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2006 第22卷第3期 Vo1.22 NO.3 同是借鹊情各异 “鹊"的文化意蕴探究 付湘虹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金华4972409) [摘要]“鹊”这一物象同其它鸟象相比,在中国古诗词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其在作品中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无论是主题取向还是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因为在“鹊”的意象选取中包含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时代特征、民俗 特色等多项文化意蕴。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找寻一些创作规律,以丰富我们的文学宝库。 [关键词]鹊;意象;主题取向;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6)03—0086—06 东汉人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中有这样一段记 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 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见韩鄂《岁华纪丽》卷三 引《风俗通》)这就是始于汉朝中国四大神话故事中流 传最广的牛郎、织女故事。故事雏形最早见于《诗 体现着创造主体的特定心态,有时甚至还反映出整个 时代的审美取向或者某个群体的审美情感、审美模 式。古典诗文里的“乌鹊”“喜鹊”“双鹊”“灵鹊”“鹊 桥”等等并非全都是实写。不少情况下,“鹊”只是作 为一种寓示了诗人情感、个性、遭遇、品格等的意象符 号出现,未必是实有其情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 审美能力的提高,诗人们在意象模式、主题取向等方 面不断地丰富“鹊”的寓意,赋予文学作品以深刻的文 化意蕴。 (一)关注人性,表达人本情感 经》,后经历代的流传和加工完善,最终形成了妇孺皆 知的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综观运用这一题材的古 诗词,其意象多指向“牛郎”、“织女”或“星河”,包括唐 宋时非常盛行的“七夕诗”。而神话传说中“首无故 髡”“梁以渡织女”的喜鹊,后人对这类主题的评价也 多从“牛女”“星河”等意象角度进行分析。笔者试从 “鹊”意象组合模式、主题取向以及“鹊”意象的形成以 及延伸等角度去解读,借鹊去探究那中华诗苑深厚的 文化意蕴, 1.脉脉相传的爱意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主 题。在悠长的中国诗河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 绝唱,既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坦率,又有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爱情理想;有 缠绵悱恻也有悲壮哀婉。要说爱情诗之冠,非婉约派 大师的秦少游莫属。他一改前人“欢娱苦短”的传统 主题与哀婉凄楚格调,独出机杼,立意高远。这就是 一、物有恒姿,思无定检 被后人传诵的佳作《鹊桥仙》: 一个自然物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抒写,赋予多 一“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 种寓意,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物无一量”。然 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 “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刘勰《文心雕龙》)“鹊”作 为自然界中自由活泼的生灵,以其形声色兼具的形象 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 聚虽短,但能在富有诗情画意的秋风白露中对诉衷 肠,岂不远胜尘世问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 妻?此情缠绵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短暂的欢会犹 特征,被古代文人捕捉、改造并摄入诗词中,从而成为 传递人物情感的媒介,使这一单纯的自然物象拓升为 内涵丰富的艺术意象。任何意象的存在都离不开一 定的时空形式,而把意象放置于何种时空坐标,通常 [收稿日期32006—08—01 如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鹊儿行将远去,归路即 将断绝,匆匆话别,怎么忍心回顾那踽踽独返的身影 [作者简介]付湘红(1962一),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人文社科教学部副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3期 付湘虹:同是借鹊情各异——“鹊”的文化意蕴探究 87 呢?正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一个 “忍”字,将无限酸辛、难舍之情、无言之痛刻画得真切 细腻又入木三分,令人唏嘘不已。明人李攀龙云:“相 逢胜人间,会心之语。两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谈。七 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 久长’二句最能醒人心目。”(《草堂诗馀隽》卷三)。用 “长久时”的理想与“鹊桥归路”的现实对比共同构建 出人类爱的崇高境界,这一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使 这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火花,也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 作黯然失色。“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 真谛,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这正是此词流传久远,历 久而不衰的关键所在。 晚唐李商隐共写过五首咏“七夕”诗,其中以《辛 未七夕》最为有名:“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 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 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 乞巧丝?”诗人从七夕相会角度表现牵牛、织女佳期难 逢;以“天帝好别离”表达对天各一方夫妻生活的悲悯 感慨;借“金风玉露”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 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也显示了爱侣心灵的高尚 纯洁。 以上两例皆把“鹊”意象与“金凤玉露”组合在一 起,构成了歌颂纯洁忠贞爱情主题的时空模式,起到 超凡脱俗的艺术效果。 爱情词自“花间”、南唐词人奠定了婉丽绮靡的主 体风格后,描写爱情多用委婉含蓄的笔触,善于融情 人景,情景交融,因而具有曲折幽微之美。而清朝石 孝友的怀人之作《武林春》以俚俗语写男女恋情,同样 给人清新雅洁之感。“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 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归时。鞭个马儿归去也, t2, 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一反传统 爱情词的含而不露、端庄矜持或哀怨悲戚,以俗语写 情事,采用摹拟说话人的口吻以及男女对话的这种以 曲为词方式,大胆泼辣,直率自然。基调欣悦,极有民 歌情味。虽借“喜鹊报喜”的传统方式表达爱情,因其 表现手法的独特而别具一格。 2.如泣如诉的乡愁离绪。乡愁是中国文化最深 厚感人的影响因子。游子的哀愁,根源于古代士人漫 游天下以出世的“士”意识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的矛盾。要积极出世就要漫游天下(特 别是科举制度以后),而“父母在,不远游”的伦理训 条,安土重迁的社会 t2,理,家又总是让他们难以忘怀。 在两难选择的泥潭里,士子只能艰难而又痛苦的抉择 漫游天下。在游子的旅程里,他们用笔书写血缘伦理 情感的曲线方程,写下大量的思乡怀人诗,令人潸然 泪下。 清初宋琬的《蝶恋花・旅月怀人》:“月去疏帘才 几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 谁弄梅花笛?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 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这月夜怀人 的羁旅生活,透露出作者烦乱不安的心绪。“乌鹊飞” 暗喻了词人远离故乡。“蟋蟀”凄鸣、风吹“芭蕉”、黑 “窗儿”,词人心灵的幽凉几乎触纸可感。“伤心白”的 月光已让人惨不忍睹,何况那“窗儿黑”,岂不更叫人 黯然销魂!色泽、音响、氛围,全用浓墨渲染,画面上 那一抹惨白月色更令人心悸。“乌鹊飞”与“疏帘” “白月”意象组合更典型的表达孑然一身异乡怀人的 愁绪。 唐朝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是从他乡遇 故人的角度抒写羁旅之愁:“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 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覆 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在京城能和江南一 样相聚,大家反而怀疑是梦里相逢。“枝”借喻“家”, 诗人用“乌鹊”与“凤枝”意象组合,构成了典型的“思 乡”模式。 3.哀怨缠绵的思妇闺情。有了游子征夫仕人的 远征,独守空门的闺阁思妇们又该向谁诉说怨屈?只 有那一轮明月一双喜鹊!在民间盛传“喜鹊叫,好事 到”,而在诗人笔下,“喜鹊叫”不仅很少代表“好事 到”,反而更多地成了诗人借以抒发幽怨、悲伤等情感 的物象。敦煌曲子辞中的《鹊踏枝》就是这样一首很 有韵味的曲子,为无名氏所作。“叵耐灵鹊多谩语,送 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 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全词是女主人公和灵鹊的 一段激烈对白。女主人公说:枉你这喜鹊被人称为灵 鹊,却满嘴胡话,几次来报喜,却何曾见到喜事?与其 害我空欢喜一场,还不如把你锁在金笼里,看你还骗 人否?灵鹊不断叫屈:我见你天天闷闷不乐,担心你 害出病儿来,想给你报个喜,让你高兴一番。谁知你 却把我锁在金笼里!我只有衷心祝愿你日夜思念的 征夫早些回来,好让我早日回到蓝天碧云间。显然, 这位多情的少妇,在春意盎然的季节,无时无刻不在 思念远征在外的丈夫。词没有直接描写生离死别,而 是用人鸟相争表现对战争的怨愤。作品在诙谐滑稽 的外壳下,逼真人微的表达了思妇细腻的心理,把少 妇的渴念、急切、失望、怨愤与灵鹊的善良、委屈、同 情、愿望都展露无异。语言在轻快风趣中又透出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 涩。无独有偶,唐代李端的《闺情》也同样用无理而怨 地方法抒发思妇怨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 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短诗通 篇用口语,但表达感情却非常含蓄。思念亲人,月夜 难寐,突闻鹊鸣,不禁披衣而望。一次又次地由希望 到失望。她懊恼、沮丧,最后竞恼恨起喜鹊来。诗作 选用了“落月”、“稀星”、“孤灯”这些富有特征的物象, 构成深闺长夜的典型环境,加上了“鹊喜声”更渲染出 情思绵绵的浓烈氛围。两例都是借“灵鹊叫,喜事到” 的俗语抒无理之怨。 金人王庭筠的《谒金门》也写鹊鸣,但情感表现得 极其凄婉深刻,百读不厌:“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 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著。瘦雪一痕墙角,青子 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双鹊” 报喜几番出错,可见闺中人急迫盼望又极其失望的心 情。“双”字极好地衬托出少妇的孤单,真是人不如 禽。假设旧愁可以忘记,眼前被引起的新愁烦恼又多 得没有地方容纳了。词人用委婉曲折的设问,把内心 的悲凉苦楚表现得缠绵悱恻淋漓尽致,“双喜鹊”衬托 了对宦游在外亲人的殷切期盼。 南宋婉约词人李清照的《行香子》,也是在这样背 景下发出的幽怨:“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 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 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 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这里的 “关锁”,是丈夫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是光宗耀祖的传 统观念,是家庭的期望,是不允许选择的选择。这无 形的逼迫和压力,如何不叫李清照既怨苦又无奈!词 人只能借“星桥鹊驾”表达“别恨难穷”,含蓄朦胧地表 达“教夫婿觅封侯”的心情。“能曲折尽人意”(宋代王 灼《碧鸡漫志》),读来凄侧动人。 (二)关注社会,表达志向情怀 1.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在古典诗词中,作家往往借“鹰”“鸿”等具有雄壮 力量的鸟象寄兴言志。如阮籍《咏怀》中用“孤鸿号外 野,翔鸟鸣北林”象征自己身处乱世不安心理。娇小 灵敏的鹊象虽来自爱情故事,仍被诗人掘出新意,赋 予鹊象以志向情怀之寓意。曹操的《短歌行》是兴寄 诗的典型,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 枝可依”,借绕树三匝、择枝而栖的“乌鹊”,象征择主 而事、寻求理想归宿的贤才。功业未成人已迟暮!表 现出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传达出丰盈的志士情怀,慷慨悲凉。钟嵘《诗品》 谓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乌鹊择枝而栖”的 意象常被后人引为心志象征。如北宋诗词家、政治家 苏轼在宦海中几经沉浮,仍保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节 操。他自幼“奋励有当世志”,“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 飘然影自随。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琼 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水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 玉堂金殿要论思。”(《次韵蒋颖叔》)词写于苏东坡进 京赶考,进士及第时。“月明惊鹊未安枝”,巧妙地表 达了少年有为的东坡远大理想抱负。 豪放词之集大成者辛弃疾,其个性、爱好与仕途 命运皆与苏轼相似。即使被迫闲居乡野,仍壮志未酬 心不已。《贺新郎》中,面对“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 梅、料理成风月”的现状表示了无比的悲愤。在这种 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何处飞来林问鹊”巧妙 地流露出词人壮心不已情怀。 2.郁郁不平的君臣情怀 “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王 国维的《人间词话》)境界,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古代 文人常有怀才不遇之感,表现在作品中的就是“悲怨” “惆怅”之情。像《离骚》的情深怨重,《九辨》的哀怨 缠绵。身为仕人的文人不可能把郁郁不得志的悲怨 惆怅直接流露出来。他们总是借助各种意象含蓄巧 妙地加以表达。“鹊”也是他们表达心志的媒介。 南唐冯延巳,李碌时为宰相,曾先后四次被罢 相。独特的经历和复杂的个性气质使冯延巳的词独 具特色,将离别相思的凄怆之情与错综繁乱的人生体 验交融一体。运用“托儿女之辞,写君臣之事”的传统 手法,抒泄心头不得志的悲怨惆怅,流露对南唐王朝 国势的关心与忧伤。最有代表的是他的十四首《鹊踏 枝》。其中“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销,却看春还 去。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心若垂杨千 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开眼新愁无问处,珠 帘锦帐相思否?”就是借闺思写臣君哀怨之情。“灵 鹊”是喜兆的象征,“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作者以 “只喜”、“不知”等词清晰地钩勒出主人公从极度专注 期盼到万分失望无奈的心理流程。“梦断巫极入山” 是用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神女幽会的典故,来寄寓 君臣遇合的期望。全词既有“灵鹊”、“锦帐”等现实意 象,又有“青鸟”、“巫山云雨”等虚幻性意象。作者巧 妙把缘情写景和缘情造景结合起来,把现实性意象和 虚幻性意象融为一体,细腻委婉地展现出词人哀怨愁 思和痴情幻想。而其《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池 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 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 欢会少。”表面看来是词人为春天到来、时光流逝而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3期 付湘虹:同是借鹊情各异~一“鹊”的文化意蕴探究 89 伤,实际上是词人忧生念乱这深层情绪的表现,是衰 危时局在词人心头流下的阴郁投影。词人借“鹊衔 巢”来对比自己的“离别多”,只得“醉金杯”以浇愁。 哪怕是“风景好”的明媚春天,词人给我们的依然是凄 冷、“寒草”。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 我之色彩。”冯延巳偏爱选择荒寒萧条的景色并且喜 欢用凄寒的色调去描绘,实际上正是他悲凉心境的外 化表现。尽管词人命运多舛,但他执著的意念从不停 息:“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接 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 不至,举头闻鹊喜。”(《谒金门》)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 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举头闻鹊喜”含蓄表达 了词人效忠尽瘁之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和 泪试严妆”来形容冯词风格,可谓一矢中的。严妆者, 浓烈执着,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痴情。和泪者,总是失 望带来的悲哀愁苦、孤独凄清的境遇。冯延巳特殊的 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人生悲凉有独到的把握,也使得 他的词更具“文士气”,因而在词的诗化与雅化进程 中,应该说是一块里程碑。 (三)关注自然,千山万水总关情 “鹊”是大自然的生灵,因此借鹊象写山水自然成 为诗人的一大选择。王质在 山行即事》中用拟人的 手法为我们带来一股大自然清新的气息:“浮云在空 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蕨风吹袖清。鹊声喧 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全篇 未见“行”字,但从浮云在空,荷雨湿衣、蕨风吹袖、鹊 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 感受,组合合起来就成了“山行即事”。全诗写得兴会 淋漓,景美情浓,构思得相当精巧。喜鹊厌湿喜干,所 以又叫“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得叫起来了。正 如陈与义《雨晴》七律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 雷气未平”。诗人也抓取了这一特点,借“鹊声喧日 出”表现对“日出”的喜悦——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 喜悦。所以诗人写鹊“喧”,也正是为了传达自己的心 声。“鹊声”和“荷雨”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幅绝妙的 山水画。再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 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 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清风,疏星稀 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 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优美如画,恬静 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鹊惊”与 “蝉鸣”意象组合,又成了一幅绝妙的农村夏夜素描。 说起诗中有画,不能不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王维。他的《秋思二首》不只是一幅画,更流淌着大 自然的天籁之音:“网轩凉吹动轻衣,夜听更生玉漏 稀。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宫连太液见 沧波,暑气微消秋意多。一夜轻风蕨末起,露珠翻尽 满池荷。”诗人在大自然万物中注入了音声律动之美。 “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用清新含蓄而 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 响,似乎每一句诗中铸造的意象刹那间都活动了起 来。使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悟及“东风暗 换年华”的人生哲理。这是借音响来突出渲染画面物 象的动感,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状态,借 大自然的种种声息来衬托心境之恬静、闲远、平和、淡 泊,恰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 音衬托而觉愈深。” 中国文学始终笼罩着浓浓的秋韵,陈师道的《清 平乐》“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 落青林红子。微行声断长廊,薰炉衾换生香。灭烛却 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就是一幅典型的秋色情景。 词人借“惊鹊坠”表现出“秋风扫落叶”的悠悠秋意,那 么轻柔灵巧,如此平易自然,颇有秋的韵致。 二、观物取象,意蕴深悠 艺术创造活动,是主客观相互融合,建构能表达 主体情感的审美意象的复杂过程。从自然之象到意 中之象,进而成为艺术之象,这是艺术创造者凭借对 客观自然的情感感受,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的升 华与飞跃。抒情艺术是中国艺术的主流,十分强调抒 发主体性灵的功能。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 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也。”(刘熙载 《艺概・书概》)既如其人,表现人的情感是必然的。 于是“书如情”、“诗言志”、“画写意”和“乐象心”等便 成为中国古代诸种艺术所具功能的信条。艺术是凭 借感性的形象以表达深层的意念,激发生命的意蕴。 因此,作者常把目光投向无限的客观自然世界,在自 然中搜寻表达主体情思的感性符号,以“物”作为艺术 创造的出发点,用以构建艺术的殿堂,创造出具有人 生感、宇宙感、历史感的艺术精品。王国维说:“善于 观物者,能就个人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今对 人类之全体,而必规规焉求个人以实之,人之知力相 越,岂不远哉!”(《静庵文集・红楼梦评论》))换言之, 艺术家既要善于观物,又要善于取象。任何艺术形象 的创造,都既是个别的,又是具有普遍性的:既以物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 具象为依托,又是“子虚”“乌有”的。艺术贵在创新, 在于突破原有框框条条的局限,才能具有自己独到之 处。主体情思与客观物境的完美结合的过程,既是艺 术的构思的过程,也是审美创造主体的自我实现过 程。主体“观物”时,力求在情境中契合自然客体对 象,与个体精神融为一体,以物见我,索物以寄情,成 为表达审美意蕴的意象。“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 空图语)。 鹊象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主题取向是多元的,表 达的情感是多样的,那么其生成的依据是什么呢?我 们发现,观物取象、借鹊传情的主要依据是从鹊象的 生态习性这一客观实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中扩展、衍 生出来,创作出主体的情感审美意象。从鹊象的扩 展、衍生的过程或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民族的 文化习俗,了解到不同时伐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了解 到创作主体内在的主观情感世界以及个性气质等。 (一)反映了中华民族祈福、吉兆的文化意蕴。鹊 的体态娇小,鹊类中大多数属羽毛黑白两色的灰鹊, 也有羽毛是蓝白两色的喜鹊。其黑色在阳光下反射 出油亮紫色光泽,非常雅致,行动时身体一颤一翘,非 常活泼可爱,再加上它那长长的尾羽,显现优雅之资。 另外喜鹊往往在早春二月就开始不停地用“喳喳”声 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这些是人们喜爱鹊的原因之 一。由于喜鹊有在树顶、高枝上警戒的习性,遇到它 不熟悉的东西会发出独特的呜叫声。鹊喜干燥气候, 汉代就叫喜鹊为“干鹊”,王充《论衡・龙虚》“狴狴(即 猩)知往,干鹊知来”。《本草纲目・禽・鹊》中记载: “鹊鸣睹睹,故谓之鹊”,“鹊能报喜,故谓之喜。性最 恶湿,故谓之干。”从鹊鸣和生活习性上可知喜鹊名称 的由来。鸟鸣是鸟类求偶的基本方式,以呜传情,发 声相诱。鸟类学专家也指出过,大多数呜禽雄鸟在繁 殖季节都能唱出某种曲调多变、婉转动听的歌声。在 配对时,其声有吸引异性及宣告成功的功能:配对成 功后鸟鸣起到防御领域和维持自己配偶关系的功能。 大自然的客观现象产生了大量形象的鸟鸣诗句。如 《诗经》中的“关关雎鸠”、“鹊之奔奔”、“鹊之噩噩”, “啧啧护儿鹊,哑哑母子乌”(白居易《官舍》)。喜鹊的 呜叫声虽也清脆响亮总不及黄莺优美,可为何“人闻 其声则喜”(《禽经》),《西京杂记》卷三中陆贾用“干鹊 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白事喜”说明大自然的万物是 有灵性的。“行人至”是说远路的人来到。远路的人 雨天一般不会上路,天晴来的可能性大。天晴,喜鹊 则欢畅而鸣;遇到陌生人,喜鹊则受惊而鸣:两者都会 鸣,这样就很容易与远路人到来巧合。于是自然而然 地有周代师旷所著的《禽经》中“灵鹊兆喜”之说。喜 鹊也就成为我国古代直至现代的吉祥、喜气象征。像 民谣“喜鹊叫喳喳,喜事到我家”,俗语“喜鹊叫门El, 朋友多多有”、“喜鹊叫,喜将到”等都是在鹊鸣习性 上产生的。“鹊鸣”也就成为艺术创作中表达作者各 种情感的典型意象。 “鹊噪则行人至”,因其“行人至”的意象不断衍 生,内涵也就不断扩展。“鹊噪行人至”的说法大致有 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指“家人到”。如梁萧纪《咏 鹊》“欲避新枝鹊,还向故巢飞。今朝树声喜,家信必 应归”,司空图的《喜山鹊初归三首》之一“翠衿红嘴便 知机,九避重罗稳处飞。只为从来偏护情,骢前今贺 主人归”,李绅《江南暮春寄家》“想得心知今寒食,潜 听喜鹊望归来”,鱼玄机《迎李近仁员外》的“今日喜时 闻喜鹊,昨天灯下拜灯花”等都表家人的归来。另一 个是由“远路人来到”泛化为“不远的客人”或“朋友” 到,然后又扩展到各种“喜事来临”的征兆,渐渐地远 离了原来合乎一定道理的基础,而演变成民俗的附 会。如宋陆游《八月三日骤凉有感》中“佳客误占萤入 户,远书空喜鹊鸣檐”就是写朋友的到来。这种内涵 的扩展符合民族好客的传统习俗。唐人把“行人”与 “使者”联系起来,认为鹊噪能传赦免喜讯。《朝野佥 载》中记述了唐贞观时的一个故事,鹊为了报答南唐 黎景逸每顿喂食给它,在黎被诬入狱后,居然飞到狱 楼向黎欢叫传语,并化为玄衣人向世人宣告黎将获 赦。三日后黎果获赦。唐人宋之问被贬谪途中看见 了喜鹊,写下了《发端州初入西江》,希望使者能够传 来赦免书信:“破颜看喜鹊,拭泪听猿啼。”李白《鹊》: “五色云间鹊,飞呜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 归。”这是李白参与永王李磷反叛被流放夜郎途中,忽 然听说将被赦免时写的诗。由报免灾赦免之喜又衍 生为祝喜,借鹊噪来表达自己祈求实现的心愿。这一 内涵的作品大多出现在闺情、思乡、仕途等题材上。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南唐冯延巳《谒金 门》),“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唐李端 《闺情》)。还有人们从崇拜“神鹊”衍生为对神鹊的祈 求、祝愿:“室妇叹鸣鹳,家人祝喜鹊”(韩愈、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神鹊神鹊好言语,行人早回 多利赂。我今庭中载好树,与汝作巢当报汝”(王建 《祝鹊》),“夫妻悬望占鸟鹊,愚子催归若桂鹃”(戴复 古《镇江别总临愚子催归》),“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 那人知”(石孝友《武林春》)。喜鹊报喜,预示着吉祥、 喜庆、美满的到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祈福、祈求遂心愿 的质朴、平实的传统理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3期 付湘虹:同是借鹊情各异~“鹊”的文化意蕴探究 91 (二)“鹊”象成为中国古代作家触思感发的意象 模式。喜鹊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一旦情定终身,就 非常恩爱,和睦相处,互相梳理对方的羽毛,互相喂 食,常常双栖双飞,栖则交颈,行则相随。鸟类学专家 称这种生活特点为“维系行为”。中国人匹鸟恋偶,用 喜鹊的匹鸟之情象征夫妇情感意象。所以诗词中借 匹鸟表夫妻、情人团聚之喜,或抒独守之妇顿思其偶 之情,或喜或悲或怨,成为古诗词中一种典型的触思 感发的式样。“鹑之奔奔,鹊之噩噩。人之无良,我以 为兄?鹊之噩噩,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诗经・国风・庸5风》《鹑之奔奔》)郑玄笺云:“奔奔 噩噩,居有常匹,飞则相随之貌。”这是利用鹊行成双 的生活习性而由之形成的夫妻、情人团聚的意象。 鹊类匹鸟还有一个很大特点,即特善营巢筑窝, 且把巢建筑在枝头。在鸟类繁衍季节,营巢往往是雌 雄鸟配合中的典型内容。雄鹊向雌鹊求爱时送的礼 物居然是衔一枝树枝。一旦婚配成功,匹鸟就开始齐 心合力共筑爱巢。所以《诗经》时代人们就已把鸟之 巢穴与“美满婚姻”联系起来,寄托温馨之家的情思。 如《诗经・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予美, 心焉忉忉。”鹊巢竞诱发丧偶男子的失侣之痛。鹊不 仅情专一,善筑巢,还乐善好施,肯将自己筑成的巢穴 拱手相让。“鹊巢鸠占”就是明证。只不过后来被延 伸为婚姻文化中新妇取代原配的象征表象。喜鹊的 “衔枝营巢”这个物象在诗人作品中往往以“枝”的物 象出现,表达游子思乡、志存高远等情感意愿。“乌鹊 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月明惊 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苏轼《次韵蒋颖叔》), “鹤鸽音断人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王中《醉太 平》),“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冯延巳《醉花间》),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 舍》),“月去疏帘才几尺,乌鹊惊飞,(宋琬《蝶恋花旅 月怀人》)。由于兼济天下,出将人相是古人传统理 想,士人尤其看重这种功利思想。晋干宝在《搜神记》 卷九《张颢》中有一段关于鹊飞翔坠地化为圆石后,被 张颢获得竟是枚“忠孝侯印”,张颢因此官至太尉。这 个故事广为流传,人们就据此意又把喜鹊报人到喜衍 生为报升官晋级之喜:“怀印喜将归,窥巢恋且依。自 知栖不定,还欲向南飞。”(唐苏颈《咏礼部尚书庭后 鹊》)。 古人用鹊象抒情的另一个审美意象主要来源于 神话传说。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拜吉祥物的情结, 并由此衍生出了吉祥文化。早在先秦时,人们就认为 “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禽经》中记载了鹊鸣与天气 的关系:“仰鸣则晴,俯鸣则阴。”“干鹊噪”能报喜的说 法在唐朝也很流行,如《开元天宝遗事》中有“时人之 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清陈世熙编 《唐人说荟》二)之说。其实灵鹊的呜叫在现实生活中 并无报喜之功能,只是一种巧合而已。人们之所以把 报喜的功劳归与它,只是一种崇拜,就如满族文化的 特征之一就是对鸦鹊的喜爱和崇拜。北方鸟的种类 比较少,鹊是留鸟,喜欢栖息在人类居住地的树上,人 类与鹊接触的比较多,且外形美观、体态轻捷、声音响 亮,所食食物中95 是危害农业、林业的害虫,是益 鸟。鹊的这些特性都构成了人们把喜鹊当作吉祥物 来崇拜的理由。喜鹊不但有报喜的功能,还有促使两 性结合的民俗功能。这方面最主要体现在喜鹊为牛 郎织女七夕相会搭桥的传说中。喜鹊在生殖与两性 结合方面有特殊作用,它除了充当人与神相通的媒介 外,还充当了两性结合的媒介。这个意象体现在作品 中的物象就是“鹊桥”。“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 过河来”(唐赵璜《七夕诗》),“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 玉佩过玲玲”(唐五代徐凝《七夕》),“柔情似水,佳期 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喜鹊填河仙 浪浅,云耕早在星桥畔”(欧阳修《渔家傲・七夕》),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得 《行香子》)。 总之,悠悠中国文化,有太多的神秘在吸引着后 人的目光,有太多的奥秘在等待后人探索。 (责任编辑马胜利) (下转98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 Tension between Poetics and Culture —Meditations on Aesthetics and Culture in Frank O’hara’S Poetry WANG Zhuo1。LEI Li—ping0,ZHANG Yan0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an University,Jinan 250002,China; 2.Secretary Department Beij ing Youth and Politics College,Beij ing 1 00 1 02,China 3.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enan Zhengzhou Huaxin College,Zhengzhou 45 1 1 50,China) Abstract!As the representative of“New York School”,Frank O’hara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Postmodernism A— meriean poetry.However,the researches of frank O’hara dwell tOO much on his vanguand techniques and experimental language,ignoring the rich elements of social culture in his poetry.The essay studie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eireum— stances of 0’hara’S creation as well as the texts of his poetry thoroughly and deeply.In particular,the essay probes the complex and uniqu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ics and eluture in his poetry. Key words:poetics;politics;economy;culture (上接第91页) Same Maggie,Different Emotions _。——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aggies FU Xiang—hong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Compared with other birds,maggie doesn’t appear frequently in Chinese poetry;however,it embodies rich reflections.Therefore,both its theme-orientation and writing method deserve our study.In some sense,maggie re— flects the author’S character,the character of that age and some custom characters.Through this study,we may find some creation rules tO enrich our literature resources. Key words:maggie;reflections;theme-orientation;cultural connot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