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应深入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方式推动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的各类产业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一方面以创新和协同的方式激发各个部门各类资源的发展潜力,实现各类产业的“充分发展”;另一方面以创新和协同的方式推进各个领域各类区域的统筹协调,实现各类产业的“平衡发展”。为此,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支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优化产业体系空间布局。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发达、虚拟经济先进的产业体系,是科技进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提升较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首先,应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其次,应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再次,应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是搭建基础支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空间布局合理、区域良性互动的产业体系。受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的影响,产业布局具有资源集中的“极化”趋势。在这一趋势下,经济发展过程会形成空间布局集中的产业群和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强大引擎。同时,资源集中的“极化效应”也导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并影响产业体系的区域良性互动。因此,必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化解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平衡问题,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一是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二是协调推进实施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的发展;三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2、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变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现代化经济体制。
首先,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促进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一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三是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技术、土地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深化资源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
其次,优化政府职能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突出这个最本质特征、发挥好这个最大优势,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优化党的组织机构,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不断提高党和政府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必须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应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加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应更好发挥中央政府在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等方面职能,更好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完善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职责,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此外,必须深化其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增强经济体制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要重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必须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和政府调节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健全生态文明体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置于开放系统之中,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首先,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发展空间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起步,由东向西渐次推进,开放水平参差不齐。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在深化沿海开放的同时,加大西部和内陆开放力度,通过构筑内畅外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打造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门户和新平台,促进沿海内陆、东中西部协调协同开放发展。同时,坚持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并重,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平等互利合作,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进口来源多元化、投资合作伙伴多元化,扩大各方利益交汇点,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开放发展;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提高“引进来”质量和水平的同时,支持企业积极稳妥“走出去”,促进内外双向联动;坚持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更好结合,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以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
其次,提升参与层次,推动形成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兴产业技术已成为国际资本全球优化配置的新支点与出发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是积极把握新技术革命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跨国研发合作、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等新型国际分工方式,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二是在深化制造业开放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三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最后,坚持多边主义,促进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经贸治理格局。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逆全球化风潮迭起,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频出,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经贸治理已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全球经贸治理变革步履维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国际货物贸易进出口国,应积极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促进全球经贸治理格局新转变。即要积极参与全球经贸治理,推动各国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平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还要加快提升国际经贸治理话语权,有序推动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国内规则体系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