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论汪沄《书法管见》中的技法观

论汪沄《书法管见》中的技法观

2023-02-02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论汪沄《书法管见》中的技法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汪沄《书法管见》中的技法观

作者:刘璇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

摘 要:《书学管见》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书论,汪沄在执笔、用笔、结字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在执笔方面主张双勾执笔,在用笔方面主张中锋行笔、悬肘作书,在结字上要讲究平衡。汪沄提出的这些观点对今天的学书者依然能起到积极的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汪沄;《书法管见》;技法观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01-02

汪沄,清人,书法家。生平事迹未详,史书上对其记载较少。《清史稿》记载:“湖南衡永郴桂道汪榯,且荐其父原任刑部司官沄学问优裕,政事练达,授四川知府。此则举不避亲,其破除成例又如此。”可知汪沄学问优裕政事练达忠爱之性,曾经做过刑部司官。其子汪榯在《雍正朝朱批引见单》中这样被记载:“汪榯,年四十五岁,江南徽州府休宁县人。由捐贡中康熙四十七年举人,五十一年进士。”可知汪沄大致生活在康乾时期。

《书法管见》流传较少,有乾隆年间刊本,是汪沄论述书法的文章。崔尔平的《明清书法论文选》中说《书法管见》“论述不依傍他人门户,不徒作夸饰虚语”①。在《书法管见》中,汪沄在技法观、学古观等方面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文章的最后汪沄这样说道:

余不工书而性喜书,少时既乏时承,中年交接人士,遇能书者辄勤探问,遍阅古今诸帖,渐识汉魏法与后世异同,偶取数行临摹,百计刻画,终不相肖,方知古人用笔之难,不徒依样葫芦。於不能入处悟出许多困苦,又以气疾缠绵,十有余载不能伏案细体,盖徒必知之而涌手运之也,因论其根本之要,入门之路,以示子侄,而三党后生闻而争录,不能遍及,勉强授梓,狂瞽浅见,恐当世大雅见之而哂也。

在书法艺术中,技法对书法作品的成败影响很大。汪沄在整篇书论中,关于书法技法的论述占了很大比重,对于书法的执笔、用笔以及结字等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以下诸方面的内容。 一、执笔

执笔是学习书法的首要法门。

汪沄十分重视执笔,他说“作字先讲执笔”②,“神奇变化,止在笔端,欲思所以运之,先自执笔始”③。对于执笔的方法古人也众说纷纭,在汪沄之前,不论是卫夫人的“凡学书字,先学执笔”④,还是郑杓的“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⑤,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在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执笔的重要性。在书法学习中,学习如何执笔虽然是最基础的,但是掌握正确的执笔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汪沄认为应当“将笔管执於二三指之二节内,而以大指四五指坚抵之”⑥。食指、中指由外向内勾住笔管,拇指、无名指和小指则由内向外抵住笔管,这就是“昔人所传双勾一法”。自唐宋开始,因为家具的改变导致了书写姿势的改变,开始出现“双勾执笔法”。汪沄认为,长时间运用这种执笔法,点画会变得饱满,同时,他对于用二、三指的指节执笔的方法给予了批判,他说:

如作书执管於二三指之骨节,极易使动,便觉灵活。但轻送虚描,指力有限,入纸不深,作小字可以粉饰,若略大如《淳化》《大观》《圣教》《兰亭》等字,便窒碍不通矣。且指之首节,勒笔不深,手力亦无所施。

这样执笔虽然灵活,但是无法使力,点画不能入纸,浮于纸面。如果仅是作小字的话还可以,但是如果要书写略大一点的字就不行了。 二、用笔

如何用笔是书法的精髓,用笔涉及的方面很多,汪沄主要在以下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一)中锋行笔

对于什么是中锋,汪沄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何为中锋?锋者笔之毫尖也,一落纸则尖在上,所以先须一顿,使锋藏在中,而以副毫包之,两面俱润。”⑦锋就是毛笔的笔尖,笔锋刚落纸时,笔尖露在上方,需要顿笔调锋,使笔尖藏在中间。所谓中锋行笔,就是笔尖在线条的中间运行,它是中国书法的基本笔法。中锋行笔写出的线条,大多凝重有力,圆润饱满,中锋行笔才能达到汪沄所说的“精神贯注,骨肉相生”才能避免“熟面无骨”。清代笪重光在甚至《书筏》中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⑧。 其实书法上自古有中锋行笔之说,早在东汉,蔡邕就在《九势》中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⑨,唐人更是将中锋行笔的理论发展到了极致,最著名的应该是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他将中锋行笔与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相结合,对后世影响很大。

汪沄的书论中也透露出这一观念,他也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在讲到中锋行笔时,他说这就是所谓的“君子而时中”。“君子而时中”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中庸》,是说就是君子所行的中庸之道,是随时随地保持在中的状态下,随时不离中道,随时严守中道。汪沄继承了这一正统的观点,受这种观点的影响,但是他不是单纯的将笔法与人心品质混为一谈,他更强调技法这一层面。 (二)悬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悬肘,就是执笔的手臂悬空的书写方法。

“作字之初,只一心要悬肘”,汪沄认为初学书法一定要悬肘作书。汪沄以米芾悬笔作小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昔有人问米元章,作小楷亦能悬笔否,答云:笔笔求提,久久操练自能之”⑩,米芾认为只要练习多了,悬肘作小楷也可以。

“笔笔要空送则灵,一靠案则不空。安能送得动行得远?”“以指作字,到右边之下段腕滞,再向左转不去”{11},肘臂靠在桌案上的话,活动范围很小,不能灵活的使用毛笔,在书写时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又会影响到整个字的风貌。所以作字之初,一定要悬肘作书。通过悬肘作书,可以“逐分使力,不在纸面浮浮刷过,筋力使得出”{12},梁巘在《评书帖·执笔歌》中说,“悬腕悬肘力方全”{13},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学习书法的起步阶段,悬肘可能有一定困难,手臂会出现酸麻的情况,但是只要坚持练习便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悬肘时,手臂不靠在桌子上,活动空间很大,可以任意挥洒,是一种很好的书写方式,也是我们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一定要学习的。 (三)周身之力

汪沄主张用周身之力作书。汪沄认为“今世每云指力、腕力、臂力,而不知非用一身之力,则终不灵转……非周身之力则必不能斡旋灵转……”{14}。文中也反复提到了这一点。其实清人十分推崇这种观点,在汪沄之前有宋曹、万经,在他之后有程瑶田、梁巘、朱履贞、何绍基、包世臣、康有为等,到了晚清已经形成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对于这一观点,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是这样说的:“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运之既久,稗指尖劲健,运笔如飞,怠乎至精极熟,则折钗、屋漏、壁坼之妙,自然具于笔画之间,而画沙、印泥之境,于是乎可得矣!”{15}这种力,不是蛮力,是一种由内而发的力,从“运心”到“运身”、“尽归臂腕”,最终写出折钗、屋漏、壁坼这样的极具力度感的笔画。周身之力作书的目的,还是为了写出遒劲有力的字。 (四)力送笔端

汪沄主张行笔要力送笔端,“凡作一笔,须力与笔齐到齐住”。书写过程中要稳当,忌快忌浮,如果“笔先而力后”,将笔锋甩出,点画就会显得“单弱”。

对于如何书写横、竖、撇、捺、点,如何做到力送笔端,汪沄也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作一横一竖,起有力,中有力,住有力,作一撇,起笔便须雄重,不得行过一二分然后出力。撇之尖稀与悬针之尖锋,皆须用力运到,乃可收回,不是随笔飘去,要使尖锋与次笔紧相应。一捺起笔,轻丝已暗用在来笔之先一段,一入要笔便有半力,可以雄重按去,收束自紧,且有回锋。若从本笔才用力,笔势太缓,笔尽而力未尽,放则长而不称,强收又拘束无精神回顾矣。一点亦三过其笔,使锋从中出,乃之笔,方映带有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写每个笔画,不论起笔、收笔,还是中间的行笔,都要行笔稳当、沉着矫健。只有做到每个笔画都力送笔端,整个字才可以沉于纸上,不漂浮。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说,“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16},要想做到力透纸背,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力送笔端。 三、结字

结字是字的点画安排的方法,它是书法的重要因素,笔法只有与结字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精妙的作品,也因为结字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对于结字,汪沄认为结字要求平衡。他以左右结构为例:

到左右两列之字,点画多寡迥殊,苟点画少者不能敌多画之势,亦不称矣。乱字引字之类,左多右少也,博字儒字之类,右多左少也,两边之力相等。

左右结构的字,特别是“乱”、“引”、“博”、“儒”这种左右两部分点画数目差距较大的,虽然不对称,但是也要求得平衡。

汪沄所说的这种平衡,是种非对称性的平衡,这种平衡表面上看似不对称,但是又给人以平衡的感觉。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美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用中国的称来比喻这种平衡,他说这种平衡“没有固定的支点,也没有严格的对称,一切都在不平中取得平。而每一个局部的不平都协调于整体的平,牵一发而动全身。”{17}这种平衡是重心平稳的最高境界。书法中,汉字局部重心可以不稳,但整体重心必须平衡,书法的结字不管怎么变,最终都是要以平衡的形式来呈现。

对于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平衡,汪沄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短者小者力重而缓,长者大者力重而疾”{18}。缓与疾是用笔速度的两个概念,汪沄认为虽然点画在字中的长短大小都不同,通过调节用笔的缓疾,注意速度与力度的配合,可以求得点画间的平衡,最终可以求得结字的平衡。横、竖、撇、捺等点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不单单是一个点画,点画的轻重大小对结构有很大影响。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长短、粗细、伸缩的变化,目的都是为了使结字达到平衡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书法管见》中,汪沄总结自己的书法实践经验,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在结字方面,他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点画与结字的关系,他认为点画的变化影响字的结体,结体通过点画来调节,也正是应为点画的这些变化,结字才能求得整体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汪沄的书法观点进行梳理,重新引起了我们对执笔、用笔、结字等问题的思考。他提出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注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①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67. ②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68. ③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69.

④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22.

⑤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469.

⑥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70. ⑦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75.

⑧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562.

⑨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6.

⑩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75. {11}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75. {12}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75.

{13}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574.

{14}“书法管见”,《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68.

{15}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605.

{16}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280.

{17}陈振濂.书法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5.

{18}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7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