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南昌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南昌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1-04-15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南昌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持(jīn) 闲瑕 诲人不倦(huǐ) 祸不单行 A. 矜..

(qì) 瞬息 忍俊不禁(jīn) 如释重负 B. 修葺..(zuì) 契约 五脏六腑(fǔ) 跚跚来迟 C. 累赘..u)竹蔑 血密(chò气方刚(xuě) 耀武扬威 D. 稠..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凝重的诗笔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

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

,我也忘不了家乡吃的小米饭,唱的信天游,住的土窑洞。 B. 即使走到天涯海角....地讲得很详细,但我听了还是迷感不解,只好要求他再次说一C. 尽管他语无伦次....遍。

的经历,但一定要活得有尊严有原则,D. 人生的意义不一定在于非要有轰轰烈烈....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坚守。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该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满足阅读需要,繁荣文学创作”的活动,并且制定了工作方案。

B. 两个中学的学生也参加了此次全区“世界读书日”活动。

C. 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 作者将小桃树与“我”的经历联系起来,写了“我”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以及所经受的挫折和压抑的心情。

4. 下列选项中,短语类型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 树叶绿写文章很开心吃饱了

B. 怀念家乡世外桃源保持安静屏息凝神 C. 生日礼物野生动物高空飞行独立思考 D. 油盐酱醋跑得很快坚决支持心情舒畅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5.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 斯是陋室, 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 念天地之悠悠, ______ 黄梅时节家家雨, ______ ______ ,往来无白丁。 ______ ,决眦入归鸟。 ______ ,吟鞭东指即天涯。 ______ ,赚得行人错喜欢。

三、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6. 名著阅读

我们航行在平均一千五百米深的水层。那时跟船最接近的陆地是留卡斯群岛,群岛散开,像铺在海面上的一堆石板。在这一带有高出的海底悬崖,那是像宽大基础那

第1页,共12页

样铺下的平板大石形成的一道一道直立高墙,在墙中间露出许多黑洞,我们船上的电光不可能直照到底。

文段节选自 ______ (国籍)著名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作者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 ______ ”。

该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神奇故事,情节曲折紧张,请你从下面两个冒险事件中任选一个,简要复述其情节。(不超过100字) ①恶斗章鱼②冰山封路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7.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挪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 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四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竞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①可据理臆断欤 ②由是抑郁不自得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湮 ______ ②将 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说说甲文中的讲学家和乙文中的刘羽冲有什么共同点,两篇文章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第2页,共12页

8.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成下列各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①叶圣陶先生于 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 --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⑤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已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第3页,共12页

⑦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⑧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⑨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文章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总的评价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去加以表现的?

本文的语言平易质朴,那些旧事在作者笔端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请从下列两个句段中任选一个品析。

①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②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要求?

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怎样的感情?试结合一处细节加以体会。 9. 阅读《徒步穿越南极》,完成下列各题。

徒步穿越南极(节选)① 9月27日的天气是我见过的最坏的天气。浓雾里,狂风夹着大雪向我们袭来。前一天,舟,津圭三的狗死了。情况越来越糟,只剩下两天的狗食,下一个食品储存点也肯定被雪埋掉了。这时失去无线电联已有一个星期了。况且,这种天气飞机也不可能找到我们。走过的路程还不到全程的三分之一。晚上我们聚在路易斯的帐篷里讨论下一步计划。大家一致同意,精简随身所带物品,从登山工具、望远镜到缝衣针,甚至一些科学仪器。

②随后,我们进入所谓的“不可接近区”地带,这里的海拔已达 3475米,眩晕感和呼吸困难使得驾雪橇和扎帐篷都要费很大力气。同时还遇上了雪地波纹表面已冻成波浪状的冰雪面,在这种冰面上雪橇很难走,滑雪几乎不可能。此外,我们还要防止紫外线的照射,防晒霜之类的东西根本没有用,只有戴上面具才行。 ③……

④“不可接近区”地带的环境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恶劣的,不但有风暴,而且无线电联系也几乎不可能,我们又一次感到自已被现代文明抛弃了。 ⑤……

⑥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单调和寂寞 又开始向我们挑战。我一个劲儿地绘制太阳.

第4页,共12页

系图谱,试图摆脱这单调的银白色世界。路易斯则想象着他每天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今天是矿工,明天是法国总统。大河说他要重建他的整个人生观。舟津圭三想起了日本,他的家,他的女朋友,他想高歌。杰夫还是那样有条理有计划,计算着剩下的里程数和食品量。

⑦ 1月18日我们到达苏联的东方站科学考察基地,成为第一批横穿“不可接近区”的探险者。离和平站还有两天的路程,暴风雪 又反扑回来。我们只有像以前一样,.在帐篷外每隔几步钉一个桩固定帐篷。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舟津圭三出帐篷照顾雪橇狗时迷了路。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

⑧我刚刚躲进挖好的雪槽里,雪就开始在我身上堆积起来, 5秒钟,10秒钟……最后只剩下一个透气孔,雪慢慢钻进我的衣服里,身体感觉越来越冷。我知道队友们会来找我,相信他们会找到我,只是时间问题,我只有相信这点…… ⑨没有多少人有过在暴风雪中迷路的体验,我对自己说,安下心来,想想好的一面。寂寞和大雪陪伴着我,我感到又像回到了妈妈的肚子里,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怦,怦,怦,像一个小宝贝在怀里,和大自然相比,和南极相比,个人实在是渺小。 ⑩救出舟津圭三是我平生最大的安慰。

⑪第二天风暴平息了,这天是1990年3月3日。走了220天6020千米,我们终于来到了南极大陆的另一边。进入和平站,我们欣喜若狂,那种感觉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受到了和平站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大约有一百多人,维克多的妻子娜塔莎也专程飞来迎接我们。探险的经历已经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友谊已经成熟。也许这次探险的最大成功是证明了我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六个原本陌生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

请概括选段中探险队员在徒步穿越南极时所遇到的困难。 请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又”字的表达效果。

①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单调和寂寞又开始向我们挑战。 ②离和平站还有两天的路程,暴风雪又反扑回来。

本文中探险队员与《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一行在探险过程中,都体现出什么共同的品质?并说说你对此的感悟。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0. 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就能处处遇见美。正如本册教材中,张中行发现叶圣陶先生

的美德闪光点;宗璞发现紫藤萝瀑布昂扬向上的生命力;茨威格发现悲剧背后蕴藏的伟……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等待我们用心去发现。 请以'发现美好”为题写作。

要求:(1)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第5页,共12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有误,“闲瑕”应写作“闲暇”,“诲人不倦”的“诲”应读作“huì”; B.正确;

C.有误,“累赘”的“赘”应读作“zhuì”,“跚跚来迟”应写作“姗姗来迟”; D.有误,“稠密”的“稠”应读作“chóu”,“血气方刚”的“血”应读作“xuè”,“竹蔑”应写作“竹篾”。 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2.【答案】C

【解析】A.使用正确,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B.使用正确,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C.使用有误,语无伦次: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该成语和句意相反,所以用于此处不恰当。

D.使用正确,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 故选:C。

此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3.【答案】D

A.【解析】有误,语序不当,应把“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互换位置;

B.有误,表意不明,应把“两个”移到“学生”的前面; C.有误,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或“造成的”,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第6页,共12页

4.【答案】C

【解析】A.类型不同,依次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后补短语; B.类型不同,依次是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 C.类型相同,都是偏正短语;

D.类型不同,依次是偏正短语、后补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 故选:C。

本题考查对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解答此题,需先调动头脑中短语类型的知识积累,分析各个选项中短语类型,然后确定出短语类型完全相同的一组。 5.【答案】【小题1】惟吾德馨 【小题2】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3】独怆然而涕下 【小题4】青草池塘处处蛙 【小题5】谈笑有鸿儒 【小题6】荡胸生曾云 【小题7】浩荡离愁白日斜 【小题8】莫言下岭便无难

【解析】答案:

(1)惟吾德馨(注意“馨”的书写) (2)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濯”的书写) (3)独怆然而涕下(注意“怆”的书写) (4)青草池塘处处蛙

(5)谈笑有鸿儒(注意“鸿”的书写) (6)荡胸生曾云(注意“曾”的书写) (7)浩荡离愁白日斜 (8)莫言下岭便无难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答案】【小题1】法国

【小题2】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儒勒•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和探险小说之父”,他一生专门从事科幻小说创作,作品有六七十部之多。他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许多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科学预见,如今都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

第7页,共12页

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 (2)本题考查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认真阅读原著,了解尼摩船长在什么地方、遇到什么险情、结局如何都要交代清楚,另外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

(1)法国;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2)答案示例:①恶斗章鱼:在大西洋,潜艇遭到章鱼袭击,被迫浮出海面,众人在尼摩船长带领下,用斧子、刀叉与章鱼展开血战。一名船员惨死,尼德•兰也遭遇危险,被尼摩船长所救。经过战斗,最后大家终于打败章鱼。②冰山封路:当潜艇在南极时,被冰山砸到,大家陷入冰山封路困境。他们轮流用工具凿冰盖,又用开水喷射,将潜艇拉到挖好的大坑里,把储水舱灌满,增加潜艇重量,压碎了底部最后两米冰层,终于脱困,逃到大海。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7.【答案】【小题1】埋没 【小题2】率领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第一个句子的意思是: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故停顿应为:可/据理臆断欤。

第二个句子的意思是:从此刘羽冲抑郁寡欢,很不自在。故停顿应为:由是/抑郁不自得。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埋没在沙子里。湮,埋没。

②句意为: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将,率领。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曳,拖着。迹,踪迹。句意:(僧人们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②重点词语:泥,拘泥。是,这种地步。句意: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的人愚蠢,可怎么竟愚蠢到这样的地步啊?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中可知:遇到问题,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阅读乙文,可知刘羽冲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答案:

(1)①可/据理臆断欤②由是/抑郁不自得

(2)①湮:埋没②将:统领(或率领、统率)

(3)①(僧人们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

第8页,共12页

到石兽的踪迹。

②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的人愚蠢,可怎么竟愚蠢到这样的地步啊?

(4)要点:情况是不断改变的,他们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上谈兵。

启示:不能读死书,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

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 从此刘羽冲抑郁寡欢,很不自在,常常独自在庭院漫步,一边走一边摇头自言自语地说:“古人难道在骗我吗?”这样一天说千百遍,只念这六个字。不久,发病身亡。 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8.【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第一问可提取关键语句作答,第②段末“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是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总评价。第③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第③至⑤段围绕“待人厚”写。第⑥段“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第9页,共12页

由此可见,本文是从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来表现的。

(2)本题考查对语言特点的鉴赏。第①题“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语言很亲切,口语化。“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使用短句,不用长句,读起来如日常说话一般。第②题“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在平常的语言中蕴含着幽默讽刺的意味,尤其对“顺势朦胧”者,指其实际是跟风,是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第⑥段“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第⑦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可根据这些语句概括后回答。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人物的心理情感。“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表现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追思之情。“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等语句表现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佩、感激之情。“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个细节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特点,令作者敬佩和感动。 答案:

(1)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总的评价: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是从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来表现的。

(2)①“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②“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有幽默讽刺的特点,值得品味。

(3)要点:叶圣陶先生在语言风格上主张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感激,追思景仰之情。例如,第⑤段中,写“我”收到叶先生的信这一细节中,他为不得见深表悔恨,又推测“我”境遇窘困而悲伤难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叶先生对作者一个落魄的人如此情重!这让作者感激、怀念至深,对他充满追思景仰之情。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9.【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浓雾里,狂风夹着大雪向我们

第10页,共12页

袭来”、“情况越来越糟,只剩下两天的狗食,下一个食品储存点也肯定被雪埋掉了”、“这里的海拔已达3475米,眩晕感和呼吸困难使得驾雪橇和扎帐篷都要费很大力气”、“同时还遇上了雪地波纹表面已冻成波浪状的冰雪面”、“我们还要防止紫外线的照射”、“不但有风暴,而且无线电联系也几乎不可能”、“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单调和寂寞又开始向我们挑战”、“舟津圭三出帐篷照顾雪橇狗时迷了路”,可根据这些语句概括后作答。

(2)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它对表现事物、事件特点的作用。“又”指不止一次,在这里指暴风雪天气以前也出现过,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衬托了探险队员们顽强的意志。可据此回答。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本文“也许这次探险的最大成功是证明了我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六个原本陌生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表现了队员们的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伟大的悲剧》中也表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本文的探险队员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徒步穿越南极的壮举,这个过程体现了队员们顽强的意志和探索精神。《伟大的悲剧》写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虽然失败,但依然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探索精神。这些是两篇文章中的探险队员共同的品质。第二问谈感悟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围绕顽强意志或团结精神等来谈即可。 答案:

(1)①找不到食品储存点②海拔高,感到眩晕、呼吸困难③路面冻成波浪状,难走④紫外线照射强烈⑤失去通讯联络⑥遭遇暴风雪⑦雪大,迷路⑧路途中单调、寂寞⑨气温低

(2)“又”是再一次,重复或继续的意思,在句中表明暴风雪的恶劣天气在之前也出现过,单调和寂寞不止一次包围“我们”,突出环境恶劣,遇到的困难反复出现,但探险队员们坚毅顽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3)①共同品质: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意志,探索精神等。

②感悟:我感到一个集体要取得成功,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极为重要。在普通的环境中,团结起来很容易;但在恶劣、严酷的环境中,人的私心会发芽、生长,会对团队产生不良影响,这时,能否坚持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 【小题2】 【小题3】

【解析】选文写探险队员们遭遇并克服了恶劣天气、高海拔紫外线、单调和寂寞、迷路等诸多困难,完成徒步穿越南极壮举的事,表现了探险队员们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修辞、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

(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10.【答案】发现美好 轻轻合上手中的书本,揉揉干涸的已挤不出一滴眼泪的眼睛,望向窗外,冥冥之中,我与它相见--一棵挺拔的郁郁葱葱的小树,嫩黄色的花粒隐在一片青翠中,娇羞地垂着脑袋,似一身素衣作一曲惊鸿之舞的翩翩舞女,又似一群扇翅欲飞的彩蝶。一阵夹杂着淡淡花香的清风轻轻拂过脸颊,风中那甜而不腻的清香,充斥了

第11页,共12页

心扉。我索性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整个人都沐浴在沁人心脾的清香中。 哦,从未发现,原来,一阵淡淡的花香里也隐藏着如此甜蜜的美好。

回到家,如往常一样,爷爷正坐在阳台上,轻轻地晃着他那把陈旧的太师椅,惬意地晒着四溅的阳光。我悄悄放下手中沉重的书包,同时也放下了学校里经历的所有不快,与爷爷一起,享受这温馨一刻。我顺手拿起一份报纸,静静地阅读。不知何时,“吃饭啦!”奶奶在厨房里大声呼唤道。我正看得入迷,爷爷也似乎没有听见,继续闭着眼假寐。奶奶见没人应她,便跑到阳台上,看我和爷爷都没反应,不禁笑骂道:“你们爷俩还真是一个德性,吃个饭也要别人催促几遍。”爷爷调皮地睁开了眼,我与爷爷相视一笑。

哦,从未发现,原来,一句平常的话语里也隐藏着如此温暖的美好。

吃罢晚饭,想起今天没什么作业,便陪着爷爷奶奶出去散步。走在小路上,两旁种着高大的枫树,有些叶子已经泛黄,挂在枝头摇摇欲坠。终于,落叶归根,它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无意中踩到一片枯叶,脆脆的声音真让人心生欢喜。我于是找到另一片枯叶,然后踩下去。玩够后,抬头忽然发现爷爷奶奶已经渐渐走远。我没有追过去,而是静静地跟在他们后面。两个老人相携着向前走去,夕阳为他们镀上一层金边,似真似幻,那两个修长的影子似乎溢满了醉人的幸福与温馨。

哦,从未发现,原来,一对相携的背影里也隐藏着如此令人心安的美好。

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发现,那些曾经忽略的美好,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解析】这道命题作文,引导我们关注自然、关注社会。雕塑家罗兰说过:“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是美好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宇宙的精华;社会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感受领悟。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就要求我们从点滴的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而把它转化成文字。

在文体的选择上,“发现美好”比较适合写记叙类、抒情类文章。“美好”,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给我们提供了选材的自由性。“发现”是指“以前没有注意到”“疏忽”。因而,我们要能挖掘生活积累,撷取那些本身美好但是被我们“忽略”或者“视而不见”的人、事、物来入文。这些事情可能是早餐桌上一碗喷香的鸡蛋羹,也可能是晚自习后一杯滚烫的牛奶,又可能是大雨中倾斜的雨伞,还可能是对多年瘫痪在床亲人的不离不弃;这些事情可能是对陌生老人的一次搀扶,可能是放入乞讨者碗中的一枚硬币,又可能是对农民工劳动成果的尊重,还可能是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总之,要善于发现和捡拾那些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的美好写进作文。

这篇文章“发现”的是三种容易忽略的美好--淡淡的花香也隐藏着如此甜蜜的美好;一句平常的话语里也隐藏着如此温暖的美好;一对相携的背影里也隐藏着如此令人心安的美好。文章运用“三江并流法”构思作文,每部分都在结尾处写出段落的中心句,在文中通过三个“哦,从未发现,原来……美好”的句式遥相构成排比段。在段与段之间形成排比之势,这样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紧紧扣题。

第12页,共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