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源
(河南工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课程思政相对思政课所提出,主要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并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更好的发挥思政政治教育的作用。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充分挖掘其他客场当中以及教学形式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功能。因此,加强课程思政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改革路径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中图分类号:G621
一、引言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学校的立命之本。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主要是对专业技能传授与思想政治引领有效的融合,重视专业发展以及立德树人并重的课堂教学过程。其不仅延长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层次的领悟。学生利用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够更好地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为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建设者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教师作为 “课程思政”执行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者,对于人才培养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个人行为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具有鲜明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健康成长以及身心发展,通过教师个人行为能够更好的树立社会道德标准,并引导学生的个人行为。在 “课程思政”当中教师需将立德树人置于首位,深层次的挖掘课堂思政教育资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观点、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从而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当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我国中央颁布的一系列文件能够发现,立德树人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需给予更高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7-0230-002
提升内容亲和力和针对性
思想政治知识体系课是贯彻树立品德培养造就人才的基本要求的核心环节。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的“拔节孕穗时期”,就需要精细的导入和培养。思想政治课的用途无法代替,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队伍职责重大。高校老师被当做教育者时务必要先学习教育,宣传先进的思想文化、坚持拥护党的领导,在学生的发展中做好引导者的身份。思政课务必坚持发展思政教育的主体方式。但是在当今教学当中,大学生已经很难满足古板“填鸭式教学”、照着书本朗读的讲授方法、毫无生趣的课本内容,他们所憧憬的是更多元素的学问框架,更自在活泼,生动有趣的接受过程,更能贴近本身、贴近日常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思政老师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针对性,与此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群体的专业特点,使用贴近学生专业的合理科学的专业术语借助生动有趣的举例等叙述思政教育的观念和看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思想政治教育。
(二)定位教师育人之责,发挥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
老师是思想课的核心。“政治要强”“情愫要深”“思想新奇”“视野要广”“自律严格”的新条件,在这三个层次的六个条件,不单是在新时期高水准思政课老师的比较准则,更是广泛思政老师的努力标准。
1.恪守师德师风职责,心怀爱国教育的感情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养成有着崇高品德的青年和少年,思政老师要先具有崇高的品德。第一,作为老师本身应该自始至终坚定“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明确指导,确立本身政治态度,一言一行符合教师道德规则,坚守积极教
程度的重视,更加重视立业先修身,成才先成人,而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以将其纳入到课堂当中。当前,随着局势快速的变化,我国提出课程思政新理念,在为各大高校带来更多压力与挑战的同时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重视知识文化层面建设,同时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训,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改革智能重要性
(一)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并将其与其他课程有效的融合,在潜移默化当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采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能够保证教育的亲和力以及感染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实效性以及针对性,政治的完成知识讲解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统一,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真正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办好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办学育人的根本问题。现阶段,国家国内形势出现重要改变,社会思维以及思想意识日益繁琐,而新思想、新理念等层出不穷,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社会空间交往形势,青年学生在当生存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利益选择等方面表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高校思政课要自觉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
(一)强化思政课程的主课堂作用,
·230·
智库时代 育,不注重名利的职责。第二,师德师风要成为学校考量老师的重要因素,借助建立大批老师模范,宣扬正确的师德典型,提倡思政老师确立更高的师德要求。
2.兼顾教育与知识能力,自身怀有教书育人的技能新时期思政教育品德优秀的人才的观念要实行,这就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引导
在新时期的影响下,更要鲜明地突出课堂教学育人方向,把老师从满腹经纶转变成为教书育人的活灵活现。为了更好担任教书育人的工作,就不单单靠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新时期的思政课老师更要学习新颖的育人方式,借助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养成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
3.对于新媒体环境条件的工作特征和其自身法则,组成线上下的深度融合的总体体系
构建互联网聊天室,改善学生的工作权益机制。建设互联网聊天室,让“键对键”新青年工作紧密联系学生本身的需要,解决学生所忧虑的问题,通畅学生权利反馈和征集的通道。学院团委引导学生自主召开座谈会议,征集对于学院各个方面的提议和看法。借助使用学院大学生心理询问处、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等方面展开心理询问活动,为了给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需打造学生社团学生通过通讯工具,网站等新兴媒体集群;合成学院资源,增强工程的联系性,统一筹划好对网络工程队伍的建设。把传承正能量的互联网作品不停歇的输入到学生的各个App的手机端,不断渗入学生的日常,无时无刻对学生的思维形成影响,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加网络课程的设置,借助新型网络技能和体现方式展开优异的文化传统,学生会对其产生触感。
4.确立热议主题,加大了和学生的相互交谈
把学生作为核心,考虑学生当前的需求、解决学生当前的迫切需求。依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疑惑和压力,都是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热议问题。根据热议问题,加深讨论交流,并利用 “用户思维”及时对学生生活学习当中甚至社会舆论热议中所碰触的真实困惑,继而保证思政教育的亲和性以及针对性。加强互联网平台团干部与学生的交流,重视青年辅导,并加深学生团体建设,更好的传递正能量。
(三)提升课程改革之效,增强青少年思政课获得
1.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在确保思政课的政治性能和理性的同时,更应该根据当代的时代特征和学生的需求,依据地方性的特点选取教学资源,依据时代特点选择教学方法。要做好思政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仅要展开传统教育方式之外的新型模式,充分使用互联网资源,发展成为线上的教育模式,做到线上下两轨同行,时不时加强时代感与影响力。而且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基础学识之外,还要明白学生的疑惑,把理论和个人要求相互结合,借助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问题,用来加强学生的获得感,从而引领学生为人生打下基础。
2.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马克思觉得“全部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践行正是理论转变成能力的最好方式。传统教育把学生困于课程当中,使其所学的理论变得毫无用处,教育和生活相脱节。思政学科应该在课堂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困于课程之内的做法,把思政课程的课堂与当今社会的课堂联系起来。增加教育资源的使用,充分使用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资源,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当中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使得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
3.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每门课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包含着丰满的“思政元素”,但这都不是“思政元素”最根本的体现在课程知识当中。在每个知识后,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思政都包含在当中,形成体系摸索的进度,这就要自主的去探索、加工和使用。这是展开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和条件,也是在思政课上建造的核心要求。要依据每个课程的特点探索“思政元素”。学科内的“思政”也必须要确立在课程专业内的科学逻辑,根据学科内的知识,从当中探索出含有的思政资源。例如,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课程中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的新型理论果实,注意价值引导和传承、创新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引领学生自主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时无刻增加“四个自信”。工程体系和自然科学学科体系要重点凸显养育科学精神、创造精神,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带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增强学生学科素养和职业品德教育要会善于发现学科在历史发展中的“思政元素”。所有学科的初期形成、具体形成、展开的背后,都是由
智库理论 所有的知识学者的智慧凝练而成的每一课程领域,都是由许许多多的老一辈先驱探索真理、不懈努力、矢志奋斗的感动事件,这就是最珍贵的“思政元素”。作为高校老师在谈到课程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探索学科背后的事件,教学导向学生理解以及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更好的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视域下改革重要形式,将其与各个学科有效的融合,将其更好的渗透到所有课程当中,能够更好的保证所有课堂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鞥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三观”建设,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理想信念,以及实施爱国主义的教育,让他们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周兆丽,郑昊旸,徐晨钦,高捷,徐一新.以践行“立德树人”为导向的社会热点整合式药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40-41.
[2]施展,刘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谈高校如何通过课堂主渠道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J].才智,2019(16):136-137.
[3]李维扬.教师视域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探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57-60.
[4]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5]李凤.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43-46.
[6]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4):168-173.
[7]聂迎娉.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N].宁波日报,2018-7-5(8).
[8]于向东.聚焦立德树人,健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J].红旗文稿,2018(6):32-34.
[9]付晓玲.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7.
[10]郭佳.高职院校思政课程重在立德树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157-158.
【作者简介】洪源(199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