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初中数学教学随笔(一)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一)

2022-07-04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一)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一):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就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主要与次要的因素,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也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的、抽象的、逻辑推理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从小学的直观数学思维逐渐发展,空间的、抽象的、逻辑推理思维会占据优势地位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

所谓个性思维品质就是通过数学教学,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比如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逻辑性、独创性。初中数学课程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从而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想等合呼情理的推侧。

所谓个性心理品质主要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的美、欣赏数学的美,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 有些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讨厌数学,那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揭示这些数学美。还记得一位哲人说:‚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在课堂上随时向学生指出数理科学的美,因为那是一种‘点金术’ 是阿里巴巴叫开山洞大门的神秘符咒。‛在教学过程中,若能通过鉴赏数学美,可以使学生从心灵的深处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进而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轻松学习数学课。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 ,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 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尝试的素养

数学教课书中,每一章节都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例如,学习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民主、平等教学作风,把教者变成‚一位知心朋友‛、‚一位参谋顾问‛、‚一位能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结果的人‛。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要转变施教者自身的思想,教师必须从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用‚一切从培养能力出发,一切以提高素质出发‛的方向去考虑如何教学,要从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教材、备课、上课、布作业、考试这些教学中的基本元素。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课后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

要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轻松学习数学,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心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要努

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自主的‚探索型‛、‚ 发现型‛的自愿学习。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以完全平等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自强、自控、自信的品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尝试的素养。以往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时,是教师出题来巩固练习,学生照‚模式‛套用。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师生之间‚互问互检‛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目,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理解,互相针对课本主要内容改编或创编一些新题目,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尝试,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但要在教学中加强引领,还应在学生的课后中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数学教育观,要站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角度,从如何使学生学好数学,轻松学习数学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等个性品格得到锤炼和升华。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二):

作为一线教师,都想创建自己的高效课堂,那么又怎样能达到真正的高效呢?通常的理解就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很轻松掌握了这一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孩子和老师心情都是轻松愉悦的,老师没有太多的遗憾,学生意犹未尽,孩子由不喜欢到喜欢。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然而,要构建有效教学并不能只有一两个方面做到就能够达到,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努力。

1.

采取教学方法新颖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绪。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和教学形式的格式化,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亮点,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易于接受。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全过程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在轻松的探讨中学习,兴趣盎然。

2、有效的教学应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单向的,这样,必然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同时,师生之间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挖掘、探索其中的奥妙,并且为其目的而去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营造和谐气氛、创设引人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充满激情并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紧紧围绕教学的每一环节进行。为此,教师每节课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悦的笑容、适度得体的肢体语言来营造舒适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能动性,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致,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4、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的?”,“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通过这样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

有效的课堂导入需灵活多变、简单巧妙、新颖自然.教师只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风格,设计出适宜的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才能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从而去实现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三):

创新教育是指更新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可见,创新教育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一、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二、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相当低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只是强调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定理等,并运用它们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必要的,但却是不够的。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想束缚在教材的框框内,不

准他们越雷池一步,学生的创造力就难以得到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而应在紧扣课本注重命题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就中学数学教学而言,学生的创造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站在新的高度去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效果,让每一节课充满创造活力,让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四):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本人也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1.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前提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许多教师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改革实验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根本性变化,要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陈旧摸式,放下架子,重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在课堂中我们要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关注一些学生的能力,诱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感情,化感情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3.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 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

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5.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总之,最大的学习感受就是: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日后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将课堂从传统的传授模式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新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五):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有些同学在解题时往往急于求成,题意尚未弄清楚就着手

解题,因此常出现残缺不全或错误的解答等现象,这都与在解题过程中不善于审题有关。从教多年,我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习惯扼制住。 培养审题习惯,强化审题意识

审题意识的提高和审题习惯的培养既需要教师潜移默化地熏陶,也需要着意进行训练。

1.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前提。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尤其是在讲解例题或上习题课时,要重视带领学生分析题意。每讲一道题都要有意识地教学生如何全面分析条件;如何寻求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应尽量规范板书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内容。

2.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审题意识,对于书面作业应要求学生每一题都写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同时善于发现和暴露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不善于审题造成的困惑。督促学生步步注意审题。题目愈难,愈需在审题上下工夫,以求突破。即使题目容易,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导致失误。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

脱离数学知识对学生大谈审题方法是空洞而无效的。在设法提高学生的审题意识后,教师应抓住一切时机,举例示范审题方法,教会学生一些审题技巧,主要抓好以下环节。

1.认真读题,找出关键性字句。审题以阅读题目为基础,不能就字读字,应边读边想,对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应引起注意,并认真思考。

2、注意审清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任何问题,都是在特定条件和范围内拟定的。一部分题设条件可直接给出,也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明显条件的背后,如果不找出和利用这些隐含条件,就会导致解题错误甚至无法解题。

审题要注意画好示意图。画示意图是解题中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幅好的示意图对帮助学生分析数学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时侯是必不可少的。 三、通过审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不能对周围事物进行系统周密的观察,他就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他的思维就缺乏坚实的基础。一些技巧性的题目,其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如果发现了这些特点就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办法。在审题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点,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便于探寻解题技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四、 再次要通过审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坏往往表现在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周密性、发散性、创造性等,在解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行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对题目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训练时与对题目的进行严密细致的审题分析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严密的审题不会有一题多解,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还有通过审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数学实践和应用意识的增强,许许多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怎样将这些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或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将问题解决呢?我想,审题的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是功不可没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的审题能力,尤其是克服学生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审题信心,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当然,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六):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要培养其学习的兴趣。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间的配合、探讨,从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是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为探索问题提供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生活实际的教学模式,常能改变数学给人枯燥、抽象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产生兴趣。

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联系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导入课堂,让学习的内容更形象、更生动,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关注所要学习的内容,激起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这一点适合于各科老师,尤其对数学老师更为重要。数学本身理论性强,比较乏味,如果再加上老师“乏味”,其结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呢?我根据自己10多年的经验觉得应做好以下几点:1、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不要以为他们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幼稚而忽略他们。我们应从他们的年龄段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和他们交流沟通,帮他们分析解决问题。2、注意和学生说话的方式、方法。

三、组织探索活动,培养兴趣

数学的探索活动,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发现之妙,能让学生从小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感情。

首先,教师要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因为有了问题,才有探索研究的内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相关研究表明,通过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更有成就感,同时知识也更容易掌握。 然后,改变教学模式 ,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兴趣,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兴趣昂然地学习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实现教学的高效

最后,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活动。让学生用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摆一摆等操作活动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与动手,能理解知识的来源,能让枯燥的数学概念更具体化、更形象化。这样的探索活动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四.课后作业分层次布置,不搞“一刀切”

布置同样的作业,程度好的学生是重复训练,无新奇可讲;程度差的学生基本不会,无兴趣可言。如果分层次布置作业,程度好的学生,做稍难点儿的能力提升题,中等的学生做常规的训练题,程度差的学生做最基础的题目,这样全班人人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其效果会不错。

五、抓住课堂“生成”效应,诱发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当好自己的角色,灵活地组织学生学习。教学前,虽然我们认真的阅读教材,仔细的研究教材,积极的预设课堂,但在课堂上仍然有许多无法估计的问题出现。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了完成本课时的学习内容,通过把学生的问题搁在一边,继续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在课堂中自己“生成”的数学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这样能更好的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需要,更要通过学生自主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六、开展课外数学活动,拓展兴趣

数学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的课程形态。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包括:数学游戏、数学模型制作、编拟数学问题、数学调查、数学竞赛等。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教材内容,定期安排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课,能给学生创造开阔的空间,促使学生认识数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拓展数学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七):

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那么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

做法:

1.在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方法的指导

对刚人学的学生,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做完题后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一些主动性。同学们在对某一个题进行反思后,再做此类型题时很快就解出来了。正如有学生感慨地说:“原来数学这么简单,题后反思就行了。”

2.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

在学生有了题后反思的初步能力后.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一章进行章后小结,每次小结都采用重点、难点、疑点等程序。有的把每一章的易错点总结得特别清楚。有的同学总结的知识结构条理比较清楚。这样做要比老师讲复习提纲、出达标检测题学生做要好得多。学生在交流复习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并且学生在做其他同学出的测试题时很有兴趣,热情也很高;敢于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

3.反思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把目光盯在成绩上,是近视的,学习成绩是一时的,这次考得好,下次未必考得好;而学习习惯的形成是终生受益的,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而且习惯和学习成绩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必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力争使数学教学真正达到以知识为载体,育人为目的。

4.反思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能力的提高过程

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反思习惯后,相应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如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解题后的反思可以使其对问题本质的重新剖析,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使问题层层深入,思维深化。从一道题后反思,到一组题后反思,到章后反思,再到学期后的反思。从方法的总结,到规律的发现等。学生的反思自己学习行为中,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进而让他们在每一次反思中都得到提高,取得进步。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5、反思数学中思想方法,为知识转化建立桥梁

在解题时如先思考题目特征,寻求基本思想方法,如通过反思发现,解一些找规律类题时,往往可用归纳猜想的思想;解应用题时,可利用设元、消元思想;解一些最优化类题时,往往可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思想;在求一些函数解析式时,往往可用数形结合、转化、待定系数的思想等。对解题兴趣对解题过程、对题意理解、对问题本身的再思考,对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探索。反思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自己反思,通过我们教师的示范、引导,能够自觉地进行反思,养成一种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实践证明,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能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探索和创新人才。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八):

分层教学是指在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

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方法。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无疑是对数学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下面就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的操作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三、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进行分层。注意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基础好的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基础中等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基础稍弱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3、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 5、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运用这个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与每位学生面对面的讲解、沟通,为形成相通、相融、充满民主氛围的宽敞自由的人际心理空间创造了条件。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九):

传统课本的教与学往往根据形式逻辑演绎的步骤来考虑问题,学生必须按照设计好的“标准”写好推

理过程,相比之下新课标的教与学侧重于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关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与学过程中的几点看法。 一、按题意要求作非形式化解答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展开学习活动,教师应该逐渐按新课标减少教学中的统一要求,逐渐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强指导,提供帮助,从而在统一计划与自主学习的结合中实现学习者有差异的主动发展,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二、关注阅读、理解、判断、解释、说明的每一过程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透彻理解文本中的内容,认真总结解题的规律方法,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

有些题目的解题过程,其过程是一个阅读、理解、判断、说明的过程,并且在做题过程中,这些思考完全是内隐的,但这并不妨碍解题者内在的自我解释与说明。这类题目可以从某一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归纳小结能力、发挥探索能力和

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力。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把这道题用于交互式的教学过程中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对探索性问题的训练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探索性问题存在于一切科学领域中,在数学中则更为普遍。初中数学中的“探索发现”型题目,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题设或未给出明确的结论,需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命题。

教学中观察学生利用操作来发现关系,猜想结论,作出验证。教师只用数值成绩是很难描述学生怎样获得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要了解学生怎样解决一个问题及其遇到的困难,应拓宽数学评估观点。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学生利用题设大胆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 四、认可学生多元化的说理与表述

强调数学的确定性,强调数学没有歧义,从而使数学学习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在教学过程用这样观点来评估非形式化问题的探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要认可学生多元化的说理与表述,因为问题本身就不存在一个最佳的答案。

五、按照新课标的考查要适应学生数学能力水平

现在不少教学一线的教师已注意到采用新课标的要求考查,特别注意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应该说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值得提倡。数学思想方法是有层次要求的,并不是只要学生看懂题目,就一定能够归纳总结出来的。作为一线教师的课改实践者。

如何从传统课堂的“框架”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是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师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讲解与提问,而是“创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心理期待,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满足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十):

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不断摸索,认为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学生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需求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参与数学课程的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二、增加学习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抽象,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而教学重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多媒体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我们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四、多媒体改变了学生学习角色

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数学,那么他们能学得更好,而且能发展自主的行为模式,增强数学思维能力,把学生从被动中引出来去主动地思考数学是不容易的,利用多媒体提供有利而新鲜的经验,以激发这种行为。这种方法要求学生会用多媒体探索和发现,用多媒体提供的机会可以激励学生去实践发现过程。此外,多媒体可以帮助扩大学生数学活动的广度和加深深度或者使用现成软件。

这种课堂改变会在大多数学课堂中产生革命,要求教师不仅要获得新知识、技能和使用硬件和软件的信心,而且还应当改变他们现在的目的和重点并且减少控制程度。 五、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

的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中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生动有趣地复习巩固了新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是数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情景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数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数学思维的促进者;教材等学习资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建构数学意义的对象;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媒体是师生用来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习材料,锻炼数学思维、进行合作交流的认知工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