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2期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ml of ZheI咖Railway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Vo1.18 No.2 Jun.2OO6 2006年6月 论人文精神与西方美术史的发展 王志敏 心 (河南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摘450052) 要:人文主义始终是西方美术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主题之一。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文主义在历史 的不同时期内涵有所不同。西方原始美术的人文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性、生殖的崇拜等方面;古希腊美术成熟 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人文思想集中表现在对人性的歌颂和赞扬;西方现代美术中人文思想的表现则主 要集中在个性的发展和探索。本文通过性、人性、个性来分析人文主义与西方美术的发展。 关键词:人文精神西方美术史发展 西方美术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给人类的精神宝 只手臂的淡化,几乎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然而作品 通过夸张欲以强调的部位,也是一目了然的:雕像十分 丰满巨大的乳房,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骨盆、腹 部和阴部都被无限度的夸张着。很明显,作品突出的 都是与性和生殖有关的。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在生存 环境及其艰难的条件下,人类的繁衍便是头等大事,人 口的数量增加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多生,才有人类的 延续和发展。多生多育,当时是对人类发展最大的贡 献。也许原始人还不可能站到这样的高度去思考问 题,然而正是他们功利性的目的,构成了原始美术中人 文主义的内涵。 库留下了大量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传世佳作,产 生了许多成就卓著、恒时名世的美术大师,为人类的精 神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方美 术数千年发展史以古希腊时期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美 术和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的三次高峰为重点,三次艺 术高峰都包含着对人性的肯定和赞扬以及对人的本 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的积极探索。纵观西 方美术的发展,在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中,对人文精神 肯定、歌颂和突出的侧重点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性 人性——个性则是西方美术人文内涵发展变化的 性——西方美术中人文思想最原始的表现 轨迹。 在古希腊的早期美术作品中,也不乏以“性爱”来 代表人的本质力量而加以颂扬赞美的例子。维纳斯 (-if-希腊称阿英洛蒂德)是古希腊雕塑作品中出现最多 的一位女神,诸如“鲁多维奇宝座浮雕”、“昔兰尼的维 纳斯”和“尼多斯的维纳斯”,“汲水的维纳斯”等等。在 性的概念,远不是人的本质属性所在。然而在西方 早期的美术作品中,它如同今日的爱情题材一样,几乎 是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而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赞 扬,也在这不是本质属性的属性中表现出来,1909年奥 地利南部维林多夫发现的石雕女裸像,被西方学者称 之为“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她是原始雕塑中最精彩的 作品之一,大约创作于公元前25000年至公元前2OOOO 希腊神话中,维纳斯分管着爱情、婚姻、生育以及动植 物的繁殖和生长。而早期的维纳斯,决非一个端庄圣 洁的女神。荷马<奥德赛》记载:维纳斯原是火神的妻 子,同时还是战神阿瑞斯、商神赫尔墨斯、英雄安喀赛 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的情人。如此滥的情欲,不仅没 有受到指责,反而为众神所羡慕鼓励。最终使她离开 年之间。作品用石灰岩雕成,身高仅11厘米,但它通 过无限夸张传达出的象征意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 注。雕像的头部稍稍前倾,头发是一层层的圆圈叠合 而成,几乎盖严了整个面部,看不到五官的任何细节。 膝盖以下锥形的肢体,似乎纯粹是为了某种功利。两 火神,另嫁战神。据<伊利亚特》记载,维纳斯有一条能 迷住一切男人的魔带,即使是万神之王宙斯,也逃不过 它的魔法。因此说,早期的维纳斯,只是一个风流多 收稿日期:2006—03—20 作者简介:王志敏(1971一)女,河南开封人,河南财经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 l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情、滥施情欲的女神。在美术作品中,她是性爱和情欲 的化身。而歌颂性爱,赞扬情欲,正是古希腊早期美术 所要表现的重要主题。由此可见,歌颂性的神秘和赞 扬情欲的魔力,是人文思想在西方早期美术中的重要 体现。 二、人性——人文之光在西方美术中最亮丽的闪 烁 随着西方社会的进步和西方美术的发展,西方美 术中的人文思想也有了较大的变迁。维纳斯也由“性 爱”和“情欲”的化身,变为“爱”与“美”的象征。古希腊 美术的成熟带来了人性美表现的成熟。《米罗的维纳 斯》便是这一成熟的集中体现。从作品的造型看,维纳 斯椭圆形的脸,中分后略的发式,直鼻梁,高鼻子,窄而 平的前额,略鼓的嘴角,丰满的下巴等,都反映出古希 腊妇女典型的外在特征。面部表情沉静严肃,端庄自 然,平和亲切,表现出一种平民式的伟人。女神亭亭玉 立,身体修长而丰满。她的脸朝向左方,躯体保持正 面,下肢向右,重心落在右腿上,形成一条s形的回环, 使整个身体充满起伏转折,强弱交替,给人以形影错落 的节奏感,女性的婀娜妩媚,顿现眼前。从对比美的角 度来看,女神的上身裸露,冰清玉洁,下身为衣裙所遮, 舒展自然,曲线流畅,从而构成了简单与复杂、清晰与 朦胧、直露与含蓄和妩媚与端庄的对比。下身衣裙所 表现出来的形式上的庄重,与面部表情内涵的矜持遥 相呼应,上下一致,首尾相顾,通过S形的曲线相连,形 成一个美的完整组合。可以说,米罗的维纳斯虽纤巧 而不失丰满、虽坦露而不失庄重、虽矜持而不失亲切、 虽诱人而不失纯洁,落落大方,没有丝毫的矫柔造作。 人性的伟大,人生的美好,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等 丰富的内涵,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 形式美的角度分析,更让人感到《米罗的维纳斯》的不 凡。美丽的人体,首先带来的是视觉上的冲击,能够给 人以和谐舒适的自然感受,是构成人体美的关键。这 不仅需要艺术的表现,同时也需要科学的研究。《=米罗 的维纳斯》正是艺术和科学的结晶,人性和人体的组 合,希腊人对人体美的倾倒和研究,发现了科学构筑人 体美的标准比例,也就是“黄金分割率”。《米罗的维纳 斯》,头与身长之比为1:8,上下身之比为3:5,这是“黄 金分割率”在人体艺术中的典型应用。雕像所选用的 材料是质地细腻、闪光透亮的大理石,它的质地与女人 体的光滑净洁、皮肤晶莹剔透的质感美完全一致。当 你站在女神面前凝目静思或翘首顾盼时,你会感觉到: 那温馨的玉体,富有弹性的肌肤,仿佛正在散发出一缕 缕醉人的芳香,令人陶醉,令人激动。因此说,《米罗的 维纳斯》是古希腊女性美的集中体现,是人的自然美和 社会美的综合概括,是关于人的生命、人的价值和人性 l8 本质美的最好说明。 经过中世纪灭绝人性的黑暗的一千年之后,文艺 复兴时期的西方美术,再度高举起人文主义的大旗,并 把它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 是这一高峰的全面展示。达·芬奇那有着海一样深度 的“神秘的微笑”,米开朗琪罗那雄健有力、象崇山峻岭 样的人体,拉斐尔那舒展明丽、恬淡高雅的圣母像, 汇聚成人文主义高亢的旋律。这里仅以达·芬奇的<蒙 娜丽莎》为例作一简要的分析。《蒙娜丽莎》的原型是 佛罗伦萨一位商人的妻子,作品的写实意味一目了然。 蒙娜丽莎那没有眉毛的面部修饰,便是当时佛罗伦萨 妇女中最流行的时尚。画家首先在构图上,一反前人 半身像侧面或止于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四分之 三的最佳肖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成金字 塔形,让人物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同时,为了避免过 于稳定而造成的单调呆板,画家让蒙娜丽莎的身子略 微侧转,以赋予人物更加生动自然的神态。人物与环 境的比例,也安排得恰到好处。既没让背景压倒人物, 也没让人物塞满画面,而使人物处于舒展自如的环境 中。画面下部通过高调处理的双手,被画家描绘得丰 满精确,生动可爱。它不仅有力地展示了人物温柔的 性格和美好的德性,揭示出了她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 加强了画面的明暗对比,上下呼应。蒙娜丽莎衣着朴 素,亲切自然,虽然没有佩带任何首饰,衣服的褶皱却 被描画的十分精细,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质感冲击。 画家通过人物坦露的胸部,进一步揭示出人物生理的 健康、心灵的高贵和生命的可爱。达·芬奇运用自己创 造的“空气透视法”,消除了画面物像轮廓的生硬感,背 景中的山水林木也在朦胧中被推向遥远的深处,使人 物清晰明确地显现出来,而略带神秘的背景,更给蒙娜 丽莎的人性中赋予了神性的色彩。画家对人物心理的 刻画,宛如一首生命价值的颂歌,给人以极为强烈的震 撼。在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妇女的举止言行 没有丝毫的自由,她们不能也不敢随意地表现自己心 灵深处的苦与乐。而此时的达·芬奇,却高举人文主义 的大旗,为揭示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而苦费心机。 为了准确细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从生理解剖 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的面部肌肉的微 笑状态。画面上蒙娜丽莎的笑是微弱的,我们只能从 那微微翘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眉宇间去寻找。然而通过 这淡淡的笑意,我们又分明感觉到了人物内心的那种 纯情、喜悦和平静。欢乐的情绪和古典的矜持完美地 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千古永恒的“神秘微笑”,人文 主义的大旗,也在这人性美的光芒中,高高的飘扬起 来。 三、个性——人文思想在西方美术中执着的追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个性,在人性中是最具色彩的闪光点。在西方美 术发展的过程中,无数的大师为展示自己的个性历尽 艰难,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便 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1853年3月30日,梵高出生于荷 兰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在贫穷的生活中,开始了他仅仅 37年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致力探索个性发展和表达 心灵告白的一生。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除了失败 还是失败,除了痛苦还是痛苦,除了探索还是探索,除 了绘画还是绘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作品就是我 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 险。”(美·欧文斯通《梵高传》)他用生命的艰难历程,说 明着自己执着的信念,用短暂而困惑的一生,创造了一 个全新的、绚丽的、令人亢奋的,同时也是无人理解的 绘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他的苦,有他的甜,有他 奋斗的执着,有他追求的艰难。在他刚刚步入绘画领 域时,他就明白:“天赋往往是从给艺术家施加阻力开 始的”。面对着世人的嘲讽和亲朋的劝阻,他义无反 顾:“艺术家是要付出代价,冒风险的。”在饱受生活的 磨难之后,他却悟出了更深的生活哲理:“含辛茹苦,无 怨无悔,这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是解决人生难题的一剂 良药,必须学会它。”(美·欧文斯通《梵高传》) 严格地说,梵高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拜师学艺,他 完全是凭着自己对绘画的感觉和热情投入绘画的。初 期的绘画,可以说是梵高对生活的直接认识和感受。 他深入矿区,了解矿工生活的艰辛,理解矿民负担的沉 重。在他的《挖掘者》和《背煤袋的妇女们》等作品中, 劳动的重负和生活的艰难在人物身上都得到了淋漓尽 致的表现。虽然画中的人物造型是那么的稚拙,表现 手法是那么的单调,然而梵高坚信,这就是艺术。他不 仅顶着世俗的压力,同时也坚决拒绝了好心的皮特森 牧师对他作品的修改。正确的比例不能代替内涵的表 达,这正是他的追求。在他早期比较成熟的作品《食土 豆的人》中,同样也表达出这种感受。梵高后期的作 品,更加注重内心感受的艺术化。生活的磨难他已司 空见惯;失败的打击他已浑然不觉;别人的蔑视他已熟 视无睹。一切他都可以不在乎,唯独不能让他离开绘 画。他沉醉在绘画里,迷失在绘画里。绘画是他的希 望,绘画是他的生命。他把爱恨怨仇全部倾洒在自己 的作品中,他和绘画完全融为了一体。当他把大管大 管的文艺复兴以来所忌讳使用的纯黄色涂抹在画布上 时,那已不是在作画,那是画家个性的展示,纯自我的 表现,是一个全新的梵高的诞生!在他的《星月夜》中, 我们分明感觉到:那汇成旋涡的银河,是画家心灵的沸 腾、真情的呐喊!那颤抖的大地,燥人的月亮,燃烧的 柏树,不正展现着画家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吗!值得 提的是,梵高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直到生命的 最后时刻,他依然把画笔对准自己,真诚地解剖自己, 全面地展示自己,把对自我的探索推向了最高峰,同时 也把西方美术中对个性的追求推向了最高境界。 在西方美术史中,通过美术活动来充分显示个性 的另一个典型,是被人称作“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 的毕加索。毕加索的人生,和梵高恰恰相反,他的生命 是长寿的,生活是富有的,生前也是辉煌的。他一生共 创作了七八万件作品,涉及到素描、雕塑、版画、油画、 钢笔画和水墨画等多种形式,涉足的领域之广泛、画风 之多变,令一切艺术大师望尘莫及。从自然主义、表现 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到抽象主义,他无 不涉猎。“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凡是重要的潮流,恐 怕除了野兽主义以外,没有一支不是肇端于他,或被他 吸收而善加利用的。”(何政广《毕加索——现代艺术魔 术师》)而他的作品既可画出拉斐尔的和谐端庄,也能 画出古典大师安格尔的工整凝练。1907年,毕加索的 <亚威农的少女》发表,率先举起立体主义的大旗,彻底 否定了传统绘画里的定点透视,以罚点透视去观察和 表现物体,将同一对象分解为多个视向的几何切面,然 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和组合。他把自然物体的轮 廓、体积、光暗与整个统一形象完全抛弃,借用几何学 三角或四角图形,加以神秘的组合。1918年,当立体派 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画坛站稳脚跟的时候,毕 加索却一改画风,推出了被称作“新古典派”的作品。 他仔细观察自然,毫发无损的把自然形象引入画室,对 衣服的褶皱,毛发的纠结,背景的花纹等,都加以细腻 的描绘。毕加索的“多变”是其艺术才华横溢,也是其 个性的全面展示。这也正应和了西方哲学家王尔德的 句话:当有人和我的看法一致时,我总以为是我错 了。 2o世纪的西方美术,可以说是群雄并起,百花争 艳。流派之繁多,令人眼花缭乱。那怪异的人体,荒诞 的画面,无一不是对高节奏和物欲横流的西方现代生 活的抗争与反叛,而人文主义的精神贯穿始终,是美术 作品展现的永恒主题。但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环 境的制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人文思想的内涵是不一 样的。 参考文献: [I]宋玉成.外国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2]日.相良德二等.西洋绘画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l986. [3]左庄伟.西方裸体艺术鉴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4]王新伟.西方人体艺术风格流变史略【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 社,1993. [5]朱伯雄.外国美术名作欣赏[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黄玉田]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