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更远]
一、同词异构,构出新思路
同是执教三年级上册《练习1》中“草长莺飞”这一成语,不同的引导打开的思维之路是有近有远的。 【场景1】
师(出示成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草长莺飞”是什么意思吗? 生1:就是春天到了,草儿长出来了,老鹰在飞来飞去。 生2:春天到了,草儿绿绿的,老鹰在盘旋。
师: 你们把“草长”的意思说出来了,不过这里的“莺”可不是老鹰,老师告诉大家,(师相机出示图片)它是爱唱歌的黄莺,知道了吗?
生(点点头,若有所悟):嗯,知道了! 【场景2】
师(出示成语):同学们,“草长莺飞”是什么意思呢? 生1:我知道,草长出来了,莺在飞舞。
师:你说得对!不过你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咱们已经学过查“无字词典”的方法了,谁能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描绘一下这幅生动的画面?
生2:春天来了,草儿碧绿碧绿的,嗯嗯——(答不上来) 师(鼓励):说得很好啊,继续——
生2(轻轻地):老鹰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 师笑而不语,其他同学开始有了质疑的声音: 生3(皱眉):不对吧!那图片上的根本不是老鹰啊! 生4(不是很肯定):恩,应该是黄莺吧!
生5:我觉得是黄莺,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村居》中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诗句,说的就是黄莺在飞来飞去。
师:有道理!
生6:“莺”和“鹰”字形不同,两种鸟的样子也完全不同,我在动物世界里见过黄莺,尖尖的小嘴,还爱唱歌呢!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很正确!其实还有一句诗“两个——” 生齐(大声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这里也提到在春天里爱唱歌的—— 生齐:黄鹂鸟。
师:虽然名字不同,但其实说的是同一种鸟! 生(恍然大悟):原来黄莺就是黄鹂呀! 师:现在谁能把这幅春天的图景带给大家? (举手的同学很多)
生7:春暖花开,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
欢快地歌唱。
生8:阳春三月,青青的小草探出了小脑袋,黄鹂鸟在空中自在地飞来飞去,多快活啊!
师:好一派春的气息!同学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后我们要学会去观察、聆听、感受并将它们积累沉淀在我们心中,好吗?
第一位老师是为“教词语”而“教词语”,因而学生只能收获什么是“草长莺飞”;而第二位老师是在“半肯”的理念下带领同学们徜徉在春天的田野上,时而让他们抬头仰望天空,自己去观察、辨识什么是“莺”,时而让他们驻足停留,自己去细细描绘眼前的景致,春光尽览,春意尽留,大自然的语言不知不觉流淌在同学们的心间,多么生动活泼啊!真像这盎然的春意透露出无限的生机。老师没有直接把成语的意思送给学生,学生有发现、有疑问,能自己探究寻求答案,这不就是“半肯”的真谛吗? 二、同文异解,解出新价值
同样是诠释一个文本,不同的理解打开的思维之窗也是有大有小的。三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三袋麦子》,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猪、小牛和小猴对土地爷爷赠送的一袋麦子持有不同的做法:小猪将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品吃了;小牛将麦子保存起来慢慢吃;小猴将麦子种到地里,第二年获得了大丰收。三种不同的做法究竟蕴藏了哪些价值呢? 【场景1】
师: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你们最喜欢故事中的谁? 生1:我喜欢小猴,因为他很聪明,把麦子种下地,以后就有吃不完的麦子。
师(赞许地点点头):同学们,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齐:有道理!
师:你们看,小猪拿到麦子赶紧磨面粉,做食品,你觉得他怎么样?
生2:很贪吃! 师:是啊! 师:那小牛呢?
生3:他把麦子保存起来,但是不久也就吃没了,没有小猴的做法好!
师:所以聪明的小朋友应该向文中的谁学习? 生齐:小猴。 【场景2】
师: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你们最喜欢故事中的谁? 生1:我喜欢小猴,因为他很聪明,想到把麦子种到地里,所以他收获了许许多多的麦子。
师(投来赞许的目光):老师也觉得他的做法很有远见,难怪土地爷爷夸他“真聪明真能干!”
生2:我喜欢小牛,他把麦子先保存起来,然后慢慢吃麦子,他很节俭。
师(点点头):是啊,勤劳节俭是美德,值得提倡! 生3:我喜欢小猪,因为他很会享受,把麦子做成各种食品来吃。
(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哗然。)
师(微笑):大家先别急着打断,听他说说自己的想法,好吗?
生3:小猪虽然很贪吃,但是我觉得他手艺不错,他会用面粉做各种各样的食品,是个美食家!我很羡慕他。
师(抚摩孩子的头):嗯,小猪的憨厚可爱、出色手艺同样深受许多孩子喜欢!
(同学们一听,觉得很有道理。)
第一位老师引领同学们步入了一个狭隘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专注在最聪明的小猴身上,为此孩子将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勤俭节约这些价值元素全都掩盖了,其评价是单一的,其价值观是唯一的;而第二位老师没有对三个主人公作过多的个人评价,只是站在一旁细细聆听着每个孩子的声音,尊重每个孩子的价值观,这一微妙的点拨让孩子发现小猪、小牛、小猴身上都有令人赞叹的优点,其评价是多面的,孩子的思维是开放的,其价值观也是多元的。
“半肯”让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推陈出新,让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科学规范,自然,学生的认知通道会无限拓宽延伸,学生的心灵空间将尽情释放,如此,教学的天地永远是广阔自由、鲜活
亮丽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