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2021-08-06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目 录

第一讲 运算 1.1 乘法公式 1.2分式

1.3 因式分解

1.3.1 提取公因式

1.3.2. 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 1.3.3分组分解法

1.3.4十字相乘法(重、难点)

1.3.5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 (a≠0)的因式分解.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第三讲 几何

3.1 三角形的“四心”

3.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3.3 四点共圆

第一讲 运算 1.1 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2.b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ab)(a2ab2b)3a;3b (2)立方差公式 (ab)(a2ab2b)3a;3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abc)2a22b2c2(abbc;(4)两数和立方公式 (ab)3a33a2b3a2b;3b (5)两数差立方公式 (ab)3a33a2b3a2b.b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x1)(x1)(x2x1)(x2x1). 解法一:原式=(x21)(x21)2x2

=(x21)(x4x21) =x61.

解法二:原式=(x1)(x2x1)(x1)(x2x1) =(x31)(x31) =x61.

例2 已知abc4,abbcac4,求a2b2c2的值. 解: a2b2c2(abc)22(abbcac)8. 练 习

1.填空:

(1)

19a214b2(112b3a)( ); (2)(4m )216m24m( );

(3 ) (a2bc)2a24b2c2( ). 2.选择题:

(1)若x212mxk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等于 ( (A)m2 (B)14m2 (C)12123m (D)16m(2)不论a,b为何实数,a2b22a4b8的值 (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可以是零 (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 / 28

c)a )

1.2 分式

1.分式的意义

形如

AAA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B0,则称为分式.当M≠0时,分式具BBB有下列性质:

AAMAAM; . BBMBB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 amnp像b,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2mcdnp3.分母(子)有理化

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一般地,ax与x,axby与axby,axb与axb互为有理化因式.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

5x4AB例1 若,求常数A,B的值.

x(x2)xx2ABA(x2)Bx(AB)x2A5x4解: ∵,(对应系数相等)

xx2x(x2)x(x2)x(x2)AB5, ∴ 解得 A2,B3.

2A4,111例2 (1)试证:(其中n是正整数);

n(n1)nn1111 (2)计算:; 12239101111.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有 2334n(n1)211(n1)n1(1)证明:∵,

nn1n(n1)n(n1)111 ∴(其中n是正整数)成立.

n(n1)nn1

(2)解:由(1)可知

9. 101112231111 (1)()910223111()1 =91010(3)证明:∵

11, 2n111233411111=()()2334n(n1)11()=nn1 又n≥2,且n是正整数,∴ ∴例3 设e1123341

一定为正数, n+111<2 . n(n1)c,且e>1,2c2-5ac+2a2=0,求e的值. a解:在2c2-5ac+2a2=0两边同除以a2,得 2e2-5e+2=0, ∴(2e-1)(e-2)=0,

1

∴e=2 <1,舍去;或e=2.∴e=2.

例4、计算:3(33).

333(33) = (33)(33)333 933(31) =

631 =.(分母有理化)

213331解法二: 3(3 = ==3=)31(31)(31)333(31)解法一: 3(33=)3

=31 2例5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1211和1110; (2)解: (1)∵1211 112和22-6. 641211(1211)(1211)1, 11211121111110(1110)(1110)1110111, 1010又12111110,(分子有理化) ∴1211<1110.

22-6(22-6)(22+6)2, 122+622+6 (2)∵22-6 又 4>22,

∴6+4>6+22,

∴264<22-6. 练 习

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1n(n2) (11nn2);

2.选择题:

若2xyxy23,则xy= (A)1 (B)54 (C)465 (D)53.正数x,y满足x2y22xy,求xyxy的值.

4.计算(1)112123134...199100. (2)111111223344556________.

) (

1.3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 提取公因式法

例1 分解因式:

(1) a2b5a5b (2)x393x23x 解:(1).a2b5a5b=a(b5)(a1)

(2)法一:x393x23x=(x33x2)(3x9)=x2(x3)3(x3) =(x3)(x23).

法二:x393x23x=(x33x23x1)8=(x1)38=(x1)323 =[(x1)2][(x1)2(x1)222] =(x3)(x23)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多项式6x2y2xy24xyz中各项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_。 2、mxynyxxy__________________。 3、mxynyxxy____________________。

2224、mxyznyzxxyz_____________________。 5、mxyzxyzxyz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3abx39abx分解因式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计算9999=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 )

1、2ab4ab2abab………………………………………………………… ( )

222263252、ambmmmab…………………………………………………………… ( ) 3、3x36x215x3xx22x5…………………………………………… ( ) 4、xnxn1xn1x1……………………………………………………………… ( )



2.公式法

例2 分解因式: (1)a416 (2)3x2yxy

22解:(1)a416=42(a2)2(4a2)(4a2)(4a2)(2a)(2a)

22 (2) 3x2yxy=(3x2yxy)(3x2yxy)(4xy)(2x3y)

课堂练习

222233一、a2abb,ab,ab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 )

422221、x20.01x0.1x0.1 x0.1………………………… ( )

9333222、9a28b23a4b3a4b 3a4b ………………………………… ( )3、25a216b5a4b 5a4b………………………………………………… ( )4、x2y2x2y2xy xy………………………………………… ( )

25、a2bcabc abc……………………………………………… ( )三、把下列各式分解

21、9mnmn 2、3x2221 3

3、4x24x2 4、x2x1

2423.分组分解法

例3 (1)x2xy3y3x (2)2x2xyy24x5y6. (2)法一:2x2xyy24x5y6=2x2(y4)xy25y6

=2x2(y4)x(y2)(y3)=(2xy2)(xy3).

法二:2x2xyy24x5y6=(2x2xyy2)(4x5y)6 =(2xy)(xy)(4x5y)6 =(2xy2)(xy3).

课堂练习: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多项式 (1)x2y2a2b22ax2by

22(2)a4ab4b6a12b9

4、十字相乘法

例4 分解因式:

(1)x2-3x+2; (2)x2+4x-12; (3)x2(ab)xyaby2; (4)xy1xy.

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x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就是x2-3x+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

x2-3x+2=(x-1)(x-2).

1 x x 1 -1 -2 -ay -1

1 x x 1 6 -2 -by -2 图1.1-3 图1.1-1 图1.1-4 图1.1-2

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1-1中的两个x用1来表示(如图1.1-2所示).

(2)由图1.1-3,得

x2+4x-12=(x-2)(x+6). (3)由图1.1-4,得

x2(ab)xyaby2=(xay)(xby) (4)xy1xy=xy+(x-y)-1

=(x-1) (y+1) (如图1.1-5所示).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5x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5x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5x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x5x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xa1x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22x y

-1 1

图1.1-5

(6)x11x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x7x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m12m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7x6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2xxy6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4x x3x 

2222222 ,b 。 3、若xaxbx2x4则a 二、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21、在多项式(1)x7x6(2)x4x3(3)x6x8(4)x7x10 (5)x15x44中,有相同因式的是( ) A、只有(1)(2) B、只有(3)(4)

22222C、只有(3)(5)

2D、(1)和(2);(3)和(4);(3)和(5)

22、分解因式a8ab33b得( ) A、a11 a3 B、a11b a3b C、a11b a3b D、a11b a3b 3、ab8ab20分解因式得( )

2A、ab10 ab2 B、ab5 ab4 C、ab2 ab10 D、ab4 ab5

4、若多项式x3xa可分解为x5xb,则a、b的值是( )

2A、a10,b2 B、a10,b2 C、a10,b2 D、a10,b2

5、若x2mx10xa xb其中a、b为整数,则m的值为( ) A、3或9 B、3 C、9 D、3或9 三、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62pq11q2p3 2、a5ab6ab

4223、2y4y6 4、b2b8

2322

5.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

若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个实数根是x1、x2,则二次三项式

ax2bxc(a0)就可分解为a(xx1)(xx2).

例5 把下列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x22x1; (2)x24xy4y2. 解: (1)令x22x1=0,则解得x112,x212,

 ∴x22x1=x(12)x(12)

=(x12)(x12).

(2)令x24xy4y2=0,则解得x1(222)y,x1(222)y, ∴x24xy4y2=[x2(12)y][x2(12)y].

练 习

1.选择题:

多项式2x2xy15y2的一个因式为 ( ) (A)2x5y (B)x3y (C)x3y (D)x5y 2.分解因式:

(1)x2+6x+8; (2)8a3-b3;

(3)x2-2x-1; (4)4(xy1)y(y2x).

习题1.3

1.分解因式:

(1) a1; (2)4x13x9;

(3)bc2ab2ac2bc; (4)3x25xy2y2x9y4.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x5x3 ; (2)x22x3;

(3)3x24xyy2; (4)(x22x)27(x22x)12.

3.ABC三边a,b,c满足abcabbcca,试判定ABC的形状.

4.分解因式:x2+x-(a2-a)

2222223422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如求方程的根(1)x2x30(2) x2x10 (3) x2x30

222

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

b2b24ac a(x). ①

2a4a2因为a≠0,所以,4a2>0.于是

(1)当b2-4ac>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b24ac x1,2=;

2a(2)当b2-4ac=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1=x2=-

b; 2ab2)2a(3)当b2-4ac<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x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2-4ac来判定,我们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

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b24ac x1,2=;

2a(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 x1=x2=-;

2a(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1 判定下列关于x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

(1)x2-3x+3=0; (2)x2-ax-1=0; (3) x2-ax+(a-1)=0; (4)x2-2x+a=0. 解:(1)∵Δ=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 (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a2-4×1×(-1)=a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aa24aa24, x2. x122(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

Δ=a2-4×1×(a-1)=a2-4a+4=(a-2)2,

所以,

①当a=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x2=1;

②当a≠2时,Δ>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1=1,x2=a-1.

(4)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

Δ=22-4×1×a=4-4a=4(1-a), 所以

①当Δ>0,即4(1-a) >0,即a<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111a, x211a;

②当Δ=0,即a=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x2=1;

③当Δ<0,即a>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若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有两个实数根

2

bb24acbb24ac x1,x2,

2a2a则有

bb24acbb24ac2bb x1x2;

2a2a2aa2bb24acbb24acb2(b4ac)4acc x1x22. 22a2a4a4aa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b 如果ax2+bx+c=0(a≠0)的两根分别是x1,x2,那么x1+x2=,x1·x2

ac=.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 a 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若x1,x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x1+x2=-p,x1·x2=q,

即 p=-(x1+x2),q=x1·x2,

所以,方程x2+px+q=0可化为 x2-(x1+x2)x+x1·x2=0,由于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所以,x1,x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2-(x1+x2)x+x1·x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x2-(x1+x2)x+x1·x2=0. 例2 已知方程5xkx60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

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的值.

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

∴5×22+k×2-6=0, ∴k=-7.

3所以,方程就为5x2-7x-6=0,解得x1=2,x2=-.

53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k的值为-7.

563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1,则由韦达定理: 2x1=-,∴x1=-.

553k由 (-)+2=-,得 k=-7.

553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k的值为-7.

5

例3 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的值.

分析: 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的方程,从而解得m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

解:设x1,x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 x1+x2=-2(m-2),x1·x2=m2+4.

22

∵x1+x2-x1·x2=21, ∴(x1+x2)2-3 x1·x2=21,

即 [-2(m-2)]2-3(m2+4)=21, 化简,得 m2-16m-17=0, 解得 m=-1,或m=17.

当m=-1时,方程为x2+6x+5=0,Δ>0,满足题意; 当m=17时,方程为x2+30x+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m=17. 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的值即可.

(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

2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

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 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y,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

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y, 则 x+y=4, ①

xy=-12. ② 由①,得 y=4-x, 代入②,得

x(4-x)=-12,

即 x2-4x-12=0, ∴x1=-2,x2=6.

x12,x26, ∴ 或

y6,y2.12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

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 x2-4x-12=0 的两个根.

解这个方程,得

x1=-2,x2=6. 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 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

例5 若x1和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2+5x-3=0的两根. (1)求| x1-x2|的值;

11(2)求22的值;

x1x2(3)x13+x23.

解:∵x1和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2+5x-3=0的两根,

53 ∴x1x2,x1x2.

2253 (1)∵| x1-x2|2=x12+ x22-2 x1x2=(x1+x2)2-4 x1x2=()24()

222549 =+6=,

447 ∴| x1-x2|=.

25325()22()3222x1x2(x1x2)2x1x21137224 (2)2222. 239x1x2x1x2(x1x2)9()224 (3)x13+x23=(x1+x2)( x12-x1x2+x22)=(x1+x2)[ ( x1+x2) 2-3x1x2]

553215)×[(-)2-3×()]=-. 2228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

设x1和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则

=(-

bb24acbb24ac,x2, x12a2abb24acbb24ac2b24ac∴| x1-x2|= 2a2a2ab24ac . |a|a||于是有下面的结论:

若x1和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则| x1-x2|=(其|a|中Δ=b2-4ac).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

例6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x+a-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设x1,x2是方程的两根,则

x1x2=a-4<0, ① 且Δ=(-1)2-4(a-4)>0. ②

由①得 a<4,

17

由②得 a<4 .∴a的取值范围是a<4.

变式: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x+a-4=0的一根大于2、另一根小于2,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练 习

1.选择题:

(1)方程x23kx3k0的根的情况是 ( ) (A)有一个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2)若关于x的方程mx2+ (2m+1)x+m=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的取值

范围是 ( ) (A)m<

2211 (B)m>- 4411 (C)m<,且m≠0 (D)m>-,且m≠0

442.填空:

(1)若方程x2-3x-1=0的两根分别是x1和x2,则

11= . x1x2(2)方程mx2+x-2m=0(m≠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3.已知a28a16|b1|0,当k取何值时,方程kx2+ax+b=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

数根?

4.已知方程x2-3x-1=0的两根为x1和x2,求(x1-3)( x2-3)的值.

习题2.1 A 组

1.选择题:

(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3 (B)3 (C)-2 (D)2 (2)下列四个说法:

①方程x2+2x-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2-2x+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③方程3 x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 3④方程3 x2+2x=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5x+a2+a=0的一个根是0,则a的值是( )

(A)0 (B)1 (C)-1 (D)0或-1

2.填空:

(1)方程kx2+4x-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2)方程2x2-x-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4)方程2x2+2x-1=0的两根为x1和x2,则| x1-x2|= . 3.试判定当m取何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2x2-(2m+1)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

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

m20. 4.已知关于x的方程x(m2)x42求证:无论m取什么实数时,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数根;

B 组

1.选择题:

若关于x的方程x2+(k2-1) x+k+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的值为

( )

(A)1,或-1 (B)1 (C)-1 (D)0 2.填空:

(1)若m,n是方程x2+2005x-1=0的两个实数根,则m2n+mn2-mn的值等

于 .

(2)如果a,b是方程x2+x-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3+a2b+ab2+b3的值

是 .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0.

(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设方程的两根为x1和x2,如果2(x1+x2)>x1x2,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4.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和x2.求: (1)| x1-x2|和

(2)x13+x23.

5.关于x的方程x2+4x+m=0的两根为x1,x2满足| x1-x2|=2,求实数m的值.

5.若关于x的方程x2+x+a=0的一个大于1、零一根小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x1x2; 2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

二次函数y=ax2+bx+c(a≠0)具有下列性质:

b4acb2,),(1)当a>0时,函数y=ax+bx+c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2a4abbb对称轴为直线x=-;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y随着

2a2a2ab4acb2x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函数取最小值y=.

2a4ab4acb22

,), (2)当a<0时,函数y=ax+bx+c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a4abbb对称轴为直线x=-;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y随着

2a2a2ab4acb2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函数取最大值y=.

2a4a2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

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y x=-b 2ay b4acb2,) A(2a4aO x O x=-图2.2-4

x b4acb2,) A(2a4a图2.2-3

b 2a

例1 求二次函数y=-3x2-6x+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解:∵y=-3x2-6x+1=-3(x+1)2+4, ∴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直线x=-1; 顶点坐标为(-1,4);

当x=-1时,函数y取最大值y=4; 当x<-1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当x>-1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A(-1,4) y D(0,1) C O B x=-1 图2.2-5

x 采用描点法画图,选顶点A(-1,4)),与x轴交于点B(C(233,0)和3233与y轴的交点为D(0,1),过这五点画出图象(如图2-5所示). ,0),

3说明: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配方后得到的性质画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选出关键点,减少了选点的盲目性,使画图更简便、图象更精确.

函数y=ax2+bx+c图象作图要领: (1)、确定开口方向:由二次项系数a决定

b(2)、确定对称轴:对称轴方程为x

2a(3)、确定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①若△>0则与x轴有两个交点,可由方程

x2+bx+c=0求出②①若△=0则与x轴有一个交点,可由方程x2+bx+c=0求出③①若△<0则与x轴有无交点。

(4)确定图象与y轴的交点情况,令x=0得出y=c,所以交点坐标为(0,c) (5)、由以上各要素出草图。

练习:作出以下二次函数的草图

(1)yxx6 (2)yx2x1

22(3) yx1

2

例2 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之间关系如下表所示: 130 150 165 x /元 70 50 35 y/件 若日销售量y是销售价x的一次函数,那么,要使每天所获得最大的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

分析:由于每天的利润=日销售量y×(销售价x-120),日销售量y又是销售价x的一次函数,所以,欲求每天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值,首先需要求出每天的利润与销售价x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由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出每天利润的最大值.

解:由于y是x的一次函数,于是,设y=kx+b 将x=130,y=70;x=150,y=50代入方程,有

70130kb, 50150kb,解得 k=-1,b=200. ∴ y=-x+200. 设每天的利润为z(元),则

z=(-x+200)(x-120)=-x2+320x-24000 =-(x-160)2+1600,

∴当x=160时,z取最大值1600.

答:当售价为160元/件时,每天的利润最大,为1600元. 练 习

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 ( )

(A)y=2x2 (B)y=2x2-4x+2 (C)y=2x2-1 (D)y=2x2-4x 2.填空题 (1)二次函数y=2x2-mx+n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 ,n= . (2)已知二次函数y=x2+(m-2)x-2m,当m=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轴上;当

m=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当m= 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 (3)函数y=-3(x+2)2+5的图象的开口向 ,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

为 ;当x= 时,函数取最 值y= ;当x 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随x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

(1)y=x2-2x-3; (2)y=1+6 x-x2.

4.已知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1)x≤-2; (2)x≤2; (3)-2≤x≤1; (4)0≤x≤3.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 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

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

当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

ax2+bx+c=0. ①

并且方程①的解就是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

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方程①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①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①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Δ=b2-4ac存在下列关系:

(1)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Δ>0也成立.

(2)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则Δ=0也成立.

(3)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则Δ<0也成立.

于是,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A(x1,0),B(x2,0),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所以

bcx1+x2=,x1x2=,

aabc即 =-(x1+x2), =x1x2.

aabc 所以,y=ax2+bx+c=a(x2x)

aa = a[x2-(x1+x2)x+x1x2] =a(x-x1) (x-x2).

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

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a(x-x1) (x-x2) (a≠0).

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

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

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在解本例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最大值、顶点位置,从而可以将二次函数设成顶点式,再由函数图象过定点来求解出系数a.

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而最大值一定是其顶点的纵坐标,

∴顶点的纵坐标为2.

又顶点在直线y=x+1上, 所以,2=x+1,∴x=1. ∴顶点坐标是(1,2).

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21(a0), ∵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1), ∴1a(32)21,解得a=-2.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21,即y=-2x2+8x-7.

说明:在解题时,由最大值确定出顶点的纵坐标,再利用顶点的位置求出顶点坐标,然后设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挖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巧妙地利用条件简捷地解决问题.

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分析一:由于题目所给的条件中,二次函数的图象所过的两点实际上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于是可以将函数的表达式设成交点式.

解法一:∵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 ∴可设二次函数为y=a(x+3) (x-1) (a≠0), 展开,得 y=ax2+2ax-3a,

12a24a24a, 顶点的纵坐标为

4a由于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2, ∴|-4a|=2,即a=1. 212313xx,或y=-x2x. 2222所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分析二: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所以,对称轴为直线x=-1,又

由顶点到x轴的距离为2,可知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于是,又可以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设成顶点式来解,然后再利用图象过点(-3,0),或(1,0),就可以求得函数的表达式. 解法二:∵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

∴对称轴为直线x=-1. 又顶点到x轴的距离为2, ∴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

于是可设二次函数为y=a(x+1)2+2,或y=a(x+1)2-2, 由于函数图象过点(1,0),

∴0=a(1+1)2+2,或0=a(1+1)2-2.

∴a=-

11,或a=. 2211(x+1)2+2,或y=(x+1)2-2. 22 说明:上述两种解法分别从与x轴的交点坐标及顶点的坐标这两个不同角度,利用交点式和顶点式来解题,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设该二次函数为y=ax2+bx+c(a≠0).

由函数图象过点(-1,-22),(0,-8),(2,8),可得

22abc, 8c,84a2bc,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 解得 a=-2,b=12,c=-8.

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2x2+12x-8.

通过上面的几道例题,同学们能否归纳出:在什么情况下,分别利用函数的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来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练 习

1.选择题:

(1)函数y=-x2+x-1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是 ( ) (A)0个 (B)1个 (C)2个 (D)无法确定

1

(2)函数y=- (x+1)2+2的顶点坐标是 ( )

2

(A)(1,2) (B)(1,-2) (C)(-1,2) (D)(-1,-2) 2.填空: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与x轴交于点(-1,0)和(2,0),则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

设为y=a (a≠0) .

(2)二次函数y=-x2+23x+1的函数图象与x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 3.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图象经过点(1,-2),(0,-3),(-1,-6); (2)当x=3时,函数有最小值5,且经过点(1,11);

(3)函数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1-2,0)和(1+2,0),并与y轴交于(0,-2).

第三讲 几何 3.1 三角形的四心

三角形是最重要的基本平面图形,很多较复杂的图形问题可以化归为三角形的问题.

图3.2-1

图3.2-2

如图3.2-1 ,在三角形△ABC中,有三条边AB,BC,CA,三个顶点A,B,C,在三角形中,角平分线、中线、高(如图3.2-2)是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重心在三角形的内部,恰好是每条中线的三等分点.

已知 D、E、F分别为△ABC三边BC、CA、AB的中点,则 AD、BE、CF交于一点,且都被该点分成2:1.

图3.2-3

2、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是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心在三角形的内部,它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如图3.2-4)

ID=IE=IF=r

图3.2-4

3、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该点称为三角形的垂心. 锐角三角形的垂心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直角三角形的垂心为他的直角顶点,

钝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的外部.(如图3.2-6)

图3.2-6

4、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过不共线的三点A、B、C有且只有一个圆,该圆是三角形ABC的外接圆,圆心O为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是各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练习

1. 求证:若三角形的垂心和重心重合,求证:该三角形为正三角形. 2.(1) 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S,且三边长分别为a、b、c,则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___________;

(2)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其中c为斜边长),则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___________. 并请说明理由.

3.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我们常涉及到一些线段的长度、长度比的问题.在数学学习与研究中,我们发现平行线常能产生一些重要的长度比.

在一张方格纸上,我们作平行线l1,l2,l3(如图3.1-1),直线a交l1,l2,l3于点A,B,C,AB2,BC3,另作直线b交l1,l2,l3于点A',B',C',不难发现

A'B'AB2. B'C'BC3我们将这个结论一般化,归纳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3.1-2,l1//l2//l3,有

ABDEABDE=.当然,也可以得出.在运用该定理解决BCEFACDF图3.1-1

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线段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对应”线段成比例. 例1 如图3.1-2, l1//l2//l3, 且AB=2,BC=3,DF=4,求DE,EF.

例2 在ABC中,D,E为边AB,AC上的点,DE//BC,

图3.1-2

求证:证明(1)

ADAEDE. ABACBCDE//BC,ADEABC,AEDACB,

ADAEDE. ABACBC证明(2) 如图3.1-3,过A作直线l//BC,

ΔADE∽ΔABC,l//DE//BC, ADAE. ABAC过E作EF//AB交AB于D,得BDEF, 因而DEBF.

AEBFDEEF//AB,.

ACBCBC图3.1-3

∴从上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它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D在AC上,AD:DC2:1,例3 已知ABC,能否在AB上找到一点E,使得线段EC的中点在BD上. 解 假设能找到,如图3.1-4,设EC交BD于F,则F为EC的中点,作EG//AC交BD于G.

EG//AC,EFFC,

∆EGF≌∆CDF,且EGDC,

1BEEG1, EG∥AD 且EG=AD,∴

2BAAD2E为AB的中点.

可见,当E为AB的中点时,EC的中点在BD上.

图3.1-4

我们在探索一些存在性问题时,常常先假设其存在,再解之,有解则存在,无解或矛盾则不存在.

例4 在ΔABC中,AD为∠BAC的平分线,求证:

ABBD=. ACDC证明 :

例4的结论也称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可叙述为角平分线分对边成比例(等于该角的两边之比).

练习 1.如图3.1-6,l1//l2//l3,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

AD=DFCE=C.DFA.CEAD= B.

BCBEADAF= D.

BCDFBC AFBE CE图3.1-6 图3.1-7

2.如图3.1-7,DE//BC,EF//AB,AD=5cm,DB=3cm,FC=2cm,求BF.

3.如图,在Δ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AB=5cm,AC=4cm,BC=7cm,求BD的长.

图3.1-8 ABBD=4.如图,在ΔABC中,∠BAC的外角平分线AD交BC的延长线于点D,求证:.

ACDC(三角形外角平分线定理)

图3.1-9

5.如图,在ΔABC的边AB、AC上分别取D、E两点,使BD=CE,DE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F.求证:

DFAC=. EFAB图3.1-10

3.3证明四点共圆的基本方法

1、利用圆的定义

根据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等距离的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这个圆是以定点为圆心,以定点到这几个点中任一点的距离为半径。

2、利用三角形的关系

(1)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各顶点共圆;

(2)同底同侧张等角的三角形的各顶点共圆。

CDD DCD O OAB BA图7-39

图7-40

3、利用四边形的关系

(1)如果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它的两个顶点共圆(图7-41); (2)如果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那么它的四个顶点共圆

D D

CC

O O ABEBA图7-41图7-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