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新赶集时代从创意市集开始

中国新赶集时代从创意市集开始

2022-04-21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中国新赶集时代从创意市集开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新赶集时代从创意市集开始

作者:龚小凡 何涵妃 陈燕平 来源:《海峡旅游》2017年第03期

有别于传统乡镇市井的市集,中国风风火火的新市集以“创意市集”的形式,从一线城市逐步扩散,进入现代都市生活圈。

“创意市集”的概念于2005年,由在英国留学的台湾设计师王怡颖在她的书中首次提出,她把伦敦设计师将自己的特色手作直接拿到市集售卖的形式称作“创意市集”,而当时英国或其他国家并未有专门的称谓。随着图书的出版,这一概念很快在年轻人群中传播开来,各大城市陆续出现了市集,“创意市集”的概念由此落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个“十年 ”

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创意市集——“iMART创意市集”由《城市画报》于2006年7月在广州举办,随后很快在全国大中城市陆续出现,2006至2008年,《城市画报》在全国各地举办了40多场。创意市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杭州最为集中,场次多,内容形式多样,也有影响力。在天津、武汉、重庆、西安、厦门、东莞等城市也都经常有创意市集举办,如今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也会看到它们的身影。

2006年至今,中国创意市集已经走过了十年。它的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室内、户外皆宜。规模从数个摊位到二三百个摊位都有。最初的创意市集每年频率不高,但一般规模盛大,近年来市集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在北上广深,一年有大约二三十场至近百场的市集,实际数据甚至更多。有些城市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有影响力的创意市集品牌,如广州的iMART创意市集、上海的鹦鹉螺创意市集、深圳的T街创意市集、杭州的西湖创意市集、北京的菲鸽复古市集等。市集也越来越朝小型化、日常化、品牌化、主题化及动态的方向发展。

发展初期,市集常常集中在每年的“五一”“十一”假期以及暑假期间举办。近年,有些城市的人们甚至可以在每周末逛市集。市集常和创意场所、商圈联姻,除了产品售卖之外,根据不同的内容与主题,还会有一些互动体验,如手工课堂、乐队表演、公益活动等内容。市集产品包罗万象,多是一些原创的手作、饰品、杂货、食物等,以日常生活的小型产品为主。一些有创作理念、产品特色的品牌正在“练摊”中逐渐形成,如“吃茶去”“黄药师”等。手工制作、小批量生产的特征体现着当代细分市场、个性定制的消费趋势与需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很多创意市集都以主题区分,如复古市集、摇滚市集等,近年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常以节日为主题,如圣诞节市集、情人节市集;也与国家政策、政府活动密切相关,如“一带一路”国际市集、文化产业博览会(各地政府举办)创意市集等。近些年,市集以更细分更生活的姿态出现,如菲鸽复古市集,以“复古”为主题,现场各种复古潮人集结,贩卖古着、Vintage饰品,甚至还通过直播、VR等平台媒介,成为引爆朋友圈的潮流。这些市集主题鲜明,内容活泼,能吸引到一些精准人流,效率更高。 从生意,到社群

市集的主题化和细分,让它有一种奇妙的社群感,背景相同的摊主和参与者相聚在市集,有相近的审美观念,彼此认同和分享经验,氛围轻松融洽,让市集某种程度上像是贩卖生活方式的社交圈。近一两年大热的伍德吃托克市集上,有人就说“在冬日的周末晚上参加一场有吃有喝的和朋友们的聚会挺好的。”

年轻人是创意市集的主要参与者。摊主多来自两三个人的小型工作室,早期多为学习设计或艺术专业的年轻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手工爱好者也加入其中,一些海外留学回国的创意人也出现在市集中。对很多摊主来说,市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线下销售和推广渠道。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创意市集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消费和潮流风向标。一些创意市集品牌甚至成为了城市文化的符号。像鹦鹉螺市集初期的Slogan“欢迎大家能和我们一道组成上海那一个最澎湃的城市符号”。每个“十一”出现在上海的鹦鹉螺市集,不仅为那些不出游的本地年轻人提供了解决方案,甚至成为很多外地游客必去的地方。

除了强调创意和手作的创意市集,农夫市集也是新市集的重要部分。农夫市集在专注于友善耕作和食品安全的前提下,走进城市和社区,为居民提供健康优质的食材和食品,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像上海的农好农夫市集、北京的有机农夫市集,都是以本地及周边生态小农为主体,通过食物将生产者和消费者串联在一起,倡导健康生活理念。

市集是一个融合创意、设计和制作的大众创意空间,市集上的摊主是把创意变成产品的创客。未来,市集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差异性,和城市实体商业联合,成为一种新的线下消费模式和当代青年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新载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