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论文)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论文) 2010-08-17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已经越来越成为各位教师教学研究的中心。
学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从预习导学、探索助学、拓展提高、自我小结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并提出了学案使用过程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学案 课堂教学 实施过程 有效性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的深入展开,教与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挑战传统教学法,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教学研究的中心。实施学案导学,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也保证了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何谓“学案导学”
众所周知,教案是教学所采用的方案,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设计好该教什么,该怎样教。不可否认,教案在教师教学的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非常遗憾地看到一些教师在编制教案时,考虑最多是自己如何把课本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学就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
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正是由于这一弊端的存在,学案应运而生。
学案与教案的不同表现在,它顺应了新课程关注生命的理念,适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目标定位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它是教师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为适应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方案。它以课时为单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应该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师生某一方面的作用都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自主意识强烈,但自主能力弱。因此,采用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开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既要备好教案,也要备好学案。既要站在教学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理解、消化和处理,更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针对每堂课学习的内容编制出学案。再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设计方案,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验证明“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重视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能集中体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做到一堂课上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学案导学”致力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其关键在于教师
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关注教学转为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着手研究教法与学法在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融合。
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为确保质量,学校应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集体研讨,将课程标准中相应课时或课题的教学目标用明确、简炼、具体的语言描述,转化为学案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以给学生在自学教材时指明方向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并分成若干小组分工集体编写“教学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再进行个性化处理,适当地增、删、改、换,以使教学案更贴近所教学生学习的实际。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课前准备,二是探索助学,三是拓展提高,四是自我小结。凭借四部分作为导学提纲,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实践、合作创新”为基本特点的教学模式。
● 课前准备
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准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组织开展学习热身运动,使学生获得学习新知识所必须具备的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教师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的原则,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本检测题,通过学生自我检测自学完成。再根据教材及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提供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认知矛盾,提出仅依靠已有知识或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行一步”,做到“我要学”,并深入钻研教材使之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前准备还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
求的难易也该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把课前准备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我的疑问三部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学前测评及时了解与诊断学情,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扫清学习的障碍,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内容的最佳状态。
● 探索助学
如果说“课前准备”是热身运动的话,那“探索助学”就表示预赛开始了。学生将预习时的问题带进课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老师的适当点拨使自己把握本课时教材中的学习重点难点,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知识与能力的网络图式。教师还要根据教材及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拟定讨论题,要求学生收集信息,集中思考,提出质疑,分析判断,深入研读,大胆想象,寻找合适的答案,由各组推荐代表作总结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质疑。这样每位同学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这个阶段应侧重于学法指导,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部分。
● 拓展提高
学案带来的一大变化是授课内容由知识向能力转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设疑引导学生探索,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因此,学案“拓展提高”部分的作用就不可忽视。
这一部分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是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是从学会走向会用。课内外衔接和拓展,既可以检验课内学习的效果,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中去,在这个过程,知识转变成了能力,自主意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这部分学案的设计要特别强调启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当然,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拓展提高”部分的设计也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以适应不同要求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这部分可以设计为课内语段的阅读,也可以补充课外同题材、同体裁的文章,或者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进一步开拓视野、提高能力。
● 自我小结
成功的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整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会从大量个别的实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掌握“会学”的本领。因此,学案后面应留有学生用于小结的空间。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省时省事,往往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事实表明,学生自己概括的概念往往掌握得更牢,自己总结的规律更会灵活运用。
例如: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总结可以是文字归纳,也可以是结构图表;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形式应该丰富多彩,不拘一革。
三、几点思考
1、学案不等于题案,应重在学法指导
学案作为教师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设计与编制,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将学案设计成了题案,即将学生所学内容编制成一道道的题目让学生去完成。这样的学案,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苦不堪言,这样的教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学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的拐杖,应重在学法的指导。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要通过学案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掌握各种不同文体文章阅读的基本方法,以课内为出发点,通过多个同类单篇文章的学习,运用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的方法,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如《背影》《济南的冬天》《鼎湖山听泉》都是散文,这些学案的编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这几篇文章,更要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掌握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并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2、学案应有利于学生的质疑、探究、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案在问题设置、素材提供时,不能满足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应关注引起了学生多少新问题,并以此来检验学案的成败。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可以让学生揣摩出题用意或意图,以激起学生的疑问;也可以将课本同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可以将所学内容打乱顺序进行重新编排,激起学生创新的意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贯穿在学案编制的过程中。
3、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学习兴趣和要求,所表现的学习的兴趣点也不相同,分层教学在中学教学喊了很多年,但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很好的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殊要求,可以通过必做题、选做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提供学习的辅助材料,给有需要的同学以适当的帮助。虽说这样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但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这样的课堂也才是适应不同学生的真正有效的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