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通览
一、 说明文整体阅读
静心阅读关注文章标题把握文章中心
说明文是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其客观性特别强。因此说明文阅读其问题的设置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出,难度相对而言较小。
通过整体阅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往往介绍某一事物或这一事物的某一现象或某一特征,所谓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其实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
说明文注意的几个方面: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常考题型】 1.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看题目或首尾段。实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2.说明对象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3.说明方法、说明作用及说明顺序:
(1)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列图表、下定义。 其作用是:
①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②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③作比较:通过比较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④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 ⑤分类别:条理清晰。
⑥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主→次、概括→具体、现象→本质、总体→局部等)。逻辑顺序中的“由主到次”与空间顺序中的“由整体到局部”要分清。
4.段意概括——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5.“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下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6.段落、语句顺序:如: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或……词语分别照应了上文的……;或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7.语言准确性:考点——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技巧:不能删。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
新课标、新教材对说明文阅读和考查的要求:一、加强对说明文解读能力的训练和考查;二、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技法;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说明文注意点:一、抓住说明(中心)对象及其特征;二、说明顺序;三、说明方法;四、说明语言。 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逻辑顺序: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结果→原因)、概括→具体、主要→次要、 整体→局部…… 时间顺序: 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 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特殊情况,先后安排,如“不倒翁的制作过程”、“蚕茧到成虫的过程”等等。 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用该词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答题技巧: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
9.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实战演练】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预报阴雨
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空气干燥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预报温度
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气温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气温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气温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气温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5月B版,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什么?
2、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
4、本文第二个小标题中的“温度”一词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5、请结合全文内容揣摩文题《植物“气象员”》的妙处。
审题:圈画,审清题意,弄清要答什么(内容),明白怎样答(形式);表述:扣问而答,规范严谨。
二、 议论文整体阅读
静心阅读关注文章标题把握文章中心
【知识回顾】
议论文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样式。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文章(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见解和主张,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和核心。论点必须正确、鲜明。一篇议论文常常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多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的提出有四种方式: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文章中间提出中心论点;文末归结中心论点。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是以理服人的证据。论据有两种:一种叫事实论据,一种叫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典型的人物及其事例,史实、数据和高度概括起来的材料。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格言俗话民谚,通过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道理、定义等。
论证是用事实或道理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逻辑纽带。
常用论证方法: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四种。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和立论与驳论相结合。
议论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议论文标题:有四种类型:一、标题就是中心论点;二、标题提示论述范围;三、标题揭示论题;四、标题表示论述对象。 【答题指导】
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现代文阅读能力”中对简单议论文的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指出议论的观点、材料和常见的论证方法,能分析关键性词句,理解议论性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把握文章论点。论点提出的方式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表现于文章之中,可以在文章中(包括标题)直接找到明确表现(陈述)论点的语句。另一类是间接提出,作者先引用一些事例或事理,在对所引用的内容分析过程中提出论点。要正确把握论点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1)抓文章的标题。 议论文大多以论点或议论的话题为标题,抓住标题常能迅速正确地把握文章论点。(2)捕捉段落中心句。段落中心句通常明确表现作者的见解和感情倾向,抓住这些内容就能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论点。(3)分析段落关系。议论文的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特别强烈,如果在阅读时注意段落之间、段落内部句子(群)之间的关系,就能理解论据运用的作用,从中提炼出文章的论点。
■理解论据作用。在概括论据内容或特点时,必须注意论据运用的语言环境,分析论据是从什么角度来支撑论点的,这些论据是否具有代表性,要注意在议论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在理解论据作用的基础上,阅读时还应展开想象和联想,能根据文章的论点补充,拓展相关的论据,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理解论证方法以及作用 论证方法 作用 事实论证(举例论证) 充当(作为)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 ”这一论点(观点)。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充当(作为)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 ”这一论点(观点)。 对比认证 通过对比,更突出论证了…… 比喻论证 形象生动论证了……,使深奥难懂的道理通俗易懂。 ■分析论证过程作用。论证过程体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运用这一论据企图证明什么,以及论述的针对性是什么等等,都属于要分析的论证过程。
分析论证过程还要注意文章论证的结构。议论文的基本思路可以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结构表现形式常有总分、并列、层进等,通过剖析结构特点,也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正确把握文章论点。
■感受语言特点。议论文的用语特点是逻辑严密,因此阅读时要注意文中用词的分寸,尤其是修饰语、限制语的选用。句子的安排直接体现作者的基本见解,因此,在阅读时更要注意到语气、范围、程度、语序的安排,句式的选用和有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作为考生,一定要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格区分 开来。
【实战演练】
习惯成自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
1、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2、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成的句子。(判断句或祈使句) 3、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提出的,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一篇议论文的几个分论点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材料。 4、找论点的方法: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中间,四看论据,勿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5、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等。 结合语境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一般从三个方面去品味: 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严密。 2、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擅堡丝盎。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审题:圈画,审清题意,弄清要答什么(内容),明白怎样答(形式);表述:扣问而答,规范严谨。
三、 记叙文整体阅读
静心阅读关注文章标题把握文章中心
【考查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记叙文知识要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贯穿全文的线索:
“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件脉络。
“线索”是文章的纲。它可以是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等。
2、记叙的顺序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和结局写。
倒叙: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中断原先叙述,插入有关情节,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中心意思的归纳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中心意思的归纳的具体方法: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②抓住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③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突出详写的内容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④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4、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表现手法: 渲染、白描、象征、铺垫、照应、篇末点题、 开门见山、托物言志、对比等。
语言特色举隅:(1)语言朴素,用词准确;(2)语言精警,富有哲理;(3)语言生动,富有感情;(4)语言明朗,文字优美(5)语言含蓄,意味深长等。 5、记叙文的分类(根据文章写作对象分):
写人的记叙文、写事的记叙文、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方法点拨】 ★写人记叙文的阅读要点 (1)了解文章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了解叙述的人称,能分辨详写与略写。 (2)了解文章选择哪些有代表性的材料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揭示人物思想和
定义: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特点: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 它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以含蓄形象地表现出来。2、对比;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借物抒情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5、欲扬先抑6、托物言志。 性格。
(4)揣摩文章中抒情议论对加深文章内容的作用。
(5)明确写人文章的线索形式:以人物为线索,或以地点变换为线索等。 (6)了解一般写人文章段落形式:按照人物、场景变化或选材角度变化划分。 ★写事记叙文的阅读要点
(1)了解六要素。在分析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中,把握事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2)了解文章所用的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或插叙。
(3)明确写事文章常用的线索形式:以某一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或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或以地点变换为线索等。
(4)了解一般写事文章的段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自然顺序或地点的转移进行划分的。
(5)能分辨写事文章中抒情议论部分,提高对所叙事情思想深度的认识。 ★ 写景状物记叙文的阅读要点
(1)了解作者所写的是什么景物(事物),了解景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象征意义)即想象和联想揭示的中心思想。
(2)体会写景状物文章中常用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方法的作用。
(3)明确写景状物文章常用的线索形式: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4)了解一般写景状物文章的是按照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进行段落划分的。
(5)能体会优美的抒情描写的含义和作用。 (6)能分辨文章中的修辞方法分析其作用。 ★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1)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 开放性题目的解读:
考查角度比较灵活: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等,内容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密切相关。
① 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
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 “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实战演练】
看山老爹
⑴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
⑵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把好初读关: ①探究文章的标题:揣摩文章内容——把作者变成你自己。②以文中人、物的身份阅读文章——变成自己经历,便于理解形象与情感。③圈划反复出现的词句或过渡性的句子——利于把握线索或 行文结构。④关注和品味细节性的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圈划描写性的语句——便于理解刻画的形象与作者的感情,明白表达效果。 ⑥圈划并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 ——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旨。 理清“六要素” 1、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件脉络。2、明确“线索”——文章的纲。 ⑶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⑷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⑸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⑹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⑺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⑻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瘠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⑼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⑽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⑾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⑿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⒀太阳醒了。大山绿了。看山老爹笑了。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揣着( ) ⑵贫(jí)________ .
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
⑴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⑵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3、第⑾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4、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5、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插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及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
6、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 材料一 :(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是因为一天落日一天太阳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积的力量……于是,岁月就在孤独的行走中慢慢流逝,我们终于被感动。(白岩松)
材料二:我们往往不缺乏为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于丹)
材料三: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他们普通得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是这个世界,却因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善和暖,一点一点美好起来。(丁立梅)
审题:圈画,审清题意,弄清要答什么(内容),明白怎样答(形式);表述:扣问而答,规范严谨。
【参考答案】 植物“气象员” 1、(2分)说明对象:植物;说明内容:植物可以预报天气。说明:每问1分。 2、(2分)结构方式:总分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每问1分。 3、(3分)举例子。文章为了具体说明植物能预报阴雨的特征,列举了黄瓜蔓、风雨草、含羞草、晴雨花、茅草、松果的鳞片和河底的青苔等例子,既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说明:前一问1分,后一问2分,作用说明酌情给分。 4、(3分)不恰当。因为“温度”在此表意不准确,它是指物体冷热的程度,而据本部分内容来看,植物预报的是“气温”,而不是“温度”。说明:前一问1分,后一问2分。 5、(2分)文题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植物能预报天气的功能特征。说明:意近即可。
习惯成自然
1、(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3、(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4、(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5、(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看上老爹 1、(1)chuāi(2)瘠(2分,每小题1分) 2、(1)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么山林。(2)形象写出的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4分,每小题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3、不矛盾,“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4、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1分)
5、老爹一天的活动 老爹对山林的爱 山林被砍伐(3分,每空1分) 6、略(3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可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入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