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限的学习能力相对,独立学院学生在个人特长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好多学生在特长上甚至超出了重点大学的学生。这种特长优势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自我展示欲望,所以独立学院学生往往更喜欢表现自己。
2独立学院的管理思路
2.1以德育工作为核心
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可以从根本上矫正独立学院学生的自卑、缺乏毅力等心理弱点,因此德育工作可以说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工作。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的德育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2以学生管理为基础
鉴于独立学院学生极强的自我表现能力、较低的独立性、对学校管理者的不信任等因素,学校可以考虑将学生自主管理作为管理基础,校方的管理人员只进行监督和辅助。这种管理方法不只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能力,而且也易于打消学生对管理者的逆反心理。
2.3以心理教育为手段
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在心理上较为敏感,说教甚至体罚之类的教育手段极易引起学生的强烈对抗行为。因此对学生的教育手段应以心理教育为主,重交流、重了解、重引导,争取从心理上扭转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而不是依靠硬性的条规制度。
2.4以联合管理为辅助
基于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对家庭依赖性太强的特征,学校在进行这些学生的管理工作时可以采用联合管理的方法。。。
2.5以过程控制为模式
从目前的管理经验来看,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往往重结果,轻过程,这不仅导致管理能效的下降,而且个别情况下还会产生管理工作完全失效的现象。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有必要采用过程控制这一模式,以加强管理工作的可控性。
2.6以弹性管理为原则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性格差异也比较大,在实际进行管理时如果采用一刀切的管理原则,很有可能对相当一部分学生造成不公平,引发学生的不满。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遵循弹性管理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耐心了解,采用适性最高的管理方法。
3结语
1.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理念陈旧和文化落后
独立学院自创办以来,行政管理工作面对许多的困难,管理理念陈旧和管理文化落后,严重阻碍了各项工作的良性运作,同时也是影响行政管理人员间的竞争产生螃蟹效应的重要原因。行政管理的领导者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管理理念仅停留在害怕下属比自己强,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对下属好的行为既不鼓励,坏的也不批评,仅靠权力管理而忽视了领导力的管理。管理文化落后是企业管理失效的主要原因,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使得独立学院的管理相对失效。。
2.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竞争带来螃蟹效应的原因之一是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中,激励方式单一、激励不公、激励制度僵化、忽视长期激励等缺陷显现出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在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不同层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存在差异性的需求,然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公平竞争的环境一度缺乏。再加上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仅注重年终的考核作为激励的重要手段,员工们的竞争忽视平时的考核制度,各种不正确的竞争手段流行于平时的日常工作中,进而加快了螃蟹效应等负效应的繁衍。
3.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竞争意识淡薄,忽视团队的力量
伴随着独立学院的竞争日益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间的竞争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员工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打不开新的优势局面。关键在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淡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被忽视,从而导致螃蟹效应的结局。学校的办学成效不仅仅要拥有名师,更重要的是拥有团结的员工团队。独立学院要立足于长远的发展,必须重视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凝聚团队的力量。独立学院往往忽视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特长,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从而无法产生协作高效的合力,在竞争中无法立于不败之地。
4.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竞争心理不平衡,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现代的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竞争使得员工的压力变大,每个人都可能会因为压力而出现竞争心理的不平衡。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中也同样会显现因为竞争而导致员工的心理不平衡。健康的心理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状态,从发展来看,是围绕着健康常模上下波动的过程。同时,在现代的员工心理中,大家往往会存在不担心分得少,而担心分配不均匀的心理。在工作竞争中,处处要求平均,人人要求平均,这样不利于团队的进步。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虽然不是很凸显,但在竞争中可感觉到这种心理若隐若现。
二独立学院应对行政管理人员竞争中“螃蟹效应”的措施
1.革新行政管理的理念,塑造团结协作的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文化
在当前独立学院立足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行政管理中的理念是做好行政管理和促进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革新行政管理的理念是一种管理竞争中的进步,是开阔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也是一种人员竞争的新境界。同时,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模块必须注重塑造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文化是发展的软实力,是竞争中不可或缺的焦点,营造团结和谐、合作共事、心心相印的文化氛围,从大环境弘扬和倡导团队文化,有利于独立学院规范行政管理人员间的竞争,也有利于独立学院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人才选拔、任免制度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人才选拔、任免制度是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竞争的新型模式,也是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对行政管理人员履行职能,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优化行政工作,不但有利于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人员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效能。同时,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有利于形成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也有利于减少不恰当竞争模式的产生。
3.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团队意识,再造正确的团队精神
拥有一个充满激情、忠实可靠、精明强干的团队是独立学院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树立正确的职员竞争观的前提,所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团队意识,再造正确的团队精神尤其重要。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中,要形成内部的集体荣誉感,让员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得合作日常化。若一个团队不懂得合作,没有团队精神,那么其负面影响会大于其贡献。学院谋发展,提高竞争力,则不可缺少团队成员的精诚协作,也不可缺少正确的团队精神。
4.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人员竞争,独立学院必须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行政管理制度,同时必须强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制度是独立学院适应体制改革后行政管理人员竞争多元化新形势不可或缺的手段,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不但有利于行政管理执行公正,而且有利于员工间竞争上的公平。在处理竞争矛盾中、奖惩中公平、公正、公开,能够创建和谐共事的体系,也能提高员工的自身修养和素质,在日常行政管理中规范自己的竞争手段,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一)账物管理脱节,资产数据缺乏统一性
调查发现,广西区内独立学院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各自使用不同的软件管理固定资产,绝大多数独立学院财务部门使用“用友”财务软件,近一半的独立学院资产管理部门使用“普诺迪”软件(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系统)。财务部门负责报账,只重视会计核算,即对固定资产进行了总价值核算,设置固定资产总账,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一所独立学院的财务部门设置了固定资产明细账,普遍认为只有资产管理部门才设置详细的资产明细账;资产管理部门只重视资产的验收、入库登记、打印标签、变更、调拨、报废和清查盘点等,许多在资产部门已经办理了入库手续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到财务部门报账、办理财务核算;一些已达到报废年限或未达到报废年限但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在资产管理部门已进行报废注销处理而未及时到财务部门办理核销,进而导致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现象。不同的软件管理独立学院相同的资产,因管物和管账脱节,造成财务账面资产与真实资产无法一一对应,账实不符,甚至相差甚远,最终导致资产数据缺乏统一性。
(二)资产日常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资产管理工作起步晚,可借鉴经验少,多数沿用母体公办学校的资产管理模式。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独立学院资产的种类及数量增多,在资产管理中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大了资产管理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手段方面,目前,78%的独立学院仍然使用单机版资产管理软件进行资产管理,这种单机版封闭式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局限,不适应独立学院资产优化管理的要求。在单机版管理软件运作状态下,不论是资产使用部门还是财务部门要了解资产信息,都无法直接获取数据,都需要到资产管理部门查询。在单机版管理软件运作状态下,资产管理信息数据更新缓慢,甚至滞后,特别是对资产增加、减少、调拨或注销等资产信息短缺,数据不对接,导致资产账实不符、资产数据失真等情况,从而造成资产信息不共享、资产重复购置、资产闲置浪费现象的普遍存在。
(三)资产管理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缺乏有效沟通
资产管理部门之间关系处理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资产使用效率。根据调查中发现,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这几个部门却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沟通,财务部门注重会计核算,因没有设置详细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很少与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账实核对。资产管理部门则只满足于管好资产的验收、入库登记、调拨、报废等事项,很少与财务部门进行账账核对。而资产使用部门工作随意性比较大,怕报废程序繁琐,不及时办理资产的报废手续,资产调拨也不到相关部门办理资产转移手续。由于这些部门在资产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缺乏沟通协调,管账的不问物,管物用物的不理账,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其结果就是资产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学院存量资产的数量、分布状态、使用状况等信息,无法对学院资产进行有效调配和监督,极易造成学院资源不能共享、资产重复购置的现象。
(四)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
固定资产管理的经验少,管理制度不健全,这是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现有的资产管理制度几乎都是参照母体公办院校的执行,有些制度年份久远已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甚至滞后。有的制度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涉及到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转让、清查、盘点等具体环节时,执行起来有难度。再加上独立学院的管理重心在教学科研,学院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重视,导致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资产管理中有漏洞、有死角,资产账物不符、重复购置、资产闲置现象时常发生。由于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管理,加上监管措施执行不到位,有关部门和人员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严重影响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效益。
(五)资产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工作不规范
据调查发现,目前广西区内独立学院中尚有近一半的独立学院没有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且专职的资产管理人员偏少,特别是各院系二级资产管理单位没有设置专职的资产管理员,一般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兼管资产管理工作。这些兼管人员大多数学历层次低、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对资产管理工作不熟悉,管理意识、责任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加上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或系统的理论学习,致使资产管理工作程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造成了资产管理的混乱局面。专业资产管理人员的缺失与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规模和迅速增长的资产水平很不适应,在目前状况下,加强资产优化管理,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二、独立学院资产优化管理的对策
加强独立学院的资产管理工作,是开展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必须充分认识并视资产优化管理为当务之急。。
(一)以资产清查为基础,在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建立统一的、全面的、详细的资产信息系统,为实现资产优化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是资产优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独立学院应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每年或每半年进行一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对学院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进行资产的账实核对。。经过资产管理部门与资产使用部门进行账物对、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进行资产的账账核对后,确保做到资产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在此基础上,在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建立统一的、全面的、详细准确的资产信息系统,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为实现资产优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也为今后资产的统筹配置、调剂等优化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
(二)依托校园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实现资产优化管理提供“科学手段”
独立学院应根据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依托校园数字化网络和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利用资产信息网络管理平台,提供动态、实时、准确和完整的资产信息,能有效克服单机版封闭式管理的缺点,减少资产管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对固定资产的申购、审核、入账、调拨、报废及处置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实时、动态调控。资产管理系统向全院开放,学院领导、各二级学院、各系部和各行政部门可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其所辖范围内的资产存量、资产总量、资产性能及使用现状,这样便可以在全院范围内实现资产数据信息公开及资源共享。此外,在合理配置增量资产时,可以充分发挥资产管理系统的调剂功能,根据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将闲置或使用效率较低的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促进内部资产的合理流动,避免重复和盲目购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利用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实时对接,使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便于适时对账,确保账账、账实、账卡相符,以资产信息化带动资产管理现代化和规范化,实现资产优化管理的科学化。
(三)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为实现资产优化管理发挥“纽带”作用
独立学院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保持畅通的交流通道,确保部门之间的资产信息传递不脱节、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不脱节。如资产使用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向资产管理部门报告资产的使用状况、资产存量及报废情况,以便资产管理部门实时、准确地掌握全院资产的信息,有利于全院资源信息共享和避免资产重复购置。资产使用部门将同样的资产信息报财务部门,以方便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地进行财务核算,确保资产信息传递不脱节,使资产从物到卡、从物到账能一一对应起来,确保资产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只有加强资产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才能全面盘活存量资产,力争物尽其用;才能优化增量资产,确保资产配置合理、科学规范。因此,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为实现资产优化管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四)健全和完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为实现资产优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资产管理专职机构,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资产优化管理的根本保障。当前状况下,独立学院应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本学院发展实际及资产管理现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比如资产的申购审批、调拨变更、报废处置、清查和盘点等制度,还应配套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和考评奖惩制度。比如“申购审批制度细则”,凡属于学院资产的购置,都要严格按照资产采购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按购置资产的金额大小权限进行审批,并依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合理调剂、共享共用,实现资产整合和优化配置;“清查和盘点制度细则”,要求资产管理部门半年或一年组织院内各资产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账物相符,账账相符;“责任追究制度细则”,要求各资产使用部门本着“谁使用谁管理”和“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实施分工负责,分层负责,提高资产管理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形成资产弄丢了要赔、资产坏了要修、资产报废要交等基本共识,提高资产管理的效能。同时,要充分发挥资产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作用,将资产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反馈到各部门和专管人员,对于违反相关规章制度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违制度必究。逐步实现资产管理制度化,为实现独立学院资产优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五)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为实现资产优化管理提供“人员”保障
资产管理人员思想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产优化管理的成效。独立学院要完善资产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独立学院应当根据单位实际,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与保管。同时要创新资产管理手段,大力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人是资产的管理者、使用者。再好的管理软件、管理制度都必须通过人而起作用。这就意味着独立学院必须重视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加强进行资产管理知识、规范和意义的宣传,并经常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辅导与培训,请专业人士介绍先进的资产管理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尽快熟悉资产管理和使用各个环节的程序、手续和责任,确保各项制度、政策落实到位。另外,要加强对现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电脑技术操作和网络软件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资产管理员的计算机应用和实际操作水平,逐步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程序性、规范化和效率化,为实现资产优化管理提供“人员”保障。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化,我们发现教育虽然一直在发展,但是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将新思想落到实处,很多学校的管理思想依然受着旧思想的影响。唯一有些改变的就是素质教育成为主导思想。同时,虽然很多学校意识到“绿色校园“”低碳校园”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将这一观念落到实处,依然处在宣传阶段,喊着口号却实施着传统管理模式。另外,从教师自身出发,教师也没有改变其思想观念,依然将坚持任务与教学能力挂钩。多数教师也依然将完成任务作为评判教学能力的标准。从学生这一角度出发,评判好学生也同时是以成绩为主。还有就是教学绩效的管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往往将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教师的奖励凭证,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出于被动状态,而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
二、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刚性管理模式依然存在
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说的是学校在建立管理机制的时候要将各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征、特点考虑进去,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机制。但是,据调查分析,多数学校并没有将这一思想落到实处。同时,刚性管理模式依然存在。所谓的刚性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依靠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明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来进行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所谓的“以物为本”说的也是刚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层面,这种模式并不是试用于所有的学校,而需要有所取舍。但是,多数学校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而是死搬硬套地用在各种学校的管理机制中。
三、优化小学校园管理机制,创建人文校园
1“.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所谓的“以人为本”,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教师和学生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本应以他们为教学的主体。小学校园的管理机制中往往过分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绩效和学习绩效,忽略了其精神层面的感知。因此“以人为本”要落到实处。例如,小学校园可以利用儿童节为学生打造一场晚会,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放松,同时为他们的童年留下一抹色彩。对于教师来说,学校可以利用教师节或者感恩节让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所带来的成就。这些方法的同一个出发点都是为了缓解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从侧面影响其思想发展,同时也对学校的人文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虽然,长期以来朝阳医院曾不断尝试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以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但是,在宏观机制的背景下,医院难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2012年恰逢北京市医管局下发了《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市属医院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朝阳医院领导班子领会到北京市医管局制定此办法的目的是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保证国有资产高效运营。在2012年度和2013年度北京市医管局对市属21家医院绩效考核中,朝阳医院绩效考核得分分别为第一和第二。这个结果使朝阳医院整个管理团队都很欣慰。而这一成绩不仅得益于北京市医管局所制定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也离不开朝阳医院从各级管理者到普通员工的共同努力。朝阳医院一直是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先行者,总额预付、按病种分组付费、医药分开、法人治理机制、创办分级诊疗、有效就医的服务模式等,对医院的管理和运行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说:“北京市医管局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实际上也是推动医院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比如废除‘以药养医’的机制激发了医院的活力。取消医院15%的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将医院的补偿渠道由‘以药养医’改为‘以医补医’。貌似简单的医院收入结构‘平移’,却蕴含着巨大的智慧。”政策导向的改变,带来两大显著变化:一是医院补偿渠道变化,对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合理体现提升,“以药补医”的负面影响下降。。同时,促使医院的经营管理更注重服务,医院经营由“卖药”转为“卖服务”。二是医疗市场的利益格局变化,患者、医保支出和医院收益的合理性提升。医院利益与药品销售脱钩后,用药更趋合理,医院在获得医事服务费补偿后,通过加强合理用药,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轻医药负担的同时,医保的支出未增加,从而医院、医保、患者的利益取向趋同。
2.转变理念为更好地服务患者
封国生介绍:“医院为了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顺应医药分开改革带来的医院补偿渠道和利益格局的变化,领导班子在改革试点之前就研究、确定、出台了医院以预算为导向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案》,围绕‘效率、质量、服务、成本’四个维度,对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实施综合目标管理。”朝阳医院总会计师张仁华说“:医院制定一定期间内的总目标,并将目标层层分解,兼顾部门和个体。在绩效考核方案设计上,运用了多种绩效考核方法。”朝阳医院绩效管理方案主要针对科室绩效管理层面。而具体到每个职工的绩效考核和绩效奖金的分配,则允许科室核心小组(科室主任、科室护士长、支部书记等组成)根据本科室情况进行二次分配,医院出台相应的指导原则,职能部门进行事后监督。朝阳医院党委副书记、医院理事、人力资源部部长梁金凤强调:“新的绩效考核的标准,对服务质量、效率、成本的考核力度提升,对单纯经济收入和服务量的考核力度下降。医院的社会形象变得更好了,公益性提升,趋利性下降。”医院人力资源部绩效考核办公室主任于丽萍解释了医院综合目标管理的全过程。她说:“综合目标管理过程主要涵盖确定目标,定期考核、通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持续改进等阶段。”医院结合既往医院的医疗、经营等指标,测算并确定医院每年各项指标需要达到的规模或增长幅度,然后,再根据各科室的规模、科室优势技术、既往指标完成情况等,将医院总目标进行拆分,制定出科室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指标,在年初由院长、主管副院长、医务部处长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医院在全年运营中,定期(每月、半年、全年)或不定期进行综合目标完成情况通报。每月,各职能管理部门就所辖业务范围内各临床、医技科室综合目标中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对各科室进行考核、打分,将结果及时与临床、医技科室进行沟通和反馈,使考核方与被考核方达成共识,并以《绩效考核简报》形式分析不足之处,制定改进计划。而医院各科室月度、季度、全年绩效奖金发放额度与各科室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完成直接挂钩。“朝阳医院制定的绩效分配方案由绩效工资和专项奖金组成。”陈勇说。根据各科室目标责任书考核结果,设置月度绩效工资、季度绩效工资和全年绩效工资。月度对可以进行绩效考核的指标进行考核,并对应发放月度奖金;每季度末对各科室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一、二、三等奖,不同等级发放不同的季度奖金;全年综合绩效考核完成,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年度绩效奖金。另外医务部门年底对各科室全年业绩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三个级别,进行不同力度的绩效奖励。“另外,医院坚持全面预算管理。”张仁华补充说。医院在年初制定医院发展总目标时,兼顾医院整体发展、当年财务收支预算及变化情况、单位上半年人力成本开支水平及个人收入水平、本期工作量大小、本期床位占用率等多种因素确定,预定绩效激励奖金额度,实行工资总额制度。“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梁金凤在谈到绩效考核体系发挥的作用时欣慰地说。朝阳医院作为结合总额预付等医保付费制度的改革试点,全院职工普遍建立起持续优化服务、控制医药费用的意识。;合理控制费用和成本的主动性提升,片面追求医药收入的积极性下降;合理检查、用药、治疗的意识提升,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现象下降;药师合理用药的药学管理职能提升,增加药品收入的职能下降。医务人员理念的转变给患者带来了实惠。患者就医的体验变化了,满意度提升且医药负担下降。
3.总结
【正文】
。
1可获得性论的图书馆学基本原理
一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就是揭示了这个学科领域实践的发展规律的那些表述。图书馆学的基本原理,就是指图书馆实践领域的发展规律。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认为,下述的三条原理概括了图书馆实践领域的发展规律:
1.1文献单元属性的分化和融合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
可获得性论按照矛盾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的原理,通过分析文献单元的知识单元、表意方式和文献载体三个属性的组成及这些组成在历史上的分化和融合对图书馆发展形态的影响,从而,用统一的逻辑解释图书馆历史形态的发展。
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用这一原理分析了文献单元属性现时代的分化和融合,得出了互联网是新一代的文献载体的结论,通过对互联网技术基本文献属性的分析,提出了自由文本网络是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形态。从而,实现了对图书馆的未来作出符合理论解释逻辑的预见的理论目标。
由此可见,图书馆的技术发展,始终是以文献单元的知识单元的子属性作为组织文献体系的逻辑依据,以表意方式的子属性作为组织检索系统的形式依据,以文献载体的子属性作为保存和表现文献体系内容的依据的。据此,不难得出图书馆的发展是以文献单元属性的发展作为前提的结论。我们将其称之为可获得性论的图书馆学第一原理。并且认为,这条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条件。
1.2图书馆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
可获得性论从文献产生是由于人群传承文明的需要出发,论证了文献是人群、进而也是人类社会这个耗散结构的“遗传记忆”。所以,图书馆存在的终极意义,要从文明的传承和创造中寻找。人群中文献信息需要分布的离散性,导致了文献信息需要的集中化,文献信息的集中化是文献聚集的前提,文献聚集又是图书馆产生的前提。同时,人群中文献信息需要分布的离散性,也是图书馆在实践中首先要面对的需求规律。所以,人群中文献信息需要分布的离散性,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假设前提,也是图书馆产生的社会原因。重点用户是否有足够的文献信息需要,图书馆能否为重点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图书馆能够持续存在的社会原因。提出社会对文献信息需要的规模增长、“自由平等”理念的张扬、图书馆主体性的觉醒是图书馆获得长足进步的社会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的实践领域,是文献的保存和整理为支撑,包含了文献信息创新过程中的文献信息传播、文献生产部分领域的一个区域。文献信息创新过程,最终是为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的。因而,随后从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消费过程考察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生产方式的特点,指出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图书馆作用的具体方式,提出图书馆的哲学定位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并且,在这个哲学定位的指导下,考察了图书馆职业信念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以网络文献体系为实践特征的新一代图书馆职业信念是:所有知识为所有人服务。
由此可见,只要图书馆不断地开拓进取,始终保持自己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的地位,图书馆就能不断的发展。所以,这条原理揭示的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我们将其称之为可获得性论的图书馆学第二原理。
1.3提高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是图书馆领域角色再分配的出发点
图书馆学第一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技术原因,第二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社会目标。然而,即使图书馆已经明确了解了文献单元属性的可利用性,也时刻牢记图书馆的社会目标,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顺利使图书馆与时俱进。因为,还需要将这些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够真正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在将新的技术、方案、信念、理论落实到实践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组织协调,使得这些技术、方案、信念、理论能够发挥它的最大作用的问题。这就引出了可获得性论的图书馆学第三原理:提高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是图书馆领域角色再分配的出发点。
从静态来看,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怎样组织图书馆的活动,才最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的社会目标。在“图书馆领域的角色分配”一章里,我们已经分析了图书馆领域角色分配的历史,指出了图书馆领域角色分配,是以提高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为角色划分依据的。所以,提高文献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是图书馆馆领域角色分配的出发点。
从动态来看,当文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引发了新的社会需求,当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变革的机遇来临的时候,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一旦图书馆完成了针对新的形势的分析,形成了实践领域的角色再分配,就预示着图书馆渡过了对新的社会和技术环境的适应期,迎来了图书馆事业新的发展时期。所以,这条原理揭示的是图书馆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1.4小结
。本文又进一步总结出了三条用以指导图书馆实践发展的图书馆学基本原理,并指出第一条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条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充分条件,第三条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充要条件。从而,在结构上保证了图书馆学核心理论内容的完整性。
2图书馆原理的探索
上文提出了三条用以指导图书馆实践发展的图书馆学基本原理。按照学科理论结构的推理逻辑,在学科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该可以推导出一些更为详细的推论,作为用以解决实践问题时的指导。这些推论通常被称为“定律”。可获得性论认为,图书馆学应该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由于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部门学科,这种“定律”是指面向实践应用的实践原理,所以,我们把这些推论称为“图书馆工作原理”,简称“图书馆原理”。
2.1什么是图书馆原理
简单地说,图书馆原理就是图书馆的工作规律。比如,印度图书馆学家SR阮冈纳赞著名的“图书馆五定律”,就可以视作这一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1]至于阮氏的著作英文原名为“TheFive&nbs
p;LawofLibraryScience”,直译应为“图书馆学五定律”,为何这里译为“图书馆五定律”呢?。[2]至于阮氏为何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TheFiveLawofLibraryScience”,可能与当时的图书馆学研究尚不够成熟,研究领域还没有明确划分有关吧。
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图书馆原理呢?我们认为,研究图书馆原理的目的,是为了为图书馆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导思想,探讨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的发展规律,阐
发对作为整体的图书馆工作的限定和指导。这其实也就是阮氏五定律所讨论的问题的主旨。
那么,图书馆原理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问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我们认为,明确图书馆原理应该包含的内容,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如果不给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划定边界,就容易出现在论述时漫无边际的现象,使得讨论的结果变得没有可比性。如上所述,我们认为,图书馆原理涉及的内容,是把图书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也就是说,图书馆在这里并不代表图书馆事业,也不是具体的业务工作的代表,而是作为一个具体社会机构的图书馆的形态的抽象。本文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分析讨论图书馆原理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的。既然图书馆原理试图为图书馆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导思想,那么,影响图书馆工作发展的因素,理所当然就是图书馆原理所要涉及的内容范围。
影响图书馆工作发展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两方面。所谓技术因素,是指图书馆专业技术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那些因素。所谓社会因素,是指外部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精神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从图书馆工作的内容来看,也可以分为社会工作和技术工作两方面,而且,从社会工作到专业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逻辑过渡。比如,公共关系、读者组织属于社会工作层次,文献采访编目、书库的维护属于专业技术工作层次,读者的接待及相关服务,属于社会工作向技术工作的过渡层次。所以,我们认为,图书馆原理,就是要全面地为这些范围内的工作提供思考的出发点。
2.2图书馆原理不是图书馆事业原理
自从20世纪30年代阮冈纳赞提出著名的“图书馆五定律”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信息爆炸”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催生了许多使得阮氏“图书馆五定律”的解释无法完全涵盖的内容。于是,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学者试图通过发展和修正阮氏的“图书馆五定律”来为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工作提供指导思想,它们的名称也都无一例外叫做“图书馆五××”。比如,美国学者米切尔·戈曼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图书馆:梦想、狂想与现实》一书中,提出了“图书馆新五定律”(FiveNewLawsofLibrarianship)[3],国内有龚连英、袁漪雯两位学者提出的“图书馆五原则”,[4]黄俊贵先生提出的“图书馆五原理”[5]。但是,我们发现,黄俊贵先生提出的图书馆五原理并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图书馆的工作规律,而是图书馆发展原理。可是,仔细推敲起来,黄先生的图书馆五原理讨论的内容范围包括了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两个方面,这显然与我们在上面界定的图书馆原理讨论的内容范围有矛盾。那么,我们在上面作出的这种限定是否有理论根据呢?
图书馆领域的实践主体,包括图书馆员、图书馆、图书馆事业三者,它们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层次。图书馆员对应于具体的读者和用户,图书馆对应的是具体的服务人群,图书馆事业对应的是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需要。
从使服务对象满意的角度来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图书馆员的层次,更多的是交际因素。图书馆员并不能很快改变现实可获得资源的状况,特别是过去年代出版的文献资源的状况。但是,尽可能地让读者明确地知道资源现状和了解自己的对读者需求的负责态度,并且,让读者理解图书馆工作的现状,则是图书馆员可以做到的。显然,在上述工作中,交际因素居多。同时,自从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存在以来,图书馆员的主要工作,都是由当时图书馆的经营方式所规定的。也就是说,图书馆员的工作服从于图书馆的专业分工。所以,图书馆员这个层次没有独立的工作原理。
在图书馆层次,更多的是服务方式因素和统计因素。图书馆总是面对一个具体的服务人群,因此,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具体的人群为基础的。这也是图书馆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领域。因此,图书馆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要,需要而且也能够通过具体的服务方式和统计数字来表现,这也是具体的人群对具体的图书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依据,是图书馆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根本所在。而且,图书馆是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实践主体,图书馆实践的特殊性决定了图书馆学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我们认为,在图书馆工作这个层次,应该存在独立的实践原理。在图书馆事业层次,更多的是政策因素。由于不同地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也由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服务机构,它的服务存在着现实覆盖面的问题,具体的图书馆必然是面向具体人群的。所以,具体图书馆的存在状况,更多的受到当地人群的影响是必然的。作为为全国图书馆提供发展指导的图书馆事业,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地区的具体状况,更不可能面向具体的人群。因而,图书馆事业更多的是带指导性的政策因素。图书馆事业中的政策,不应当是一般社会事业政策原理在图书馆领域的类比运用,它应该体现图书馆事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正如我们在讨论图书馆领域的角色分配时提到的:具体的图书馆是体现图书馆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主体,当出现了单个图书馆无法解决,或者解决起来将有损图书馆的社会目标的问题时,图书馆事业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因而,图书馆事业本身也有独立的原理。因而,没有必要把图书馆原理和图书馆事业原理混为一谈。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图书馆这个层次的实践,是阮氏的“图书馆五定律”和戈曼的“图书馆新五定律”这两个新旧五定律以及龚连英、袁漪雯两位学者提出的“图书馆五原则”的共同基础。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意识到了。相比之下,黄俊贵先生的图书馆五原理就另觅蹊径,试图阐述图书馆的发展原理,提出一套用以指导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黄先生的研究非常有价值,但是,他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认识,称为图书馆原理,违背了上文的分析,是不妥当的。
其实,通过分析黄俊贵先生的图书馆五原理,我们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黄俊贵先生提出的图书馆五原理是:(1)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适应;(2)符合国情;(3)以读者为中心;(4)可持续发展;(5)以办馆效益为目标。[5]如果我们把“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条去掉,把“以办馆效益为目标”改成“以办事业机构的效益为目标”,使得前四条原理变成这样:(1)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适应;(2)符合国情;(3)可持续发展;(4)以办事业机构效益为目标。[5]我们可以发现,这四条原理其实是社会事业的一般发展原理,并没有哪一条是图书馆领域所特有的。而“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条,也不过是对阮氏的“图书馆五定律”部分内容的重复,也只有这一条原理体现了图书馆领域工作的特殊性。这样,黄先生的这五条原理就成了四条社会事业的一般发展原理在图书馆领域的运用和一条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简单相加。我们认为,既然叫做图书馆原理,就应该是在一般社会事业发展原理之外,体出了图书馆领域的特殊性的规律性认识。毫无疑问,研究一般社会事业发展原理在图书馆实践领域的运用,对图书馆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黄俊贵先生的研究在这个领域中确实有不少创见。但是,应该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具有图书馆实践特点的规律性表述,而不应该就此止步。如果,去掉了“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条,就看不出在这图书馆五原理中图书馆事业在原理表述上的特殊性了。而且,从逻辑上来看,一个是一般事业原理,一个是专业机构原理(图书馆事业面对的不可能是具体的读者),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层次的差异,把这两者凑在一块,怎么看都不协调。所以,把这些内容称
为“图书馆原理”,看来是不合适的。既然如上所述,图书馆事业也存在着独立的原理,“图书馆原理”一词还是留给图书馆这个层次的实践吧。
。探索一个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这个理论中的使用,则可以让人们了解到这个理论的逻辑体系是否足够严密。
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的内容是:(1)书是为了用的;(2)每个读者有其书;(3)每本书有其读者;(4)节省读者的时间;(5)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1]阮冈纳赞在这五定律中,以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为起点,使用演绎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推导出其他四条定律。用演绎方法推理整个定律体系的好处是,只要第一定律是成立的,其他定律也就获得了成立的保证,因而,最终需要证明的只是第一定律。不足之处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展开也受制于第一定律的表述。阮冈纳赞认为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是毋用质疑的。言下之意大概是说,人们生产书籍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知识,传播信息。这种目的,不会因为书籍成为了图书馆的藏书而有所改变。可获得性论在讨论文献的目的的时候,指出了人们创造文献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重现信息。文献显然要“用”才能重现信息。因而,可以说,“书是为了用的”是建立在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第一定律的可靠性和使用演绎方法来形成整个理论体系,阮冈纳赞的五定律,才拥有了无比的说服力,被誉为“我们职业的最简明的表述”。
戈曼的“图书馆新五定律”的内容是:(1)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2)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3)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4)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5)尊重过去,开创未来。[3]按照学者景海燕的论述,认为新老五定律“所包含的各个定律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第一定律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基本原则……第二、第三定律是第一定律的必然推导和具体化……表现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内容,第四、第五定律是第一定律实现的有效保证……支撑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6]戈曼也自称,他的这个“图书馆学五定律的提出,是站在我们职业的这位巨人(注:当指阮冈纳赞)肩上,以当今图书馆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对阮氏图书馆学五定律所蕴涵真理的重新解释”。[3]从这些论述上看,戈曼也继承了阮冈纳赞五定律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第一定律表述为“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显然忽略了图书馆所被社会公认的情报职能,因而,其第一定律并没有象阮冈纳赞的第一定律那样,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推导出来的新五定律就难免有遗珠之嫌了。
龚连英、袁漪雯两位学者提出的“图书馆五原则”是:(1)搜集与整序能优化人类文明的信息资源;(2)以人为本;(3)向一切现实与潜在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4)追求创新与高效,实现图书馆的整体功能;(5)发展着的图书馆应探求出自己的演进规律。[4]龚、袁两位在提出这五原则时,指出以微机革命、网络革命和通讯革命为主流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使得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送网络化、信息产业化,从而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然后,直接提出了五原则,并且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没有进行原则与原则之间的逻辑推理。所以,只能算是在对前人理论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归纳。正如该文的题名:《21世纪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新解》。至于其内容是否完整,由于没有论述,所以,不敢妄作判断。
;“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条则是通过对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的归纳和深化得到的。使用类比法和归纳法可能会导致一些缺陷,主要是可能存在不恰当类比和不完全归纳。比如,阮冈纳赞在“图书馆五定律”中,用了四个定律来论述“以读者为中心”的问题,而且各有侧重。黄先生的图书馆原理仅用了一条原理来阐述,是不是过于简略了一点?。所以,黄先生提出的这几条原理看来也只好象他所说的那样,“通过集思广益,去粗取精、除丑求美,逐步取得共识”[5]了。这种做法走的显然是与理论建设追求逻辑严密性所不同的另一条路子。
2.4小结
。其实,图书馆学原理负责揭示的,是图书馆实践领域所具有的特殊矛盾的规律性,也可以说,图书馆学原理是由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展开而成逻辑体系。图书馆原理负责揭示的,是图书馆具体工作中的所要求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律。这两者之间应该是存在着差别的。
我们认为,把图书馆学原理和图书馆原理混为一谈,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深层缺陷: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脱节。结果是进行学科理论研究的学者,不知道怎样去解释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原理,比如,对于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我们就很少见到(确切地说是没有见到过)有著作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角度,特别是研究对象的角度,去论证这些实践原理。另一方面,进行实践研究的学者,不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怎样的,只从现实工作的需要出发,提出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试图冠之以学科原理的名称来指导实践工作。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图书馆学原理和图书馆原理屡屡发生错位的原因。这也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图书馆学尚未成熟。
本节试图通过对图书馆原理这个概念的梳理,划清图书馆原理所涵盖的内容范围。。
3结语
。
【参考文献】
1.袁咏秋,李家乔.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黄权才.谈阮冈纳赞和戈曼的新旧《五定律》.图书馆界,2000(4)
3.景海燕.图书馆学新五律.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3)
4.龚连英,袁漪雯.21世纪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新解.益阳师专学报,20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