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二一九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测,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六八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神农本草经》药解
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主消渴尚有葛根、栝楼根、粟米)。
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千金方》粳米:\"味辛苦,平,无毒。生者冷,燔者热。平胃气,长肌肉。
备注:《伤寒论》中的药物应用大多能在《神农本草经》找到根据,部分药物使用需参照其它中药学专著。如枳实在本经中主大风在皮肤中,在《金匮要略》中枳术汤治疗水饮内停、橘枳姜汤治疗胸痹、枳实芍药散治疗腹痛,与本经中记载内容差异很大。沈括《梦溪笔谈》有较为清楚阐释“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皆为枳实之功”。(沈括是不是穿越到宋朝啊,农业、化学、物理、中医、天文、水利什么都懂。)
见贤思齐,诸贤解释:
尤在泾:三阳合病,视诸合病邪气为较大矣。而太阳之腑膀胱,阳明之腑胃,少阳之腑胆,热邪盛满自经入腑,故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皆为里为热之征也。夫里而不表,故不可汗,汗之则津亡,胃燥而谵语;热而不实,复不可下,
下之则中伤气竭,而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句,顶腹满身重四句来,谓有腹满身重等证而自汗出者,则虽三阳合病,而邪聚于阳明者较太阳为多,故宜白虎汤清而解之。若不自汗出者,则太阳为多,白虎不可与矣。脉浮大,上关上者,病盛于阳经,故脉亦盛于阳位也。但欲眠睡者,热胜而神昏也,目合则汗者,胆热则液泄也,此条盖补上条之所未备,而热之聚于少阳者,视太阳阳明较多矣,设求治法,岂白虎汤所能尽哉。
成无己:腹满身重,难以反侧,口不仁谵语者,阳明也。《针经》曰∶少阳病甚则面微尘。此面垢者,少阳也;遗尿者,太阳也。三者以阳明证多,故出阳明篇中。三阳合病,为表里有邪,若发汗攻表,则燥热益甚,必愈谵语;若下之攻里,表热乘虚内陷,必额上汗出,手足逆冷;其自汗出者,三阳经热甚也。《内经》曰∶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与白虎汤,以解内外之热。
黄元御:脉浮而紧,为太阳证,咽燥口干,为少阳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阳明证,是三阳合病也。而其腹满身重,以至难以转侧,则太阴证。脾窍于口,阳虚湿盛,开阖蹇涩,故口不仁。木主五色,土湿木郁,气色晦暗,是以面垢。神明不慧,是以谵语。膀胱失约,是以遗尿。(此补六十五章未详之义也)。若发汗,则为郑声之谵语。(此复申明若发汗,则心愦愦,反谵语一段)。若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阳泄而土败。(此复申明上章手足温,头汗出之义,而推广之。头汗肢温,是阳虚而上热,额汗肢冷,是阳泄而外寒也)。若汗不止头额,而通身自汗者,则津亡而土燥,宜白虎汤,泻热而清金也。
诸家解释不一,黄元御先生解释有独特之处,业医者参学。 提起三阳合病,首先想到的是陶氏柴葛解肌汤,摘录如下:
《伤寒六书》:合病并病,世所难明,若非得其精专,焉能识此证哉!合病者,两经或三经齐病不传者,为合病。并病者,一经先病未尽,又过一经之传者,为并病。若并而未尽,是传未过,尚有表证,法当汗之。若并之已尽,是为传过,法当下之。是知传则入腑,不传不入腑,言其有传受如此也。三阳互相合病,皆自下利,太阳阳明合
病,主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主黄芩汤;少阳阳明合病,主承气汤。三阳合病无表证者,俱可下。但三阳经合病,仲景无背恶寒语句。虽则有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乃属太阳证而非三阳合病也。三阳若与三阴合病,即是两感,所以三阴无合并例也。
柴葛解肌汤(即葛根汤,本汤自有加减法。) 治足阳明胃经受证,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芍药 羌活 白芷 桔梗
本经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本经有汗而渴者,治法开在如神白虎汤下。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煎之热服。 心得:学习柴葛解肌汤,牢记“太阳与阳明合病葛根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黄芩汤主之”。如能参考《辅行诀》小阴旦汤(即黄芩汤加生姜)治疗“治天行病发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则获益良多。
封面图文无关。 出诊地点:汉典中医医院
出诊时间:周一、二、三、五、日(8:30-12:00 13:00-17: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