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模板
、《谈理想》、《说勇气》等等;第二种题目就是论点,这种写法很特别也很
、《重理轻文可
1、题目的写法。题目一定要反映出文章的体裁,切不可起一些类似散文或者记叙文的题目。一般有两种写法:第 一种指明文章论述范围,比如《论友爱》 以休矣》等等。
2、开头第一段的写法。如果是给材料议论文,则该段必须将材料压缩到
醒目,大多数情况下效果很好,读到下文会给阅卷人一种紧扣题目的大局感,比如《团结就是力量》
60%左右,以此提醒阅卷人考生具备概括
材料的语文能力,此项分数可以得到。如果是话题作文,则可随便谈论一些与下文论点有关的现象或者事实,不宜
超过 80 字。此段结尾可以用一句设问(论点作为回答)引出下一段论点。
3、第二段为论点段。论点必须独占一段!!这是本模板效果的核心!这是一个最简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切记。 多年的学生经验告诉我, 凡是试图让阅卷人费力寻找论点甚至不惜让阅卷人顶着酷暑归纳论点的作文, 绝没有什么 好的结果,及格的话就算比较走运了。论点宁可不新颖也绝对不要有争议,更不能出现立场上的错误,否则将变成 零分作文, 实在没有高水平的认识,
可以选用大众化但绝对没有错误的论点
—— 与报纸上的新闻论调一致是个可以
遵循的简单原则。 一败涂地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为了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 议甚至极端到错误的论点,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平行扩展关系,比如一篇谈论尊老爱幼的文章,分论点可以是
而写出了一些引起争
4、第三至第五段,为分论点论述。这三段每段开头均为一个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有两种关系:一种是
1)我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2)当今社
会依然提倡尊老爱幼。 3)世界各国都把尊老爱幼当作一种道德准则。这三个分论点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论述了论 点,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另一种关系是递进关系,同样以尊老爱幼举例,递进的分论点可以是 人道德水准高低的体现。 2)尊老爱幼是社会风气好坏的体现。 分论点的方法依照从个人到社会再到人类的层次递进, 觉。强烈推荐在高考中使用递进方式设置分论点,
1)尊老爱幼是个
给人一种高水平认识的感
比如排比。
3)尊老爱幼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否的体现。这种设置
体现了逻辑的准确与思路的清晰,
效果好, 得分高。 分论点的句式最好使用统一的句式,
每段的分论点写完后,就进入使用论据进行论证的阶段。论证方法按照学校的教学所教,无非有事实论证,引用论 证,比喻论证等几种。我们可以写一些事例作为事实论证,引用相关的名人名言作为引用论证。但是这不能算是高 水平的论证,每段论证中一定要有自己的论述,这一点非常重要, 考能力, 自己的论述从哪里来?这里有个不诚实但有效的办法,
否则你的论证将被认为是堆砌事例和名言而毫无 我们可以多多背诵一些名人名言
—— 这一点显然不
说服力,事实证明,自己的论述越多的文章,分数往往也越高。但是以现在中学生众所周知的贫乏的课外知识和思 难办到 —— 然后去掉说话人,把名人的论述当成自己的论述,不但有话说而且效果很好。同时,一旦我们在某个论 点上没有名言可以引用,我们也可以自己说上一句,然后冠上名人的头衔就成了名言,不过一定要说的有哲理性, 不要被别人看出破绽,事实论据也可如法炮制。但是此种方法不可多用,用于救急尚可,频繁使用定会漏洞百出。 用时一定要使用生僻的名言与事例,切不可乱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资料。比如万不可说
“天才是 99%的汗水 +1% 的灵
感 ”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否则不但贻笑大方,分数也会大打折扣。高水平的同学可以尝试使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 求的作文主要靠这三段凑够字数,按
800 字的要求,这三段最少也要占到
证等等,生动形象,效果往往很好。注意,这三段的字数要保持大体一致,不可有的段过多有的段过少。有字数要
500 字,也就是文学上常说的 “猪肚 ”。
5、第六段是所谓辩证段。这一段主要是为了体现考生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不必过多,几十字即可,防止将论点
极端化以后出现漏洞。比如论点如果是 “人必须学会自信 ”,那么有人也许会抬杠说自负也是自信,所以这一段必须 指出,我们要自信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将自信和自负混为一谈,这样一说,文章就显得严密,给阅卷人的印象很好。
6、第七段要联系生活现实。可以指出论点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更可以联系时事,给人一种眼界开阔关心国家大 事的感觉。 比如还是谈自信,这一段就可以写自信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学习与交往中的意义, 而且还可以联系神州五 号成功发射, 正是由于我们中华民族充满自信,
才在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上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 此段也不宜过多,
几十字足够。
7、最后一段可以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或者号召。比如:让我们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吧!千万不要多 写,一句足矣。
至此,一篇规范上乘的经典议论文就算写好了。 同学们平时需要做的有三点: 一是多多记诵名人名言与伟人事迹,记得越多考场上应对能力越强;二是提高驾御语言的能力,少写乃至不写错字,考场作文严禁涂改(卷面也有不少
分),作文格式一定要正确,我竟然见过没有题目的作文,结果被白白扣掉五分,痛心之余,深感莫名其妙,但愿不再有人犯此类低级错误;三是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当然这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实乃经年累月之力,这一点
上的差距,也就是为什么按相同模板写出的作文,有人能得 55 分,而有人只能得到 45 分的原因。最后澄清一点,
此模板只是工具,帮你发挥出正常水平而已, 而真正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是绝对无模板可套无捷径可走的(谁说有的话就是虚假广告),只有勤学苦练这华山一条路。注意,此模板仅适用于应试,爱好真正的文学和打算当作家的同
学绝不可按照此模板写作,否则贻害甚重。
附上笔者一篇曾经得到 58 分的标准范文,括号中为写法解释,希
望能给广大中学生朋友一个直观的认识,但愿你们每个人都能在将来的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题目:请以 “欣赏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这一点很重要,要是不允许写议论文那就不能套用,由于 学会欣赏(这篇范文使用了题目与论点一致的命题方法,也可以按另一种方法命题为《谈谈欣赏》)
为什么家长一再的训斥也改不掉孩子的坏习惯?为什么老师不断的指责也纠正不了学生的错误?为什么同学
之间总是出口伤人,苦痛半天?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日渐昌明的时代却苦闷得如同跋涉于繁华的沙漠?(这一段用三个疑问句提出了一些很常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意义。最后一句设问引出下一段论点。)请学会欣赏!(论点独占一段,与题目呼应。)
不看要求而失败的教训也是不少的,望切忌盲目下笔。)
挑剔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此篇文章采用递进式分论点。分论点一从反面写不肯欣赏的危害。)我们绝大多
数凡人都想通过指出别人的错误来使别人同意我们自己的观点,但是事实上,即使我们动用的武力,也难以使别人同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即使是那些总是落后的人也不例外。他们承认自己错了就必须面对自尊心受挫的巨大心理压力,在这一压力之下,即使他们心里服气,嘴上也难以承认。然而不幸的是很多人并不懂得这一点
—— 尽管他们自己也从不承认自己有错 —— 他们不断的试图证明别人错了,然而得到的除了反抗和失败,什么都没有。这也许就是绝大多数家长老师与子女学生之间矛盾的根源。(注意,这段论述没有一个事例,没有一句引 用,但是非常在理,相对于堆砌论据来说,实在是高水平论述。但是也许你已经发现了,是不是这些观点你都似曾相识?事实上这都不是我的观点,而是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的观点,书店里有很多他的书,但是我记住了,并变成了自己的话,不但效果好,而且不费力。)
懂得欣赏能迅速化解矛盾。(这是第二个分论点,相对于挑剔,这个论点已经递进一步,转到正面论述,并且 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重要人物的愿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要你找到了别人的优点,并且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重要人物,那么他的心理武装就一下子解除了。他也许会出乎意料很友善的和你谈问题,甚至承认他自己也会有做错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不但矛盾会迎刃而解,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会越来越近。如果每个家长和老师都懂得欣赏,也许很多问题都会烟消云散。(哈哈,还是卡耐基的观点,我不过是做了整合和修改而已。)
学会欣赏能不断走向成功。 (第三个分论点相对于第二个又有了更为深入的递进,在解决矛盾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个人一天不吃饭就会饥饿难耐,可是对于比食物还重要的欣赏,我们怎么能几十年都不
给别人一点呢? (此处是比喻类比论证。 )高尔基曾经说过: “如果你总是说一个人像猪, 他就会真的打起呼噜来。 ” (此处是引用论证。)相反,你欣赏一个人,他就会像你希望的那样变得成功。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
验:让大家不断向一个一直被认为很笨的女孩献殷勤,不断的称赞她的优点,不断的以欣赏的口吻赞美她。不久,奇迹竟然发生了,她一下子变得聪明了,而且出落得可爱动人。(此处使用了事实论证。)亲爱的家长与老师们,不要再以恨铁不成钢为自己的挑剔辩护了,每一个真正懂得爱与教育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如果您想让您的孩子成功,就不要吝惜您廉价却又弥足珍贵的欣赏吧!(这一段使用了事实与引用,但是恰到好处,毫无堆砌之感。至此主体论述段落结束,三段字数基本一致。)
当然,欣赏绝不是盲目的,它与恭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在我们的社会日益文明开化的今天,
—— 前者发自真心,毫无做作夸张之感,唯有真诚赞
以一种不再挑剔与
美之意。后者却出自牙缝,虚伪而又过分。(这一段为辩证论述,区分了欣赏与恭维,严密全面。)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颗能够真诚欣赏别人的心,
抱怨的喜悦态度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互相尊重,亲子之间才会互相理解,夫妻之间 才会互相爱恋,朋友之间才会互相支持。(联系实际问题。)
亲爱的朋友们, 让我们学会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学会欣赏我们幸福的生活吧! (最后发出号召, 结尾有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