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 )
A.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 B.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
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解析:选C。材料“其学皆应时而生”就是说诸子学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选择C项。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但没有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的,故B项错误;诸子学说是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手段,故D项错误。
2.某思想家强调“不自是,故彰;不自戕,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位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孔子 C.王阳明 D.王夫之
解析:选A。本题考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题干引文选自《老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文言释读,题干大意是: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思想。故答案选A。
3.下图是“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下列人物会对该画大力宣传的是 ( )
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选D。墨子的学说思想包括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等,其中“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与图中的“光盘行动”相符合。
4.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从题干的含义上可以看出,吕不韦要将诸子思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想糅合在一起,如“一则治, 异则乱”说明了这一点。故应选C项。
5.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解析:选C。汉武帝教育、引导刘非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刘非服从自己的统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观点正好适合于此。A项为老子的观点,B项为韩非的观点,D项为朱熹的观点,均不能起到引导刘非从善的作用。
6.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 )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解析:选C。儒家“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是有意识的,“天”通过灾异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7.有学者评价说:“虽然王朝以弱者的面貌出现,但在屈辱偏安的背后,却闪耀着人性和智慧的光芒,由此点燃的文明星火早已照亮世界、彪炳千秋!”以下各项中,属于该王朝取得的文明成果的是 ( )
A.实行封国与郡县并行的地方管理体制 B.开创了既分权又高效的中央政权体系 C.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D.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的经济因素
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根据题干材料中“屈辱偏安”、“人性和智慧的光芒”等词句,可以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是宋王朝。而A项反映的是汉王朝;B项反映的是隋唐时期;D项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发达,故应选C项。
8.《书传纂疏》是元代安徽休宁县著名学者陈栎的代表性著作,此书就儒学流踪,将历代名家的意见加以纂疏,凡数十万言。以下名作中的观点可能被引用的是( )
A.《道德经》 B.《明夷待访录》 C.《四书章句集注》 D.《焚书》
解析:选C。材料主要说明《书传纂疏》出现于元代,其内容主要讲述“儒学流踪”问题,《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代表作,符合题意,C项正确,《道德经》是道家经典,排除A项;《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代表作,排除B项;《焚书》是明末李贽的作品,排除D项。
9.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解析:选C。王守仁是心学的代表人物,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万事万物之理皆具于人心中,万事万物的存在意义也由人心论断,万物的存在状态皆由人心所观照。C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10.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宋明儒学思想将“忠、孝、节、义”提升至“天理”高度。①④体现了“忠、义、节”的思想,由此可判断①④符合宋明理学宣扬的“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11.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无庙宇,但两千多年来,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
A.受古代帝王的尊崇与提倡 B.普设孔庙,官方定期祭孔
C.儒家经典是历代选官依据 D.戏剧将忠孝观念普及于民
解析:选A。儒家思想影响巨大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有关。B、C两项为统治者重视的具体表现,D项与题干无关。故A项正确。
12.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两千年来皇帝皆盗贼。”唐甄这种政治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①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个性自由开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④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被推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本题可用排除法。明末清初宋明理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一定冲击,但其统治地位并未被推翻,故④明显错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班固《汉书·艺文
志》
材料2: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
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诚实,谨慎),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荀子·儒效
篇》
材料3:夫儒者于平生之遇,率目为适然,独孜孜不怠,以学自怡,竟老而不倦。不知者,或又言其不得于今,欲借文学道艺立功名于后世,何见之归于浅也!余尝谓学之患二:曰私,曰蔽。世之欣于禄位,从乎鄙心生者,不必挂语。若所谓事业显当世及文学道艺垂千古,慕而企之,从乎私己之心生者也。儒者之学,将以解蔽而已矣。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戴震(1724—1777年)《沈处士戴笠图题咏
序》
(1)根据材料1,概括班固关于儒家学派形成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2、3,比较荀子与戴震对于“儒者”不同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看法产生的社会因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儒者”价值取向变化的认识。(4分) 解析:第(1)问,把握材料1“盖出于司徒之官”、“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可归纳儒家学派的渊源和形成过程。第(2)问,依据材料2“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可归纳出荀子认为儒者重视道德修养、有利于培养民众的气节,有利于统治;社会因素需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依据材料3“独孜孜不怠,以学自怡”、“欣于禄位,从乎鄙心生者”、“慕而企之,从乎私己之心生者也”等可归纳出戴震的看法;社会因素结合清代学术思想界的僵化状况等方面分析。第(3)问,认识把握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注意从思想文化的传承性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观点:可能和司徒官职有关;上承尧舜、周文王、周武王;孔子集大成。 (2)荀子:儒者重礼义(品格修养);有助于君主统治(有利于教化百姓)。因素:诸侯争霸战争需要人才。
戴震:儒者应该孜孜追求学问,不应该重视功名利禄。
因素:理学僵化,崇尚空谈(科举制度僵化成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清朝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3)认识: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变动的影响;适应时代需要进行调整;传承儒家自身价值观念。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2: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3: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1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6分)
(2)材料2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6分)
(3)根据材料3,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第(1)问归纳材料1的中心思想即可。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第(3)问注意归纳材料3要点作答,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需要综合三则材料,找出贯穿三则材料的主线。
答案:(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原因: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主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目的:维护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3)主张: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