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暑假生活中的快餐是撒子。每当我身感饥饿时,我就随手从厨房里拿出一把馓子,一根根香脆可口的馓子条送进嘴里,那滋味比任何的糕点都可口美味。
馓子是景县的传统食品之一。它是油炸的面食,细条相连扭成花样。其特点是酥脆甘美,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对产妇、老人、幼儿、病弱者最为适宜,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细数景县特色还真的就数景县馓子独特历史久远。 馓子很早以前就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中,把馓子称为“寒具”,又叫“环饼”。据有关史书记载,它始于南北朝时,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景县馓子历史悠久,声名遐迩,素以股条细匀,金黄亮润,轻巧美观而着称。据1932年该县张如歧先生编篡的《景县新志》记载:“景县馓子最出名”。又云:“此艺由业点心者兼之,无单独制造者”。据载,旧时,北平所售馓子大都是由景县人制作的。相传该特产还曾一度作为贡品,供宫内享用。
景县馓子其制作工艺相当讲究。原料以精粉和卫生油为主,配以食盐。馓子的制作环节分和面、泡条、搓条、盘条、缠条、铺条。先将面和好醒着,每隔30分钟揉一次,共揉三遍。再切成几大块,醒一个小时后,用手搓成如小拇指粗细的面条,盘入有油的面盆醒着。炸馓子的锅也是专用的平底锅。等锅中的卫生油熬沸后,便将醒好的面条在手上一边抻一边缠成馓子坯,然后另一
个人套在筷子上,放入油锅中铺条,扭成花样,待炸到脆黄时,一盘馓子就做成了。制作馓子的重点是铺条。如同绣花一样,全靠经验,那做法正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景县馓子解放前大多出自恒盛公点心铺,全县所有炸馓子的师傅都出自恒盛公。现在,景县大王庄聚馨堂的师傅李明德的父亲是从那里学的。改革开放后,李明德看到别人开始做生意,就回忆起父亲一些做馓子的手艺,再加上自己研究,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成了远近闻名的师傅。如今,李明德已经70多岁了,但他仍然和儿子儿媳一起到景州大集上买馓子。李明德既把馓子发扬光大,又靠馓子发了财。许多出远门跑业务,走亲串友的都到这里买馓子。还有的送到了香港、澳门。1988年著名相声大师马季来景县演出时,在大街上看到了买馓子的李明德,晚上演出时,就把景县馓子用到了相声里。景县馓子的美名也越传越远。
指导教师 张荣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