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校史馆规划方案[五篇]

校史馆规划方案[五篇]

2023-02-20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校史馆规划方案[五篇]
校史馆规划方案[五篇]

第一篇:校史馆规划方案

体育中学校史室的设计方案(草案)

一、建设校史室的目的和意义 校史室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发展意义。做好校史室建设工作,既是对学校发展艰辛历程的记忆,也是对今后工作的一种负责。校史室展现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历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浓缩;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表现的舞台;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览室。校史室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室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特有文 化、创新办学特色,有利于鼓舞学校士气、以不竭的精神动力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校史室的功能定位 (一)

陈列功能——校史室是档案陈列保存展示的一个重要平台 校史室兼有陈列和保护物品与资料的双重功能。校史室 里保存陈列的物品大都是学校的图片和实物档案,具有很好的档案价值。校史室可以在保存并维护大学历史记录的同时进行校史资料的资讯服务 , 促进校务工作。

校史室不仅仅是陈列校史档案的地方,也是研究和编研学校历史的机构,具有“存史、育人、沟通、资政”的价值和功能。对室藏档案进行编研,走一条研究校史的学习型路 子,使档案管理“深化”,档案资料“活化”,为师生们提供学术研究所需的校史资料 , 并促使校史资源的广为利用,为拓宽校史室的发展之路奠定良好基础。

(三)

文化功能——校史馆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校史室,即学校之历史沿革,记载了一所学校的创设、变迁、发展 , 是学校最可宝贵的历史档案,是校园文化的溯源和载体,是学校应倍加珍惜、传承永续的精神财富。校园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校史馆建 设兼有学校文化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既看得见、摸得着 ,

又能镌刻在师生们和校友们的心灵里。三、校史室的设计构思 校史室按照“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原则,承务本求 实的理念,力求以朴实的材料、素雅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设 计,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即在 “传统图片实物陈列模式”的基础上,配文字简介等形式,借助 展板、展架、文化墙的等载体,充分运用空间造型艺术、平面设计艺术,将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已最简明、最快捷的方式展现出来,既具个性与现代感,又富美观大方和凝重

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融合学校特色和体育元素,以强烈独特的风采和风格抓住参观者的眼球。跳出我校原有的以绿的各种色阶为主要色调的局限,各展区墙体主要色系不尽相同,随着参观者的游览路线,从凝重的灰、黑色调逐渐转为蓝、绿、综等色调,再逐渐转为黄、红等色调,并以原木色为空间点缀主 要色系。

通过文化墙等特色设计,表现体育中学的育人史料。

(二)体现行业特点和林体精神,以深刻感人的主题和基调触动参观者的心弦。以“绿叶对根的情意”为主题,通过根、枝、叶、藏四条主线,展现林体的人文环境。

四、校史室的展示空间 校史室设在材料信息楼一层,整个展室分为门厅,主展 厅、多媒体视听室及辅助设施,全馆面积 1126平方米。其 中,门厅建筑面积 99平方米,主展厅建筑面积 819平方米,多媒体视听室建筑面积 79平方米,辅助设施(含办公室、储藏室、会客室)建筑面积 129平方米。校史馆展示流程的组织力求简明、紧凑。从入口门厅起呈顺时针形成串联各展

厅的常规参观流线。玻璃体、采光廊、文化墙、雕塑群等活 跃元素构成趣味空间。

(一)布展思路 1、门厅——入口正对面放置一道木质(仿木质)屏风

陈设,其上镌刻着学校发展的关键时间点,造型象征着东林发展的每一步都刻下了不朽的印记,年轮树根向未来延伸,寓意着东林依旧会不断发展。屏风墙背面可设计为文化墙,其主体内容为东林的标志性建筑的模型展示,其间辅以建设背景图片和校园知名景观,使参

观者如临其境,浮想联翩,唤起参观者的归属感。

2、主展厅——作为体现学校发展历程的集中展厅,展厅的设计兼具美感与实用,采用可移动、可更换的展板来展示图片与文字资料,既可体现布展的灵活性,又为日后添加相关校史资料提供了方便;同时各种实物档案将错落有致地以实物展柜的方式穿插在展区适当位置。同时,将最后一个展厅设置为临时展厅。临展厅的预留,既可为后续写校史留下空间,又可以不定期地展出自办及与校内外单位或个人联合举办的校史专题展览外,还可承接各种题材的专题展览,增加校史馆的利用率和人气。

3、沙盘——将学校全景沙盘、帽儿山与凉水试验林场的微缩造景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一山一水一校园的理念。可利用智能模型多媒体展示控制系统,让参观者更生动形象快速地认识了解沙盘所展示的内容。

4、多媒体视听室——在主展厅开设半开放的多媒体视听区,以影像和声音的方式,更立体更直观地将学校的发展

校庆纪录片,珍藏的录音资料、影像资料作巡回展播,亦可根据观众的要求播放点播的视频、音频资料。

5、办公室、史料珍藏室、会客室——便于校史馆的后 续管理。 (二)辅助设施 1、触摸展示屏——各展区可分设 1-2 个,校友或参观者可自由查阅未收入展板的图片、文字、影像等资料,如校 友名录、校园风光、毕业照。

(同济大学触摸屏功能:将校 友的姓名、学号或工号输入电脑触摸查询系统里,就可以找到在同济大学学习和工作的足迹。)

2、智能模型多媒体展示控制系统——应用计算机对模 型灯光电器等进行协调统一的控制。系统由多媒体计算机、逻辑控制器、驱动器、舞台灯光控制器以及触摸式遥控器等设备组成,与模型沙盘、大屏幕投影以及多媒体展示软件等配合,实现对模型灯光、舞台灯光动作进行自动、手动、遥控控制,以语音、文字、图片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模型沙盘中的各类相关信息,达到全方位互动式的多媒体展示效果。能够让参观者更生动形象快速地认识了解沙盘所展示的

内容。

3、电子签名留言系统——手写识别,自动储存,同步再现,书写背景自动呈现,即时同步修改,同时具备数据检

(三)陈展内容 以学校办学历程为主线进行布展(时间为经,事实为 纬),把展厅划分为八部分:前厅、4 个主题展区、1 个中央 展区、1 个自由展区。

第一展区:创业维艰; 第二展区:苦难辉煌; 第三展区:涅槃破茧; 第四展区:世纪华章; 自由展区:荣誉、关怀、临时布展等各展区拟建设及布展想法:

门厅:由于进门处空间狭小,拟建的屏风向内推 2 米左 右,形成视觉上的独立空间,屏风上为校训。屏风下面设置逐渐增高的 5 个带有年轮的斜面树桩,每个树桩斜面上写有各时期划分的数字,方便观者迅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的划分及展室主要布局情况。屏风背面做成木质或石质仿古文化

墙,把学校各时期的校徽、校歌、校名、校风、东林精神、标志建筑物体现其中。

前厅:视域开阔,占地面积 100 余平米。左右各设置一个沙盘。左侧为学校校园沙盘,采用原物景象,使观者油然

而生一种亲近感。右侧沙盘为凉水和帽儿山林场,采用抽象的景象(房屋用方块代替),更好的反应林场的全貌。主要

面弧形与墙面连接,设计初衷是以真实天空、云彩、飞鸟等数字景象与山水校园相呼应,即多媒体成像的声光电技术与实景沙盘相结合,观众由肃穆转为震撼。

主题展区:以事实为依据,紧扣学校发展历程中里程碑

式的事件,选取四个时间节点,把学校 年的发展历程分割 为四部分,布展时为四个区域:从建校到(创业维艰)

; 从 到学校更改校名(苦难辉煌)

;,更改校名并直属于林州市教育体育局(涅槃破茧);,(世纪华章)。根据各时期的重大事件,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资料、物品进行展览,展区装修风格先是凝重、低沉,随着时间的推移,装

修风格逐渐明快、热烈。

中央展区:展厅中间位置设置一个椭圆形的区域,在椭 圆形区域内部利用凹槽、相框等形式,展示我校在教学、科

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椭圆形 区域外部设置展板,分别展示 16 个学院和国家、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的简介和特色。两侧的围墙做成叶子的形状,“绿叶”在空间建筑上消化了柱体带来展示的弊端,同时又营造 了园林景观,即打造东林主题又使展厅寄予了绿色休闲区。

两侧的“绿叶”围墙共四块,分别展示学校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标志性图片。

自由展区:最后一个区域为自由展区,可将主题展区不 导题词、杰出校友、知名学者、历任领导等)

。辅以签字留念及电子签名等区域设计,方便领导题词和观者留言。

五、建设校史馆的实施步骤:

(一)编写校史 (二)展览工作规划设计(三)展览设计方案征集(四)展览资料图片实物征集(五)工程建设及组织实施 第二篇:校史馆

浙江科技学院校史馆参观记

此次党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参观学校的校史馆,记得大一刚进来的时候的游园会的其中一站便是校史馆,那次之后便没有再去过了。也许是刚进大学对什么都充满着新鲜感,感觉都没什么印象。第二次再去便不至于无趣。这也算是进一步了解科院的一种方式。

校史馆是学校的编年史,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能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粹充分展示出来。它也算是学校博物馆、荣誉室,能把学校的文博、教育教学成果全景陈列。

浙江科技学院校史馆于2010年10月7日正式开馆,并于同日上午8点15分在学校图书馆举行了“回眸科院”校史馆开馆仪式暨校庆网上庆典启动仪式。

校史馆位于图书馆西五楼,开放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上午8:00-

11:30,下午1:30-4:

30。校史馆设计简洁但又不失整体感。既然都说了是校史馆,学校的历史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史馆中就展示了浙江科技学院一路走来的变化,1980年10月9日,为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1984年7月5日,改名为浙江大学杭州高等专科学校;1987年10月4日,校名中不再有“浙江大学附属”字样,管理体制确定为国家教委和浙江省政府共同领导,委托浙江管理;1992年,又一次改名,为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经过20多年的变迁,终于有了现在这个名字,“浙江科技学院”。

校史馆中还有一份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的协议,浙江科技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1985年,浙江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协议,共同建设我校。1990年,中德两国政府正式换文,开始两国政府级合作建设项目。与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奥登堡应用科学大学先后执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艺术设计、土木工程专业合作项目。1996年11月23日,时任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先生及夫人曾来校参观访问,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办学模式和合作项目。

一所优秀的学校当然少不了优秀校友,我们学校艺术学院算是人才辈出,校史馆中还展示了有艺术学院学生设计的服装。

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我们也要展望未来。在校史馆中的玻璃箱子中就放置着立体模型的学校未来建设图。

校史馆的建设,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和形成办学特色。

1110640044 物流112 金陈超

第三篇:高校校史馆施工预算高校校史馆施工方案

高校校史馆施工预算|高校校史馆施工方案

红方块展览展示提供专业大学校史馆设计策划及施工服务

(*************),服务行业十四年,是目前大学校史馆、高校校史馆设计策划装修行业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公司。

大学校史馆设计建设如今已被高度重视,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和学校的优良校风教育。红方块从校史馆建设的根本情况和专业设计的角度出发,提供大学校史馆设计理论与技术上的服务支持。

红方块展览展示以创意领衔校史馆设计行业,专业致力于大学校史馆设计建设工程,业务范围包括大学校史馆、中学院史馆、高校校史馆等等。

红方块是以生产制作为基础发展壮大的展览公司,拥有专业的展示制作工厂,工厂设备完善,工种齐全(木结构,钢结构,雕塑蜡像,沙盘模型,展品复制等),施工采用先进的集成组合制作安装工艺, 确保了工程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具备跨地域施工的专业服务能力。

公司将根据各高校的性质及史馆设计建设要求,提供免费的展厅史馆设计策划方案、设计效果图。

更多信息参考中国展厅史馆工程网 第四篇:校史馆与规划馆讲解资料

宁波大学学生会 L 校史馆:

各位08级的学弟学妹们,欢迎来到宁大校史馆。我是讲解员***,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了解宁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宁波大学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率先捐资创立,大家现在看到的“宁波大学”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邓小平爷爷1985年9月25日亲笔题写。右边这幅国画生动的再现了邓爷爷对宁波大学的关怀。

校史展由四个篇章组成:“高起点办学、跨越式发展”、“众志呈英豪、同心绘鸿图”、“树工作品牌、创一流业绩”、“学院展风采、辛勤育英才”。

第一篇章

“高起点办学、跨越式发展”

向您讲述的是宁波大学的发展历程,从邓小平支持包玉刚先生创建宁波大学,到三校合并,再到创建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1986年9月宁波大学创建,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2000年又有宁波海洋学院、宁波林业学院等并入宁波大学。

1985年10月29日,宁波市政府举行宁波大学奠基典礼时任国务院代总理万里和包玉刚夫妇及各界人士1600余人出席奠基典礼。

1986年4月,国家教委发出五校援建宁波大学的通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杭州大学援建宁波大学专业和学校管理队伍,使宁波大学从建校开始就站在较高的办学起点上。

1986年9月10日,宁波大学如期开学,这标志着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就此结束,宁波教育史翻开新的一页。

1992年宁波大学被列为全国首批招生学校、1995年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暑期宁波大学提粗建设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

第二篇章 “众志呈英豪、同心绘鸿图”

这一篇章主要是宁波大学的人物志,其中包括关心宁大的海外宁波帮人士、宁大的历任领导班子等。宁波帮:

从“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率先捐资创建宁波大学开始,包玉书、包陪庆、赵安中等宁波帮人士纷纷解囊相助建设宁波大学。

包玉刚:祖籍宁波镇海。历任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兼总裁、香港汇丰银行董事会副主席、九龙仓及隆丰两大集团主席等职。1984年,包玉刚先生率先捐资2000万美元创办宁波大学、后又相继捐资助建包玉刚体育中心、包玉刚图书馆,设立包玉刚奖教金。

包玉书:系包玉刚先生胞兄,捐资助建包玉书科技楼,包氏4号楼、龙赛理科楼。

赵安中:祖籍宁波镇海。捐资助建宁波大学林杏琴会堂、体育中心司令台等,后携公子捐资助建安中大楼,设立宁波大学杏琴园教育基金、荣华学者奖励计划。领导班子:

目前,宁波市委常委程刚担任宁波大学党委书记,聂秋华教授担任宁波大学校长。他们带领宁大广大的教职员工为宁大的发展奉献了和正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凝炼了较为完整的办学理念。

宁波大学学生会 L

第三篇章 “树工作品牌、创一流业绩”

向您展示的是宁波大学在教学、学科建设、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图书资料与学报、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方面的一流业绩。

宁波大学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0年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地设计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并实现了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第四篇章“学院展风采、辛勤育英才”

20载的春华秋实,20个学院初展风采,在“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的指引下,每个学院又各自形成其特色,共同把宁大发展史写成一部乘改革大浪、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创业史、成长史。

校史展的讲解到此完毕,今天你以宁大为荣,明天宁大以你为荣。谢谢!

规划馆:(配合沙盘灯光)

各位08级的学弟学妹们,欢迎来到宁大建筑规划展厅。我是讲解员***,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了解我们宁大的建筑。

首先整体介绍,校区分布(东、西、北校区)。

在我们宁大,每一处建筑总要承载几多记忆,很多人为它背后的故事所感动。大踏步(南天门):二十年坚忍的步伐屹立昂首挺胸的自信。大草坪:绿色的宽阔与坦然承载了许多光荣与梦想。白鹭林:自然的恩宠赋予这里一片宁静与和谐。

包玉刚图书馆: 隽永的楼宇收藏着一生的启迪与教诲;栉比的书架孕育着一世的才情和智慧。

天使之路:白鹭——宁大的使者,这白色灵动的生命为宁大平添

几分生气,几分秀气,几分灵气。

包玉书广场:南门对望,经典遥相呼应!广场渐层,通阔八达四方 三角地带:信息汇流,尽觅校园动态;百家争鸣,三岔突围闭塞!.林杏琴会堂:绚烂舞台,风景这边独好;侃侃讲堂,仰赖赵公豪情

本部公寓广场:寒来暑往,步履匆匆。用从容定义日子,用多彩演绎生活。情人岛(本部宿舍):岛上素来风景异,晨读求知无旁骛。

每一栋楼都在倾诉“宁波帮”挥之不去的乡情,每一栋楼都垒起了“宁波帮”的故土情深,每栋楼都是中华儿女爱中华的见证,每一幢楼都是“宁波帮”助宁大故事的延伸„„

PS:规划馆主要让新生自行参观。 第五篇:校史馆试讲材料

大家好!首先欢迎你们来到东北大学校史馆,我是东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员。下面由我来为大家讲解。

东北大学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光荣诞生;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际被迫流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万千学子,成为新中国冶金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建设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东大历史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2003年东北大学80年校庆之际成立东北大校史馆,现已成为东北大学爱国爱校教育基地。

校史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老东北大学时期,从1923年建校到1949年。第二个部分叫东北工学院时期,是从1950年到1992年,第三个部分是现代东北大学时期,从1993年到现在。东大建筑:

东北大学各个时期的建筑:上边的部分是老东北大学时期的建筑,仿造柏林大学的规模,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十分考究。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所大学之一。最后两幅是东北大学校办工厂的照片,可以修理火车的机车,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校办工厂。中间的部分是东北工学院时期的建筑,坐落在南湖湖畔的东北工学院一样有着威严与生气。下面的部分是东北大学近期的建筑。这些建筑是东北大学的载体,同时也展现了

东北大学发展、进步的历程。

历任领导:

下面我们看一下东北大学历任的主要领导,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出任第一任校长。第三任校长是张学良,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颇有影响的人物,中共领导人对张学良老校长的生平业绩作了高度评价,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千古功臣”。他担任校长是从1928年8月到1937年1月,张学良掌校期间倾力推进东北大学发展壮大,开始了东北大学辉煌发展的时期。东北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靳树梁,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冶金专家,1955年当选为学部委员,也就是现在的院士。东北大学后来由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是蒋仲乐。东北大学的现任领导是党委书记孙家学,校长丁烈云。

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首任校长王永江题的,后来在2003年时正式确定为校训。

旧校址模型:

这个玻璃柜里的沙盘就是我们老东大的校址模型,呈一尊坐佛形状,这也是人杰地灵的一块宝地,现在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当校长自己出资180万银元进行学校建设,是当时全国大学里面面积最大的。东大北陵旧址已经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工大楼现在是辽宁省政府的办公大楼,图书馆是现辽宁省档案馆,原学生教职工宿舍是现在辽宁省军区。

东北大学初创阶段 创建初始:

我国近代历史中,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曾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目标。日本帝国主义更是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对东北的丰富资源垂涎已久,早在明治初年就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它已将侵略势力扩张到了我国东北所有地区,疯狂地进行政治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为了实施奴化教育,大张旗鼓开办各类学校。山河破碎,国难当头。1921年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的张作霖,采纳代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厅

长谢荫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建议,决定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托,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光荣诞生。

1921年10月25日,奉天省议会表决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的议案;1922年12月25日,张作霖批准奉天省议会议案,其中张作霖省长的签名以这个黑色人形状的图形代替(相当他的印章);东北大学校章(仿制品真件现在东北师范大学)。

“静中自有天趣”是王永江校长的手迹。张学良掌校:

1928年,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对东北大学的建设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他任用贤能、广聘名师、创建新学科,捐资助学,东北大学很快发展成为当时国内一流大学。

这是老东北大学时期曾经用过的下水井盖,可以清晰地看见上面写着东北大学,1929的字样。这是张学良校长为东北大学校刊题字“急起直追”也表达了张学良校长对东北大学学生“自强以振兴东北”的期望。

广招名师:

这是1930年成立的东北大学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章士钊、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王卓然等著名教育家,为东大发展出谋划策。此外张学良还重金聘请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来东大任教,当时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全国最高的,平均月薪达到360银元,清华大学教授也只有300银元。

创建新学科:

东北大学学科体系不断壮大,在1930年就已经拥有文、法、理、工、教、农6个学院,24个专业。东北大学创建国内高校第一个建筑系,1928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留美归来接受东北大学的聘请,共同执教东北大学建筑系。这是梁思成教授当时教学用的幻灯片,在教学中已经应用到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学校还创立了国内第一个纺织系,边疆政治学系以及由张学良校长的夫人于凤至女士创立的女子专修科。这是东北大学毕业生王允贵的毕业证书,2001年王允贵的

后人将它再次拿到张学良校长的面前,张校长激动的又在毕业证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校园文化:张学良校长鼎力支持东北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征集校徽,鼓励学生创建社团、办刊物、请名人讲座,校园文化蓬勃发展。1929年,张学良设奖征集东北大学新校徽,林徽因教授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选中。

发展体育:

当时中国人被外国人视为东亚病夫,张学良校长特别重视体育,以“健身强国、抵制外侮” 为核心思想发展体育。在东北大学体育场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东北大学以140分的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东北大体育初露锋芒。在张学良资助下,东北大学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网球队,在体育赛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多次战胜国内外体育劲旅,扬校威、振国威,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东北大学篮球队曾转战上海,战胜了一直没有败过的美国海贼队。

重视实践:

东北大学历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行合一。张学良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为宗旨,创建各种方式试验基地,引进德国先进设备,创办近代化企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我们的校办工厂同样为各行业的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作为实验之用,校办工厂还承担了大量的机械制造和修理工作。学校注重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是学生们在做实验,以及张学良校长等政要人士为校办工厂的题词。选派留学生:

东北大学十分重视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在理工大楼隆重举行,张学良校长宣布毕业考试第一名的学生全部由学校公费资助留学欧美。直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被迫终止。后来很多派外的留学生学成后都回到祖国并在东北大学任教或工作,为自己的母校东北大学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男女同校:

张学良校长积极倡导男女平等,1928年东北大学第一次添招50名女生,实现了男女同校。

东大校歌:

校歌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东北大学校歌是中国两位文化巨匠刘半农,赵元任教授共同谱写,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校歌中“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已经成为东北大学师生永久的座右铭。

此时东北大学已经成为拥有一流教学设施、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环境,全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东北大学蓬勃发展之际,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夜之间东大蒙难,成为第一个惨遭日军侵略和严重破坏的高等学府。此后东北大学走上了抗日流亡办学的道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