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高新科技园区规划模式探讨

高新科技园区规划模式探讨

2020-11-27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高新科技园区规划模式探讨
高新科技园区规划模式探讨 ——以杭州浙大网新产业基地为例

一、中外科技园区规划概述:

1. 当今中外科技园区发展概况 2. 中外科技园区规划新理论     

技术创新理论 增长极理论 苗床理论 空间扩散理论 三元参与理论

3. 高新科技园区规划原则:  城市定位

1985年中国第一个科学园在深圳特区诞生,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关村高新技术试验园,之后,国家又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试图孵化一个新的产业。(《高新技术园区要成为中国微软的孵化器》---访国家科技部秘书长张景安,谢良兵,商务周刊,2005.1.20-64)

确立科技园区在城市中的形象准确定位。确定科技园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周边地区关系,合理解决科技园区所面临的各种城市问题。并对城市提供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和高科技创新、产业化、市场化服务提供支撑

 园区发展评估

地理位置、区域功能,还是投资规模、发展前景,对城市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  创新环境的创造

创新环境:原为IT产业专用词汇,原意指有效发挥协同作用并持续产生创新活动的场所。结合国内外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经验提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效用,科技园区应着重营造创新环境。

科技园区是形成或促进创新“连锁反应”的集中区。世界上许多建设较早的科技园区,如日本的筑波和韩国的大德科技园区,虽然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未能形成科技产业的创新环境,因而其发展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当东京和汉城的发展范围扩展到科技园区,大城市的创新文化与园区适合科技研究的物质环境相结合后,筑波和大德科技园区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创新环境,渐渐走向成熟。(《从创新环境看中关村西区的规划建设》刘敏、石晓东,北京规划建设,2000.2)

“园区”不同于市区,是一个自然、生态的、充满浪漫色彩的,集工作、休闲、 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对自然的适应 ,林荫婆娑、绿水盈盈能够唤起人们亲近自然的归属感‘与站在城市 高层俯看高楼林立的紧张感相比,田园景观带给人们的则是疏缓平 和轻松感受,是亲切宜人的尺度和舒适闲意的心境。 生态化、园林化的办公集群提供了宜人的工作环境;随处可见的田园风光,缩短了人和自然之间的距离:清新凉爽的空气带给人们冷静的头脑和灵动的创意;处处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现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科技园区和办公园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这种在“天堂中工作和生活”的理想。对于浙大网新产业研发基地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我们也在努力实现这种追求。文化内涵是由时间来决定的,是成长的。一个良好的园区环境会成为一个充满记忆的场所。

 区域规划、空间发展模式选择

未来剑桥城的七种空间发展模式探讨:最小规模发展、增加城市的建设密度、“项链式”的发展、绿地的置换、加强沿交通线的发展、信息高速路、新的城镇

 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协调发展,坚持环境建设与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工作、生活环境。”(《高科技园区的规划方法初探——以中关村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柳文汇,世界建筑2001.8)

4. 高新科技园区规划方法:

策划总体规划目标

从城市宏观背景、中观规划体系到微观规划要素分析,对科技园区的规模、服务范围、城市功能定位、规划特点及创意等方面进行策划,确立规划设计理念。形成特有的创新环境。

 区域分析、总体布局设计

结合用地周边环境,分析使用有利因素

 规划总体布局分系统进行设计:

交通系统、景观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环境、空间效果

 建筑产品结构调整

采用与各种产品类型相匹配的合理的建筑形式,有利于控制综合造价,同时全面应对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在建筑设计上既考虑设计的独创性、特异性以及丰富造型,又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提供相适应的建筑设计布局及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合理的布局节约建设用地,降低营运能耗;简单明确的结构形式、成熟的配套方案保证了项目的可实施性。

二、浙大网新的规划实践

在该项目规划中,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体现浙大网新卓越品质的、充满人性化空间的建筑群体。突出表现“高新产业研发基地”的标志性、稳健性及独特性。将杭州浙大网新产业研发基地打造成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旗舰产品一一一个在杭州、在浙江、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强劲影响力的优秀品牌。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提升空间与环境的精神价值,创造出清新自然、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现代科技园区形象。用空间、建筑与环境抒写一篇浙大网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宏伟篇章。

园区将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大学的人才、科技实验设备和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率先获得宝贵的人才资源和高新科技成果,为崇尚技术、文化的知识型企业提供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先条件,进而成为高新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1. 规划中设计团队角色扮演:

在中国传统园区规划设计中,开发顺序是业主和咨询企业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确定开发方向和目标,再依次由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分别进行设计。

在该项目中,我们作为规划、建筑师,介入早期策划,使项目

我们通过对建筑任务书及现场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运用最高水平的建筑智慧与设计精华,提出一个独特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该方案将先进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位一体的战略性设计思想与实用性完美地结合,精心描绘出一个清新自然、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现代科技园区景象。我们的设计首先是从未来运营和管理的角度出发,从各个层面提升物业的商业价值,从而创造出一个真正可行的商业模式。该设计将包括:现代经典的建筑群体、层次丰富的园区空间,表现强烈的建筑细部处理和具备现代化先进技术和高效特征的内部使用空间。采取高效、灵活的办公空间及商务公寓空间布置,并且通过人体的比例、

景观及自然光的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愉快、舒适的办公及生活环境。该设计从功能性出发,以丈化性作为先导,强调园区作为一个综合体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最终落实到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本设计阐述了与园区设计有关的各种关键性技术问题,为项目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保证了战略目标的实现及项目的成功开发,为逐步确立其区域核心的卓越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手段。

关注

运用开拓性的创新理念;引领回归自然的崭新生活方式:打造令人瞩目的品牌效应,使园区成为真正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关注焦点。 高效

深入挖掘潜力,优化各种设计元素,全面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生产、经营模式,为提高产品效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互动

园区空间构成简洁合理,方位感明确、可识别性强。提供多种令人鼓舞的开放空间和交流场所,强调积极参与和互动体验。

2. 规划总体布局设计

通过分析基地固有的各种环境要素,研究开发公司及目标客户的运营模式,本方案以强调功能性、系统性和经济性的布局方式,顺应了地块的内在特征,并将不同类型的产品以一种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注重细节、彰显个性。用细致、周到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和朴素、典雅的建筑风格将全区整合起来,形成既完整统一又层次丰富的园区整体形象。本设计在总体规划上追求科技园区的创新品质;营造高效率、低密度以及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力求通过空间、景观及材料等手段达到整个园区一气呵成的效果。

空间规划依南北湖景构成的纵轴与三幢高层办公楼所构成的东西横轴展开。  区域交通体系:

用地西侧的环城快速路给本项目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场景以及潜在的广告效应。 对本项目具较大影响力的交通状况来自于三个方向,车行方向主要车流量来自于项目东南方向的杭州市中心,项目西侧的环域公路是通向本项目车流量的另一来源,领近环域公路对于本项目在城市未来发展中起的作用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本项目南侧的浙江大学新校区是对本项目交通流量起很大作用的区域,尤其在人行及非机动车流量方面。 基地南侧隔100米绿化带为留祥路,东侧为20m宽的城市次干道,西侧为14m宽的城市道路。 机动车交通 :对于南北深约700米,东西宽约300米的地块而言,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环路是高效经济的。

步行交通 :人行道路系统除在车行道一侧或双侧设人行外,高层底部下沉广场及过街空中通道与车行系统采取立体交叉的模式

 生态体系

充分利用基地及周边区域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体现与自然共生、与环境共容的绿色生态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渗透、融合,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及建筑材料,创造有别于市区建筑、具有地域特征的低密度生态园区。 风向 wind direction

项目主导风向为西南,设计时应考虑这一自然要素,尤其在炎热 的夏季,应尽量让所有的房间有很好的自然通风。

朝向 oritation

用地朝向偏东南,设计布局应获取最多的南向,将辅助空间设在北侧。

 人文环境

杭州在加快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品牌,这是杭州城市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也是经营城市的一个重要举措。“四个在”是一个整体,互为呼应,落脚点是形成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

“和谐创新”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新目标,也表达了本项目园区建设中经济运行体现文化内涵的新思维。建筑也要与时俱进,现在的企业需求由以前单一形式转化为综合性、多功能性,创新性的产业基地建筑必须切合现代化管理、经营理念的需要,并真正体现在园区规划设计中。

“海纳百川’是浙江大学的校歌,体现了浙大的人丈精神。我们在浙大网新产业基地的设计中也力求体现这一风格,追求体现个性之上的和谐,各个单体建筑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精心组合、和谐共存,共同奏响一曲宏大的交响乐章。文化不是有形的东西,人文环境的营造需要苦心经营,而一流企业的气质更是要靠一流的固区环境来塑造。凭借浙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本项将会创建一个具有现代化、网络化、生态化、园林化等特点的一流产业研发基地,并以创造独特的园区风貌来吸引优秀的企业和创业者。

充分体现高新产业研发基地的科技主题及创意产业企业风貌。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多层次交流空间,提升工作、生活环境的素质和品味,形成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价值理念

合理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高效率的路网交通体系,以及符合基地特点的模块式建筑设计,使基地每部分地块的价值都得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使本项目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及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通过合理控制建筑层高、建筑高度、建筑组合方式、结构构造方式、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等要素,在保证整体高科技形象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业主节约建设成本。  可持续发展理念 强调适应分期开发、连续开发的思路,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扩展性及预留足够的调节余地,以模块化的组合方式积极应对市场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实用性地结合多种要素,为使用者提供宜人的环境,从而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用地分期

城市干道将项日用地分为两块,根据甲方的开发计划本项目将由 南向北分—二期开发。 产品种类的延续

出于整体规划的完整性及开发销售的步骤性,让规划各部分功能在两个地块中以相同或类似的形态重复出现。

景观体系

浙大网新产业研发基地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西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湖科

技经济园区西南角地块。西与杭州绕城高速公路以女儿桥港相隔;北为规划中的运河通道;东为西湖科技经济园区;南侧为留祥路,与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相距不到5 00米,南侧稍远些还有被称为“杭州之肾”的生态保护区一一西溪湿地。

规划范围内及周边的用地目前主要由农田、水面(池塘和河流)和衣居组成。植被茂盛,河流纵横,池塘密布。按规划要求沿绕城高速公路需退400米绿化带;沿留祥路有1 00米宽绿化带。因此基地三面有自然景观环绕。

a) 自然景观利用

巧妙利用基地西北侧现状水系及水中小岛等景观元素,在岛上设小茶亭,使之成为中心水系核心景观轴序列上的一个景观节点。沿基地西侧路的路边水岸,适当布置景观小品供人漫步、垂钓,形成一条充满情趣的田园景观路,充分调动了周边良好的环境资源。主体景观和次级庭院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建筑群落与田园小景互相穿插;开敞与私密、公用或独享,

无处不在的景观设计提供了不同的格调和感受。

b) 人工景观

项目的中心是碧波荡漾的开阔水面,将基地南北两区自然贯通,结合道路及步行系统的合理布局,共同构成一个简洁明了的分级递进体系,使整个园区更有条理地统一起来采用对景与造景相结合。所有景观的创造均基于如下的分析:园区空间的需要;标志性的需要;以人为本的需要;提升用地价值的需要。核心景观绿轴、开放水域公园、绿荫商业广场,空中阳光花园等多种景观元素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层次立体绿化空间。林荫路和树阵穿插;绿化与停车结合;步行体系与多功能广场对接;次级景观与中央绿轴相互渗透;多样化水岸设计;使用者与景观互动;植物与水景的交织等等,运用这些丰富的景观元素,以强调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营造出既有统一风格,又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通过大量的灯光运用,可以将景观主体扩展到夜间。灯光将突出生动的雕塑、树木、亭榭及水面,以形成鲜明生动的景象。

从园区东侧主入口开始的机动车道路局以恰到好处的绿荫和花坛装饰,成为环绕园区的一条绿带,将点缀在各处的人流集散广场有机地串联起来。

中央水景公园作为大面积的步行区,连缀起多处景观节点,南区、北区各有一处造型独特的会所作为景观走廊的视线焦点,并遥相呼应。在园区东侧主入口,两栋高层办公楼之间,创造性地采用了下沉绿地广场的手法,为吸引商业人流在此驻足营造了一个宜人的步行环境,并由此形成一个开敞、气派的园区入口,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商业品质和外部形象,形成一个引入瞩目的亮点。

曲折的岸线、水中的绿岛象征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有机的绿化系统可以将园区的低密度和生态理念很好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c) 景观主题 亲水主题:

南北贯通的滨水开敞空间成为统领整个园区的核心景观轴,全面围绕“水”这个核心,“聚水、聚气、聚财”,反映建筑的地域性和江浙文化的内涵。作为联系南北的公共开放区域,它集中心景观、亲水体验、休闲娱乐场所等多功能于一身,并以它特有的流动性和包容性令不同形式的建筑有序地组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交相辉映。

阳光主题:

在高层和多层建筑中,设置各种阳光型公共空间,如空中花园、四季厅、街道长廊等。室内、室外自由渗透的庭院充分适应南方气候;拉近了人和自然之间的距离。

开放主题

绿荫商业广场内设叠水、树阵、铺地和休憩廊等景观小品,结合周边的商业步行街,形成一个吸引人的热闹场所。下沉式庭院不仅起到沟通两座高层建筑的作用同时具有园区入口大堂、公共交流客厅、商业步行街道和娱乐休闲广场等多重功能。步行广场和街道创造了人们能偶然相遇的可进行非正式会晤的自然环境。

d) 景观的延续

为追求园区的整体环境及内蓄神韵,用贯穿南北两块用地的水景将两个地块联系起来。

3. 建筑产品定位

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开发步骤,本规划将产品内容分为12个品种。提供了从高层到低层;从集中到独栋;从居家办公到创意工房等不同形态、不同规模、不同目标客户的特色产品,

租售单元涵盖了从35-1500平方米的各种档次,组合方式灵活多样。产品类型齐全、格局方正、特色鲜明、使用方便、配套设施完善。

┌────────┬─────────┬────────┐ │ 临河,环境好 │ 私密性好 │ 临区域主路 │ │ 园区边缘 │ 低密度,高品质 │ 商业价值高 │ │ 安静 │ 居住办公 │ 交通便利 │ │ 西北向景观 │ 商务别墅 │ 北向景观 │ ├────────┼─────────┼────────┤ │ 临河,环境好 │ 安静,环境好 │ 区域外部形象 │ │ 园区边缘 │ 连排独栋办公 │ 居住办公 │ │ 安静 │ 用地中心 │ 多种业态 │ │ 西北向景观 │ 与各部分联系紧密│ │ ├────────┼─────────┼────────┤ │ 临河,环境好 │ 安静,环境好 │ 园区主要入口 │ │ 园区边缘 │ 结合原有水系 │ 交通便利 │ │ 安静 │ │ 区域形象中心 │ │ 西北向景观 │ 中心水景庭院 │ 商业价值最高 │ ├────────┬─────────┬────────┤ │ 中低密度 │ 休闲服务中心 │ 高密度、高品质│ │ 多种选择 │ │ 集中办公 │ │ 中小型公司 │ 安静,环境好 │ 地标示建筑 │ │ 组合独栋办公 │ 连排独栋办公 │ 明星企业总部 │ ├────────┼─────────┼────────┤ │ 西向景观 │ 高密度,小单元 │ 地块角金 │ │ 视野开阔 │ 灵活划分 │ 交通便利 │ │ 靠近浙大校区 │ 酒店式办公 │ 区域外部形象 │ │ 交通顺畅 │ 单身公寓 │ 商业酒店 │ │ 区域外部形象 │ │ │ └────────┴─────────┴────────┘

a)

作为主要标志性建筑外形简洁典雅,位于园区东侧主入,两端,20层,标准层高3.8米的双塔由下沉广场串联,并在地下一层形成商业步行街。充满活力的水景广场不仅为两栋高层写字楼提供了休闲交流的场所,还以它特殊的位置成为全区最活跃的商业中心区和视觉中心。

A1南侧主要出入口结合商务酒店花园的设置,用绿化系统的划分保障了办公人员出行使捷。建筑首层及二层局部架空空间,与下沉广场极富创意地结合,为紧张的工作空间中提供了一个令人向往的“ 园区客厅”。娱乐。餐饮和精品屋分布在下沉广场的周围。环境清新宜人。商业空间的布置可大可小。可分可合,利于整体或分项出售及 出租。结合广场西侧的南区俱乐部和南侧的商务酒店及会议中心,使得人流最为密集的两座高层主楼真正成为配套设施齐全、适应多种使用需求的、能够起到区域主导作用的商务中心区,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地段的商业价值。

在公共区域适当增加挑空中庭。休息廊、空中庭院等多功能灰色空间以适应新经济模式下,移动办公、洽谈、交流加网吧式办公等新型办公方式的需求。

b)

作为三足鼎立的一个“支点”位于园区西侧,20层,标准层高3.8米的u型塔楼既是提升外部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又以独占螯头的位置坐拥三面景现。基地西侧、北侧。南侧均为大片开阔的原生态绿地,基地内部的中央水系亦可尽收眼底。挑空中庭、休息廊左中庭院等特色空间的引入是解决高层办公空间中封闭感觉的有效途径。中庭可作为缓冲空间,解决高层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问题,还可净化室内空气。调节气温并改善空间的质量。每隔三层设一组空中庭院一一温室绿化空间,既补充中部办公空间的采光不足,又使该建筑具有双面自然通风、采光的良好效果。温室内部立体绿化和水景的设计从人体健康学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是景观或摆设。 大厦平面呈矩形组合,通过角窗可以获得绝好的城市景观,这种布局无论对单租户还是多租户,均可以实现利用率的最大化。

c)

位于北区中央水系东侧,18层,标准层高3.6米。采用单面走廊的形式,减小了建筑进深,提高办公空间品质。所有的工作间或俯视中央水景花园的美景。或眺望园区西南侧原生态绿地均视野开阔、采光通风良好‘为了强调与中心花园的沟通,三栋办公楼底层局部架空,充分利用临近水景花园的优势唐造空间渗透的感觉,将人们吸引到户外,充分享受阳光和美景。交通核和服务区在北侧集中设置,留出大面积的、规则的、可随意调整的灵活办公空间。 d)

位于北区中央水系西侧,6—9层,标准层高3.6米。以模块化排列组合方式形成富有韵律的多层独栋长廊办公楼由九栋六至九层小进深、小体量独栋板楼组成,中间以一条约130米长钢结构玻璃顶长廊连接,长廊“街道”内有各种配套服务设施及休闲、会谈空间,这种独特的建筑组合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型公司既要形象又要实用的需求矛盾。街道还创造了人们能随意相遇的可进行非正式会晤的优美环境。随意的、模拟自然的环境激励人们进行交流,促进发展协作意识,并鼓励员工之间的通力合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e)

位于北区及南区中央水系两端,6层,标准层高3.6米。交通核和服务区在转折区集中设置,留出大面积的、规则的、可随意调整的灵活办公空间。开敞、通透的标准单元根据需要可分可合,首层有独立出入口和访客车位,尽享低密度办公空间的全部优势。所有标准单元均面向中央水景花园,可以随时欣赏湖光水色。

f)

位于北区北端,3层,层高3.6米。由三或四个标准独栋单元围绕玻璃顶棚中庭组合而成。强调小而灵活的平面布局及剖面设计,单元的每一个层次均有不同空间形态的工作室,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办公理念。室外开敞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充分交流,透过玻璃隔墙可以从工作室欣赏到近在眼前的树影婆娑和庭园小景。

g)

位于北区北端,3层,层高3.6米。由三或四个标准独栋单元围绕玻璃顶棚中庭组合而成。强调小而灵活的平面布局及剖面设计,单元的每一个层次均有不同空间形态的工作室,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办公理念。室外开敞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充分交流,透过玻璃隔墙可以从工作室欣赏到近在眼前的树影婆娑和庭园小景。

h)

位于北区北端,24层,层削.o米。四栋小进深折板式建筑,兼顾朝向、通风、观景等功能元素,同时充分利用了园区北部不规则地块。公寓 的布局以满足舒适性及灵活性为设计的出发点。集中设置的卫生间及厨房,为户型的转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内部空间方正,适合灵活分隔,既可用于小公司办公,亦可用于居住。

i)

位于南区南端,18—21层,层高3.o米。四栋高度渐变的折板形建筑,同三足鼎立的高层办公楼一起描绘了园区南端的天际线,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所有单元均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南侧有100米绿化带,北侧是园区内部的中央水景庭院,景观价值很高。

j)

位于南区东南端,与高层办公楼通过6层商务酒廊相连,6—12层,标准层高3.0米,作为高层办公楼配套的商务酒店,地下一层设有会议中心及展示中心,首层至三层设有餐饮及商业等服务用房。四至十二层为标准客房。顶层局部退台,形成带屋顶花园的高标准VIP套房,顶层设有空中花园及小型阳光游泳池。

k)

位于北区中央水系北端,3层,层高4.0米。具有独特个性的三粒宝石状折面体建筑,漂浮在北区中央水景庭院一侧,晶莹的金属板及玻璃外壳连同波光盈盈的倒影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看似随意的组合却塑造出具有多重性格的生动造型,使之成为北区的点睛之笔。 l)

位于南区中央水系南端,局部2层。优美的曲线钢骨架轮廓和典雅精致的玻璃体外壳,构成了一个崭新的形象,既象远古时期的三叶虫造型又象是来自未来的高科技产物。它轻盈地点缀在湖水和绿荫之间,向北,与北区“钻石”会所遥相辉映:向东,与两栋高层主楼一起,共同营造了主入,广场的高科技风格和氛围,成为一处精彩的视线焦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