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与全球不平衡。对于目前这场源自美国、波及世界的危机的原因,存在着各种指控。中国当然不能因为其超额的货币储备而被视为造成全球不平衡的“责任方”,此外,不可否认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以出口为导向、旨在创造贸易顺差的发展战略及其积累的为避免人民币升值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的货币储备成为维持美国消费的理想手段。众所周知,在实际工资收缩、收入分配恶化的美国,大部分消费是依靠信贷支撑的。中国生产大量的廉价产品,这有助于在提高消费量的同时保证低通胀率。最近几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相当于其全部贸易赤字的1/3。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可以在其中销售大量中国生产的工业产品。近几年来中国经过实践已经完成了深刻的生产转型。 金融方面,中国购买美国财政部的债券和其他美元资产,有利于美国债务的融资,提高了美国金融系统的清偿能力,有助于其信贷的发放。现在中国是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其2万亿的外汇储备的2/3是美元。
中国实现生产转型并成功融入国际社会是其政府实施有计划和全面协调战略的结果。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包括以下三个基础点: 1.创造条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并将资金引导至特定部门 2.创建富有竞争力和稳定的汇率体制
3.适应和引进国际机构管理机制以上三点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规划和执行,或者在政府的监督下由私人部门完成。中国的改革是彻底的,因为每一项措施在被证实有效后就会得到推广。
美国则实行了与中国截然相反的措施。危机之前美国实行的各项经济措施缺乏规划,并且对市场管理过于松弛。事实上我们不能将危机的责任简单地归咎于某个政府,而更应该反思世界经济体制新的运作方式,每个国家在这个经济体制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二、对内反应。国内方面,面对危机中国显示出强大的应对能力,包括为国家政策的执行提供资金等,这一做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出口业一直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支柱,面对国际危机造成的出口萎缩,中国政府的对策是通过一揽子财政计划扩大内需。政府宣布增加4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的财政支出,用于长期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和消除不平等现象。到目前为止,政府目标基本得到实现,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不过增长率略低于前几年。预计2009年中国可实现8%的经济增长。
直到危机爆发之前,中国一直懂得利用世界经济增长契机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并且利用外贸的不断增长带动自身经济的发展。由于实际工资相对较低(这是中国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之一),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特点是消费相对萎缩,因此政府引导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类似于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即寻找劳动成本低的生产地,维持重要国家(尤其是美国)市场的消费。 至于未来中国面对的挑战,可能包括世界经济体制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冲击,也包括中国自身发展目标的受阻。几年前中国政府就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提出了警告,这些现象包括社会不平等加剧、对农村旧有体制和国有企业的保护网消失、环境受到巨大破坏等等。现在正是中国调整战略的良机,政府因此大力推动内需、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即使这一做法并不意味着外贸将会重新减少,也说明其他需求因素,尤其是消费和政府支出,将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在国际赛场上。为解决危机和寻找新的对策,各国首脑和相关人士举行了多次会议和工作会谈。利用出席这些会议的机会,中国提出了不同于很多西方主要国家的、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总体来讲,无论是对危机的诊断还是建议和措施,中国对美国的立场都提出了质疑。与此同时,中国大力推动国际金融机构运作的更大民主性,争取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在这些机构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代表权。
尤其是中国央行行长还在今年3月呼吁用特别提款权(SDR)取代美元的国际结算地位,以为国际金融创造稳定的环境。加上中国又与六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因此有分析人士猜测中国政府正计划将人民币打造成至今只能由发达国家货币承担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势货币。这种猜测可能有些过分。中国现在还没有能力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机构发展都不完善,并且对资本流动有严格限制。尽管近30年来中国进行了巨大的金融改革,但是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比起来,中国金融体系的投资与储蓄功能仍然相对弱小。中国提出在2020年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还需拭目以待。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政府尚不可能放松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其独立运作,也没有允许经常账户出现赤字的意思,而若要让人民币走向世界,这是必需的。这些足以说明人民币在短期内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很小。认为中国正在积极实施战略在双边贸易中推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保障基础资源和物资的储备以维持今后的生产并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出路,我认为这种猜测更为靠谱。
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与全球不平衡。对于目前这场源自美国、波及世界的危机的原因,存在着各种指控。中国当然不能因为其超额的货币储备而被视为造成全球不平衡的“责任方”,此外,不可否认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以出口为导向、旨在创造贸易顺差的发展战略及其积累的为避免人民币升值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的货币储备成为维持美国消费的理想手段。众所周知,在实际工资收缩、收入分配恶化的美国,大部分消费是依靠信贷支撑的。中国生产大量的廉价产品,这有助于在提高消费量的同时保证低通胀率。最近几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相当于其全部贸易赤字的1/3。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可以在其中销售大量中国生产的工业产品。近几年来中国经过实践已经完成了深刻的生产转型。 金融方面,中国购买美国财政部的债券和其他美元资产,有利于美国债务的融资,提高了美国金融系统的清偿能力,有助于其信贷的发放。现在中国是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其2万亿的外汇储备的2/3是美元。
中国实现生产转型并成功融入国际社会是其政府实施有计划和全面协调战略的结果。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包括以下三个基础点: 1.创造条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并将资金引导至特定部门 2.创建富有竞争力和稳定的汇率体制
3.适应和引进国际机构管理机制以上三点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规划和执行,或者在政府的监督下由私人部门完成。中国的改革是彻底的,因为每一项措施在被证实有效后就会得到推广。
美国则实行了与中国截然相反的措施。危机之前美国实行的各项经济措施缺乏规划,并且对市场管理过于松弛。事实上我们不能将危机的责任简单地归咎于某个政府,而更应该反思世界经济体制新的运作方式,每个国家在这个经济体制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二、对内反应。国内方面,面对危机中国显示出强大的应对能力,包括为国家政策的执行提供资金等,这一做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出口业一直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支柱,面对国际危机造成的出口萎缩,中国政府的对策是通过一揽子财政计划扩大内需。政府宣布增加4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的财政支出,用于长期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和消除不平等现象。到目前为止,政府目标基本得到实现,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不过增长率略低于前几年。预计2009年中国可实现8%的经济增长。
直到危机爆发之前,中国一直懂得利用世界经济增长契机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并且利用外贸的不断增长带动自身经济的发展。由于实际工资相对较低(这是中国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之一),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特点是消费相对萎缩,因此政府引导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类似于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即寻找劳动成本低的生产地,维持重要国家(尤其是美国)市场的消费。 至于未来中国面对的挑战,可能包括世界经济体制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冲击,也包括中国自身发展目标的受阻。几年前中国政府就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提出了警告,这些现象包括社会不平等加剧、对农村旧有体制和国有企业的保护网消失、环境受到巨大破坏等等。现在正是中国调整战略的良机,政府因此大力推动内需、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即使这一做法并不意味着外贸将会重新减少,也说明其他需求因素,尤其是消费和政府支出,将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在国际赛场上。为解决危机和寻找新的对策,各国首脑和相关人士举行了多次会议和工作会谈。利用出席这些会议的机会,中国提出了不同于很多西方主要国家的、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总体来讲,无论是对危机的诊断还是建议和措施,中国对美国的立场都提出了质疑。与此同时,中国大力推动国际金融机构运作的更大民主性,争取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在这些机构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代表权。
尤其是中国央行行长还在今年3月呼吁用特别提款权(SDR)取代美元的国际结算地位,以为国际金融创造稳定的环境。加上中国又与六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因此有分析人士猜测中国政府正计划将人民币打造成至今只能由发达国家货币承担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势货币。这种猜测可能有些过分。中国现在还没有能力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机构发展都不完善,并且对资本流动有严格限制。尽管近30年来中国进行了巨大的金融改革,但是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比起来,中国金融体系的投资与储蓄功能仍然相对弱小。中国提出在2020年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还需拭目以待。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政府尚不可能放松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其独立运作,也没有允许经常账户出现赤字的意思,而若要让人民币走向世界,这是必需的。这些足以说明人民币在短期内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很小。
总的看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复杂性、快速多变的特性中国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的国家、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