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7例诊治体会
关键词 炎性肠梗阻 非手术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0~2008年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13~70岁,平均46岁。发病时间:术后5~15天。引起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手术:广泛肠破裂肠修补缝合术4例,肠破裂肠切除肠吻合术3例,小肠广泛挫伤、肠浆膜层破裂修补缝合术3例,肠系膜广泛撕裂伤修补缝合术4例,腹腔内实质脏器破裂(合并严重骨折,不能早期下床活动)术后3例,肠粘连松解术2例,结肠癌根治术2例,阑尾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切除术4例,阑周脓肿切开引流术2例。
临床表现:术后均有肛门排气、排便,进食后出现肠梗阻症状。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疼痛,伴有明显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个别患者有呕吐等症状。呈对称性全腹膨隆,压痛不明显,无肠型和蠕动波,肠鸣音弱、次数少或肠鸣音消失。X线检查:肠管有多处积气,甚至大量胀气,肠管高度扩张,7例出现气液平面。B超提示肠管积气,6例肠间隙少量积液。
治疗方法: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全胃肠外营养,辅以生长抑素、糖皮质激素和抗感染治疗,适当应用胃肠道动力药。
结 果
全部治愈。一般术后1周左右开始好转,2周左右痊愈。1例1个月治愈。
讨 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创伤后炎症反应的特殊病理变化,既不同于术后早期肠麻痹,又不同于术后早期肠扭转或内疝等所致的机械性肠梗阻。除肠粘连外,与术后早期肠管的炎症反应有关,既有肠腔梗阻又有炎症引起的局部肠动力障碍。
诊断:术后肠蠕动恢复,短期内(一般为术后5~7天)未进食或进食后再度出现梗阻症状,且能排除术后肠麻痹恢复期的肠蠕动功能失调和术后内疝、肠扭转、肠套叠等机械性肠梗阻者,即可诊断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预防:原则是减少组织损伤,减轻组织炎性反应,尤其是减少腹腔内浆膜面的损伤。具体措施:①清除手套上的淀粉、滑石粉,不遗留线头、棉花纤维、切除的组织等异物于腹腔内,减少肉芽组织的产生。②减少缺血的组织,不做大块组织结扎。③注意无菌操作技术,减少炎性渗出。④保护肠浆膜面,防止损伤与干燥。⑤清除腹腔内积血、积液,反复冲冼,必要时放置引流。⑥及早治疗腹腔
内炎性改变,防止炎症扩散。⑦术后早期活动和促进肠蠕动及早恢复。
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切不可贸然手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为炎症、纤维素性粘连所引起,在明确无绞窄的情况下,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若术后2周左右再探查,往往会遇到腹腔内广泛粘连,肠壁水肿、脆弱不易剥离,肠管易破损的困难,甚至梗阻未解除又增加肠瘘等情况。具体措施:①禁饮食、胃肠减压:必要时使用双腔M-A管减压,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肠腔内潴留,减少胃肠道分泌,减轻肠壁炎症、水肿,降低毒素吸收,促进肠蠕动恢复。②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补液、纠酸、补钾、补钠等,维持内稳态平衡,亦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③全胃肠外营养:深静脉营养,确保正氮平衡,支持生命,促进恢复,等待痊愈。④生长抑素的应用:降低胃肠分泌量,减少肠内炎性渗出,缓解症状,促进恢复。⑤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减少炎性渗出,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⑥促进肠蠕动:可用腹部热敷,应用胃肠动力药,督促患者勤翻身,多下床活动。⑦抗感染:给予以控制阴性菌为主的氨基糖苷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并加用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等。
总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住院时间长,患者及家属反应强烈,治疗过程中要耐心等待,说服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强,江川,刘丽英.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8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7):575.
2 陈孝平,石应康,邱贵兴.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