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
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五)训练每个月时进行阶段性功能评估(包括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总结康复效果和现状,对比前测做出阶段性康复效果报告,提出进一步干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下个月康复治疗计划。
(6)儿童结束治疗时进行总结性评估(包括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评估、功能评估),对比前测,分析现状,总结结果。
二、服务内容
(一)康复咨询与评估,包括入院咨询和入院康复评定。 针对新入院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全面、细致康复评定工作,并针对评定结果科室讨论,制订最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五)效果评估,包括智力和适应行为评测、功能评估。 每月评估,针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做出各方面详细评估。针对患儿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提出针对性意见。
(六)转介跟踪跟随访,包括早期康复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衔接,机构康复向社区,家庭评估延伸。
(七)跟踪关注
建立出院智力残疾儿童联络方式记录,针对出院智力残疾儿童保
留监护人联系方式,定期了解康复治疗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患儿障碍以及后续恢复效果。
三、康复训练期限
每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不少于6个月。 四、监督检查与效果评估
(一)日常检查:每日对智力残疾儿童做出自行判断,针对接受科目的程度、进度、理解能力做出自行判断。
(二)效果评估:定期进行整合评估,由残疾人评定委员会工作人员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评定。
五、康复质量监控
康复机构玩为每位残疾儿童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训练方案,建立一人一档的康复训练档案,定期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及时调整训练方案,确保康复质量。儿童康复评估与训练建档率100%,儿童康复训练总有效率≥85%(儿童既定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为有效),儿童家长培训率100%,儿童家长对儿童康复训练的满意率≥90%,家长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率≥85%,组织儿童参加社会融合活动每年不少于6次。
第二篇:智力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知情同意书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知情同意书 尊敬的家长:
您好!您的孩子报名参加贫困智力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已通过审核。为了您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复服务,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现制定本项目知情同意书,请您务必认真阅读同意书各项条款,并签字确认。
一、项目背景
“十三五”期间,中央残联安排专项资金实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救助有康复训练需求、身体状况稳定、家庭成员配合的0-6岁智力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
二、补助标准
每年每人20000元的标准对康复训练给予补助。 三、服务内容及标准
1、项目救助时间为1年;2、功能评估(含认知、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康复训练,包括认知、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根据评估结果,每年训练时间不少于10个月,全日制康复训练每天单训不少于30分钟,小年龄及入普幼等非全日制康复训练的儿童,每周单训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四、康复服务机构
1、定点机构确定:按照“就近安排”的原则,定点康复机构为:; 2、定点机构提供的服务包括:诊断评估、制定康复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家长培训、组织社会融入活动、出院转衔及后续家庭康复指导等服务。
五、拥有的权利
1、免费接受项目规定的康复服务内容; 2、对机构的服务提出评价或投诉。 投诉联系:**县残联 六、履行的义务
1、受助孩子若患有严重疾病要如实报告,不能隐瞒。有传染病、严重癫痫及先天性心脏病等不适合康复训练或在机构训练中发生以上疾病者必须先到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重新报名。
2、坚持在机构持续接受不少于10个月的康复,如因个人原因请假所缺课程,不再延期补课。连续缺课两周,且未向所在定点机构说明原因的,视为自动放弃项目。如果有特殊原因要终止康复训练,必须提前告知当地残联与定点机构,并提交书面说明。
3、在定点机构训练期间,自行解决好伙食、住宿、交通等事宜。 4、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必须真实有效。
以上内容您如果已经了解清楚,请在下面签字确认。 救助对象姓名: 残联项目负责人: 监护人签字: (残联印章) ****年**月**日
****年**月**日
备注:项目知情同意书一式三份,当地残联、提供服务的定点机构和救助对象监护人各持一份。 第三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方案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方案 一、康复救助范围。
具有县户籍(居住证),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书,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0—14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和孤独症儿童。
二、康复救助内容。
(一)机构康复训练。由定点康复机构为救助对象提供功能训练,运动、认知、沟通及适应性训练等基本康复服务。
(二)医疗手术补助。
为听力残疾儿童提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为有需求的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等,对医保报销后个人自费部分给予一定补助。
(三)辅助器具适配。
为视力残疾儿童验配助视器;为听力残疾儿童验配助听器;为肢体残疾儿童装配假肢或矫形器,适配轮椅、坐姿椅、站立架、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三、康复救助标准 (一)机构康复训练
1、听力、言语、智力和孤独症儿童康复:康复训练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0元。
2、脑瘫(肢体)残疾儿童康复:康复训练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8000元。
(二)医疗手术救助
1、人工耳蜗手术补助。为有手术适应指征的听力残疾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在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等相关费用报销后,自费结算部分,予以一次性补助1万元(1万元以内实报实销)。每人仅限1次。
2、肢体残疾矫治手术补助。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足畸形、小儿
麻痹后遗症、脑瘫导致严重痉挛、肌腱挛缩、关节畸形及脱位、脊柱裂导致下肢畸形等实施手术的,在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等相关费用报销后,自费结算部分,每年予以一次性补助10000元(10000元以内实报实销)。每人每年仅限1次,每人手术累计救助不超过3次。
(三)辅助器具适配
1、听力残疾儿童:为适合佩戴助听器的听力残疾儿童配发助听器。助听器救助标准每人不超过7000元。每人仅限1次。
2、脑瘫(肢体)残疾儿童:根据适配机构评估,为肢体残疾儿童免费适配假肢、矫形器、轮椅、坐姿椅、站立架、助行器等适配辅助器具。
四、资金来源。
补助资金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和其他康复资金中列支。所有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验收核发”的管理原则。对项目未实施或未实施完毕不得报支;违反项目规定的不合理支出不得报支;支出票据不规范的不得报支。对项目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截留、挪用项目专项资金的,财政部门有权拒拨资金,监察部门对群众有反映的问题要重点查处,确保财政专项资金有效、安全、规范运行。
第四篇:残疾儿童康复
《我给芭比穿衣服》
——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训练 一、教学对象 7~10岁的自闭症儿童 二、教学时数
两课时,每课时20~25分钟 三、教学道具
1、一个简洁的房间,一张长课桌,两个凳子
2、两套芭比娃娃玩具,每套芭比包括:一个芭比娃娃,一套或多套芭比娃娃的衣服(至少一件外套,一个衬衫,一条裤子,一条内裤,一双鞋,一双袜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一对一教学 五、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能够说出衣服的名字,如裙子,外套,袜子等,明白其用途;
2、通过教学,使孩子对“我给芭比穿衣服”的游戏感兴趣,能够正确的给芭比穿上衣服,也能迁移到给自己穿衣服。如,能知道先穿好衬衫才穿外套等穿衣次序。
3、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给芭比搭配衣服,具有一定的搭配穿衣样式的能力,也能迁移到给自己穿的衣服搭配。
六、教学重点
1、说出衣物的名字,如外套,衬衫等,掌握其用途; 2、能够正确的给芭比穿好衣物,并能够迁移到给自己穿衣。 七、教学难点
1、理解衣物的的用途,能够正确的给芭比穿好衣物;
2、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给自己穿衣服,并能够给自己搭配衣服的颜色和款式。
八、教学过程
1、导入:在上课时将一个穿好衣服的芭比娃娃和没有穿衣服的芭比娃娃放在课桌上,老师拿着穿好衣服的娃娃说,“xx,这个芭比娃娃真漂亮呀!他的衣服也很漂亮,是吗?”如果孩子回答“是”,就继续将没有穿衣服的娃娃拿在手中说,“这个娃娃没有穿漂亮的衣服,我们帮她穿衣服好不好?”
2、新授:
(1)认识衣物。先将芭比娃娃的衣物放在课桌上,让孩子指认出他认识的衣物并说出其名称和用途,再告诉他他不知道的衣物的名称以及用途;认识完后再让他一一复述出衣物的名称和用途。如果他能正确的说出时便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若说错了或不能说出,要及时的纠正错误和帮助。如,衬衫是贴身穿的上衣等。
(2)将衣物分类。告诉孩子接下来要将衣物分类,同时把上衣、
裤子、鞋袜分开放。(3)穿上衣。把原先穿好衣服的芭比的衣物脱下来,老师和孩子手上一人一个芭比娃娃以及一套一样的衣服。老师对和孩子说,“穿衣服的时候,要先给芭比穿上衣,首先要穿贴身的衬衫,然后再套上外套。穿衣服的时候要分清楚正面和反面。”说的同时手上跟着操作,一步一步的进行,演示给孩子看,然孩子跟着自己的一起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适当的放慢速度,并给予并帮助,他能正确的穿好时,给予鼓励。
(4)穿裤子。告诉孩子穿裤子的顺序是先穿内裤,再穿长裤。操作时和穿衣服时的一样用演示法,一边演示一边让孩子一起给他手中的芭比穿裤子。
(5)穿鞋袜。同样是告诉穿鞋的时候要先穿袜子,再穿鞋子。穿鞋的时候要着重教孩子分辨鞋子的左右,避免将鞋穿错,如果孩子穿错的时候要指出并纠正。
3、练习:
在孩子正确的完成新授步骤的时候,对孩子说,“xx,真棒!学会了给芭比穿衣服。看,两个芭比娃娃都穿上漂亮的衣服了。你喜欢哪个芭比娃娃呢?”当他说出喜欢哪一个的时候就将哪个娃娃奖励给他,并说,“xx,这里还有其他的衣服,你给芭比换一套你喜欢的衣服吧。”此时,指导孩子将芭比身上的衣物脱下,再指导他将自己喜欢的衣物穿在芭比娃娃身上。在穿衣物的时候采用问答法强化孩子对衣物的名称和用途的认识。
在孩子完全掌握了穿衣次序的时候对他说,“xx,你现在学会了怎样给芭比穿衣服了,真棒!是个懂事的乖孩子了,所以以后也可以自己给自己穿衣服了哦!” 第五篇:智力康复常识
智力康复常识
一、矫治智障儿童异常行为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具体列出问题行为的内容,问题行为出现的时间持续多久,问题行为出现后的结果如何等要进行较为详细地描述。为问题行为的矫治提供原始材料和起始基础。2.对表现在某一个智障儿童身上的问题行为,列出优先矫治
的先后顺序。学生的哪一个问题行为是最先矫治的,同时可进行几项问题行为的矫治。这些问题行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应该进行恰当的分析。
3.对要矫治的问题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找出问题行为存在的等级和类别。
4.分析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很多情况下,恰当地行为会被惩罚和强化。某同学希望获得到老师的注意,他在教室里大喊大叫甚至是扔掉书和书包。老师用批评的方法制止他这种行为。当时看起来似乎一时有效,他会立即就返回座位去,可他有这种行为的原因是要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的批评正好满足了她这方面的希望,所以下一次他希望老师注意他时,他还会大喊大叫的那样去做。这种老师的批评,正是强化了他这种不良行为。所有的问题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强化而习得来的,大部分行为是因为得到间歇性强化而不断出现的。例如有的同学吃饭时喜欢从别人碗里夹肉吃,通常情况下老师发现就制止她这种行为,可是有的情况下老师会看不见,这就间歇性的强化了她这种行为,从而使这一行为持续出现。因为她达到了多吃一些肉的目的。
5.制定问题行为矫治的计划。选择有效的强化物,逐步矫治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矫治是一个日常化的教育训练内容。它必须贯穿于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这就更需要详细的问题行为矫治计划加以指导。选择行为矫治的方法在整个矫治中也是重要的环节。6.实施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矫治要做好记录。行为组成了学生的生活活动,在活动中在矫治计划的指导下,运用有效的强化物,做好弱智学生的行为矫治工作,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
7.检验行为矫治的效果,通过记录、观察,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检查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情况,看行为矫治是否成功。从而找出矫治下一种问题行为的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弃而不舍,适时地给予智障儿童合适的强化物,他们的问题行为就能得到矫治,他们的良好行就能够逐步形成。
二、唐氏综合症的特征是什么?
婴儿面部扁平,眼睛狭长,鼻梁较宽;头颈后部扁平;抱婴儿时,会发觉其身体特别软弱松弛;小指较短,掌中只有一条横纹;智力迟钝,身体发育缓慢。很多唐氏综合症的婴儿可能同时有先天性的心脏及其它器官的缺陷。男性唐氏综合症的婴儿长大至青春期,也不会有生育能力。而女性唐氏的婴儿长大后有月经,并且有可能生育。
三、为什么早期干预对智力落后儿童很重要?
早期干预应在3岁前,最迟不要超过6岁。3岁前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这时进行康复训练,给予各种良性刺激都对大脑皮层发育有利。大家都知道大脑对人的重要性,如果能在早期开发大脑的功能,对孩子更为重要。如果误了早期干预的时间,到学龄期才进行干预,效果远不如早期,所以只要发现了孩子在智力方面有一点问题(轻度)就要早期训练,以求获得较好疗效。
四、异常行为矫治的方法大致有几种? 1.正面强化良好的行为 智障儿童在有了良好的行为出现的时候及时给以强化物,使良好的行为得以加强。渐渐的学生们的好行为被各种奖赏所强化,他们学会了以适合适宜的行为来获得别的注意和赞赏。在某种情况下,智障儿童不明白什么是合时宜,什么是不合时宜的行为。他们需要学习适合时宜行为。如在超市里购物,某些智障儿童爱乱跑乱跳,这是老师如食用糖果使他安静下来,也许会使他更加乱跑,其实这是需要做的事情是要教导他在超市购物时的合时宜的行为。如学习如何从货架上选取物品,认识物品的种类和名称,学习使用购物车等等。教师用称赞关注及间歇性的给予糖果来强化这些适合时宜的行为,这种乱跑的问题行为就会被良好的行为所代替。2.消减不良的行为
将不良的行为的强化物取消,令不良的行为渐渐的消失。某同学在教室里哭闹为的是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是老师不去理睬他,最初他的反应是哭闹得更加厉害,可是他得不到关注时,就没有了这一不良行为的强化物,他这一不良行为会逐步消失。3.当智障儿童有不良行为发生时,把他从这种活动中暂时隔离出来。
对智障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改造,同时帮助他建立起相应的良好的行为。如某同学讨厌写字,每当写字时他就会捣乱,把笔弄断、把
纸斯烂。为了消除他写字时的强化物,老师坚持要他把字写出来,同时指导他如何写字,看着自己也能写字,学生很高兴,老师及时的鼓励他,他从中得到了满足,以后他便形成了良好的写字行为。
五、怎样通过训练提高孩子的智力?
要训练孩子爬行、翻身、坐、站、走,以及跑、跳、上下楼、拍球、跳绳、走平衡木等能力。训练孩子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训练孩子的感知觉。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要多和孩子说话和交流感情。家长要多拥抱、抚摸和逗引孩子,训练孩子的交往能力。训练孩子的生活能力。还应该在心理专家科学指导下,训练他们的注意力、自制力、反应能力、协调性、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智力发育落后的孩子会有哪些表现?
1.出生后1~2个月不会笑,表现为安静老实,甚至无吃奶要求。2.对周围事物无反应,对声音无反应。
3.出生后6个月,无咀嚼动作,仍然常在眼前玩手。4.2~3岁还常把东西放在口中;3~4岁后还常流口水。5.不睡觉时也磨牙。
6.过分安静或过分兴奋、多动、注意力不集中。7.可有特殊面容。 8.语言、动作、智力均发育迟缓。 七、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有哪些?
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 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做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能更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
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
的说话,并会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4.认知能力训练
能逐渐做到利用视觉和听觉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
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八、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1.心理发展特点(1)发展的起点迟;(2)发展的速度慢;(3)最终达到的水平低。2.感觉和知觉特点
(1)感知客观世界的信息少,只能感知课题的部分属性,而且不准;(2)感知的速度缓慢;(3)颜色视觉发展缓慢;(4)辨别声音的能力差;(5)缺乏感知的积极性。3.记忆特点
(1)识记新材料缓慢(4~5岁要重复500~800次才能说一个汉字);(2)保持不牢固;(3)再现或回忆不全面,不准确;(4)有意识的记忆差,机械记忆较好,而他们的记忆与他们的情绪有关。
九、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怎样进行?
智障儿童一般指大脑受损而智力发展的障碍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比同龄儿童低,且发展速度缓慢。那么他们是否就没有学习能力呢?实践证明运用有组织的教育、训练,他们还是具有发展的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对待他们的学习能力,努力促使他们发展。智障儿童
大都不善言谈,为了使他们今后能融入社会,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在智障儿童中进行语言训练呢?
1.融洽师生情感
特殊教育学校里有很多学生来自普通学校,这些学生在过去的集体生活中常常不被接纳与尊重,他们尝够了失败的滋味,因此他们总是处于一种不良情感的体验中,害怕学习,特别是对老师存有戒心。学生们这种消极的情感必将影响语训工作的政党进行。为此老师必须与学生融洽情感,因为融洽的师生之情,是教师教育的基础。那这种师生之情来自何处?来自教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的直谛首先是教师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
2.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智障儿童都存在着词汇贫乏的情况,他们所使用的大都是表示物体名称的名词或表示动作的动词,但数量有限。他们很少使用形容词、连词。对于前者,我就利用实物或图片教学生说上些物体的名称,如: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学习用品、劳动工具等。对于后者我就教他们进行词组的补充练习,学习使用一些形容词,如:(美丽)的花朵、(伟大)的祖国等。
3.选择恰当的语训材料
智障儿童思维具体直观,概括能力差,因此选择恰当的语训材料非常重要。我们选择语训材料时应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说说大自然的特征、讲讲动植物的特点、复述童话故事等。
4.选择好的训练方式
训练方式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发现观察生活、创设情景能很好地引发智障儿童说的兴趣。如:老师在上《春天》这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去花圃观察桃树上的花骨朵,茶花树上盛天的花,黄杨树上长出的嫩叶,让他们用手抚摸新叶与老叶的不同感觉。回到课堂,再次学习了“花骨朵、盛天、柔软”这些词。学生经过观察与教师的指导,终于比较轻松地说出了春天的特征。他们有的说:“春天来,桃树上长出了花骨朵。”有的说:“春天来了,
茶花盛开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黄杨树上长出了新叶子,摸上去很柔软。”
5.其它学科渗透语言训练
语训的主要阵地是语训课,但如果其它学科也能注意对学生进行语训的话,那将会更好地引发学生说的兴趣,巩固“说”的成果。在其它学科中渗透语训,使得说的内容变得广泛,训练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学生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语言训练。这种“多管”齐下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快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在语训过程中,师生都要有信心,尤其是教师要有信心,因为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阶段,语训成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显示,对于这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十、智障儿童家庭感知训练怎样进行?
智障儿童感知训练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视觉训练、听觉训练、味嗅觉训练及大肌肉、小肌肉、肢体平衡、协调的训练等等。它要求:眼、耳、鼻、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协调作用,去感知丰富多彩的外界事物。下面,我们来谈谈感知训练的方法。1.材料准备
凡是能让儿童多看、多玩、多动的图片、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都是能刺激智障儿童感知觉的感性材料。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傻、看不懂、听不懂,也不会玩,殊不知,智障儿童的点滴进步都是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作用下缓慢发展的。2.正确指导
智障儿童感知缓慢,对事物麻木,所以正确指导尤其重要。家长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来感染孩子,使他有喜欢看、喜欢动、喜欢玩的愿望,在这一基础上再教会儿童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感知事物。例如:冬天家长可带一块冰,让孩子看、摸,用舌头舔,使他体验到冰是冷的、滑的、透明的,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冰是怎样形成的呢?(若没有父母的指导,智障儿童是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的。)然后把冰块放到小锅里烧一会儿,冰块不见了,化成了水,再把这水拿到外面,一会儿又结成了冰。注意:对智残儿童的感知训练要耐心、重复,或许要说上、做上五六次,他才能感觉到。3.鼓励多说话 从生理角度讲,多说话有利改善智残儿童大脑抑制状态,有利于加速脑细
胞新陈代谢和脑功能恢复与提高;从心理学发展角度讲,多说话还有利于诱发孩子的灵感、创造欲和智能启迪。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常把孩子拉到身边,边聊天边干活,教给孩子如何干家务,或是让孩子讲学校有趣的事;每次领孩子外出回来,让他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看过的电视、电影、画片让他讲出来等等,这对于促进智残儿童思维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4.增加户外活动
俗话说:“见多识广”。我们学校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这时他们个个兴高采烈,话语也多起来,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不但刺激了智障儿童的各种感知觉,他们在这种环境中也更易接受新知识。另外,常带孩子串门。串门是社交的一种形式,也是儿童走向社会的开端,尤其对于抑制型的智残儿童,多串门能使他们克服抑制心态,更为合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