压力引起 力是相反的,而前者受地基条件的影响较大,后者受拱圈高度的 的内力值越小,而水平土压力引起的内力值变化不大。 影响较大。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和跨径、涵 2)比较模型C和D可知,当地基m为16 000 kN/m ,矢跨比 台高来选择合适的矢跨比,以节约工程造价。 为1/2,1/2.5,1/3时,控制正弯矩分别为603.3 kN・m(拱顶), 参考文献: 794.4 kN・m(拱顶),968.5 kN・m(拱顶),1/2为结构受力最优 [1] JTG/T D65—04—2007,公路涵洞设计细则[s]. 矢跨比。而当地基m为48 000 kN/m ,矢跨比为1/2,1/2.5,1/3 [2] 杨锡武.山区公路高填方涵洞土压力计算方法与结构设计 时,控制正弯矩分别为840.9 kN・m(拱脚),546.9 kN・m(拱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顶),695.1 kN・m(拱顶),1/2.5为结构受力最优矢跨比。主要 [3]JTG 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 原因是地基条件越好,自重、竖向土压力引起的拱顶正弯矩和拱 [4]JTG I)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1. 脚负弯矩越小,在水平土压力产生控制内力的前提下,这部分内 Analysis on rise・span ratio of arch culvert structure YANG Zuan Abstract: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earth pressure calculation and calculation model sel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arch culvert design.analyzes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arch rise—span ratios on structural internal force. Results show that:rise span ratio selection is relevant to span—diameter and foundation pressure against force coefifcient etc.,with the increasing of span—diameter and foundation resistance force coefficient.the optimum irse—span ratio will reduce. Key words:arch culvert,structural design,rise—span r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