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整理]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整理]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2021-05-27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整理]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法/*****技术 [简介]

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 [适应症]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 [注意事项]

该诊疗技术的注意事项

请各科室根据科室上报的中医诊疗技术目录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请勿必于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之前上报医务科,逾期未交将根据相应检查奖惩进行处罚。

中药湿敷 中药灌肠 熏洗 刮痧 穴位贴敷 艾灸 针灸 穴位注射 -------------

产科 -------------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中药湿敷 [简介]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

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

-------------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中药灌肠 [简介]

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 [适应症]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禁忌症]

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操作规范]

(1) 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 ,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采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

(2)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向病人解释治疗目的及方法。

(3) 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灌肠筒或输液瓶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4) 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

(5) 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活塞,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压力要低,以便药液的保留,保留时间越长越好,有利于肠粘膜

-------------

-------------

的充分吸收。

(6) 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弯盘。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

(7) 整理床铺,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

(8)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

(2)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5)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薰洗 [简介]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适应症]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

-------------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 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4. 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5. 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⑴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⑵合并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⑶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用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

⑷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烂者患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

-------------

刮痧 [简介]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适应症]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

-------------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穴位贴敷 [简介]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

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

1. 孕妇、幼儿慎用。 2. 颜面部慎用。 3. 糖尿病患者慎用。

[操作规范]

1.做好解释皮肤可有轻微刺痛感,取合理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2.消毒剂消毒皮肤表面,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3.敷时若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4.清洁用物、归还原处。

-------------

-------------

[注意事项]

4. 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5.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6. 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 7.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8.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9.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艾灸 [简介]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

-------------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针灸 [简介]

-------------

-------------

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 [适应症]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 [注意事项]

该诊疗技术的注意事项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穴位注射 [简介]

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

[适应症]

-------------

-------------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

2.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

3.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

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4.根据针刺的深浅选择不同出针方式,浅刺的穴位出针时用左手持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拔针而出。深刺穴位出针时先将针退至浅层,稍待后缓慢退出。针下沉紧或滞针时,不应用力猛拔,宜循经按压或拍打穴位外周以宣散气血,待针下感觉轻滑后方可出针。出针后如发现针孔溢液或出学,可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0.5min-2min

5.整理用品,嘱患者保持舒适体位休息5min-10min以便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

-------------

1. 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治疗时会出现正常反应。

2. 药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及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注射操作均应在药敏实验结束并合格的前提下进行。

4. 回抽针芯见血或积液时应立即出针,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针孔0.5min-2min更换注射器及药液后进行再次注射。

5. 初次治疗及年老体弱者注射点不应过多,药量亦应酌情减少

6. 酒后、饭后及强体力劳动后不应穴位注射。 7. 体质过分虚弱或有晕针史的患者不应穴位注射。 8.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不应穴位注射。

9. 耳穴注射应选用易于吸收、无刺激性的药物。注射不应过深,以免注入骨膜内,同时也不应过浅而注入皮内。

10.位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不应做提、插、捻、转。 11.穴位注射,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 12.穴位注射前应嘱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