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三下乡调研报告

三下乡调研报告

2024-01-02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三下乡调研报告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目 录

内容摘要……………………………………………………………… 关 键 词……………………………………………………………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关键词界定

1.“空巢”家庭 (二)研究方法 1. 调查法

2.文献研究法 3.数理统计法

四、全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与问题的普遍性及切入到湘乡市金石

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 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3.农村老龄人口的高龄化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二)全国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1.在经济供给方面

2.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 3.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

(三)全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与问题的普遍性切入到湘乡市

金石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五、湖南湘乡市金石镇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特征分析

(一)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基本特征 六、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空巢综合征严重,缺乏幸福感 2.患病率增高

3.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二)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现状的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城市化的形成与加快

2.主观原因:空巢老人精神

3.客观原因:经济、生活与情感寄托

4.直接原因: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

在外地

5.间接原因:计划生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6.深层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七、对策与建议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一)宣传科学知识,提高法制建设 (二)教学简单手活,收购特色手工品 (三)组建志愿队伍上门慰问

(四)统筹老年人信息,及时掌握动向 (五)舆论倡导外出务工子女多关爱老人

(六)医疗队下乡宣传健康养生知识 (七)针对特定疾病的老人进行上门服务

八、结语„„„„„„„„„„„„„„„„„„„„„„„„„„ 九、参考文献„„„„„„„„„„„„„„„„„„„„„„„„ 附件„„„„„„„„„„„„„„„„„„„„„„„„„„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当代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调查

——以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为例

【摘 要】“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应该是社会对老人的承诺,而且事关社会主义协调发展、和谐稳定和新农村的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然而在以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当代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完善。而当今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如何?又如何改善这些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本文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运用辩证唯物论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总观中国当代农村“空巢”老人的总体普遍状况,结合湘乡市金石镇的特殊情况,针对有关问题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并在仔细分析思索后提出见解与对策。真切希望能对金石镇“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实际的,可供参考的方案。

【关键词】空巢家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 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老有所养”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然而,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老年人问题日益凸现,空巢老人现象也日趋明显。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我国至少有2360万老年人独守空巢。”这些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远远没有达到理想境界。由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因而,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数和增长速度日益增大。农村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较低,农村空巢老人更具有脆弱性。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凸现,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甚至会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每年仍以3.3%的速度递增,中国正式进入了“老龄时代”。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10.8%,到202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达到1.85亿,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成为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就目前而言农村老年家庭中的“空巢率”将达到80%以上,关爱空巢老人成了全社会的责任,就对现在而言,“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和医疗卫生状况仍然不容乐观,“空巢”老人地位受到轻视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积极关注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并努力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金石镇位于湘乡市最北端,东北边与宁乡、韶山交界,西临金薮乡,南接白田镇,拥有“地接三县,沟通长潭”的有利位置。全镇总面积为88.9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44个村民小组,9751户36171人。在湘乡市金石镇,全镇剩余劳动力约为1.5万人,有70%以上的农村家庭劳务收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大多数老人独自在家,全镇老年人口有9620人,百岁老人有22人,最大老人年龄有107岁的高龄。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在这里,劳务输出成为这里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这里的老人一般独自在家,对于这些“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医疗状况怎么样?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所受的关爱又来自何处?基于这些问题,基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于该地区“空巢”老人现象研究的特殊性以及意义性,这次我们一行人深入金石镇东江村实地调研,收集了许多珍贵资料。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调查研究,希望对这里的老人送上我们的关心,对该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对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完善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心理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身心健康是指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孤独,是“空巢”老人的的心病,不愿给儿女添麻烦是“空巢”老人的心愿。本次调查中,我们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结合湘乡市金石镇的特殊情况,希望可以给当地政府一些建议,更多的去关注这里的老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践行社会主义科学观的现实意义。

2、理论意义

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关心与研究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直都在传承着,这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伟大民族复新的重要前提。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子女对于老年父母的养老意义尤为突出。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孝总是第一位的,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第46/91号决议)。大会鼓励各国政府尽可能将独立、参与、尊严、自我充实、照顾等这些原则纳入本国国家方案,各知识领域的学者专家纷纷献言献策,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发展的步伐不一致,这些理论并没有如时的运用上来,缺乏理论与实际结合,缺乏能动性的发挥,或者忽视了“空巢”老人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希望本调研报告的形成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提供来自实地考察思考后的理论火花,以促进其更加合理、有效并进一步完善,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我国的精神家园,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更发挥了社会示范效应,有利于营造关爱老人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设计

1.关键词界定

1.1“空巢”家庭(Empty Nest)

“空巢”家庭的概念源于西方,它是建立在美国学者PC.默克多的“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的理论基础之上,具体是指所有子女均已成年并且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家庭。“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具体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的家庭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只剩下年老一代人单独生活的家庭。简而言之就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

在种类的划分上,空巢家庭有这么几种: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还有一种分类:一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则是年轻的空巢家庭——比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少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而且空巢期在延长。

在统计上,通常将只有夫妇两人的家庭户及老年人独居的一人家庭户合计作为空巢家庭户的数量。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注释: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集只提供了65岁的家庭户资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料)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全国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其中,单身老人户占11.46%,只有一对老夫妇户占11.38%。

(注:家庭生命周期,反映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过程的范畴。美国学者P.C.格里克最早于1947年从人口学角度提出比较完整的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并对一个家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作了划分。)

2.研究方法 2.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2.1.1问卷调查法

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考虑到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问卷以代填式问卷为主,辅以深度访谈。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5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96.5%,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性相对较高。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经济、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养老意愿和需求等内容。

2.1.2实地调查法

由于该课题研究的特殊性,笔者深入湘乡市金石镇进行实地调查,并多次走访空巢老人的家庭,与老人亲切交流,真实感受空巢老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性情,获取了大量宝贵资料。

2.1.3访谈调查法 针对本研究的内容,通过对湘潭湘乡市金石镇当地政府和群众进行访问,并通过电话与电子邮件等方式多次进行深入了解,加深了我们对于研究课题的认识。

2.1.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笔者采取利用村民们劳作之余入户深入访谈,共收集到个案资料十余份。集体访谈对象6入,分别为该地的调研员及不同年龄段的空巢老人,访谈主要了解该村空巢老人数量、分布情况以及一些具体问题。

2.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我们收集了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学、社会心理学等各学科领域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查找了政府部门的相关数据资料,各种资料的收集为我们的调查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2.3数理统计法

结合实际需要,本调查采用了一些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以及其他相关数据性资料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图表。 四.全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与问题的普遍性及切入到湘乡市金石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

“空巢”现象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空巢家庭数目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增加,随之空巢老人数目也激增。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农村有老人的家庭户占全国总户数的72.56%,其中有21%的老人没有和子女同居生活,这一比例还会逐渐加大。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资料,近10年来。中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全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家庭中所占比例只有16.7%,而1999年上升到25.8%。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空巢家庭的老人年轻化、空巢期相应延长的特征。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2O世纪8O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工业大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民积极向外寻找发展的空问,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规模空前的民工潮。据来自农业部的粗略统计,2002年我国已有9000万农民进城务工。2004年,进城务工农民已超过1亿人。打工与在农村种地的经济效益相比较,外出务工的纯收入显然高于种地。这就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宁愿到外地打工。大量农业劳

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离开家庭在外创业,留守的父母则成为空巢老人。

1.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随着我国2O世纪7O年代计划生育的广泛展开,6O%的农村夫妇做到了只生育一个孩子,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使父母身边的子女数目减少,同时也使得父母进入空巢阶段的时间提前。在农村。许多50岁左右的中年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待父母年老时。即使子女有赡养父母的孝心与父母同居,也只能与一方老人共同生活,另一方父母则成为“空巢”家庭。所以,一般来说,当独生子女18岁离家求学或者工作时后。他们的父母将在空巢家庭生活10年左右才进入老年生活阶段。如果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0岁,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可能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O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1.3农村老龄人口的高龄化

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农村老龄化人口的比重和数量不断增加、老龄人口负担系数不断提高。出现了老龄人口的高龄化。高龄老人不断增加,其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6.6%增至2000年的10%.而其供养者的年龄也日益老龄化。这两代老人未曾分居或原来分居后被接回而生活在一起,但当第三代子女开始独立生活时,就使得这种纯老人组成的空巢家庭不断涌现。

2.全国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较之于一般家庭的老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人。有着更多具体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2.1在经济供给方面

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虽然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农村很多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所得的收入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己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则他们对老人基本上没有经济支持,有的甚至还要求父母给予支持。在很多农村地区,子女上学、求职、结婚、买房等都依然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这对于本不富裕的农村父母而言,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的经济负担还体现在孙辈的日常生活开销上。因为不少外出打工的子女将孩子交给父母照看,孙辈日常生活花费的负担也自然落到了老人肩上。这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年轻一代“啃老”现象的突出表现。农村确实也存在着一批“啃老族”,这些人年龄在16岁至30岁之间,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亲情,头脑空虚,缺乏技能,虚荣心很强,有工不做、有农不务,沉湎于网吧、饭店等场所,手头缺钱就向父母伸手,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还要为他们今后成家立业的事操心,一些家长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岗少人多,造成许多农村青年就业率低,许多青年只能“躲”在父母身后,出现“农门养贵子”怪象。而且技能培训待“啃”高。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用工和居家务农对技能等要求越来越高,强技能重培训对失业农村青年来说是急需,必须主动学得一技之长,练好“内功”。再次是综合素质较低,存在就业瓶颈,又不愿改善,结果整日在家享受“饭来张口、觉来闭眼”的“贵族”生活。医治农村“啃老”,首先需要“啃老族”自身的觉醒,“独立”才是出路。同时也需要各方的协助,就政府而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为他们提供职业规划、面试指导以及技能培训等相关服务。同时,父母的心要更“狠”些,为子女早日二次“断奶”,引导孩子走入社会,使其尽快“长大”。

2.2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

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预防保健和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一些辅助,很多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则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因此,农村中很多空巢家庭老人都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孤身老人在家中暴病却无人救助,甚至因病死亡多时仍无人知晓的例子在现实中屡有报道。

2.3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

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中华传统文化使得“养儿防老”、“儿女绕膝,其乐融融”的观念在许多老年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农村尤其如此。老年人在身心日趋老化、正需要晚辈作依靠之时,子女却成家立业、远走高飞,就会产生孤苦、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此时,如果配偶尚在,则空巢老人夫妻双方还能有精神支柱。一旦丧偶,则失去对方的沉重打击会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引发严重的身体疾病和精神障碍。这不仅给他们晚年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还会给造成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应减弱。与此同时,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在对待老人和孩子的权衡中几乎都偏向孩子。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老人应当得到的爱和关怀极为缺乏。

3.全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与问题的普遍性及切入到湘乡市金石镇“空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理论可行性 理论上来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又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一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所以,在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要把它和全国当代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辩证的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从金石镇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能在全国的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以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这个特例。

综上所述,根据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以全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与问题的普遍性为本课题调查研究的切入点,是十分可行的。

3.2现实可行性

以下是笔者从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得到的劳动力转移数据:

表一

以下是笔者根据根据金石镇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人的谈话中整理出的老年人口数据:(人口老龄化)

表二

以下是笔者根据所发放的问卷调查,所统计出的“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实际结果:

表三

根据以上从当的政府有关部门得到的相关资料和我们的实地调查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所分析出来的数据表格,我们可以看到金石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既具有全国问题的共性,又有当地的特色。所以只有从全局出发全面的看问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题,从全国问题的普遍性着手研究我们才能得出尽可能完善的结论,提出可操作的实际方案。

五、湖南湘乡市金石镇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特征分析

1.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基本特征

空巢来人经济收入较低,身体状况较差,精神生活贫乏,老人的健身娱乐形式主要是做家务、散步和早晚干点农务等。在被调查者当中,打扑克、玩麻将为主要娱乐方式的老人占四成左右;少数老人选择养鸟、养花等休闲形式;近二成的老人既不健身也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休闲的方式是在家看书、看电视或为子女带孩子。然而,“安享晚年”的心愿却难以实现。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农村空巢老人严重缺乏关爱,幸福感较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就业等因素促进人口流动性加大,子女在工作后纷纷离开父母而身居异地,即使与父母同住本地,相继独立成家之后,仍然会出现“人去楼空”的空巢现象。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使自己心理受到一定的摧残,从而,导致幸福感减弱。另一方面,从生理健康角度出发,我们也会发现农村空巢老人普遍身体状况较差,自理能力也不断下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也不断减弱容易患上各种老年人疾病。且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缺乏照料,身体呈现不断恶化趋势。

总的说来,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配偶是老人精神上的重要支柱,单身老人得到的来自分居子女的援助最少,朋友、熟人、邻居的帮助则无家庭类型上的差异。老人得到的心理援助具有与生活援助相似的特点,受生理健康的约束。

六、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空巢综合征严重,缺乏幸福感 老人省吃俭用拉扯大孩子,正当他们可以稍微歇歇的时候,孩子们却又纷纷远走他乡,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心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在湘乡市金石镇的实地调查中,笔者得知:部分外出打工的儿女,有时一年都难得见上一面,给老人留下无尽的寂寞与思恋。根据笔者对150户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业余生活方式调查,所得结果如下:

表四:农村空巢老人综合调查 综合情况子女外出打生活、就医仍承担繁忙农无业余生活,精神调查 工支持 困难 活、家务 生活缺乏 人数(人) 30 38 52 30 比例(%) 20 25 35 20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很多“打工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随之出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现。在接受笔者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20%的老人对子女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对生活现状表示满意;有25%的老人存在严重的生活难、就医难等问题,有35%的老人仍然承担着繁忙的农活劳动和各种家务;有20%的老人精神生活贫乏,渴盼子女早日回到身边。在当代农村空巢老人中产生的空巢综合征现状令人担忧。以湘乡市金石镇的实际情况为例,虽然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突出保障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没有具体落实,二是缺乏老年人活动中心,三是关爱空巢老人的爱心服务活动甚少。

1.2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农村劳动力“空洞化”问题突出,老人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使青壮年劳力减少,加之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制约,只能由留守老人承担经营土地的重任,劳动强度加大,进而使农村空巢老人患病率增高。根据笔者对150户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业余生活方式调查,所得结果如下: 健康状况调疾病缠尽患一种疾患两种以上疾夫妻双方均患有老年查 生 病 病 患病 人疾病 人数(人) 105 107 68 68 120 比例(%) 70 71 4.6 45 80 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差,是患病高发人群。在被调查的老人中,70%以上疾病缠身,其中患一种疾病的占71%,患两种以上疾病的占4.6%。在当地150户“双老”家庭中,夫妻双方均患病的占45%,其中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疾病的占80%以上。虽然亲情和子女经济资助对老年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相比较而言,社会保障仍然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有位退休回村居住的老师,仅去年一年老伴住院就花光了全部积蓄,目前老伴每周还要三组吊瓶,一组花费140多元,而老伴从城里返乡,无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处于医保“真空带”,家庭生活处于因病返贫状况。此外,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老人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护理,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还有部分家庭因病致贫从而外出打工。

1.3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对“空巢老人”来说,都成了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看病,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老人生病时,做饭都存在困难。此外,“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多年的辛勤劳作,他们大多有慢性病缠身。由于节俭,他们常常是小病拖,大病干脆不治疗,而且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以湘乡市金石镇为例,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青年男女外出打工,大多数人把家务扔给老人,老人既要干农活,又要照料孩子,独守着辛酸的孤独,许多老年人体力衰退、身体患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病,但儿女们又不在身边,老人们只能硬撑着守望着坚持着,承受着难以言喻的重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导致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根据笔者深入湘乡市金石镇进行实地调查,并多次走访空巢老人的家庭,与老人亲切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家住金石镇东江村的张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老伴也60多岁了,有两个儿子。长子未婚,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搬离了东江,然而因为经济不景气,没能把父母一同带去。小儿子和儿媳妇两夫妇则都去了深圳打工,留下唯一的孙子在东江上小学。家里种着10亩地,照料孩子和干农活的双重重担由老两口扛着。两老身体方面大病、小病不断,然而因为都已过花甲之年,加上照料孩子和干农活,使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下降。在金石镇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空巢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正在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2.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现状的原因分析 笔者在访谈和调查金石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时得知,从总体上讲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均较优,这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长是分不开的。空巢老人是各方面情况都相对较差的一部分老人。空巢老人在对“从外界获得帮助与支持是否满意”的问题上表示非常的不佳。空巢老人认为子女应该更多的来看望自己。由此说明,空巢老人在心理健康等各方面显示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由长时间的“绝对空巢”环境所引发的。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引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居家养老在我国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以及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 2030 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 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 因此,对于空巢老人,尤其是当代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应该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是文明社会的责任。

2.1根本原因:城市化的形成与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向城市以及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对农村传统的土地以及家庭养老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中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笔者于金石镇对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空巢老人”进行了走访,得出以下结论:子女外出后,空巢老人的家庭经济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单靠子女给父母的经济支持是不够的;空巢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极少,且其家务负担和农业负担都有所加重。从而,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在身心健康状态方面表现出不可忽视问题。而这些加入到城市化行列的农民以及家庭中的空巢老人问题迫切需要研究以及拿出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这是他们的民生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所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重大问题。

2.2主观原因: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贫乏

老人的健身娱乐形式主要是做家务、散步和早晚干点农务等。在被调查者当中,打扑克、玩麻将为主要娱乐方式的老人占四成左右;少数老人选择养鸟、养花等休闲形式;近二成的老人既不健身也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休闲的方式是在家看书、看电视或为子女带孩子。然而,“安享晚年”的心愿却难以实现。其次,性格对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很大,外向的老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娱乐活动相对较多,而且凡事不斤斤计较,心胸开阔,乐观开朗,有助于身心健康,而内向的老人,多呆在家中,活动较少,交往人群也比较窄,生活内容单一,心思缜密,爱钻牛角尖,这些都不利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历较高的老年人在多种认知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能力方面都显著优于低学历老年人。学历较高的老年人在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上的状态,说明提高空巢老人的教育水平是实现健康和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基础。

2.3客观原因:经济、生活与情感寄托

一、生活保障难。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靠子女。子女外出打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的经济能力,但家庭中若有供养大中专生的,这种经济能力能否真正体现在供养老人身上却是个未知数。另一方面是劳务输出带来的经济收入。由于老年人年岁的增大,难以承受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加上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农村偏远土地几乎抛荒,其来自土地转包租金收入也减少。二、生活照料难。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的衰退,生活料理问题成了“空巢老人”最为忧虑问题。如发生意外时,往往无法迅速向外界发出求助信息,而陷入无人问津、听天由命的境地。三、情感的孤独。由于子女外出打工,缺乏亲情关爱,陷入孤独和无助,更渴望得到亲人的关爱。如时下形容的“出门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一些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2.4直接原因: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在外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就业等因素促进人口流动性加大,子女在工作后纷纷离开父母而身居异地,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由于户籍制度等的差异,收入少,生活成本高,无法将父母从农村接往城市同住,使老人被迫留守家中。即使与父母同住本地,相继独立成家之后,仍然会出现“人去镂空”的空巢现象。因此,导致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从而,直接给老年人身心健康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

2.5间接原因:计划生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然而,计划生育却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这故然影响了当代的农村,促使农民纷纷涌入城镇,并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影响了当代农村空巢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2.6深层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世界在聚落的型式和聚落组织上已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大的变化是渔猎到农业的革命,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它使人类从根本没有聚落到出现半永久性的农牧业村舍,然后过渡到定居的乡村聚落(今天叫村庄)。从史前到出现聚落,整个人类可能最多只有几百万人。由于采取定居农业,人口很快就达到了几千万人。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城市的出现。由新石器时代进入城市生活的时代大约经历了1500 年。定居的结果,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逐渐在交通方便、安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聚集城市。定居还使人类居住条件日臻完善,建筑材料的质量、坚牢度都不断提高。这些经济因素促使人口日增,其结果使村庄变成集镇、变成城市。如果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那么城市的出现大致和阶级与国家的出现以及奴隶占有制的兴起是一致的。正是由于古代社会的社会性和宗教性推动力的协同作用,这些固定的地面目标和纪念性汇集地点逐渐地把有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共同的祭祀礼俗或宗教信仰的人们,定期地或永久地集中到一起,这就是城市形成的最初的胚胎。城市是在长时期的社会、经济变动和文化适应等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过程中产生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人类聚落型式和组织的第三次大变动,即世界性的城镇化过程。

总的来说,不论是城市化的形成,还是城市化所带来的农村人口流动,抑或是给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方面带来的影响,均可归结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壮大。因此,国家、社会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亦应重点重视和有效地解决,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

七.对策与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上升阶段,先富带后富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均,由于城市受关注度高建设早,使得大多数城市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因此造成了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的热潮,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各项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量广泛增多的问题,对于独自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全社会的关注。笔者基于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现状全面分析,深入思考,力求方案切实可行,具有实际意义。

1.宣传科学知识,提高法制建设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掀起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新热潮。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是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新的奋斗目标,开始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第二次跳跃。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核心,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建国60年来,我国青壮年的文盲率从80%减少到3.45%,知识的普及促进了落后观念的改变,但是对于农村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中大多人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思想观念较落后,容易受到迷信思想的蛊惑。很多农村的领导班子致力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却忽略了文化建设,修建学校引进教师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视,但是老人作为农村第二大常住群体,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

很多老人出生在旧社会,过去的人由于生活困苦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常常把生活的幸福寄托于并不存在的神、仙类,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很多人认识到生活的幸福度是与个人的勤劳有关,加上国家严厉打击各类迷信活动,迷信活动的势头大大遏制了,但是在某些农村还是存在严重的迷信的情况,极不利于农村法制建设和生活稳定。还有的老年人由于年纪大,防范心理弱,容易受到表面事物的蒙蔽,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大肆借“神仙”之名敛财。

当地的干部需要加强自身队伍素质建设的同时,应该常下到各农户家里,与老人多沟通交流,向他们普及简单的科学知识,讲解迷信的危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进取的精神支柱,积极了解村子动态,对非法活动采取坚决取缔的态度,决不姑息养奸。

2.教学简单手活,收购特色手工品

大多数的农村老人有一定的手工能力,比如像纳鞋、绣花等,对于这部分老人,当地政府可以采取收购政策,鼓励支持老年人从事手工活,对于老年人做出来的成品进行收购,一方面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自己的东西受到认可能够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另一方面也能把这些手工品放在专门的商店销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售,形成本村特色。对于没有手工技艺的老人,可以进行手把手教学,助其丰富娱乐生活。

3.组建志愿队伍上门慰问

当地政府可以与社会公益机构、高校社团联合,成立专门的志愿队伍,定时上门探访、慰问“空巢”老人,帮助其解决一些基本生活问题,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更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可采用“专人专顾”的方法。逢节日,志愿队伍可以帮助老人装饰老屋,馈赠礼品共同欢乐度过。 4.统筹老年人信息,及时掌握动向

许多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等老年疾病,存在口齿不清、思想混淆的情况,走失的情况时有发生。“空巢”老人本身缺少照顾,在走失后,家人不能及时反映情况,有时其他人也不能及时联系直系亲属,往往错过了最佳寻找时机。当地政府需要建立一套老年人信息管理档案,上门登记每一个老年人的个人资料和其相关亲属信息,不定时的上门查看情况,对于有特殊疾病的老人需要与其亲属保持密切关系。同时根据老年人信息,可以将孤寡老人之间配对,建议其共同生活。 5.舆论倡导外出务工子女多关爱老人

当地政府人员应该多与外出务工的人员交流,可以按区域召开交流会等活动,或者评选“本村最幸福家庭”的比赛,旨在宣扬关爱老人、和谐家庭的观念,评选出来的家庭本身起到示范作用,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政府人员还要多在公开场合倡导务工子女多关爱老人,多给家里打个电话,有时间就回来看看老人,从心理上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铺平道路。

6.医疗队下乡宣传健康养生知识

老年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可能存在养生的误区,再长期生活孤单,心里渴望呵护,容易被不法的推销分子利用。目前,许多推销人员在农村开展讲座向老人推销没有质量保证的保健品,并夸大某些保健品的作用,吸引广大老年人高价购买,行为涉嫌违法。打击这种行为需要老年人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联合当地医疗队下乡宣传,向老年人告知正确的养生的知识,以及一些常见病的急救方法。

7.针对特定疾病的老人进行上门服务

心脏病、脑血栓、风湿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病,有的老年人缺乏健康知识,并不重视健康,也许自身存在此类疾病也不知情,当地医疗队需要分批次进行健康普查,核对患病老人的药品是否齐全是否过期,及时帮助他们更换过期药,教授他们基本急救方法,登记他们的疾病信息卡,对全村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做一份报表,对突发性疾病的老人定时上门登记身体状况,并强调防范措施。 八、结语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调研队员与金石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任合影

调研队员与金石镇东江村村支书交流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金石镇当地在外劳作的老人

调研队员与空巢老人密切交流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

附件:

湖南师范大学关于当代农村空巢老人现状调查问卷

——以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为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