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 圃吹阳患贞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长,情韵动人,内涵深刻。而悟诗意、感诗情、品诗语是中学生鉴赏古典诗歌 的基本素养,本文以此为中心,谈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应做好四点:读诗百遍,诗意自见;疏通用典,解 读意象;驰骋想象,再造画面;妙语生情,佳句流芳。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使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文 化的瑰宝,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诗意用典意象画面千古名句 中国诗歌的历史,仅从《诗 就应该从实际出发,采用适合的方 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她悠 法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 长的历史,动人的情韵,凝聚了中 《新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 华文字最美妙的精粹,是世界上 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提出的标准 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伟大的先辈 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 们留给我们的无价宝库。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 可是,实际上中学生学习古 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按照 典诗歌的现状并不乐观,笔者曾 “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初中语 在两个教学班共95位学生中做过 文阶段,学生鉴赏古典诗歌应该 相关的调查,对于文学作品,喜欢 具备的素养是:一是读懂诗歌的 小说的占64.2%,喜欢诗歌的只有 意思,把握的诗歌的内容,即悟诗 15.8%。不喜欢的原因是大部分学 意;二是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和 生认为古典诗歌的故事性不强, 作者的观点,即感诗情;三是能初 可读性不高。那么,诗歌不受学生 步品味诗歌的语言,即品诗语。围 青睐的原因就仅仅因为诗歌缺乏 绕这个目标,应该做好以下四点: 可读性吗? 一.读诗百遍。诗意自见 其实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古典诗歌诗句工整对仗,读 但有两方面影响最大,一是古典 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其独特 诗歌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诗歌 的音韵美是陶冶情操的最佳途 当中有很多描写的内容在今天的 径。然而,现在的学生并不重视古 现代生活已不复存在,失去了鲜 典诗歌的诵读,很多学生诵读古 活的真实体验,导致学生理解困 诗词不讲音律,不求押韵,声音拖 难,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是现 沓、乏力,毫无美感可言,不少学 代生活精彩纷呈,影像录音制品 生还误以为声情并茂的朗读是矫 泛滥,导致现代人过分追求感官 情的行为。 享受,如果满足精神需要的东西 其实,多诵读有一个更为直 随手可得,有谁还会有“临窗挑灯 接的作用就是有助于理解诗意。 苦读”的刻苦心态?连小说都鲜有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此 人看了,更不必说诗歌。 道用于读诗也是一样,读诗百遍, 既然现实无法改变,我们教师 诗意自见。 其中,一些诗歌只要一读,诗 意立见分晓,如赵翼的《论诗》“李 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 年”,诗意明白晓畅,语调铿锵有 力,诵读之后,诗人的慷慨陈词如 临其境;有些诗歌则是一定要多 读才能深感其义,如李白的《将进 酒》《行路难》等作品,篇幅不短, 词藻奇丽,气势磅礴,若不多读, 难以融进作品,体味诗意,若能多 读,必有所获。 诗歌独特的魅力还因其独特 的形式结构,诗句的奇妙在于它 不能用一般的语法法则生搬硬套 在其身上,唯用吟诵之法才能悟 出其中的妙处。 二.疏通用典。解读意象 古典诗歌中的典故是学生理 解诗歌的一个难点。指导学生疏 通典故第一步要让学生弄通诗歌 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第二步 要理通作者用典的意图,全面感 知作者在典故中寄寓的情感,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化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 故,表达自己被贬在外度过了23 年悲苦经历的辛酸愤懑。苏轼《江 城子・密州出猎》借“看孙郎”、“遣 冯唐”、“射天狼”等历史典故抒发 目疆豳圈 自己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和坚定 决心。 有些典故是耳熟能详的,学生 三.驰骋想象,再造画面 心情。 宣 “借景抒情”、“即景生情”、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都是古 典诗歌创作最常用的手法,古人 又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让人在自然、率真的意境中感受 就比较容易把握,如杜牧《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中的“火烧赤壁”、“铜雀台”和 “二乔”均出自三国时期的产物,学 善于借助景物表达主观感情,用 画面来营造悠远的意境,因此,在 到诗人辞官退隐,归依山林的淡 然恬静,正是“一语天然万古新, 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因势利导,为 学生构筑联想和想象的桥梁,让 豪华落尽见真淳”。 诗歌能流芳百世,她的生命 力还源自于诗中的千古名句,在 调查中,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欣赏 生对(--国演义》熟悉,所以学生对 典故的意思是了解的,但认识典故 只是初步,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和作者的 心情相契合,创造性地重现诗的 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通过联系 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知道 杜牧把周瑜的成功归结为东风这 一偶然因素,是借史实来抒发自己 不遇“东风”,因而抱负难展的抑郁 不平之气。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学生理 解诗歌的另一个难点。意象在古 典诗歌研究中是一个大课题,其 涉及的外延广,蕴藏的内涵深,因 此,对中学生来说不能把对意象 的理解提得太高,但正确的理解 意象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 歌,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积 累,明白古典诗歌中意象运用的 一些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同类 的诗歌,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如 古典诗歌中的“月”,古人在传统 的审美中,月代表思念,“望月怀 远”的作品不胜枚举,如张九龄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 此时)、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 月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雁代表 思归,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 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用“折 柳”寓意“惜别怀远”,如李白的 《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 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梧桐寓意 孤单悲凉,如李煜的《相见欢》(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疏通用典,解读意象,通过文 化领悟来理解诗歌作品,只有这 样,学生才能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意 蕴,正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 感。 意境,从而感悟诗歌内容,体会诗 歌情感。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 词仅五句28个字,凝练的语言中 包含丰富的意蕴,那么,如何让学 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 情感?此时,可以结合多媒体的手 段,在凄美音乐的配合下,在动情 的描画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 海中勾画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游 子思归”图,必能激起读者心灵上 的共鸣。 抒情的作品与想象力是孪生 的姐妹,两者能高度的契合,那么, 其他形式的作品又怎样呢?其中, 叙事性的诗歌同样需要展开想象 的空间,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复原诗中画面,思他心中所 想,忆他心中所念,一个苍老而悲 苦,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诗 人形象跃然纸上,其舍己为人的博 大胸怀怎能不让人动容。 四.妙语生情,佳旬流芳 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形 象精练,富于生命力。因此,我们 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 学生抓住诗人精心练就的妙语佳 句。这些妙语佳句是诗人从浩瀚 的“语言海洋”中提炼出来的,对 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所 写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 岸”中的“绿”不仅写出春风吹绿 大地,春草蓬发的勃勃生机,更能 表现诗人重获圣恩,满心喜悦的 或最喜欢的诗句,所写的都是“千 古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宝剑锋自磨砺出,梅 花香自苦寒来”,“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这些流 传千古经久不衰的好诗句,经得 起历史的推敲,时间的洗礼,都是 深受历代中国人喜欢的诗句,因 此,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好好的来 诵读这些传世经典,感受中国古 典诗歌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我们 要通过这些千古名句激发学生对 古典诗歌的热爱,另一方面,把握 好这些重点语句,也是正确理解 诗意,感悟诗情的重要途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 腹有诗书的人自然心胸开阔,情 趣高雅。因此,提高学生的艺术鉴 赏水平不仅是教师的一个工作, 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培养的是 传承中国文化的下一代,为此,我 们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使古典诗 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 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古代诗歌精品鉴赏》刘登阁著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古代诗词名句赏析》 陈元龙编 著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 《唐宋词赏析》(中学生古典文学鉴赏指 南)王方俊、张曾峒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4年, 欧阳惠贞,广东省江门市培英初级中 学教师。 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