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对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看法

对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看法

2024-01-27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对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看法


作业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答: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它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同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随后的康德、赫尔巴特等哲学家对教育学的创立也都做出极大贡献。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并提示教育规律。伴随时间推移和教育发展,现代教育学已远远不同于20世纪的教育学,其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已不仅仅局限于与学校教育问题,更扩展的宏观的教育规划、教育系统内部外部关系,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等众多的问题领域。同时教育学已发生了细密分化,形成了教育科学群。根据教育学者瞿葆奎的观点,教育学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形成元教育学、教育学史;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则形成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生理学等众多教育科学分类。

另外,根据我国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的观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教育思想、教育现象及解释并呈现其蕴含的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同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思想及不同教育教育对象,对教育的理解也可能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经验的基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其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科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

作业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之间的异同

教育不同点 名词 教育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并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伴随时学 间推移和教育发展,教育学已发生了细密分化,形成了教育科学群其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科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 教育教育方针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教育事业所选定的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它一方针 般是通过政府宣布、宪法规定或领袖言论等形式表现出来集中地反映了国家举办教育的基本宗旨,其主要是统治阶层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所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具有全局性、现实性、阶段性等特征,其所概括的内容一般有教育性质、教育的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其中以指出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即教育目的最为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阶段的教育方针主要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政策 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其又常常与教育政策法规一起使用,例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语言文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的种种条例。学习掌握一定的教育政策知识有助于我们提高依法从教、依法行政的素养和增强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也有利于教育法学

学科的发展 教育教育经验汇编主要是教育者地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汇集,教育经验汇编经验主要是解释归纳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的教育经验,尚不能从深层汇编 揭示出教育规律,主要是教育者地经验总结归纳,但当教育经验汇编把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的时候,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作业三:有人认为没有学习教育学的人工作干得也很好,你怎样认识这样的观点,怎样纠正?

答:很明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即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大量教育经验,可以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但是,教育学有用之处便在于它能以理论为基础, 又超越于理论,学过教育学的人能就可以有一种教育学科的思维来反思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具体原因如下:(1)教育学不是只有抽象的概念、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教条式的结论,学好教育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从教育学中能够学习到对教育问题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如师生关系紧张,在教育学的论著中会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师生关系,通过学习可以找到关系紧张的多方面的原因、应该通过怎样的形式加以改善。(2)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找到适宜的解决途径,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仅靠实践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在教育改革思想理论中获取信息。但是如果只是单纯从经验出发,思维是局限的而且容易犯形式主义错误。(3)学过教育学的人能既针对日常教育活动经常出现的问题, 和自身发展中的诸多困惑, 使教师感到这样的教育学是贴着自己的心坎言说的教育学, 也能针对教师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相对应的内容。

时代在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前提是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不断学习、理解新的理念,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发展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当然,不否认和别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很优秀,但是学习教育学会让这种优秀更加突出,对自己的教师职业更加负责任。因为教育学不是也不能简单套用的。教育学理论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用的, 这种用只属于背诵和考试之用。教育学要求有转化, 要求教师调动自我的生命体验和教育体验, 去吸收和内化教育学,这是一个将外在的教育学知识转化为教师内在取向的信念和认识, 又将内在信念和认识转化为外化的实践行为的过程。教育学要为教师提供转化的可能, 激发其转化的冲动, 赋予其转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学习教育学的过程就变成了享受升华的过程, 变成对透析和改造具体实践的积累和综合的过程, 变成自我智慧生成和提升的过程, 变成创造新实践新自我的过程。

因此,学习教育学是作为一名合格老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的。那种认为没有学习教育学的人工作干得也很好的观点片面,没有实践调查的。

作业四:教育功能

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或对社会需求的一种满足。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个体发展的功能。(1)教育的个体发展的功能是指教育在控制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专职教师向个体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我国的教育在政治上的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直接

2

与政治挂钩,使教育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与价值。过分看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也会导致教育误入歧途。人们接受教育只是为了自己以后会生活的更好,没有科研的兴趣与意识。我国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制作标准答案的过程,所培养的学生也如工厂的成品,没有任何的差异,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2)社会发展的功能又包括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教育的文化功能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为一定社会政治培养合格人才,通过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来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教育在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的重要作用。

作业五: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来诺贝尔奖获得者?

每到诺贝尔奖颁奖之日,便是中国舆论特别是教育界伤心反思之时,为什么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这似乎也成了国人一个永恒的伤疤,这也是作为当下具有大国心态的中国人的独特心理,当对一个东西存在超乎寻常的渴盼时,或者说明这个东西确实有价值,或者说明人的心理潜藏着太多的欲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得主朱棣文曾直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这也是我在中国学生身上发现的不足的地方。”而在现实应试教育的至酷下,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让学生“自由寻找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而是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容器”,拼命“往里填东西”。因此我们的教育自小就把孩子们培养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孩子们从“学生”变为“考生”,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考试之时才能想到学习,孩子们的自主创新和思维能力被抑制被扼杀。同样可怕的是,中国的学生在这种近乎畸形而矛盾的教育体制下被灌溉了许多子虚乌有的荒唐内容,教材里的许多事迹被陆续揭发是捏造出来的,用这些假的东西为的是塑造一些人、一些精神,以图教会孩子们盲从“英雄人物”。

从根本上来说,整个中国教育体系,没有一种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使中国的孩子们越读书越迷茫,以致没有信仰没有追求。随着教育工具化、教育金钱化的甚嚣尘上,各级学校随之成了一条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流水线——学生们寒窗苦读十年,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清华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并不是由于我们中国人天生蠢笨,其实,中国人的聪明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然而,本土中国人就是获不了诺贝尔奖,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教育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只要翻翻那些获了诺贝尔奖的华裔得主的履历就可知道,他们要么受的是西方教育,要么就是在民国时期接受的教育,没有一个是新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民国的教育和学术研究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人才济济。而中国近六十年来的教育,取得的成就虽然让世人瞩目,但失败的一面同样令世人侧目。从苏联抄袭过来的教育方针,加上形似而神不似的西方课程内容,导致了今天的中国教育成了一个“四不像”的怪兽。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的教育是已被统一化、行政化、应试化的体制所扭曲变形,甚至异化,它所用来教育学生的思想、方式和内容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3

作业六:谈谈对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认识

义务教育, 通常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86年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显示,免费性和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根本特征,也是义务教育得以真正实施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确保一定年限的免费义务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免费与公平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从近代西方义务教育的历史脉络展示,免费性是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因而成为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原则。国家承担义务教育的职责成为国家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实施。也正是基于义务教育因免费而成功的范例,许多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行义务教育之初 就宣布免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免费”被视为义务教育的本真内涵。

从公共管理学角度来看作为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其组织和供给被视为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基本职能。义务教育经费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是义务教育制度的核心之所在。财政税收理论认为,财政支出满足的是私人通过市场交换所没法满足的公共需要,或者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满足公共需要比由私人去满足更有效率。而税收收入正是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的物质基础。因而,国家提供公共物品,实际上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等价交换而已。另外,义务教育的经费实际上是由全体纳税人承担,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实际上属于公共教育资源再分配的范畴、公平的追求。

由于经济保障不足,城乡的义务教育学校一直收取杂费,“免费”成了一纸空文。且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的义务教育差距日益拉大。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导致农村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各种收费屡禁不止,学生辍学、流失情况不断出现。2006 年9 月1 日,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将经费保障机制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了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总之,义务教育的实施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是从人口大国转到人力资源强国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作业七:对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看法

现代教育制度主要是现代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相适应的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班级教育制度,与此相适应,还有一整套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也是人类进入现代的一个基本标志,它使大规模的平民教育成为现实,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但同时也因其规模庞大、等级森严而成为现代人异化的根源之一。因此,对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关键应在新的人文环境中发掘“因材施教”这一古老教育理念的合理内核,并把它融合到现代教育方式中,使之改良、更符合个人的需求,这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

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新经济形态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作为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传播、应用使命的教育, 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其自身的发展将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当前教育制度的关键便

4

是要和时代同步,教育管理要科学化、人格化。特别是作为学校要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决策、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能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以为知识经济提供网络化支持,为知识经济提供多媒体技术支现代教育制度

总的来说,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3)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4)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5)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作业八: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学习关系和心理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前提,也可以体现师生活动中的价值。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确定了成功教师的五项标准:1.对学生及其足额系尽职尽责;2.懂得其所教学科及如何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知识;3.对监督和管理的学生负责;4.系统地思考其实践并从检验中学习总结;5.是学习共同体成员。(摘自《教育学原理·附录》—叶澜)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学校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策略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和研究学生、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的地位高高在上,学生不敢怀疑教师的权威。现在,教师和学生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地位上共同学习。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尊重与爱护学生,平等的与每一个学生对话。

作业九:理想教师标准

(不同个体对此具有不同理解与认知,个人总结如下:)

一、理想的教师,应具有崇高的教育信念。:相信教育对学生的巨大力量、相信孩子是可教育、可塑的。实施人的个性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重视和强调“自我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特殊的雕塑家!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没有这一崇高的教育信念是不可能成为一位理想的教师的。坚信“如果没有教师积极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和热切关心下一代的崇高品德,那么教育的巨大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也是无从实现的”

5

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真心热爱学生和关心、信任、相信学生,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作者:朱永新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教育哲学博士生导师 ) 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国外有实验专门研究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作为教师来讲,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否则会走弯路,会荒废时间和精力。教育和其他职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好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育策略,也应该是不但能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善于思考并教会学生去思考,“以个性去影响个性”(个性:一个人全部精神素养的集中体现“一个人的教养。。。。。就是他这人的多方面的总形象”《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激情?因为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认识自己是自古以来人类对自己提出的一个很高深的命题。在“认识自我”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走进了一个误区。我们的媒体、老师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自己,于是,我们在评论、总结和交流的时候,总会自贬三分。当然,在交往中自贬一些未尝不可,但在内心深处绝对不能自贬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学生,处在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时刻刻接受着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影响。教师影响施加得如何,取决于力的平衡。教师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的层面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一个会做工作的教师,会调动千军万马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有不少教师个人素质很好,但缺乏合作精神,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不会有多大出息。合作是多方面的,有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师跟家长的合作,教师跟校长的合作,教师和社会的合作。

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较高自我效能,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很多家长,在为孩子挑教师、挑班级的时候都喜欢挑一个年级大一点儿的“富有经验”的教师。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这样,教育家不分年龄。近几年全国十大杰出教师候选人,绝大多数人是五六十年代生的,很多都是非常优秀同时又非常年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书,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

6

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尽管我们有时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毕竟大部分情况是有心栽花花自发,无心插柳柳无荫。这个基本规律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能把成功建立在不可捉摸的侥幸和偶然上。

七、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追求专家型教师。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大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开始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在苏州,我们搞了一个名师名校长培训班,除了进行“与大师对话”等各种培训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读名著。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难成为教育家的。我正在选编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其中的教师系列既包括了海外最经典的最优秀的教育学科教材,又包括了国内外著名教育小学、教育散文、教育人物的精华,还有大量拓宽教师视野的人文、自然、社科类读物。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第一套系统的教师必读书,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

八、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自我教育、自塑教育的引导者和实践者,践行终身自我教育的楷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苗之所以存活茁壮成长。一方面在于人类的浇灌呵护,另一方面在于其自身的吸收、发育、成长的潜能。正常的人先天具有自我教育和发展的潜质。教育的本能在于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迫使学生自己学会教育自己。他人教育易使主体精神偏失、社会功利化。这也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信念是一致的。例如:锦山小学;百年历史的沿海农村传统特色学校依靠学生的内在需求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有效策略。学生是自主教育的宝贵资源,变“外求他塑”为“内求自塑”,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创建自主教育的民主氛围,通过参与、体验,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强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和高尚的做人品格。

九、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的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经常埋怨社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们诅咒腐败,诅咒专制,诅咒独裁,诅咒关系,诅咒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所诅咒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塑造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育是病态社会的根源,所以教师不要逃避责任八、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教师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的在重点学校,有的在非重点学校;有的在城市,有的在农村。孩子也有不同的背景和基础。有的人经常会埋怨:怎么让我到这样一个蹩脚的学校工作?总希望给他换一个更好的环境。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想说,所有的环境都能够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也许你把这个学校领导好,让这些孩子的到最好的发展,这就是你的使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作业十: 对生命及生命教育的理解

永恒的敌人:古埃及文化随想

金字塔并非死亡的象征,而是生之渴望、人之欲求的表现。时间是永恒的敌人,死亡不可抗拒;但是人的精神可以借助某种文化,例如伟大的建筑和真正的艺术,穿过死亡,走向永生。

7

——冯骥才

这段话主要是讲,在古代埃及法老往往希望通过建造金字塔来使自己实现永生,但是万物皆有自己生命周期,伴随时间的流逝,死亡不可避免的。就像金字塔一样,所传递的是古人顽强与自身局限作斗争的生命历程。这种顽强与生命有限性作斗争的精神是能够超越死亡,并达到永恒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生命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是: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而生命教育应该由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

在科技发达、价值取向多元、生存竞争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生命教育却被的有意无意的忽略。特别是伴随学生学习和就业等压力剧增,心理危机日益严重,大学生自杀数字居高不下,也折射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命教育的缺失,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应是是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激发生命潜能、创新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敬畏生命、追问生命意义、彰显人文关怀和确立人生信仰。生命贯穿全人生,以生活为载体,所以生命教育是全人生的终身教育,是蔓延于生活的全方位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因此,高校应从如下四方面开展大学生命教育,回归生命本体,实现生命拓展。具体对策如下:(1)转变教育观念,体现教育的生命情怀;(2)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直面生命问题;(3)建没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生命素养;(4)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实现生命关怀。

生命是上苍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是公平、至高无上的,尊重生命就应尊重生命的个体性、合理的发展需求。生命教育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因此,教育要成为尊重生命的教育。生命是独特的,如何激发每个独特的生命,创造性的发展,适应时代需要,实现人生价值,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要想在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必需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生命教育的实现是一条线,不是一个点,不能因起步阶段没什么起色,就否定生命教育,刚迈出步伐,就又回到了起点。教育要坚持,它的效果从来就不是立竿见影。同时,生命教育延续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延续在人的一生当中。发挥而不是扼杀孩子的个性,使其多动脑、多思考、多动手,真的变被动为主动,定能在未来在社会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生命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生命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生命尊严意识的教育能使学生更能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人生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是人之需要、时代之需要,也是教育“以人为本”之需要。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