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寻根文学中的韩少功
摘要: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文学派别。其重要文学史意义就是倡导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深层的养料进行创作,唤起了文化审美性的苏醒,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本文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着重分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爸爸爸》探讨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关键词:寻根文学 韩少功 文学苏醒
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短命而亡但是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寻根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批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发表《文学的\"根\"》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八十年代的许多作家秉承这个理念开始进行新的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少功、叶蔚林、何立伟、谭谈等人被称为“文学湘军”。在这些寻根作家中,对寻根文学思考最为深入,最为系统,探索最富创造性的作家当属韩少功。他在1985年相继发表的寻根文学纲领性文章《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标志性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显示出他在理论与创作上的高度自觉。
以韩少功为首的“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
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品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的文学。“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寻根文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内涵。寻根文学作家群致力于挖掘出中国落后乡村的民俗社会的一切阴暗面:偏僻、贫困、荒诞、迷信、懒惰、保守、肮脏、冷膜、残酷。以冷峻反讽的笔调,通过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落后和阳暗面的展示和批判,表现了作家对理性、人道主义、民族生命力和自主自强意识的痛切呼唤,这的确震聋发馈。一是作家创作的自我寻找,作家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个体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是作品的重要组件。在特殊社会条件下,文学被附上太多功利目的,沦为政治的工具。作家自然也成为政治的傀儡,逐渐失去自我意识。寻根作家群着力表达自我,释放自我,在那个文化与文人共同沉睡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一种壮举!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深入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它代表着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是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寻根作家的超越前贤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主要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认同,韩少功也曾发问:渊源绚丽的楚文化为何丢失?寻根文学是第一次自觉的浪漫主义的完成式。许多寻根文学作家都不断返回乡村,寻找个性自我,给自然注入灵性,
“在自然中看到上帝,在上帝中看到自然”,完成了浪漫的叩问。比如农裔城籍作家返回乡土,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又比如非主流作家返传统,如汪曾棋、阿城、何立伟。汪返回儒家传统,养心,养性;何、阿返回道家文化,追求无为而治,淡泊人生。总之,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文学作家也在创作时吸收了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但是,寻根文学也带有“复古”倾向,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显然表现得复杂而暖昧。大多数作家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着重表现乡村落后的现状和人性的缺陷,却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潜入僻远、原始、蛮荒,但是作品中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考量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忽略对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矛盾的揭示,从而导致了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的重要原因。虽然寻根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是“县花一现”,1987年就渐人式微。但它毕竟如一颗流星曾经划破过中十世纪文学的茫茫夜空,完成了一次对文学苍茫宇宙的浪漫叩问,对于我国当代文学的苏醒功不可没。
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派”坚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规范”和“不规范”之分,与社会的主流意识不同,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更多需要肯定和弘扬的是“不规范”的、存在于野史、传说、边地风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的文化精髓;他们批判、否定被儒家传统禁锢了的体制化传统思维。韩少功代表作品《爸爸爸》、《女女女》则以强烈的“寻根”意识,探寻文化规范对自由生命的制约,拷问“规范”状态下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由起源向末日退化的形态,从中发掘出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
化的国民劣根性,也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批判。
寻根文学代表作中篇小说《爸爸爸》的主人公是畸形儿丙崽。丙崽是一个先天畸形没有父亲的傻子,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最开始丙崽遭到了寨子里后生们的取笑和欺负。但是后来,这样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相公”、“丙大爷”、“丙仙”。 这让我联想起韩少功长篇小说《马桥词典》里因为孩子被三十年前日军遗留下来的炸弹炸死而疯癫的水水,同样是一个失去理智没有正常思维的人,被人们尊为“梦婆”,成为人们心中最接近真理,最可信赖、依靠的人。水水和丙崽正显示了村人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揭露展示了封闭,凝滞,愚昧的历史民族文化。韩少功通过《爸爸爸》对落后乡村里一段畸形的故事的讲述,深刻地揭露了传统历史文化下人的浅薄、盲目、愚昧的精神状态,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惰性,明显地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寻根文学其实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文学过渡时期。寻根文学既饱含古意浓郁的传统文化,又颇具现代的批判精神,既不同于文革反思小说的泛政治化倾向,又有别于先锋小说的不知所云,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中庸又比较成熟的文学流派。八十年代之前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等主流文学作品已经对政治社会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抨击、批判和反思。寻根文学继承了之前文学流派的批判精神和改革理念,但是其讨论范围不仅仅停留在政治社会的层面上,寻根文学着重在于对中国封闭、滞塞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之前关于文化文学方面的反思只在于浅层次的政治讨论上,文学真正的根——历史民族文化,却没
有得到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反思。八十年代,寻根作家群所作的对文化根源的深层次讨论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沉睡的中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韩少功引领寻根文学热潮以来,文学的审美功能逐渐得到重视,文学逐渐苏醒。寻根文学之前的文学多多少少带着些功利目的,尤其是文革时期的文学。回望中国几千年厚重的文学史,文学一直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着。某些特定时期,文学甚至为政治服务,成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文学丧失了其作为一门艺术门类的独立性。而寻根文学的出现,文学本身的价值被寻根作家挖掘出来。文人开始关注文学的审美功能,并且竭尽所能展现这一功能。文学开始成为文学。
无论是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小说,还是九十年代以后的新时期乡土小说,韩少功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历史深层的汲取创作养料的趋向一直没有改变。作为生于中国农村的一名文人,利用文化诠释当代农村的全貌,揭露弊病,汲取优秀的文化内涵,韩少功的小说,表现出这种“认真对待文化”的态度。不得不承认,韩少功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乡土作家。曲折一生,有意识要突破“同质化围城”的韩少功,目前返回湖南农村,过着“农夫山泉有点田”的日子。他认为,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给了他创作的源泉。 “以前我一直呆在文学圈内,做的无非是关于文学的那些事,说的也无非是关于文学的那些话,这样的‘近亲繁殖’只会让我的创作退化。”韩少功表示,每一个乡村都存在一两个特别会说话的农民,“他们那种源自于真实生活的、充满了乡土气息的、活生生的语言甚至超过了我们很多作家的表达,常常令我倍感欣喜。” 韩少功以他一生对乡土的的特别关照和晚年放下一切、隐居乡野
的壮举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寻根作家对文化根源执着的追寻。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赵颖.回眸寻根文学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5,(08) .
史淑丽. 寻根文学的定位和反思[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6) .
高瑜. 韩少功的文化寻根[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1)
百度百科:韩少功 寻根文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