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1-12-31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

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在一节《寻找春天》的音乐活动课上,教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中的打击乐器模仿春天的自然音响。当音乐响起时教室里热闹鼎沸,有的学生用大鼓模仿雷声,有的学生使劲摇串铃模仿雨声,有的学生用铃鼓模仿风声……教室里说笑声、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声混成一团。”这种现象说明本堂课存在哪个问题?( )

A.自娱自乐,缺乏审美 B.枯燥听讲,缺乏操作 C.乱敲乱奏,缺乏合作 D.精心构思,缺乏实践 【答案】 C

2、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 )体裁。 A.声乐 B.器乐 C.诗歌 D.舞蹈 【答案】 A

3、西方音乐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从文学作品( )开始的。 A.《荷马史诗》 B.《伊索寓言》

C.《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D.《理想国》 【答案】 A

4、下列哪部交响诗不是李斯特的作品?() A.《塔索》 B.《前奏曲》 C.《死与净化》 D.《普罗米修斯》 【答案】 C

5、在班级合唱排练时,能始终保持全体学生音乐学习动力的是( ) A.学生的音准? B.学生的节奏 C.学生的兴趣 D.学生的音色 【答案】 C

6、“作曲家所表现的理念,主要都是纯粹的音乐特性,而明确的情感或情绪不可能具体地表现在音乐中”,上述观点体现的美学观是( )。 A.形式主义 B.指涉主义 C.表现主义 D.极简主义 【答案】 A

7、下列哪部交响诗不是李斯特的作品?() A.《塔索》 B.《前奏曲》 C.《死与净化》 D.《普罗米修斯》 【答案】 C

8、“音乐课上,一名学生发出持续不断的吵闹声,张老师让他站在教室的角落里。十分钟后,他承诺不再吵闹,张老师让他回到了座位上,和大家一起上音乐课。”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张老师采用的课堂行为管理方式是( )。 A.连续渐进 B.正强化 C.负强化 D.塑造 【答案】 C

9、如果奏鸣曲式主部主题在 e 小调上,则再现部时副部主题的调性可以是 A.E 大调 B.C 大调 C.G 大调 D.g 小调 【答案】 A

10、黄河大合唱中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的演唱形式是( )。 A.女声合唱 B.混声合唱 C.男声合唱 D.男声独唱 【答案】 B

11、“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和推动音乐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句话体现了音乐教学评价的( )原则。 A.科学性原则 B.可操作性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答案】 C

12、20世纪匈牙利有一位音乐教育家创立了( ) A.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B.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 C.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D.才能教育 【答案】 C

13、李老师在讲授《送别》这堂课的时候,先介绍了学堂乐歌的时代背景,进而简单讲解了戊戌变法的内容。这体现了音乐课的( )。 A.人文性

B.审美性 C.实践性 D.多样性 【答案】 A

14、该证可见口干,其特点是 查看材料 A.饮水量少,水入即吐 B.大渴喜冷饮 C.但欲漱水不欲咽 D.渴喜热饮 E.口虽干但不喜饮 【答案】 C

15、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师生成为音乐学习中的“挚友”,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变了,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即学生从原来的服从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一方,教师也从原来的指挥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另一方。这说明要( ) A.加强学生间的相互合作

B.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伙伴”关系 C.提倡教师间的合作 D.促进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合作 【答案】 B

16、童声合唱队可由( )组成。 A.已变声的女同学

B.未变声的男女同学 C.已变声的男女同学 D.未变声的女同学 【答案】 B

17、《西班牙舞曲》是哪部舞剧中的乐曲?( ) A.《吉赛尔》 B.《鱼美人》 C.《天鹅湖》 D.《葛蓓莉娅》 【答案】 C

18、流行于浙江地区的戏曲是( ) A.花鼓戏 B.黄梅戏 C.采茶戏 D.越剧 【答案】 D

19、下列选项中,与D角为同一宫调系统的是( )。 A.F徵 B.bG羽 C.B宫 D.bE商

【答案】 A

20、( )是日本一种融舞蹈、对白、歌唱、器乐于一体的民族表演艺术。 A.歌舞伎 B.甘美兰 C.盘索里 D.伦巴 【答案】 A

21、药历的书写原则与推荐格式包括 A.基本情况 B.病历摘要 C.用药记录 D.特殊人群 E.用药评价 【答案】 A

22、《彼得与狼》的曲作者是( ) A.肖斯塔科维奇 B.普罗科菲耶夫 C.斯特拉文斯基 D.柴可夫斯基 【答案】 B

23、作曲家施光南根据鲁迅的文学作品( )创作了一部同名歌剧,并于1981年首演。 A.《伤逝》 B.《祝福》 C.《孔乙己》 D.《狂人日记》 【答案】 A

24、管弦乐曲《红旗颂》的引子中采用了歌曲(A.《国际歌》 B.《旗正飘飘》 C.《太阳出来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答案】 D

25、下列作品由海顿创作的是( ) A.《创世纪》

B.《勃兰登堡协奏曲》 C.《水上音乐》 D.《安魂曲》 【答案】 A

26、阅读《牧童短笛》教学实例片段: A.表现

)的音调为素材。B.创造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感受与欣赏 【答案】 D

27、下列不属于混声合唱的是()。 A.男声+童声的混声合唱 B.男女四部混声合唱 C.男女声+童声的混声合唱 D.女声+童声的混声合唱 【答案】 D

28、施光南创作的著名歌剧取材自鲁迅的哪部文学作品( ) A.《伤逝》 B.《祝福》 C.《孔乙己》 D.《狂人日记》 【答案】 A

29、西方音乐史上享有“钢琴诗人”美称的音乐家是()。 A.李斯特 B.肖邦 C.奥芬巴赫 D.斯美塔那

【答案】 B

30、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动作设计来源于()。 A.秧歌 B.敦煌壁画 C.维吾尔族舞蹈 D.汉乐府 【答案】 B

31、两组学生跟随二声部音乐进行体态律动。一声部单独出现时,另一声部律动停止;声部之间是模仿关系时,两组学生的动作也是模仿;声部之间是交织关系时,两组学生的动作相互协调配合。这样的课堂活动设计体现的关系是( )

A.元素—能量—语言 B.时间—空间—能量 C.时间—语言—声势 D.空间—声势—才能 【答案】 C

32、下列属于舒伯特声乐套曲的是( ) A.《美丽的磨坊姑娘》 B.《野玫瑰》 C.《鳟鱼》 D.《菩提树》 【答案】 A

33、“作曲家所表现的理念,主要都是纯粹的音乐特性,而明确的情感或情绪不可能具体地表现在音乐中”,上述观点体现的美学观是( )。 A.形式主义 B.指涉主义 C.表现主义 D.极简主义 【答案】 A

34、对于精、血、津液等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指气的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答案】 D

35、弹拨乐器冬不拉属于哪个民族( ) A.瑶族 B.彝族 C.蒙古族 D.哈萨克族 【答案】 D

36、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的应用原则不包括( )。 A.可操作性原则 B.辅助性原则 C.简约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答案】 A

37、刘老师要求七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排练一段自定主题的音乐剧,在学期结束时进行展示表演。这一教育方式符合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哪一特点?( )

A.加强人文教育 B.重建评价机制 C.关注知识更新 D.变革学习方式 【答案】 D

38、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音乐家是( )。 A.沈心工 B.李叔同 C.萧友梅 D.赵元任 【答案】 B

39、“在歌曲《玫瑰三愿》教学中,刘老师带领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哼唱主题,分析歌曲的歌词、旋律、伴奏等特征。”这一句话主要体现了哪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A.音乐鉴赏 B.演奏 C.创作

D.音乐与戏剧表演 【答案】 A

40、“李老师喜欢选择经典的音乐作品作为其欣赏课的内容,特别是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作曲家的作品,而很少欣赏流行音乐。”上述教学行为体现的哲学观是( ) A.唯理主义 B.经验主义 C.折衷主义 D.实用主义 【答案】 B

大题(共10题)

一、案例:齐老师在准备班级音乐会期间,注意到班上的小伟同学性格内向,从不参与其他同学的排练活动。经过与小伟的交流后得知,他自认为五音不全,唱歌不好听,所以不想参加这次音乐会。但是齐老师发现小伟律动感很好,于是借来卡通形象的服,建议他穿上为部分节目伴舞。小伟套上了卡通服教后发现其他同学认不出自己来,于是信心倍増,刻苦练习。最终,他的伴舞在音乐会上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齐老师教学中的优点进行分析。(15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音乐教学活动以及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

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二、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列案例片段:在一堂学唱课上,学习某歌唱家演唱的《珊瑚颂》。某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来听一听.歌曲中的歌唱家的音色特点是什么样的”一位男同学认为这首歌曲是女低音演唱的。教师有点恼火,对他的评论不理不睬.学生十分茫然。要求(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答案】

三、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课程名称】 《海的百态》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海的百态》 【主要目标】

通过聆听和感受,体验不同音乐作品对“海”的表现。(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欣赏(1)观赏油画《九级浪》和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2)师问:大海里的风景是怎样的生答:有时安静,有时狂暴……(3)师:各种状态下的大海还可以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出来。 【答案】这个课例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有一些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问题案例。上述案例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1)从教案来看,本课展开部分内容较为完整。(2)教学内容在欣赏、编创上都有涉及:内容比较丰富,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抓住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3)在编创环节采用多种编创形式,全班分组练习等,学生实践的形式丰富,这些都体现新课程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基

本理念.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与此同时。课例中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在展开环节过于简单,聆听不够深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充分地聆听乐曲可以有效地把握乐曲,为探究做准备。课例中每一个乐曲只聆听了一次,不够充分。(2)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并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聆听和感受,体验不同音乐作品对“海”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德彪西的《大海》和肖邦练习曲0p.25N0.12——《大海》进行聆听,并没有对比分析不同音乐作品对于大海描写的不同。(3)编创环节过于复杂,编创的选择过多,教学过程有些头重脚轻。(4)展开阶段过于单一化,使得课堂气氛死板。(5)没有体现师生评价。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师生评价,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综上所述,该课例要建议教师丰富、充实欣赏环节。深入讲解知识点,完善评价体系,可以将自评、互评以及他评充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安排教学,针对以上所存在的不足,具体给出的建议为:首先,调整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在课程的展开环节,教师依然可以通过欣赏油画,提问学生大海的风景是怎样的接着,聆听这首作品所传达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带着这种情绪与情感来进行更好地展开教学。丰富学生的戏剧体验。其次,调整教学活动的详略,应该先来聆听肖邦练习曲0p.25N012,分析乐曲的曲调特点和所表达的作品音乐形象,再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详细分析德彪西的《大海》,并总结不同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大海的不同特点。

四、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点评。采茶舞曲教学目标:1.通过道茶、品茶、咏茶三个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通过聆听茶歌,体会民歌中山歌、小调的特点及地域性。2.通过用方言对歌曲《采茶舞曲》的重新演绎,让学生了解方言对民歌风格形成的作用,提高其演唱兴趣。3.感受江南民歌艺术的魅力,以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教学用具:教室的布置(茶座式)、茶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先播放一段电影片段,请学生分析一下所播放的电影片段的片名是什么?片中人物在做什么?(播放电影《刘三姐》中姑娘们茶山采茶对歌片段)通过片段可以看到一片茶山,人们在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荼歌,其中都离不了一个“茶”字,这也正是今天要聊的话题。二、道茶中国是茶的故乡,说到中国人与茶的渊源,不得不提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几千年前“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尝百草”,无意品出了茶的妙趣。从此,中国人与喝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答案】首先.整节课的设计很独特新颖.在品茶中学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其次,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无论在茶道环节还是在运用不同方言演唱的地方都能体现这一点。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通过对比不同方言带给歌曲风格的影响.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体验,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不足之处在于:(1)缺少教学重难点。音乐是聆听艺术,音乐课程应“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应加入教学重难点模块:

【重点】

能够用方言演唱歌曲《采茶舞曲》,提高演唱兴趣; 【难点】

通过聆听茶歌,感受江南民歌艺术的魅力。(2)设计中并没有体现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内容都放在茶道上,最后才进入歌曲的学习,违背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安排不合理,也没能突出教学重难点,同时在教学实施中可能会引发很多新的问题.使教学逐渐偏离原先预定的轨道。(3)设计中没有涉及音乐实践、创造环节。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该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而此课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设置有关于音乐欣赏、创造等教学活动。没有体现出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不能够激发学生音乐创造的兴趣,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更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违背了“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课程理念。(4)新课标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论在教学设计里还是在教学实施中都要体现,而上述案例在教学目标中出现了错误的行为主体“让学生……”“唤起学生……”,都是不对的。(5)根据音乐学科审美性及情感性的特点,教学目标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而本教学设计中把它置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后面,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名师如何巧解题?查看视频解析>>

五、案例:在一次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某授课教授一再强调音乐教学不能以教材为中心。一部分教师表示赞同,一部分教师坚决反对。其中一位反问教授:“不教教材,教什么?我从来不上教材以外的内容。”另一位接过话题:“我上课就从来不用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我就教什

么。......(1)分析上面案例中的两种观点存在的问题。(8分)(2)如果你是音乐老师,针对存在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7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音乐课的授课过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分析此题时要从案例中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上述课程基本理念入手。

六、在高一第三单元《俄罗斯音乐》教学时,老师简单介绍作家柴科夫斯基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素材源自民间这个特点,播放了《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题,听完后提问学生:“这段音乐的主题给你怎样的感受?”同学们有的说甜美,有的说幸福,有的说梦幻,有的说如诗如画....可就是没有人说出老师所期待的答案。于是,老师说:“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伤感和忧郁的,你们这都听不出来?”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进行分析(7分),并简述你的观点(8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

七、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欢乐颂》欣赏课一、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与学唱《欢乐颂》使学生了解“乐圣”贝多芬的生平作品和他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感。掌握小切分节奏。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音频请同学仔细聆听音乐片段,然后思考这首作品的作者是谁。2.讲授新课(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770年l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l827年3月26日逝世,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2)介绍贝多芬的作品。(3)介绍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在1811年,创作完成《第七交响曲》后,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创作的,1823年创作完成。

【答案】这个课例一方面在环节设计上整体性强。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上述案例中设计较好的环节有:(1)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拓展了贝多芬的生平,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编创法等形式。(3)从教案上来看,本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等,结构较为完整。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与此同时,课例中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教学目标不明确,应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进行分类。(2)学唱环节中只学唱了一次,不够深入,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应该多让学生听。(3)在教学难点的设计上不合理,没有在教学环节突出解决教学难点,如小切分节奏.应该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有趣味性的教学。(4)创作表演环节,教师只让部分

学生加入教学活动中来,没有面向全体学生。(5)教学中没有体现师生评价。一堂好的课程应该体现师生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参与评价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课堂的节奏和进度。综上所述,该课例中的一系列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可以在教唱环节多让学生参与进来,还可以将自评、互评及他评相互结合,围绕新课程理念安排教学。

八、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列案例片段:在一堂学唱课上,学习某歌唱家演唱的《珊瑚颂》。某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来听一

听.歌曲中的歌唱家的音色特点是什么样的?”一位男同学认为这首歌曲是女低音演唱的。教师有点恼火,对他的评论不理不睬.学生十分茫然。要求(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2分)(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6分)(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7分)

【答案】(1)虽然本案例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但这是一个问题案例。(2)本案例中的导入环节是个很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引出本课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这一理念。但是这名老师对这名男同学的回答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合理的,没有做到课程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一理念。(3)如果我是这名老师,我会让这名男同学阐明自己的理由,并耐心向他解释清楚女低音与女高音的差别。真正帮助他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九、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 月之故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中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教学重点】

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教学难点】

旋律中5、6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1.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

【答案】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过程充实,是一个很好的课例。教学目标清晰,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整个课堂教学。老师用自己的演唱来进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采用对比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在总结提高环节,播放与本课例相关联的视频,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唯一不足的是缺少“小结与作业”这一环节。

一十、初三(1)班音乐课上,李老师在进行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教学。老师在给学生听了朱哲琴的演唱录音后,问:“歌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全班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他边范唱,边分析歌词,同时在黑板上依次板书关键词:小河、芦苇坡、白云落泪、风儿诉说。刚写到这里,突然有一个男生指着学习委员刘白云说:“这不是说你吗?干嘛哭啊?”全班哄堂大笑。老师瞪着学生说:“该回答的不回答,不该回答乱回答!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学习他的言行。”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李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1)问题这是一个问题案例。虽然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示范、聆听情感体现音乐审美性的特点,但依旧有行为存在不妥之处。第一,该教师的行为违背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案例中,教师在简单播放音频后,便直接提问学生歌曲的感情如何,学生没有进人状态,未对问题作出反馈时,却又直接开展教学,将范唱、讲解歌词和板书关键词全都挤在一起,使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该教师的教学缺乏引导性,既没有合理引导学生听赏歌曲,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该教师的行为违背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

版)》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在音乐课程中,教师应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身喜爱音乐。案例中的教师在学生调侃学习委员时,并没有及时对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而是严厉地批评了他,这种行为对学生缺乏尊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建议第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如聆听、作品的背景感知、小组讨论等。第二,在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口,让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感受结合相应的作品历史背景、作曲家生平、音乐要素来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关注课堂中

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行为、关注学生情绪,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对音乐的终身喜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