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羁 学术研究2010耳第2期 张翘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066000) 教学反思 现阶段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 径和方法 摘要:正如现实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循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一 样.网络中也有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中 已有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是一种新型的道德 中学 生正处于生理及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本 文将就现阶段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谈一下现阶段中学生网络道 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具体包括:法律教育、普遍适用的基 础道德教育、网络特殊道德规范教育,其具体体现在:(1)在我国 主要有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等;(2)对普遍适用的基础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在上网交流、发布 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网络道德 中学生 正如现实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循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一样,网 络中也有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中已有道 德既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是一种新型的道德。 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中的已有道德的联系具体表现在:网 络道德不可能是无根的道德,它的形成是以现实社会之中的已 有道德为根基。网络道德建构显然必须依照人类共享的道德准 则加以进行。 而与现实社会中已有道德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它们赖以生 存的物质基础不同。现实社会中已有道德的基础是我们熟悉的 并生活于其中的实在,它的运行主要依靠人们的是非观念和社 会评价,而网络道德的基础是电子空间。这是由于电子技术尤 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并日渐重要的人类交流信息、 知识、情感的另一种生存环境。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从信息传 播的方式看,具有“数码化”的特点。其次,从信息传播的范围和 速度看,具有“时空压缩化”的特点。再次,从取得信息的模式看, 具有“互动化”和“全面化”的特点。 基于以上所述,结合实际调查,浅谈一下我对现阶段中学生 的网络道德现状及如何正确引导的看法。 一、网络条件下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 总的看来,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参与意识 加强,但存在盲从现象;独立意识增强,但道德自律意识有待提 高;道德认识过于敏感化,而理性道德经验不足;开放意识增强, 但缺乏选择和辨别能力。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在玩游 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0.1%的人关注影视动态,27.9%的 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人发Email,5.7% 的人关注卫生信息。”可见中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 聊天。另外,中学生利用网络犯罪的趋势也在上升,有的中学生 利用网络进行欺诈、剽窃、在网上散布有害信息、破坏公共信息、 网络恐吓、网络黑客等。网络文化中不乏许多不良文化因素诱 导中学生“反社会化”,从而形成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相违背的 世界观、人生观、婚恋观、伦理观等,这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 具有强大的腐蚀作用。因此,网络对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 响是深远的。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和造就一种“理想人格”。而网络 道德不能以培养“网络理想人格”为目的,它的目的是为受教育 者提供帮助和指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青少年学 生具有自主的选择、辨别信息真伪、以及信息价值的能力,使他 们能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生活、工作; 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自我约束力,还应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敢 于指出不文明的网络现象。有了这种网络道德,就会使广大中 学生在网上冲浪时,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使他们健康成长。 信息、浏览网页等时候应遵循诚实、守信、正义,勿偷窃勿剽窃等 基础道德;(3)对网络特殊道德规范教育主要包括:珍惜别人的劳 动、尊重别人的智慧,注意网络语言美,利用计算机技术维护国 家和社会利益等。 三、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当前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在明确了网络道德的主 要目的和主要内容之后。现就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 法做如下阐述: 1.对中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网络道德 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要靠社会各部 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首先,设置专职部门;其次,大力倡 导网络文明,加强网络文明的建设,积极开展“网络文明”等社会 活动,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通过正面引导 开展各种网上教育活动。大众传播媒体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作 用,为广大中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网上生活方式。 2.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加大教育网络的建设工 作。面对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通 过相关专业人员的技术,控制不良信息的源头。特别是有关技术 部门应承担起保护中学生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 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 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学教育网 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许多中学教育网站提供的内 容明显比较单 ,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开发缺乏趣味性且信息 量远远不够。所以,一方面,对尚未建立教育网站的地方,我们 要加快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已有教育网络进行改 造,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访问,使之成为中学生喜爱的网站。同时, 开展网络德育课,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3.研究道德教育的特点,抓住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道德教 育的过程是个体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逐渐确定和 完善的过程。道德认识是先导和基础;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 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产生道德行为的杠杆,是 个体具有更大自觉性的标志;道德行为和习惯是道德教育的最 终目的和受教育者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根本标志。 在道德教育中,道德认识被普遍认为是道德教育的重点,而 道德情感、意志因其教育的复杂性而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大多数 教育者总是希望通过道德知识的灌输去获得所希望的道德品 质,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更应避 免这种急功近利的情况,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 意志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4.研究上网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生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 求教师研究中学生的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 的表达方式,如:许多中学生把自由、平等作为他们上网交流的 主要原因,如果我们的道德教育也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平等的 交流氛围,而非单向的灌输,不也为教育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吗? 109 劳囊学术研究 于糟 而 教学反思 浅斩语支教学中 美的遁求 温世侠 (河北省南宫市北胡学区语文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051800) 人类对美的追求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贝壳项链和陶盆上的鱼纹 图案,甚至更早。美有时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表述、传承、规 范,而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更是美的载体,美的创造者和美的 集大成者。 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祈求这样一种教学状态:自己感情 饱满,妙语连珠,思想与文本契合,情感与作者共鸣;而作为受教 育的学生,则能进入教师营造的特定氛围中,看到属于自己的 “哈姆雷特”并演好自己的“哈姆雷特”。当然,每个人的“哈姆雷 特”都是与众不同的,同时又是唯美的、忠于文本的。那么,如何 做到这一点呢?理论上并不难,那就是要追求美。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是从文本中发现美、挖掘美。文章 的风格不同,其美有别。教师如果没有较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 能力,怕是也难辨析其中精微。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与《荷 塘月色》,前者如不事雕琢的浑金璞玉,朴实无华却真挚感人;后 者如美丽的少妇,姿色不曾稍减,幽怨却增三分。前者是稻梁, 后者为花卉,有着不同质地的美。再如《繁星》、《春水》中的一些 小诗,清新淡雅,玲珑精致,是“乱石谷,清水裥”边的水仙一株, 是田野中、山坡上的荞麦花数朵,有着不需张扬却自芬芳的美 丽。 学术精华,并折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万象。也只有这样,教 学才能不囿于课本的局限,创造出更多的美来。由剧本到舞台, 再到屏幕,需要再创造,而一般文章,也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处 理,创造出更多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美来。事实上,语文教学中的 美包括很多方面,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做具体论述。但教师的 讲课将凝同于文字中的美激活,将文章固有的美转化成有声语 言的美和肢体语言的美,使讲课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 中美的体现。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审视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诸多美 好素质,我始终以为感情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概括地讲,感 情是语言美的内涵,语言美不美与情感真不真有着直接的关系。 很普通的一句话,会因灌注了真挚的感情而变得生动起来;相 反,缺少了感情,即使“字字珠玑”,也只是华丽词藻的堆砌,如同 穿着金缕玉衣的木乃伊,与真正的美大相径庭。 在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各项素质中,我认为有一点需要重 视,那就是教师的个性。唯有个性,才能提供与众不同的审美对 象,其人其言才有可观之处。换句话说,语文教师应该是至性至 情的真主人,内心善感而多情,不圆滑、不世故,个性鲜明,不落 中庸的窠臼。无论是狂狷、桀骜、固执、刚强,还是恬淡、平和、谦 逊、宁静,总之,都是率性的、追求完美的。这样的人以其真知、 傲骨和操守来弥补自身的一些弊病,但暇不掩瑜故而呈现出不 同形态的美来。像易中天教授的课,像纪连海先生的课,他们的 个性使得他们的课也引人人胜,听者不累。 当然,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教师多方面素质共同呈现的结 果,是在一种合力作用下的高度提升,不可单项测定。上文分层 分析,只是为了论证的方便罢了。 现在我们明白了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美的意义和必要性,也 知道了语文教学中美的体现方式和教师必备的审美素养。在教 学中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对美的追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慢慢摸索、慢慢总结,力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美,并非为了 自娱自乐,最终目的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新课程标准有 关三维教育目标的陈述中,有一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 认为,这一目标主要应在教师的审美追求中得以实观。 【1】刘守旗,《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中小学教育》, 2001年第9期 如果说文辞上的美、句式结构上的美主要依赖于教师审美 目光的发现。那么,作品深层次的人情美、人性美和哲理美,就 往往需要教师的开采与提炼,而开采与提炼需要的是理解能力 和感悟能力。 教师从文本中发现了美,开采了美,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 步。教师并不是纯粹的欣赏者,还承担着表现美、传达美的重 任。就像蜜蜂,在阅尽春色、吻遍百花之后,还要将花的美以另 种形式传达给人类。从文本上得来的美,只是一种主观的审 美享受,属于心领神会的意识形态,它还不能直接诉诸于学生的 感官,所以教师必须将这种意识形态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 另一种形态,才有可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以文本为基础,对其传达的 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补充,从而完成对原作品的再创造。这种 再创造无疑要渗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要汲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 一一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地疏导。首先防患 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向学生宣传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 碍的信息,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网成瘾。其次,对已患上心理疾病 的学生进行矫正。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时不 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 导学生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让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道德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做 出正确的判断,使其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应致力于通过对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去帮 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网络信 息的辨别能力,使广大中学生理解、掌握、认同网络道德规范,更 加理性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正确地利用好网络这把“双 刃剑”,体现中学生在网络条件下的主体性,建立起一种自我保 护、自我约束的网络道德新局面。 参考文献: l1O 【2】肖宜,《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百度搜索网站,2004 年7月8日 【3】仇春霖,《德育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7月 【4】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5】仇春霖,《德育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7月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7】杨连山,《天津教育》,《也谈网络德育》,2002年第1期 【8】张志刚、刘连锋,《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的若干对策》, 《教育探索》.2002年第2期 【9】评论员文章,《教育导报》,2004年9月4日第3f& 【10】蔡伟、陆津津,《网络德育的促进功能》,《人民教育》, 2002年第2期 【11l【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译,《网络社会的崛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