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囊不完全损害出现三偏、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
眼球运动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周围性眼肌麻痹:①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②滑车神经麻痹:单纯损害表现为眼球位置稍偏上,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③展神经麻痹: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伴有复视。 三者合并麻痹多见,此时眼肌全部瘫痪,眼球只能直视前方,不能向任何方向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面神经(混全性神经):
运动神经:运动纤维,司面部的表情
中间神经:感觉纤维,含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和躯体感觉纤维,司味觉和腺体的分泌及内外耳道和其他的皮肤感觉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延髓束。病因:病变对侧脑血管病、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临床表现为不完全性面瘫,面部表情肌瘫痪,但额支无损,对侧面部随意动作丧失,而哭、笑等动作保存。恢复速度较快。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病因:病变同侧寒冷刺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听神经瘤。临床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闭眼。恢复速度缓。
共同点: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偏向健侧。不能吹口哨鼓腮。常伴有病灶对侧偏瘫和中枢性舌下神经瘫。
前庭神经损害:眩晕、眼球震颤、平衡障碍 舌下神经核上性病变:一侧病变时,伸舌偏病灶对侧。
舌下神经及核上病变:一侧病变时表现为患侧舌肌瘫痪,伸舌偏向患侧。 运动系统:
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中枢性痉挛性)特点: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可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
①皮质型:单瘫②内囊型:三偏综合症③脑干型:交叉性瘫痪④脊髓型:截瘫,四肢瘫 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周围性、驰缓性):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无病理反射。①脊髓前角细胞②前根③神经丛④周围神经
3、脑干型感觉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病变部位:延髓外侧,脑桥下部一侧病变。损害部位:脊髓丘脑侧束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出现症状: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
4、丘脑型:损害时出现对侧偏身(包括面部)完全性感觉缺失或减退。特点: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远端重于近端,常伴发患侧肢体的自发性疼痛(丘脑痛)。 5、内囊型(偏身型):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缺失或减退,常伴有三偏。
瘫痪:按病因分为神经源性、神经肌肉接头性、肌源性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临床表现: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折刀现象),腱反射亢进,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
下运动神经无性瘫痪临床表现:①受损的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力减退②肌张力减低或消失,肌肉放松,外力牵拉时无阻力,与上运动神经无瘫痪时折刀现象有明显不同。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④肌肉萎缩明显。 比较:瘫痪分布:上以整个肢体为主,下以肌群为主。肌张力:上增高,呈痉挛性。下降低,呈弛缓性。浅反射均消失。腱反射:上增强,下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上为阳性,下为阴性。肌萎缩:上无或有轻度废用性萎缩,下明显。皮肤营养障碍:上多数无障碍,下常有障碍。肌束颤动或肌纤维颤动:上无,下可有。肌电图:上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下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 颅内高压≥200mmH2O,颅内压增高,导致三症: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六级肌力:
0级:完全瘫痪,肌肉无收缩。
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5级:正常肌力。
共济障碍的N个试验:指鼻试验、反击征、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起坐试验(联合屈曲征)、闭目难立征试验。
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
巴宾斯征:是经典的病理反射,提示锥体束受伤。阳性反应:伸性跖反射。
巴宾斯基等位症:chaddock征、oppenheim征、scheffer征、gordon征、gonda征、pussep征。阳性反应:趾背屈,babinskin征。 强握反射:脊髓自主反射。
脑膜刺激征:屈颈试验、克匿格征、布鲁津斯基征阳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 颈动脉主干TIA:主要表现为眼动脉交叉瘫,Horner交叉瘫。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最常见表现是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复视还有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脑梗死病理:脑梗死发生率在颈动脉系统约占80%,椎-基底动脉系统约为20%。
病理分期:①超早期:1-6小时,病变组织变化不明显,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②急性期(6-24h):缺血区组织苍白伴轻度肿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呈明显缺血改变。③坏死期(24-48h):大量神经细胞脱失,胶质细胞坏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脑组织明显水肿。④软化期(3日-3周):病变脑组织液化变软。⑤恢复期(3-4周后):液化坏死脑组织被格子细胞清除,脑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此期持续数月至2年。
急性缺血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一般不超过发病6小时,机械取栓治疗时间窗不超过8小时。
脑出血原因: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动-静脉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变,血液病,抗凝或溶栓治疗。
脑出血一般表现:ICH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男性稍多于女性,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多有高血压史,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病情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少数也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前驱症状一般不明显。
最常见的基底核区出血:壳核出血。 颅脑CT扫描是诊断ICH的首选方法,脑梗死是核磁
脑出血手术指征:①基底核区中等量以上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②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③重症脑室出血(脑室铸型)④合并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血管病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并发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5%-10%的患者癫痫发作,不少患者发生低钠血症。 帕金森症临床表现: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障碍。非运动症状: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 癫病特点: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刻板性。心电图诊断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首要任务是迅速终止发作。
1
古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症状多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性病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交换治疗有效。
AIDP为GBS中最常见的类型,也称经典型GBS,主要病变为多发神经根和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
古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表现:①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②病前1-3周常有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③急性起病,病情多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④首发症状变肢体对称性迟缓性肌无力,严重可致呼吸麻痹⑤发病时患者多有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感、麻木、刺痛和不适感⑥脑神经爱累以双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⑦部分患者有自主神经障碍,表现为皮肤发红、出汗增多等⑧多为单相病程,病程中可有短暂波动。
脑脊检查: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2-4周内蛋白不周程度升高。
重症肌无力临床特征:①受累骨骼肌病态疲劳②受累肌的分布和表现: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多为脑神经支配肌肉最先受累,首发症状常为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重者眼球运动明显受限,甚至眼球固定,但瞳孔后括约肌不受累。③重症肌无力危象: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因。④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⑤病程特点:起病隐匿,整个病程有波动,缓解与复发交替。
脊髓血管病:缺血性、出血性、血管畸形。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最有价值。
脑脊液检查:腰3-4椎
内囊: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向上呈放射状投射至皮质各部。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由双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双侧颈内动脉末段、双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组成,使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相交通。
不自主运动:观察者有否不能随意控制舞蹈动作,手足徐动,肌束颤动,肌痉挛,震颤(静止性、动作性和姿势性)和肌张力障碍等。以及出现的部位,范围,程度和规律与情绪、动作、寒冷、饮酒等的关系,并注意既往史和家庭史。
癫病: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症。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持续的癫痫发作,对初期的一线药物地西泮、氯硝西泮、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无效,连续发作1小时以上者。
古兰-巴雷综合征: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