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在军营帐篷里来回踱着步,一只飞蛾在案台上的火烛旁飞来飞去。帐篷里忽暗忽明,帐篷门口站岗的士兵叹了口气,他明白帐篷里的人一定正被什么事所烦恼着,但同时他也明白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又怎能替得了一个东吴大将着想?此时,帘幡被掀开了,周瑜从里面走了出来,一身的银甲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他的脸上没有表情,看上去像是在犹豫什么,又好像是下定了决心。周瑜就这样站了很久,旁边的士兵也只好就这样陪他站着。一时间,天地显得无限宽广,星星满布在黑色的夜空中,就好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了黑色的绸缎上。周瑜开始回想起几天前的事来……
三天前,在军营里的军事会议上。“公瑾兄,我看曹贼此次来势凶猛,并筑起了城墙。目前敌多我少,敌强我弱。你看我们是否要……”孔明摇着鹅毛扇缓缓地说,可是他还没说完就被周瑜打断了。“等等!孔明兄,小弟我有一建议,不如我们二人将各自的计策写在手上,一起拿出来看看,不知意下如何呀!”“好。”孔明笑着答应。一会儿两人都已准备好,周瑜心想打曹贼定要火攻,不知这孔明会不会……两人一起伸出了手掌。两只手上都写了一个火字。“哈哈……”两人顿时畅快地大笑起来。此时周瑜心中很是高兴,他对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早有耳闻。但是能如此合他心意的却出乎意料。火攻需要弓箭,而东吴的弓箭却远远不及所需。诸葛亮却放声道:“公瑾兄,弓箭的事你就别操心啦!”所以他们约定三日之后诸葛亮交十万支弓箭给周瑜。
1
第二天,孔明出发。运用计谋与对天文知识的了解,他向曹操“借”了满满十条小船的箭。回到东吴时一个士兵的报告令他大吃一惊,草船上的箭并没有十万支,只有八万有余。诸葛亮摇着鹅毛扇陷入了深思。明日就要交箭了,周瑜视我如眼中钉,肉中刺。这可如何是好。 东吴的大将听说孔明借箭不足,皆大喜,都到周瑜的帐中找他贺喜。可周瑜听后却为之一震,“怎么?他失败了?”周瑜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现实却摆在了他的面前,孔明失败了,明日就可将这个麻烦除去,但是孔明的确是一个知己。倘若我俩共事一主该多好啊!唉……周瑜苦恼着……
月光依旧照着,周瑜望向远处的天空,似乎已有些鱼肚白。他深吸一口气回到帐内。
第二天的军机会上吴、蜀双方气势十分紧张,张飞瞪着铜铃眼,赵云握着长枪,紧紧站在孔明身旁,看来他们已经做好拼死保护孔明的准备。“孔明兄,时限已到交箭吧!”周瑜说。“拿箭!”一声令下士兵们扛上了箭,孔明觉得不对,细细一点十万支,不多也不少。“这……”孔明纳闷了。周瑜走上前来递给他一支箭说道:“好!不愧是卧龙先生啊!”孔明盯着周瑜递过来的那支箭,愣住了…… 点评
全文具有一种对文本阅读颠覆式的“创新”,在不长的文章中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善于谋略且又宽容大度的周瑜,显然该生有浑厚的阅读功底和心思奇巧的想象发挥。次之,文章可读性很强,在时下网络语言横行的时代,有如此规范的书面表达,实属不易。
2
依旧是那个夏天,骄阳高照。
背景并无不同,依旧打着荒诞剧的名号,但主角变成了我。我把靴子脱下使劲地倒,抓狂地拨弄自己的乱发,盼望着戈多能在头皮屑里面出现。
我不知道戈多是什么,是三头六臂的怪物,还是楚楚动人的女神,或者,是满脸皱纹的祖母。
干燥的风吹动路旁的树,我的等待被阳光拉成阴影,我心中有某种渴望,像怪物像女神也像祖母一样。 戈多来临。
我知道我的生活已经按照第一天的模式重复了一百次,他们告诉我远远不够,那还凑不足一个学年啊!所以我要继续积攒,直到攒够了三年,换得一次化龙的惊雷。
可是我才不信,我会在中午偷偷跑出来等待戈多,我相信戈多一定会给我来点不同。 戈多上场。
出乎意料,戈多竟然长着周杰伦的头,晃动着某种蛇形的肢体语言,开着保时捷向我靠近。
虽然有点意外,我还是保持镇定,毕竟我所等待已经降临。 你好,我怯怯地说。他用某种含糊不清的口音回答我,你好。 接下来我和戈多共进一次晚餐,在言谈间我发觉他的思想竟是嫁接于另一个人,那个说写作是一种自杀的过程那个想毁灭一切的小资女人———安妮宝贝。
3
我知道这个戈多令很多人崇拜,可是我的失望却开始蔓延。对不起,我尽量礼貌地说,我还有约会,先走了。它(她、他)啜着卡布其诺的咖啡问我,和谁。我匆匆甩下一句,我去等戈多。然后飞也似的逃离。
后来我又看见戈多,它在演唱会上歌唱,上千万个歌迷摇头晃脑地跟随。我在书店的畅销书架见过它,一群人一动不动地蹲在那里眼睛无神地翻阅。
戈多带来了一种病毒,比SARS严重的是人们并不恐慌,人们聚集在公共场所想被感染一种颓废的眼神和一颗玩世不恭的心。他们用快节奏的说唱瞒骗自己的心灵,用苦味的咖啡麻醉自己的心。 我疯狂逃离,每一张唱片每一本书。
那是他们演的荒诞剧,没有泪没有笑,有的只是被扔掉的心灵一些微弱的声音,他们以为这样很美。
我继续等待我的戈多,在攒够三年的漫长等待之后,一遇风雨便成龙!
黎明咬破夜的唇,将那抹血迹留于天际。于是,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地从寨子里浮起来了,飘飘摇摇进了林子。
父子俩便起了床,父亲用麻利的手脚,戴上斗笠,荷上锄头,“吱———”地打开门,走去。儿子的动作显得嫩生了许多。摸下床,掬了一捧清水,清醒了自己,水缸中一圈一圈漾着他惺忪的睡眼。然后拎起灶上昨夜整好的干粮,朝着渺茫的晨雾中那个略有些佝偻的身影奔去……
4
这是一方好美的水土。是啊,来这里拍照旅游的人都这么说。绿水环抱着青山,相环相绕,相厮相守,美了这里的风景,也美了这里的人。只是光着脚的儿子不懂,为何如此迷人的风景,留不住那张记忆深处母亲模糊的脸,让爹和自己成日守着那块巴掌大的地,还让自己光着脚丫子满山溜。只是这些疑问,似乎都没有个清晰的答案,儿子疑惑,山水也疑惑了。
那块巴掌大的地,便是当地人称作“坝子”的山间小盆地。不大,却隐着儿子童年所有的欢娱,锄草、浇水、施肥,甚至是看着太阳从山的那边落下。而此刻,儿子和父亲正躬着背,劳作。 儿子累了,直起腰来。“爹,俺还得在这里多久?” 父亲一怔,“说啥?伢子。”
“爹,俺老师说让俺回学校上课……”父亲没回话,双眉稍稍蹙了一下。
“爹,老师说了,上了学,有了学问,就能出山。山的那边可大了!老师说出了山,就能让视野变大———” “啥,‘视野’不‘视野’的?俺只懂种地!”
儿子不还嘴了。他懂爹的脾气。只是他用稚嫩的眼,瞅了瞅银雾弥漫的青山,又 低下头劳作。
而爹也纳闷了。“山的那边,真有‘视野’么?说不准有,要不他妈为啥死活不肯回来?———不想咯,不想咯。”
正午,山雾便揭开了面纱,山才笔挺地屹于水中,父子俩歇下来,坐在田埂上。父亲黝黑的脸上沾满汗水,手一抹,便又沾上些泥的芳
5
香。
儿子又呆了,望着山的那边。
“伢子,又怔!快吃,干活。”儿子收回眼神,有些失落。于是,又是劳作。
红日西薄。天际再次被染红,不过,是金灿灿的,烘得儿子的心暖暖的。
儿子眯缝起眼,似乎在眺望着什么,脸颊红彤彤的,又有话要说,“爹,瞧!” 爹也直起身子。
“爹,看。太阳落到山的那边去了。那里肯定遍地都是金子。太阳也喜欢那边。”
爹倏然有了欲哭的念头。是呀!说不准伢子出了山,能找回他娘呢!想到这里,心里不禁幻想出他娘回来的情景,心里也就暖了。 “伢子,上学去吧!爹许了。”儿子脸上真的暖了。他能回学校了,能有“视野”了。
“记得给老师捎句话,让他记得给你们‘视野’……” 山和水找到答案了,灵动在父子的心里…… 抓住根本看轻其余
草船借箭是千古流传的佳话,这篇故事生动有趣,情节引人入胜。特别是将三国中几位重要人画得逼真传神,主角诸葛亮的智慧与肚量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还有周瑜的嫉贤妒能,鲁肃的老实巴交,曹操的疑神疑鬼,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6
不过这样经久不衰的典故往往引来的关注,有人提出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故事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十万支箭三天交清,否则治罪,但如果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大雾飘散,曹军箭少,也很有可能是诸葛亮白忙一场,最后让周瑜抓住把柄。
其实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我们常批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那么拘泥于借箭够不够十万支,也有分不清主流与支流之嫌了。
故事要体现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这一做法就是文章的重点,仅凭这一项就足以让众人心服口服。假设诸葛亮只借箭八万支,或者五万支,想必众人也会为他的机敏大胆所征服,还有人会给他治罪吗?周瑜必定是甘拜下风,自叹不如,毕竟想不出如此计策的周瑜是没有脸面为箭的数量说三道四的。
因此,作为比周瑜还不如的我们,是不应该为足不足十万支争得面红耳赤。我们看到的是草船借箭,而不是十万支。
哲学的辩证法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说,我们应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已经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古人和今人一样有理由抓住事物的本质,唐朝时有一位白袍将军薛仁贵,用兵如神,为唐王朝攻取辽东,大唐天子笑逐颜开:“我不喜欢得辽东,喜欢得将军。”拥有一位用兵如神的将才,何愁天下不定。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目光和敏捷的身手,抓住问题的重点。爱因斯坦曾
7
说过:“数学题,什么X啦Y啦,都只是一只逃窜的狐狸,你只要抓住它,就完成了一次打猎。”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狐狸。要做一名合格的猎人就不应该被路边的风景所吸引,也不要被拦路的荆棘吓住,更不能因为一些小利益而放弃了大原则。
当我们学会抓住根本,就抓住了成功的尾巴,离成功也不远了,到那时,十万支箭,八万支箭,有什么区别呢?因为我们懂得了草船借箭的智慧。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标题的书写与文章表达浑然一体,在论证的思路上条分缕析,从文本的分析逐渐过渡到理论的阐述,并融到现实性的思考中。分析—阐述—思考,形成一种特有的文脉,全文思维灵动缜密,是一篇难得的文章。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